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绘画要解决“技”和“艺”的问题,如何平衡好两者的关系?

绘画HTao


“技”是需要有科学理论做基础的长期实践可以解决的,“艺”则需一个人要有因仁爱而产生的灵感,和把握捕捉此灵感的能力,并将其提练到艺术的高度!因为一切艺术皆源自于生活而却又高于生活!“技”是方法,“艺”是灵魂。


鸿义mpx196861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要求画者自觉追求个人的绘画风格,是把艺术家扼杀为画匠的最好办法。老师,至多可以教人以技,不可能授人以艺。技,可以手把手教,但艺却不可能。艺是心灵生长的见证,每个人的心灵所显的成长,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有授的分。技,只是把这种心灵成长表达出来的方法或手法、手段之类的。艺,是心灵成长的见证,是孤独的,是独一无二的。心灵的生长是生命的历程,地上的小苗成长成大树,完全没有人教的事,是属于自然。艺术家和画匠的区别在于,前者有创造性劳动,是自己心灵成长的记录者、描绘者。后者即画匠是模仿者,不能记录自己心灵的成长。如果不能记录自己心灵的成长,虽有画技,也仅是画匠,而不能成为艺术家。所以,毕加索素描不及保姆,但一代绘画大师是毕加索,而非保姆。绘画风格,反映的是心灵成长的特征在绘画中的表现,本属自然,如果刻意追求,无疑是对心灵的杀戳行为,是削足适履。心灵之路,是神秘的;走心灵之路,是孤独的旅行。使绘画技能同心灵同行,也是一门要自觉努力的事情。人,并不缺少丰富的心灵世界,缺少的是与这丰富的心灵世界同在同行的画技,作心灵,及由心灵投射到外在世界的记录者,没有使画技成为心灵之手。由于缺乏心灵之悟性,我看到某些所谓画家的作品,由于面部及眼神,每一幅都一样,虽画成百幅,其实只画了一幅画。左恩的艺术风格,成为不分时代沒有国际的绘画风格,成为我们感到并不陌生的绘画风格,但却也不少佳作,传世之作。为什么?是描述的心灵世界不同。而追求艺术风格的结局只能是怪异而非艺术的生命。绘画本无高下,任何一个成熟画种,都有自己的姣姣者。由于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学生往往在自己艺术创作中,把老师引诱上贼船一般。老师习惯性地指导学生,而受教的学生却在让老师成为扼杀自己心灵成长的记录活动的绘画风格的帮凶。对此,师生理应有清醒认识与觉悟,学习绘画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分水岭。







从北方从日出之地飞来


常见的绘画技法“问题”有:色彩――发脏、粉气、生硬、杂乱等;塑造――僵硬、松散等;用笔――散乱、腻糊、飘忽、死板等;构图――不平衡、无主次等等。这些技法语言“问题”是教育者用“一般审美要求”尺度来衡量的,或者说是从画面整体效果的角度来分析、评价、归纳出的“不足”。但从美学和个性绘画语言的角度来看却有着另一番解释。

“发脏”的色彩适合表现极端的压抑和沉闷;“杂乱”的用笔适合表现疯狂和烦琐;“笨拙”的塑造更能体现朴实和憨厚,“不平衡”的构图则生动地表现了动荡与不安。在近现代的大师作品中,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技法“问题”在他们的作品中却成为了鲜明的个性绘画语言。保罗。塞尚运用生硬的笔触进行他个人绘画艺术的单纯研究;康定斯基用随意杂乱的笔触、生鲜的色彩,在不明确的画面色调中奏响色彩的乐章;威廉,德库宁更是肆无忌惮、狂涂乱抹;乔治。莫兰迪用粉气含蓄的色彩、平板的空间、平静的构图描绘自己平和的人生;贾克梅帝用飘忽不定的笔触和发脏的画面,模糊地表现自己眼中的不确定感觉;珀尔斯坦则采用不完整的构图形式和僵硬的质感来表现冷漠的人物状态。我国的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更是提出“笔墨等于零”,但正是因为等于零的笔墨,才描绘出随意而又精湛的作品,独树一帜。

可见,这些通常意义上的绘画技法“问题”,蕴含着作者自身的独特气质,表现了作者的主观意念。通过对常见绘画技法“问题”的合理理解与科学引导,可以使某种绘画技法“问题”与画家特有的创作形式、创作风格、个人气质、情绪表现等效果相协调,巧妙地成为画家的个性化绘画语言特点的一部分。


王田田圈


技:是敲门砖,是通过别人千千万万的经验和方法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或者得到的学习过程。

艺:是自我价值的升华和突破,你的天赋,人生阅历,和你在自我修炼思考的过程的时间的坚守,才能有“艺”的升华。

今天科技的发展绘画要解决技术问题不难,为技术和技法的只能叫美术工作者,和艺术没有关系,只是在现代工业标准中学到的规律而己,复制粘贴,每幅作品一个规律,缺乏绘画者内心和思考的内涵。

“艺”是绘画过程中的升华,绘画,是人类最古老的本能表现,发展到今天,绘画艺术己经历了所有应该经历的创新和变革,也许所有绘画都在思考画什么,怎么画、尤其现在科技的发展要想在像与不像上是无法取代相机。

