02.29 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错在什么地方,让英雄无用武之地?

大马哈鱼12


长平之战,赵国自开国以来最为悲惨的一场战役,45万赵军命丧长平。赵国家家披麻戴孝,无比凄凉。这场战役的指挥者赵括自能而然地成为了万人唾骂的对象,被后人冠以“纸上谈兵”之名。长平之战赵军的指挥者赵括错在轻敌,但重点是赵括本身经验不足。



轻敌

廉颇在守长平前线的时候,面对秦军的屡次骚扰,都避而不见。无论秦军多么的骚扰,就是拒不出战。廉颇的拒不出战行为,在赵国高层引起了不满,“你廉颇面对的不是秦国的白起,只是一个20多岁的秦军新将,有必要这么恐惧吗?”。

赵国高层的不满加上秦国应侯范雎散布谣言,廉颇最终被赵王换下,由赵括替代。赵国换将的同时,秦国也在偷偷的换将,将20多岁的王龁换下,由白起代替。 白起的到来,赵国高层浑然不知,而赵括固然更不会知道。

白起放出诱饵故意败给赵军,赵括自以为秦军将领还是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王龁,轻敌冒进,领赵军全军出动,结果被困在长平。


经验不足

长平之战,赵括表现出许多无知的行为,比如:倾巢出动,留下不到7万的军队镇守后方,结果被秦军突袭,占领了赵军的后方,使赵军落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之中。

在群山环绕的长平,领着40多万的大军,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行走在长平之中。由于队伍太长,遭遇了秦军骑兵的突袭,也做不出有力的反击,导致辎重部队和主力部队的分裂。


总结

长平之战,赵括错在轻敌,由于自身的经验不足被包围于长平,导致45万赵军命丧长平。说实在的,长平之战错就错在赵孝成王,让从来没有打过仗的赵括,突然领军45万对战秦军。如果让赵括打几次小战历练历练,很有可能不负他的马服君的威名。


永乐解史


长平之战,成就了秦国名将——杀神白起,也让赵国的赵括背上了“纸上谈兵”的骂名两千多年,但是,事实的真相真的是因为赵括的无能吗?其实并非如此。

首先,参与这场战争的是秦、赵两国。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便一步步成为兵强马壮的超级大国,有兵甲100万之众和巴蜀、汉中两大粮仓作为保证,成为西方的老大,一直想吞并其他六国一统天下。

赵国,原本在战国七雄中实力不算最强,地理位置不如南方的楚国可攻可守;财力上比不过东方齐国;而我国梗死有铁甲步兵,所向披靡;只比燕韩两国稍强。但是赵国的武灵王志向远大,率先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进行彻底的军事改革,使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崛起,有一跃与秦国共争天下之意。

战国后期,秦国的独步天下,为赵国所阻,变成了两强争霸。但是由于秦国变法比较早,所以发展比较完善,还有汉中和巴蜀的粮草支撑,所以赵国还是逊与秦国。

所以,长平之战中,赵国上下本就不赞成迎战,想通过政治手段,暂缓这场战争,争取更多的休养生息的机会,所以有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秦国将领有白起、王纥、蒙毅等皆为有勇有谋的军事统帅,其中以武安君白起为甚,攻守兼备,百战不殆,是战国中数一数二的帅才,国家兵力100万左右,此次投入战斗的有60万左右。

赵国将领赵胜、赵奢、廉颇、李牧、田单、乐毅等,国家兵力60万左右,此次投入战斗50左右。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兵力相当,秦国占据稍微的优势,开始主将廉颇由于初战不利便实行了守的策略,使秦军一时不能攻克,双方处于对峙阶段

双方激烈交战,秦赵两军均损失惨重。赵军前后六名尉官阵亡,丢失了两处要地,至七月,赵军西营垒被秦军攻占。在数战不利的形势下,赵军凭借工事,继续坚垒不战。秦军在之前的攻坚战中,死伤大半,攻势也逐渐减弱,赵军的地利优势也变为各占一半。战争便很快进入了对峙阶段。

于是,白起便想诱赵军出来,便派间谍在赵国境内制造谣言,使赵国换掉了廉颇,换上了赵括。赵括当时领命去替换廉颇,孝成王命令赵括尽快解决白起,再向东解决魏冉。于是赵括才赞同白起提出的决战。决战开始,赵括与白起军队拼死力战,甚是激烈,但是秦军有充足的粮食补给,而赵军远离自己的营地,只能吃随身所带的少量干粮。

