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这句话怎么解释呢?

安利李钰


我对于这句话与教科书式的解释,有不一样的理解。所有的思想必须有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才能够焕发新的生机!

大家往往喜欢举例子来解释,比如用姜尚与周文王、伊尹与商汤来解释“用师者王”;用范蠡与勾践、张良与刘邦、诸葛亮与刘备等来解释“用友者霸”;用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专门用听话的下属来解释“用徒者亡”。

因为这句话是曾子历观政治兴衰而发出的慨叹,曾子又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所以对于这句话,历来解释者众。

除了有谨慎选择合作伙伴这一层意思之外,我理解的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在如何对待身边伙伴上。我觉得对于当代的企业或团体来讲,或许后面这层意思更有意义。毕竟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才太少了,这种人才的诞生太具偶然性。

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现实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团队,如何对待我们的同事、朋友,决定了我们的格局和未来。如果我们尊敬自己的同事,谦虚好学,把自己的同事当做“老师”,学习他们长处,尊重他人意见而不是自己为是、唯我独尊、刚愎自用,那么我们的团队、企业、组织就会更健康、更茁壮的发展!要走得快,一个人;要走的远、走的久,靠我们。这应该算“用师者王”!也就是师事他人,用老子的观点来讲:“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 第六十六章》)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把自己的同事、战友、朋友当成肝胆相照的兄弟,同甘共苦、彼此平等,这样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好的团队,但是因为没有层级,彼此都太在乎情义看轻责权划分,甚至为了兄弟可以抛弃地位、荣誉,这样虽然感人,但是很难把企业发展长久。企业肯定有层级,要有主话人,也就是能够说了算的,关键时刻可以力排众议的!为什么都说不能和朋友一起开公司,开公司也难以长久?因为一起打拼的初始阶段,大家共度时艰,等公司情况好转就要思考正规化,要有秩序、有流程,如果产生分歧,很容易慢慢的彼此渐行渐远,甚至慢慢的形同陌路,更有甚者反目成仇!这应该属于“用友着霸”!

儒家讲的“王道”在时间上是长且久的,“霸道”则是曾有短暂鼎峰。周朝行王道,享国八百年;汉朝行王道,享国四百年;春秋秦穆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勾践(有的认为是宋襄公),都曾是一时之执牛耳者!这和企业如何用人一样,尊重别人、让其发挥长处,彼此为师、切磋共进,是行“王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彼此肝胆相照,但不分先后、彼此、上下,所以可以创造一时辉煌,难让企业基业长青,这是行“霸道”。

同级别的,排斥异己,拉帮结伙;对下级不允许做让自己减损形象没面子的行为,对自己必须绝对忠诚、言听计从,把员工同事当做奴仆,高兴的时候“称兄道弟”,不高兴就责骂处分,还要对方感恩自己给予的职位,提供的工作机会。这样的领导便属于“用徒者亡”的范畴。

给予每一个身边的人最起码的尊重,多想自己还应该提供什么条件让对方发挥,多想如何解决对方的后顾之忧,对方自然尊重你,自然感激不尽,自然会有三军用命的长久盛况,企业自然健康成长!觉得无可用之人,不是真的就是如此,与其到处找“诸葛亮”不如好好对待内部的每一个“裨将”!三个丑裨将,顶个诸葛亮啊!


久住青山Lee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表述的是一个用人的原则问题,这是被历史和现实所证明的。

曾子(网络图片)

“用师者王”是说以他人为师,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成为“王”者。

“用友者霸”是说与他人交友,能够不断增强自己的人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这样才能称霸。

“用徒者亡”是说同小人为伍的人,这些人是言听计从、唯唯诺诺、有意讨好,喜好奉承的人,“用徒”( 小人)处事,其结果是必然失败,走向灭亡的。

中国当代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南怀瑾先生曾说:“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复着。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洞察未来;只有拥抱智慧,才能见证‘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之真谛。”

翻开历史书籍,我们看到,历史上周武王用姜太公,称之为尚父,代表着尊重,是对有才能尊长一辈人的称呼;周文王用吕望称师,治理天下为王,这就是“用师者王”。 历史上 “用友者霸”齐桓公用管仲,汉高祖用陈平、张良,刘备用诸葛亮等等,威震天下。“用徒者亡”就是那些惟命是从,不辨是非,很听话,很乖,“用徒”(小人)只能败下阵来,走向灭亡。

招贤纳士(网络图片)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用徒”让自己感到快乐,但必然走向灭亡;“用友”让自己受到约束,但能称霸;“用师”能让自己受到压抑,但能成为王着。

