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為啥有人說“漢初三傑”有四個人?

不懟不舒服斯基1


“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另外還有漢初三大名將之說。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Smile777888


歷史上漢初三傑分別是韓信,蕭何,張良三人。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淮陰侯,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是有關於他的典故。

蕭何(前257年-前193年),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西漢初年政治家、宰相,西漢開國功臣之一。

張良(約前250年—前189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今河南禹州[1])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

除了漢初三傑外,還有一人他對劉邦,對大漢的貢獻,可以說絲毫不亞於張良、蕭何、韓信,他就是陳平。

陳平(?-前178年),漢族,陽武戶牖鄉人,[1]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史記》稱之為陳丞相。

一,早在楚漢對峙時,陳平就根據項羽為人猜忌的弱點,巧施反間計,致使范增怒而出走,大將鍾離昧不再被項羽信任等,從而削弱了楚軍的力量,幫助劉邦從滎陽逃了回來。

二,韓信拿下齊國,要求劉邦封自己為“齊王”時,劉邦怒不可遏。正是陳平和張良從劉邦集團的利益出發,暗示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從而籠絡住韓信。

三,後來韓信謀反,劉邦手下戰將紛紛要求出兵征討,唯有陳平清醒認識到韓信的軍事才能,主張不可力敵只能智取,為劉邦設偽遊雲夢之計,不費一兵一卒就使韓信束手就擒。

四,劉邦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平城七天七夜的危急時刻,正是陳平獻計使其安然脫險;後來陳豨和黥布叛亂,又是陳平屢出奇計,為平定叛亂立下了汗馬功勞。

五,呂雉去世後,陳平和周勃合謀,用計誅殺了呂氏宗族,擁立孝文皇帝登基,從而避免了西漢的分裂,穩固了西漢政權。

可見陳平的功績一點都不比其他三人差,有人會覺得有四個人也是有根據的。

之所以只有漢初三傑只是因為劉邦的一句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世文先生說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凡成就大事者,身邊都有一群能人輔佐。劉邦能擊敗項羽,開創漢家四百年天下,完成從一介平民到九五至尊的華麗轉身,正是身邊有一大群的能臣幹吏,而張良、蕭何、韓信三人更是缺一不可。

漢高祖劉邦曾有一名言,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這就是“漢初三傑”稱謂的由來。

既然提到了大漢的開國功臣,就不得不說陳平,他對劉邦,對大漢的貢獻,可以說絲毫不亞於張良、蕭何、韓信。而且漢初三傑,韓信受謗,被擒於雲夢澤,死於鍾室;蕭何遭讒,曾械於牢獄;張良懼禍,託言閒遊。陳平卻久居相位,且得善終,足見他不僅精通兵法計謀,官場權謀之老道,也遠在三傑之上。

陳平投奔劉邦的時間比較晚,是在楚漢相爭的時候才從項羽那邊過來。一過來,陳平就頗受劉邦重用,不僅靠六出奇計奠定了他在漢初的政治地位,還被劉邦視作為數不多的心腹大臣。北宋範浚《香溪集 廟謨上》記載“漢高祖以陳平為腹心,或計秘,世莫得聞”。

第一:離間項羽、范增,楚勢由此頹衰。

第二:喬裝誘敵,使劉邦從滎陽安全撤退。

第三:封韓信王郊,使韓信耿心效命劉邦。

第四:聯齊滅楚,劉邦於是戰勝項羽。

第五:計擒韓信,使劉邦翦滅異姓王而固其劉家天下。

第六:解白登之圍,使劉邦脫離匈奴險境。

陳平每次使用的手段似乎不夠光明正大,卻又都很管用,每每救劉邦於危難之際,功勞之大,不必言說,直接關涉全局。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有資格進入他“世家”行列的漢初人物,只有“陳勝、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六人。可劉邦為何在評選是漢初三傑時,對他隻字不提呢?又或者說,當初在評選漢初人傑時,劉邦為何不把陳平也算進去,說是漢初四傑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史書言“漢之謀臣,良、平而已。然良之術多正,平之術多譎。”意思是張良的謀劃大多是陽謀,堂堂正正可以公之於眾;陳平的謀劃多以詭計、陰謀取勝,上不得檯面見不得光。還有就是陳平有“盜嫂”、“貪金”這樣的汙點,德行有虧。

而什麼是人傑,《文子·上禮》言“行可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守約,廉可以使分財,作事可法,出言可道,人傑也。”

正因為陳平的謀劃大多是陰謀,是上不得檯面見不得光;且德行有虧,不能作為天下的表率,故而即便陳平對劉邦、對西漢貢獻良多,依然無法入選漢初三傑。

不過等到張良為避殺身之禍,因病退出朝堂之後,陳平迎來了自己事業的高光時期。陳平的鋒芒,也愈加耀眼,歷經惠帝、呂后、文帝三朝,各種勢力明爭暗鬥,陳平卻能始終遊刃有餘,可謂高明。尤其是陳平去世前,陳平已是漢初罕見的既能治國,又懂謀略的全才。