赵括命一只军队断后,掩护大军东撤,却被秦昭王从野王发来的军队堵住,切断赵括的退路和粮草。而身后的白起在全歼掩护的赵军后,又追上来,与野王君前后夹击赵括。

而赵括被打算越过丹水东撤,却被秦昭王引来的黄河里的水阻断了去路。而陵川赵军的援军也被阻击。至此,赵括被秦军死死的围住了。赵国也是自顾不暇,被穰侯从陶国对邯郸发起进攻,不能支援赵括。

赵军没了粮食,便开始杀马吃人,保存体力,在赵括的带领下,竟然没有比一个人要投降。被困46日后,赵括使计诈降,利用秦军在受降时,发动袭击,致使秦国士兵也死伤惨重。

赵军全部战死后,白起使人寻找赵括尸,不得,只找到赵括用剑和铠甲。白起极为伤心,以衣冠厚葬,取赵括剑自用。白起曾自己对秦昭王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长平之战,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唯一的不同是,赵括死了,我还活着。

秦昭王说,长平巨战,秦失六十万,赵失七十万,秦可谓小胜。而赵括死,武安君存,可谓大胜。事后,范雎谓秦昭王,长平巨战,大胜的是秦王。秦王笑而不答。

所以,赵括并非“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长平之战的锅可以摘掉了,赵国是败在了国力上,换谁都不行。赵国前有秦国紧盯不放,后边境又有不少觊觎之辈,粮草又不充足,就算用廉颇的死守策略,也是撑不了多久。

所以,所谓的赵括错,并不成立,赵王也不傻,不可能真让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去率领40万大军。秦赵两国赵国输的原因其实是赵国国力不如秦国,

而不是赵括的原因。


那一头乱发i


1、赵括面对的是当时的战神白起,就算同时代的廉颇和乐毅都不一定是其对手。

2、赵括战前曾多次亲自勘查地形。

3、赵括在作战时下命令之果断,赵将中无人能及。

4、长平之战中,赵括也给秦军带来了近20万人的损失。

5、战争后期,赵括大军被断粮,而赵括在固守中,尝试了当时还没有人使用过的,“孙膑十阵”中的“车城圆阵”,在断粮的情况下固守46天,而大军没有生乱,也是为兵家史上的一个奇迹。

6、赵括每战总率领自己的千骑,骑冲在全军最前,其胆识令人佩服。

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该人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从战国的长平大战到今天,他足足被人们讥讽了2000多年,被人们嘲笑了2000多多年,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一个抵死保卫自己祖国的忠勇军人。

长平大战一开始,赵军就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人正是所谓的四大名将之一的上将军廉颇。战国时代,由于赵国的战略环境和地理环境所决定,赵国的军队擅长的是野战或者说擅长进攻,最差的就是防守作战,赵国最厉害的就是战场突击力量,比如弓箭兵、轻步兵,长平大战一开始,由于数战不利,赵军统帅廉颇就主动坚守,以图与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但是谁也没预料到,秦军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干就是14个月,长平大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也就是由突发的战役决战,演变成了双方有意识的战略决战和战略消耗战。也不知道当时的赵国统帅是如何想的,至少可以说赵军犯下了第二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当时就是业余战略家也知道,赵国的战争潜力远远要低于秦国,由战役演变为战略决战就已经输了一半,可是赵国的政治集群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换而言之,赵国应该主动割地求和,以图保住赵国最珍贵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精锐的部队,才是上策,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人想到这一点,为赵国精锐部队的覆灭做好准备。这就是赵国犯下的第三个战略性错误,可以肯定的说赵国已经输定了。

由于物资、军队的大规模消耗和对垒,使赵国政治集群的心灵很脆弱,本来用擅场进攻的赵括换下丧失斗志的廉颇,不能不说是一招好棋,可惜最佳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双方的对垒阵式已经完全形成,赵国是必输无疑了,只是看输多少和输多大而已了。加上临阵换将,新统帅上任后又要二~三个月磨合才能形成战斗力,一则赵国国力基本耗尽,二则秦军又不是傻子怎会让赵军有这样的机会。所以,这时也就犯下了第四个战略性错误,赵军覆灭的时机完全成熟了,所以不是赵军统帅赵括的纸上谈兵的缘故,而是这时的长平大战本身就是一个输定了战争。

但是,赵括上任后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也或者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错误,即“以身殉国,抵死反抗”,虽然是做错了,当时相对于历史上的一群群无耻的汉奸,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就是他的敌手——杀人王白起也是敬佩不已。可能正是由于赵括的拼死的反击,给秦军造成了空前绝后的伤亡,最后赵军被骗投降后,秦军还要不得不用残暴的集体屠杀来泄愤。至于,当时赵军究竟给秦军造成多大的损失就不知道了,因为秦人根本就不敢把它回忆起来和记录下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长平大战不但是赵国心中的永远的痛,也是秦国心中永远的痛。长平大战后,秦国数次被其余5国痛打落水狗,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的蓝田一带,用了20多年才恢复了元气。


战斗大黄蜂


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错在什么地方,让英雄无用武之地?