结合现实理解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这句话,对我们现在经济各领域激烈的竞争有着强烈的警示。

如果企业领导者非常谦虚,尊奉真正贤能之人为老师,从而就能“王天下”大获成功。马云,王健林等著名企业家之所以能“王天下”,就是因为他们奉行了“用师者王”定律。

如果企业领导者对其下属像兄弟朋友一样,那么,他就能在今天的竞争中出人头地,鹤立鸡群,称王称霸。华为总裁任正非就是很典型“用友者霸”的例子。

如果企业领导者不顾他人劝阻,只顾“用徒”( 小人),信任使用那些惯用阿谀奉承拍马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两面三刀小人,只能使自己走向必然的失败与消亡”。

用人之道(网络图片)

总之,我们要坚持用人之道,即坚持“用师者王”,用师道与德才兼备的人相处;坚持“用友者霸”,用友道对待有贤能的人;牢记“用徒者亡”这一定律,坚持“用师”“用友”。


言者青青


曾子曰:“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用师者王”

就是领导者非常谦虚,尊奉真正贤能之人为老师,从而“王天下”成大功。

例如周武王用姜太公尊之为国师,其后文王逝世,武王继位,又用姜太公并尊为尚父。汤用伊尹,齐桓公用管仲尊之为仲父,燕昭王用郭隗,都是用师。

“用友者霸”

就是领导者对下属像兄弟朋友一样。例如刘邦用萧何、韩信、张良,苻坚用王猛,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

“用徒者亡”

是指专用言听计从、唯唯诺诺、顺人喜好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

这是曾子体察历史经验而后据以说明历史兴衰成败的用人大原则,这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办法。

“用徒”让自己感到快乐,“用友”让自己受到约束,“用师”却让自己受到压抑。所以,今天喜欢“用徒”的领导者远远多于“用师”者。

一般来说,领导者大权在握,在组织内处于比较显眼的位置。他受众人关注的就必然多,所要应付的事情也必然多。

这样,就会使他把许多的时间精力分散在诸多人事的周旋、应付上。

一个人如果没有安静思考的时间,长期处在显眼的位置上进行领导、管理、周旋、应付。久而久之,时间、精力、健康、知识、智慧、思考力……都会受到亏损而缺乏增长!

对此,这就要求处在领导位置的人,避开众人的焦点,避开不必要的繁杂事物,回到比较隐蔽的位置,将显眼的位置留给下属,将真正贤能之人的位置抬高到自己的上面。

领导人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助于自身的修身养心、学习思索;

有助于他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拓展自己心灵的空间,强大自己灵魂的力量;有利于加强下属对领导者人格魅力的向心力……

这样,当他再一次投入到工作时,就会获得足够的时间、智慧和精力去面对,运筹帷幄、统揽全局、决胜千里。

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复着。来看3个故事:

01

周文王尊姜太公为尚父,同时暗里派员行贿奸臣费仲,让他去败坏商朝的朝纲,助使纣王荒废朝政、放情纵欲于酒色犬马中。

把殷朝尚存的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逼走、囚禁、残害,使得整个社会天昏地暗、民怨沸腾。

然后,周武王顺应时势迎合民心之所望,率领八百诸侯会师盟津,大败“竭天下之财富饱一己之私欲”的纣王于牧野。

这一历史铁证,就是这个道理的深刻演绎(这也是李世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黄石公三略》“夫将拒谏,则英雄散”的道理)。

而被推翻的商纣王是个什么德性呢,他用七年的时间大兴土木征民于劳役,建造了方圆数里、高过千尺的“鹿台”,用各种美酒、肉类建造了“酒林肉湖”,竭天下之财富饱一己之私欲。

他要求自己的大臣必须惟令是从,谁不听话就惩罚谁,大臣比干是纣王的亲戚,不顾自己的性命忠谏纣王,纣王却挖了比干的心,据说是要看看比干的心到底有几窍。

02

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于建安十一年发出了《求言令》,要求其部属在每月月初写出他的优缺点,交由他过目,用以自察自省,并从中网罗了诸多人才,为其日后争雄天下奠定了基础。

建安十三年,曹操兵败赤壁后痛定思痛,又一次把广罗人才和奖励战功放到了重要地位上。

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二年,他依次发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求贤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突出了人才的重要性,充分显现他了重视群体智慧、虚心纳谏的广阔胸怀。

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此典故,曹操表示自己要谦虚谨慎地对待有才识的人,使全国的人都真心归服。

