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宅”家防疫,“舌尖上的朋友圈”最火


“宅”家防疫,“舌尖上的朋友圈”最火


“宅”家防疫,“舌尖上的朋友圈”最火


“宅”家防疫,“舌尖上的朋友圈”最火

這段時間的微信朋友圈,除了疫情,曬得最多的就是美食。在從未有過的“長假”裡,很多“食神”橫空出世,從家常美食到網紅美食,每天都在花式秀廚藝。

朋友圈裡都在“做飯”

朋友圈裡的小夥伴在“宅”的日子裡紛紛花式下廚,牛排和披薩只能算是基礎料理,進階版的從自制肉夾饃、涼皮到天津傳統的炸油條和煎餅果子,連小麻花也出鏡了。不知道下一頓飯吃什麼時,記者就翻翻朋友圈,問問小夥伴們打算做點啥。

市民宋女士對本報記者說,這段時光,成功炸出了一群“潛水”的美食家。“我看很多朋友為了打發時間,做出各種各樣破費工藝的美食,就在朋友圈裡曬啊,一波接一波。朋友圈也變成‘舌尖上的朋友圈’,感覺他們像是在進行一場美食大賽,全民參與。剛開始是各種家常菜,後來就變成了網紅美食,有的是大家長時間在家沒辦法出去吃的美食,比如麻辣燙、麻辣香鍋、火鍋甚至是自制燒烤。有的是耗時費力的美食,比如涼皮、電飯鍋蛋糕、蛋撻和烤冷麵。”

市民王先生對本報記者說,這幾天,他媽在家天天能做三大頓、六小頓,“除了每天的正餐,她還研製各種零食、飲料,切各種形狀的果盤,我現在每天聽到喊我吃飯都怕怕的,感覺剛吃完上頓沒多久”。市民樂樂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說感覺“宅家”做飯是一個快樂的過程,和孩子一起製作美食,還能享受美好的親子時光,真的是一舉三得。

沒錯,曾經被大部分人只是掛在嘴邊的“做飯”,現在成了最正經的事,翻翻每天的朋友圈,就像是看一本“民間美食節目”。王先生說,他也關注到朋友圈裡的美食大賽了,感覺每個人水平不同,所以做出來的東西也各有千秋。“我已經觀察好幾天了,反正本人已經在心裡盤算好,等疫情結束後去哪位朋友家蹭飯了。”

“宅”家防疫,“舌尖上的朋友圈”最火

“宅”家防疫,“舌尖上的朋友圈”最火

“宅”家防疫,“舌尖上的朋友圈”最火

要做就做複雜的

市民簡女士說,之前工作都忙,現在有時間了,就給自己多做點好吃的。“我感覺現在簡單的炒菜已經沒有意思了,我就挑複雜的來,研究新花樣菜式增添小樂趣。為了實現那麼多美食想法,我把之前沉積的壓箱子底的傢伙都掏出來了,烤箱、烤盤、電烤串箱、榨汁機、空氣炸鍋、電餅鐺、華夫餅鍋……在家呆了快一個月了,我感覺除了早餐不算,以一天兩餐計,保守估計我也做了七八十頓飯了。”

對於愛好做飯的簡女士來說,做飯本身很簡單,過程卻蠻享受,特別是做出顏值和味道都在線的菜品時,還能洋洋自得一番。“看到我老公和孩子吃得歡快,肚子一天比一天更圓,我也挺有成就感。惟一讓我倍感煎熬的,是每天都要盤點冰箱裡的剩餘庫存,根據食材儲備情況計劃要採購哪些食材?我感覺每天不僅僅是在做美食,又像是進行藝術創作,每天都需要一點新靈感。為了吃,我是盡心盡力了!

簡女士表示,其實大家“宅”在家裡好多天了,因為疫情,大家的情緒也隨著各種各樣的新聞和專家言論起起伏伏。“希望疫情和不好的事情都能快點結束,但在它還沒有結束的日子裡,小夥伴們一定要好好吃飯。”

“宅”家防疫,“舌尖上的朋友圈”最火

“宅”家防疫,“舌尖上的朋友圈”最火

跟著抖音學個遍

市民梁女士對本報記者說,其實不少人都是跟著短視頻學做飯,那裡一般都會把做法步驟介紹得很清楚。“據我所知,這幾天已經經歷了好幾輪,從涼皮、電飯鍋蛋糕到腸粉、小米鍋巴、泡椒鳳爪,再到炸油條、韭菜盒子,最近又開始流行自制奶茶。對於我這種平時沒有太多時間做飯的人來說,大多數情況屬於一看就會,一做就廢。這幾天我可沒少浪費白麵和奶、蛋。我每天張羅做什麼,我媽就在旁邊冷嘲熱諷。今天我想做電飯鍋燒雞,我媽就對這隻雞說,該你遭殃了!”

市民丁女士說:“我也是跟著短視頻學做飯,但我也會改良,根據自己的口味進行創意加工,比如之前我拿著‘火鍋底料’分別做了麻辣香鍋、麻辣燙、麻辣炒麵。這麼計算的話,我這幾天做得比較好吃的有鍋包肉、魚香肉絲、黃燜雞米飯、肯德基炸雞翅。”

“宅”家防疫,“舌尖上的朋友圈”最火

基本告別外賣生活

市民於女士對本報記者說,她之前的生活是“早上靠外賣喚醒,中午靠外賣激活,下午靠外賣續命,晚上靠外賣減肥”,感覺這幾年是外賣養活了她。“現在慢下來了,生活也規律了,早上八點鐘起床就做好了早飯。”

於女士表示,“宅家”的時光,訂外賣不方便了,不放心了,不妨讓自己從做飯開始,迴歸生活,把慢下來的時光烹飪成犒賞家人的美味。“我覺得做美食,曬美食,不是販賣情調和小資,響應號召不出門,‘宅’在家裡做貢獻,日子還是得過得精緻一點。用愛對待生活,生活定將報之與愛。”

對很多人來說,從未有如此大段的時間,可以與家人共度。疫情之下,“宅”在家為家人做美食,不失為一件愜意之事。

本報記者 畢嘉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