先说总结。赵括并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相反,赵括激发了一个军队的最后潜力。

要说赵括这个人,就得先从当时的博弈双方说起。此时的秦国,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军事能力。要记住这个大前提。赵国接受上党这个地方,实际上是由于赵孝成王的叔叔平原君所赞成的。平原君认为,以前怎么打都打不下的上党,居然被白送了,这是多么大的一块肥肉,必须要抓住。平原君所代表的是贵族利益,也就是说,在拿下了上党之后,很可能就是由平原君来管理的,收益非常大。但是,贵族这个阶级有个毛病,就是比较短视。如果是以前,那么拿下上党确实非常有利。但此时,秦国已经像一头老虎一样蹲在面前了,去碰老虎面前的肉,是那么容易的吗?

过度的自信以及战略上的短视,使得赵孝成王和平原君一拍两合,直接忽视公子豹的意见,吃下了上党。吃下了上党,就意味着要管理上党,也就是要派遣军队加以镇守,这又是一笔花费,是需要考虑军队的消耗。

公元前261年末,赵国廉颇便带领数十万的赵军,接管了上党。数十万的军队,所需要消耗的粮食非常之大。也就是说,要吃下上党,首先你得有军队,其次还得有后勤保障。这边刚接收完上党,秦国那边马上就不同意了,直接由王龁带领军队夺下了上党的十七座城池,不得已,廉颇只能够后退到上党以南的长平。

这就好像是在玩游戏,你用完了所有的技能想去消耗一下对手的血量,一轮下来,不但没有消耗到,自己还差点被打死了,你说这种买卖划算吗?

随后,廉颇开始建筑两座营寨,想要来个持久战。可是,这边的营寨刚建完,王龁马上就带人把另一边的营寨给端了。不得已,所有的军队全部退守到唯一的营寨。这里我们要明白,持久战打的是后勤保障能力,而此时的赵国,可以调用的粮食已经不多了。赵孝成王还到处找其他的国家借粮食,可惜什么都拿不到。战事的失利,再加上有人散布廉颇的谣言,说他不敢打秦国的军队,两者一结合,使得赵孝成王换下了廉颇,找了赵括替代上去。

这里,我们更加可以看出,两国的实力差距。上党距离秦国的距离,比赵国的距离要远得多,到头来反而是赵国先断了粮。我们也可以看出,如果持久战真的打下去,赵国不攻自破。

这就如同抗日时期一样,日本表面上长驱直入,但实际上整个后勤保障非常有问题。如果不是美国在后面补给,日本的进攻不可能这么顺利。对此,毛主席提出了打持久战的战略。同时,发展许多的根据地,为中国军队的后勤作保障。

其实,赵括这个人,并不是书上所说的那么弱,那么菜。赵括的父亲是赵奢,也就是赵国著名的将领。赵括小的时候,就曾经随着父亲出门打仗,亲自观摩了战争。所以,说赵括是只会纸上谈兵,并不是非常客观。赵括确实喜欢谈兵,但赵括也并不仅仅是在纸上谈兵。

此时的赵国与秦国的实力差距非常大,这也就导致了,换上另外一个人,结局可能也是差不多的。这时候,秦国做了一个举动,那就是把王龁换成了白起。这就相当于,秦国换上了顶级的将领,是准备在这里彻底解决掉赵国的。而赵括对这件事情毫不知情。请报上的失误,导致了战略上的失误。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秦军假装失败,把赵军的主力部队给引诱出来。这就相当于,你以为人家家里没有人,想进去顺手牵羊,进到人家家里才发现,一大群警察正在等着你。秦军迅速在赵军周围建立起了包围圈,将赵军围住了46天。而这46天,赵国的补给不能够送达,赵军只能互相残杀,吃同伴的肉。

这里,我们也要看到一点,那就是赵括能够带领军队46天而不投降,也足以说明他的管理上是有能力的。当然,战略上的失误也是存在的,而且是致命的。最后,赵括眼看着胜利不再有希望,便带领残余的军队,发起了自杀式的冲锋,可以说是宁死不屈。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赵括的气节。

随后,秦国将赵军里面,未成年的给挑出来,其余的全部坑杀。

对于熟读兵法的赵括来说,他应该是知道这场战争想要打赢的可能性非常低,但是他愿意去试一试。这也许是盲目的自信,也是面对困难不可缺少的态度。之所以会被后人骂得那么惨,可能是史书上,总得找人来背锅吧。


稽圣


不请自来,我不认为赵括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只是缺乏实战经验罢了。如果说错的话,最大的错误就是接过了长平之战这个“烂摊子”。

赵国为何不用廉颇?