03

燕昭王登上了残破的燕国王位后,他谦卑恭敬,以厚礼重金招揽天下贤才,以图依靠他们报仇雪耻。一天,他求教于贤士郭隗,请教雪耻兴国之大计。

郭隗说:“成就王业的君主,以贤者为师;成就霸业的君主,以贤者为友;亡国的君主,以贤者为奴仆。大王如果能够广泛选拔国内的人才,亲自登门拜访,天下人听说大王亲自拜访贤臣,天下的贤士一定都会奔赴燕国。”

后来,燕昭王专为郭隗修建了官宅,并尊他为师。不久,乐毅从魏国来了,邹衍从齐国来了,剧辛从赵国来了,有才华的人都争先恐后地聚集到燕国。

昭王悼念死去的人,安慰活着的人,同老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后,燕国殷实富裕了,士兵生活安适,都乐意为国而战。

于是,昭王就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与楚、秦、赵、魏、韩等国合谋讨伐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往国外。

齐国的城邑没有被攻下的,只有莒和即墨两处。

总结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然而王霸之后怎样才能传于万世?

历史上没有几人能做到世代称王称霸,归根结底是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一个可以一直举贤用能,唯才可恃的用人之道体系。国外的那些可以生存百年以上的企业,无一不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优良体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体系也在不断的更新完善,适应着时代的变幻。这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也是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的。


超级科学奶爸


这个说法根据常见的用处大概有三种解读;

一种是从人才管理上出发。

“师”理解为比自己能力强的人。

“友”理解为与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

“徒”理解为能力比自己稍低的人。

“王”“霸”理解为事业。王业理解为长久的、规模庞大的事业。霸业理解为一时的、规模庞大的事业。

整句解读为:任用比自己厉害的人,并以其为师,多向其学习自己不具备的能力才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

任用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并与他们交朋友,大家推心置腹志同道合便能够成就事业。

若任用水平能力都比自己低的人,处处都需要自己去教导的话那么这个事业肯定干不成了。

第二种从具体的事务处理策略出发。把“王”“霸”“亡”理解为策略。

“师”理解为专业人士,“友”理解为信任的人,“徒”理解为底细了解得不深的人。

则全句理解为:用专业人士才是解决问题的首要策略,没有专业人士的情况下则用自己信任且有能力的人去做,使用底细能力都不明确的人是非常危险的策略。

第三种从对待人才的态度出发。

把“用师”理解为亲贤,即尊重人才,把人才当做老师,给予他们尊敬,对他们提出的意见予以重视或支持,这样的态度便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效力。“王”理解为有很大前途,值得长期追随。

“用友”理解为真诚,与人才平等相待大家像朋友一般,这样凝聚力就强,做事便团结而迅速。“霸”理解为有潜质值得追随。

“用徒”理解为刚愎、自负,把人才或下属都当做徒从,好为人师,整天吆五喝六或者给人洗脑。“亡”理解为这样的人早晚都要完蛋,不值得追随。

当然这句话不会凭空单独出现,具体的准含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才最准确。


闲云一缕风


用师、用友还是用徒,甚至用“奴”,取决于创业者个人的格局,也决定着其事业的格局。

一 用师者王,师就是师父、老师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水平高于自己,可以指导自己的人”,如果倚重这样的人,你就可以成就一番王业。这里的“王业”极言事业之宏大、之覆盖性广,不必拘泥于“王”字,可以理解为“雄踞天下的伟业”。刘备用诸葛亮,就相当于用了一位老师。诸葛亮的智谋韬略远高于刘备,指引着刘备“三分天下而据其一”,建立了蜀汉政权。“用师”说易行难,这对创业者的胸怀是个极大的考验,事实上现实中的大多数老总都不愿意重用一个比自己高明的人———怕他太拽不好控制、怕他太牛抢了风头、怕他薪资高不好养活、怕他脾气大不好伺候。这几个“怕”,就是格局不够的体现。

二 用友者霸,友就是朋友,可以理解为“志同道合,能够全力以赴帮助你的人”,用了这样的人,可以成就一番霸业。这里的“霸业”可以理解为“在某个领域独树一帜的事业”。从表面上来看,古往今来和朋友一起打天下的人不胜枚举,但实际上是“用友”者多,而并非所有人都能真正自始至终“以友待之”。大多数情况是可以有苦同当不能有福同享,事业略有小成,就开始各自算计、患得患失;有些领导甚至忘记了当初打拼时与朋友的肝胆相照,开始妄自尊大,对下属朋友的言语冒犯难以容忍,这就是胸怀不够的体现。当今社会,与朋友一起创业的情况很多,皆当以此为戒。