巴陵人說歷史


“漢初三傑”是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另外還有漢初三大名將之說。史載: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說:“我之所以得天下,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劉邦這番話,既中肯又有水平。對這三位人傑的所長進行了概述,順帶也表明了自己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於談笑之間,既誇了別人,同時也抬高了自己。當然還有一點,是比較難能可貴的,就是劉邦作為領導,在勝利面前,並沒有得意忘形,也沒有掩蓋別人的功勞,而是實事求是,且有自知之明,所以說很了不起,領導就是領導,看起來好像什麼都不會,實際上沒有他不會的。

劉邦打天下時,手下文臣武將不計其數,其中蕭何、張良、韓信居功至偉,被史學家稱為“漢初三傑”。如果說漢初三傑還有第四個人的話,竊以為那個人應該是陳平。

長期以來,張良被視為劉邦身邊的首席謀士,其實,在劉邦的身邊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謀士――陳平。陳平出身鄉野,和張良的貴族身份相比,他就是個屌絲。和劉邦有點像,他也不喜歡種地,喜歡結交好友。沒錢怎麼出遊交友,史書上沒說,但陳平必定對錢財善於鑽營。 直到陳平娶了剋死五個丈夫的富家女兒,他的交友的範圍才廣泛。張良和陳平的出身不同,決定了二者對待問題的方法和角度會有所不同,所求回報自然也不盡相同。 劉邦對待二人的感覺也不相同,對於張良,劉邦一向是敬重。因為劉邦也是農民出身,對於貴族出身的張良,有著距離。陳平不一樣,他就是個屌絲,和劉邦一樣,想來二者交談必定粗言髒話居多。

謀略上素有陽謀和陰謀之別。所謂陽謀者,當可說破也,而陰謀則不可言破。張良這樣的謀士,以善用陽謀著稱,陳平則是陰謀派的代表人物。陳平在滅亡項羽以及後來剿滅韓信、黥布的過程中,陰招迭出。《史記》有記載“凡六出奇計”,而且陳平的計謀有個特點,以奇著稱,多陰謀,非常秘密,連司馬遷都不能探知,可見其陰謀秘計之深。比如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係,范增是項羽的亞父,是項羽最為倚重的謀士,但就是這樣的關係,也讓陳平給破裂了。最後范增負氣而走,項羽身邊再沒有可用的謀士。還有遊雲夢澤抓韓信這一計,本來樊噲等人是準備要和韓信硬拼的,劉邦也有點小激動,此時陳平質問眾人,行軍打仗誰能贏得了韓信,要說韓信還在猶豫反與不反,你這樣大張旗鼓的討伐,不是逼著他造反嗎。劉邦一聽,頓時醒悟了過來。當然要是韓信真謀反,劉邦就死那兒了,可以說這一招是既險又奇,韓信一代兵仙,也只能束手就擒。後世對於陳平的評價歷來不高,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盜嫂受金,名聲不好,一個是處事過於圓滑。盜嫂可能純屬汙衊,因為這說法來源於周勃和灌嬰的讒言。 受金既是一種偏愛,更是一種需要,陳平也曾向劉邦進行了解釋。後來劉邦被困白登七天七夜,無計可施,又是陳平以重金賄賂冒頓的閼氏,才得以脫身。他處事圓滑,是政壇的不倒翁。從劉邦到呂后,再到漢文帝三朝,無論是誰掌權,他都是重臣。這一般人是做不到的。陳平是老油條和人精的合成體, 洞明世事,善於迎合上意以達自保,後人看不起的恰恰是他這一點。燕王盧綰反叛,這時劉邦傷病發作,便派樊噲率兵征討。大軍出發後,有人說樊噲的壞話。劉邦大怒,讓陳平誅殺樊噲,並讓周勃代替樊噲統領大軍。在路上,陳平邊走邊算計,對周勃說:“樊噲是陛下的老朋友,又是呂太后的妹夫,況且又是開國功臣。陛下一時生氣想殺他,恐怕將來會後悔,我們可以將他押送到長安,由陛下親自處理。”周勃也認同。於是陳平在軍營外綁住了樊噲,裝上囚車,押往長安。陳平在返回的路上聽說劉邦已崩,他害怕樊噲的妻子呂嬃在她姐姐呂后面前進讒言,便急忙趕到宮中,在劉邦靈堂前彙報情況。呂后聽陳平說樊噲沒死,便不聽呂嬃讒言,而寬赦了陳平。最初他迎合劉邦,聽說韓信謀反,不做正確引導,反而誘捕韓信。 後來他迎合呂后,漢惠帝死後,呂后孤獨無援。陳平提議,讓呂后把軍權奪走,呂家人掌管軍權;而後又幫助呂家封王,違背劉邦“非劉姓不得為王”的盟誓;做了右丞相不幹事,放權給呂后。 呂后死後,又設計扳倒呂氏家族。政治鬥爭,向來是變換莫測,波雲詭譎,陳平能做到自保,且左右逢源,人所不及也。只不過陳平做的這些事,完全是從自身利益出發,且隨風搖擺,沒有立場,為君子所不恥,所以他的評價不高。