长平之战中赵国最大的失误就是将廉颇换下,让赵括顶替,那么为什么把廉颇换下呢?

《史记》中记载是秦国用了离间记让赵国换下了廉颇,无非就是廉颇一直处于守势缺乏对秦国的主动进攻,对于我们后世再来看知道廉颇是对的,因为秦国刚打完韩国军力还没恢复,粮草辎重也未必充足,如果和赵国打消耗战大概率要撤军。但是赵王不这么想,因为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大决战,关系到未来天下的走势,怎么能一昧防守而不进攻呢?

所以赵王将廉颇换成了赵括,目的就是让赵括进攻,只有进攻打败秦国的生力军才是真正的胜利。在赵括坐上主将的位置时是不可能继续像廉颇那样防守,必须主动进攻,因为赵王希望看到的,可这也中了白起的计。

秦国换上白起

长平之战不仅仅赵国换将,白起也在的战争中段到了秦军中指挥战斗,那么这场战争主将就变成了原先的王龁和廉颇的对决变成了白起与赵括的决战。白起作为战国时期的“杀神”面对一个战争“小白”赵括,结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并非是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而是他们面对的是白起,战国时期的“战神”,赵国将领中也只有廉颇和李牧和他齐名,所以两军主帅在战斗经验上的差距使得赵括像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小白,如果赵括真是“纸上谈兵”赵国难道看不出来吗?

成为长平之战的“背锅者”

一场战争的失败总要有人站出来担负责任,作为赵军主帅的赵括当然是首当其冲的,失败原因是不会记在赵王中了离间记换下廉颇导致的,那么最好的解释就是赵括十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将领,都是因为赵括自身原因的才导致了长平之战的失败。


我认为赵括最大的错误就是当了赵军的主将,成为了这场战役失败最大的受害者,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笑话。


历史百货铺


仔细看看战争经过就明白了

一、攻占上党

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慑韩国。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接应上党的百姓。

二、廉颇败退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音:加,裨将的名)。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六月,秦将王龁率军进攻,攻破赵军阵地,击败赵将廉颇,斩杀赵军四名都尉,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军攻占。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龟缩在营垒里不敢应战。于是,秦国军队发起强攻,攻占下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赵军两名都尉。

赵军连败,赵将廉颇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赵军自此怯缩不战。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畏惧秦军、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三、赵国议和

当赵军初战失利时,赵孝成王与楼昌、虞卿等商议,想亲自率领部队与秦军决战。楼昌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而虞卿则认为如果秦国决心攻打赵国,和议难成,不如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这样和议才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虞卿一再劝谏,说“郑朱入秦,秦王与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已经议和,必定不出兵救赵。秦国知道天下之不救赵国,则议和不能成功,议和不成,赵军必败。”

赵孝成王最终没有采纳虞卿的谏议,郑朱到了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果然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四、两军换帅

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怯缩不战,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传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决定换将,当时李牧还年青,尚未出头。名将乐毅弃燕投奔赵国不久,被封于观津,其心未附。赵王则将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于是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统率二十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赵括到任后根据实际情况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又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为能彻底击败赵国、能一战定乾坤,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时令军中严守换帅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

五、白起用计

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知道秦国已经暗地里用名将白起换下了王龁,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秦军的营垒。

白起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

白起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赵括发现已经中计被围,被迫下令全军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择机突围。

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

六秦军获胜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大量赵军士兵或饿死或因突围不成而死亡,士兵们开始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

于是,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失败并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且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剩下的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白起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军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45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长平之战以秦国获胜而告终。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此战后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赵孝成王后悔没有听从平阳君赵豹的建议,又因为赵括的母亲先前阻止赵括出征时说的话,没有诛杀赵括之母。


唐明国亮


赵括错就错在一是生不逢时,第二不如那些老兵油子有心机!长平之战最后关键时刻开始在赵王的心目中挂帅第一人选并不是赵括,是乐毅田忌等有战斗经验的老将,但是这些百战名将分分推辞,为什么?因为战斗到白热化关键时刻了,谁都要祭出自己的王牌,秦国的王牌是谁?当然是白起了,赵国的百战名将很多,但是有一样遇到白起谁都没电,长平之战后名将庞媛可以帅十万老弱残兵追着燕国的六十万大军打,那个时候为啥没敢吱声?心知肚明!赵括的母亲也心知肚明!所以不惜频频拜见赵王,黑自己的儿子!如果说赵括没有军师才能你可以查阅一下历史,赵括的老爸厉害不?每到攻城掠地遇到阻隔一筹莫展的时候,都是凭借赵括超凡的智慧为他迎刃而解的!对自己的能力,我感觉他也有自知之明,我相信如果他知道对手是白起,他也会做出不同的决策!要不秦国为什么那么封闭消息?说他生不逢时是因为我感觉他的命运有点像后世的李鸿章!国家危难之时,更多的人躲在后面夸夸其谈的指责他是卖国贼,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换其他人出来能解决问题吗?会比他做的更好吗?