三 用徒者亡。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师”、“友”、“徒”,都是取其本意。许多人包括一些学者,都把这里的“徒”理解为小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古人写排比句最讲究对称,师、友、徒,三者同属一个层面,互相对称,整个排比句论述的核心并不涉及道德层面。“徒”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徒弟,指那些“水平低于自己,干事离不开自己指导的人”。用样的人,不说是事业“亡”,至少是干着累,且难有大成。但现实恰恰是,最大多数的老总倚重的都是这种“徒弟”,因为他们对你唯命是从、俯首帖耳、诚惶诚恐、阿谀逢迎,使你心情舒畅,更加有“朕即天下”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成就高于常人的事业,就要具备高于常人的胸襟和格局。


一剑lxd


君道,臣道,师道,君道是领导的哲学与艺术,臣道也包含了了领导的艺术,不过,比较有承上启下的哲学与艺术,至于师道又另当别论。学识不分高低贵贱,不分长幼,在这句话中师者乃大学问,大智慧的人物。

用师者王,尊师重教,对长一辈的尊重和对大智慧者的敬仰之情。历史上商汤用伊尹,文王用吕望,都是用师,最后的结果便是王天下成大功。

用友者霸,用好身边之人便能成就霸业。要用好身边的人才,此友非朋友,但是却是一个人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朋友。

用徒者亡,就是徒有虚名之辈。他们一昧地顺从,不管对错都去执行,从而导致许多忠肝义胆的大臣惨遭毒手,明王朝也从此走向末路,所以说在你成功的路上遇到这种人一定要学会避免,因为他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这12个至理名言,历史的兴替,王朝的更迭就如我们路上的灯塔指引这我们一步步迈向成功。


京师书苑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说的是古欲成大业者的用人方式,如今也适用于企业领导人。用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要善于发现比自己能力突出的人,并放到适合他的岗位上。“友”,古代朋友二字略有差别,有共同志向的叫“朋”,可以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曰“友”,大家愿意聚在一起做一件事情,那么一定事半功倍。用“徒”,可指小人,能让老板每天非常很高兴,阿臾之辈,平日里夸夸其谈,遇事百无一用。一旦身居高位,后果可想而知。



老夫诧异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使用人才,人才的层次高低都会决定着事业的成与败!

能够做自己老师的人请过来教导自己做事业不仅考验了自己的心胸,而且考验了自己用人的本事!很多人用人不喜欢用师,因为他们会被处处教导被耳提面命!一次两次还能忍受时间长了就忍受不了例如项羽和其亚父范增,当然我和里面也有范增在和王相处过程中的僭越。

成功的用师者王的案例就是刘邦与汉初三杰,刘备与诸葛亮!

用友者霸,不得不提有名的企业家俞敏洪,请了一帮自己的朋友同学来帮自己做事,谢谢同学方面都是比俞敏洪要优秀的多!兄弟齐心齐力断金,总算成就一番事业成就彼此!

用徒者亡,自己本来能力就不行请了一帮能力更差的人来给你做军师,处处都是昏招,你不被竞争对手打死也会被内部问题搞起!


青蛙小小飞


这是传统的用人之道!

给所有有志之士以启发!

用师者王。代表是周文王,他拜请姜子牙为国师、丞相,终开周朝八百年江山。姜子牙文韬武略、出神入化、奇迹百出,辅佐周文王、武王成就大业。这是尊师奉贤的典范!


用友者霸。

典型代表是齐桓公和管仲。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首要的功绩是“尊王攘夷”,也就是为周朝、为华夏,而奋斗!

管仲,作为有王佐之才的大政治家,为齐国的强盛、齐桓公的称霸,立下了不朽功勋。

这是尊贤敬友成就斐然的典范!

用徒者亡。

一位领导人,用实力和德行很一般的人来辅佐自己,那是败亡之路。

做管理的人,要尊师重道、重视人才、礼贤下士、谦虚谨慎、洁身自好,不能随波逐流、唯利是图、得过且过,要有追求和胸怀,通过奋斗取得成功!


聿剑传统文化


用,古代制陶之坯

用,后指行为的方法。

用师为王,

把能够管理帅才的人使用好,

就可以成为王者

用友者霸

把知趣相投的朋友聚集一起

就可以无人能敌

用徒者亡

徒,结伙营私的小人,

重用小人必然灭亡。

这三条

说明组织内部人员构成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