宿鳥歸飛急


秦朝末年,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風雲湧現,逐鹿群雄,秦朝滅亡後,楚漢又起風雲,最終以劉邦為首的政治集團獲取了最終的勝利,創立了中國第二個封建王朝,史稱“漢”。

劉邦在廟堂論功行賞時,說了這麼一段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糧不絕,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人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從這段話就可以看出,張良善謀,蕭何善協調,韓信善攻守,靠著這三人才奪取了天下,這三人都是人傑,從此稱此三人為“漢初三傑”。

三傑的定義不但在秦末戰爭和楚漢爭霸時,建功立業了,更多的還是因為這三人品德也好。張良幫劉邦建立漢朝後,被封為留候,從此隱居,不問政事;蕭何,建國後被封丞相,兢兢業業一輩子幫劉邦掌管內業,繼續發揮著出色的協調能力,功高震主,最後不得不表面上做了一些有損老百姓的事情,比如霸佔田地,肆意廣建房屋等,純為了自保,但人品上也沒有瑕疵;韓信,建國後被封王,後將為候,面對彭越的挑撥,依然保持初心,並未選擇反叛漢朝,避免了再次戰爭,這對於當時人們來說是大幸。但由於韓信軍事能力太出色了,漢統治者也擔心韓信被人利用,最後被呂后誅殺。

人傑,不但是能力出眾,更是要品德兼優,這樣歷史上才會被灌於“人傑”的高度評價。

如果真要說漢初三傑是四個人,那肯定是加上了劉邦,因為劉邦領導著漢初三傑,這樣就是四個人了!





梁一


你問的是漢初三傑吧?沒聽說有四個,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另外還有漢初三大名將之說。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傳習記


我們現在所說的漢初三傑應該是蕭何,張良,韓信這三人。蕭何在劉邦麾下應該算是一個主管內政後勤的人才。他的存在保障了漢軍戰爭資源不至匱乏,能源源不斷供漢軍作戰之需。張良在劉邦麾下應該是一個謀士,類似現在的參謀人員,當然職務應該是參謀總長級別的存在。他的存在是替劉邦在每一次征戰審時度勢,權衡利弊,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韓信在劉邦的麾下的存在就更加無可替代了,所謂韓信帶兵多多益善,率數十萬雄兵攻城撥寨,所向披靡。說完這三傑,那麼第四傑是誰呢,其實個人覺得這個人應該把陳平算上。此人離間分離敵方,賄賂瓦解敵方。獲取敵方軍情。無所不用其及。為漢室成立也有不可抹滅之功。

所以說漢初三傑有四人,這第四人,應該說的是陳平。


江風晨曦


漢初三傑公認的:韓信,張良,蕭何

這是漢高祖自己說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這點毋庸置疑。

只是論功績以及影響力而言,陳平作為情報部門大佬,宣傳工作也是由他完成。而且多次都是陳平計謀決定戰爭走勢。

故後人認為加上陳平為漢初四傑更合適!


小何才漏尖尖角


為啥有人說“漢初三傑”有四個人?我想漢初三傑除張良,蕭何,韓信外,樊噲不愧為四傑。鴻門宴勇闖項羽陣營,交戟之衛士欲止不讓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倒地。樊噲遂入內,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項羽被樊噲的英雄氣勢所折服。“壯士!”賜之卮酒,飲之。賜之彘肩,樊噲覆其盾於上,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趁項羽醉酒,護劉邦脫身。

後隨劉邦平定臧荼,盧綰,陳豨,韓信等叛亂。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陳平,劉邦的次席謀士。

在劉邦困守滎陽時,陳平獻策並實施,用重金賄賂、離間項羽群臣,間接使項羽重要謀士范增出走,憂憤病死。

漢定天下,劉邦想除掉韓信,陳平出謀,建議劉邦偽遊雲夢,趁機逮捕了韓信。

劉邦冒敵輕進,被匈奴困於平城七天,陳平建議重賄匈奴閼氏,得以解圍。

呂后死後,陳平與周勃合謀誅殺諸呂,迎立漢文帝。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陳平與張良在漢軍的性質差不多,都是謀士,在劉邦左右出謀劃策,引導漢軍的戰略,而張良不管是加入劉邦陣營的時間,還是在劉邦起兵後的功績以及劉邦的信任程度,都超過陳平,所以劉邦說起平定天下,靠的是張、蕭、韓,只有漢初三傑,但後人也不會抹殺陳平的功業,往往討論漢初三傑時,會順帶上陳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