用户遵化杨哥


赵括并非后人所说只会纸上谈兵,而是有勇有谋,长平之战战术上没有错误,最大的错误出在战略上的误判与秦赵国力之间的差距。

其一;廉颇守城时因为深知秦赵两国实力差距所以对于秦军一直采用守时,拒不出站,秦军每次出征都武功而返,赵括上台之后年轻气盛放弃守时采用主动进攻的方式,结果秦军秘密换将(白起接任前线总指挥),赵括未能察觉,被秦军包围。

其二;意识到赵军被秦军保卫之后赵括并没有像后世所说惊慌失措,因为当时秦赵两军实力相当,赵括相信秦军未必吃的了自己,迅速组织反击,并几次打退秦军,在战事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更是身先士卒冲在前线而非拼命逃跑。

其三;其实情况和刚开始赵括预想的一样,秦军没有实力一口气吞下如此大规模的赵军,逐渐难以支撑,但秦王迅速从秦国征调更多的军队,举全国之力,围攻赵括,此时双方力量开始倾斜,而赵国国内以没有实力救援赵括。

其四;久久被围而不能突围赵军,粮草断绝,赵括虽再三努力依旧无法组织去有效的力量,最终突围失败,被秦弩射杀。

结语;

赵括最终败于长平非战术不行,不够勇猛,然太过年轻虽饱读兵法,但战争经验不足,深陷秦军包围,秦赵两国实力差距明显无量救援也是主要原因。

此战秦军虽胜,但军事实力也是元气大伤,这一点从后来的围攻邯郸的失败可以看出。


外太空的首富


历史简单说

轻敌冒进,好大喜功

赵括并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将军,只是没有真正统兵打过仗而已,理论知识丰富并意味着实战经验丰富,过于想当然。

必胜的信心过大成了自恋,被围后失了方寸乱了阵脚,统帅无方,士兵也就不知所措,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愤怒的小猪


纸上谈兵成为批评某些人只注重理论,没有与实践相结合,不能解决实际事情的典故。一场耗时近三年,秦赵两大战国倾尽全国之力的大战,不仅让武安君成就“杀神”称号,也让“马服子”赵括成为千百年来的笑谈。

孟子有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赵括本人战争素养来看,他最终还是败在了地势上了。天时上来看,战六国的长期合纵国策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无论是血脉相连韩赵魏,还是云泽楚国。随然整体国力不如秦国,在战国七雄里面也能排位第二。在两国死磕之际,得到其他国助一臂之力,那结果就难以料定了。人和上来看,秦国上下齐心,同仇敌忾,秦王亲自出马做好战争后方粮草物质筹备运输工作,为前方战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工作。弥补了战线过长的劣势。而赵过群臣从始至终,在“战和”两条线上犹豫不决,战是被动战,和是无奈和。

下面重点说说地势,战争是发生在太行山中条山一代。同样是勘测地形地势,白起赵括廉颇选择了不同的战术。名将廉颇前期并不是一开始就防守,而是与秦军交手几次失利之后,依托山脉地势,铸建堡垒,层层阻击秦军。长时间的坚守造成了巨大得国力空耗,给双方都造成巨大的压力。应该说秦国更急与决战,所以才去赵国造谣,最终弃用廉颇,启用赵括。赵守秦攻,兵力比至少1:5,双方对攻1:1。最后杀神利用地势做到了对赵国的全灭。地势本来是赵国的优势,最后划转成秦国的优势,白起打破兵书战法,在双方几十万大军的情况下,做到等而围之,圈而歼之。至于本题的男主角赵括酒一句话“不是国军无能,而是共军太狡诈”。就想电视剧亮剑里面国民党将领说的那样,你们八路军就会背后偷偷摸摸得打冷枪,打一个地方换一个地方,有本事堂堂正正的正面打一场。他们和赵括一样,忘记了一个事实,这是战争,本质不是你杀我就是我杀你,以正合,以奇胜。不是赵括英雄无用武之处,而非英雄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