架上绘画现在己经不在是技术活了,那些学来的历史手法和过时的形式己经和当下人类的环境格格不入了,换个角度,把艺术升华到更高的层面,一定是用更多的思想和感情在架下来表达更多的思考和手段,每个艺术家有自己的经历和思考,真正的绘画艺术一定是每个艺术家会找到自己思想结合的方法,所以作品后面的解读才能对应作品的理解,引导你产生共鸣。

陈蜀作品








陈蜀


不明白你说的艺是什么意思?绘画的技艺所指为何?艺术和技术?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绘画是艺术的一类,在实现过程中涉及到两个方面:技术和意义(内涵,意境,思想,情感,理念诸如此类),如果这样理解的话二者并不存在冲突,不存在你增则我减的零和结果。自然不需要平衡二者的问题。

技术是基础,是呈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手段:撇开绘画,用电影来说,也是一样,用什么样的镜头设计,演员的台词,动作表情,什么样的布景、配乐、音效,把这些还要进行剪辑,后期处理。这些技术手段最终构成一部电影,来表达导演所要表达的东西——意义。

可以说一个是形而上的上层建筑,一个是底层建筑,没有任何一方都是不可想象的。技意双优最佳,其次意上而技不达,而立意低劣,技术好则沦为炫技,劣技低意最末。


雷水初六


绘画要解决“技”和“艺”的问题,如想平衡好两者的关系,首先我们要了解“技”和“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的理解是先有“技”,然后才有“艺”,“艺”是“技”的升级。人们经常说的所谓“画匠”大概就是因他们“技多艺少”的原因吧。但很多时候“艺”是含有诸多情绪感受和灵感等方面的意思,如创作理念呀,创意灵感等等,而且我认为有关的方法、准则、理论及修养等都属于“艺”的方面,因此“艺”是指导"技”的,而“技”又是支撑着“艺”的成立,如果没有一定的画技,多高深的艺术创作理念和卓尔不群的创意灵感,都不能把它变作现实的作品。反过来如果只有画技,没有一定的创作灵感和理念,就不能让绘画艺术成功地向前大发展。。。这就是我对“技”与"艺”的初浅理解。

明白了它们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能找到解决“技”与“艺”之间的平衡点。到底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呢?事实证明它们两者之间谁也不能没有谁,应该两手一起抓,不能顾此失彼,在学习的前期和中期(入门、初级基础、中级基础)应大力加强“技”绘画技能方面的全面和严格的训练,如临摹传统中有代表性的古画作品,掌握古贤运用笔墨的要领,还有构图布局特点和营造画面神韵气象格局的手法等等。还有色彩、造型、速写和素描也应该有合理的课程安排等等,国画系特别要熟练掌握好“有书法特点的线条”在练习中的运用,还要用符合中国画特式的速写技法到大自然中广泛搜集创作素材(不用照相机)。。。

高级阶段特别强化艺术理论研究、树立审美观念,增强人文素养,学会赏析艺术名作的基本方法,提高鉴赏美的能力,系统了解艺术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作者独特个性和心理活动及一般性规律,也就是多在读画、赏画方面下功夫,中国画与西画有很大的差异就是画家需要学很多绘画以外的古典诗词歌赋和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从以上的文学艺术作品,甚至是音乐、舞蹈、雕塑建筑及影视作品等等多方面汲取一定的营养和创意灵感而运用到绘画学习和创作中。。。

制定教学和学习计划都是要讲求科学、理性和客观实际的,而实施起来是要求灵活机动的,所有技能的训练和理论研究、学员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之培育等等在各个学习阶段都可能要合理穿插进行,没有一成不变的要求初中级阶段不学理论研究的规定。整个教学过程都可以因为需要而随时首尾兼顾的,这样才可以使“技”与“艺”得到真正的平衡。

总之,“技”与“艺”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只有两者有机的紧密结合一起,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才能满足人们一些心灵方面和情感方面的安抚需求,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嗯,从中我们隐约感到学画、学艺术除了要求特别勤奋和努力之外,还是要有一定“天赋”哟,否则“技”与“艺”真的不容易平衡啊!共同努力吧!以上拙见不喜勿喷,希望对大家有用吧,谢谢阅读!

梦幻画派创始人陈展鸣

二O二O年二月二十五日


陈展鸣


这里其实不存在平衡的问题,这两者没有任何冲突。艺术最终是表达,技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举个例子小孩子没有经过系统的绘画学习,但能画出艺术感很强的作品,很多画师经过长期的技法训练也只是在替代照相机的功能。

技法的问题固然是很好解决的,只要你足够勤奋,愿意花时间去学习、训练,终能孰能生巧。但往往这也是很多绘画者的终点,主要原因可归为几点:

一、审美的缺失,简单地说就是眼界太低,好的作品看的太少,对美的东西缺乏感知力,这不乏有先天因素。

二、生活阅历的缺失,很多艺术家都喜欢说到灵感二字,其实就是对于生活中的人、物、事的感悟及思考,所以艺术家做出多奇怪的事情都不要觉得不可思议。

三、从来没想过表达,这一类人只是以此作为谋生的职业,所以他们没有自己的东西,他们服务于市场经济。

吴冠中曾说过选择绘画这门艺术就是殉道,很多人刚开始学画都有一个很好的初心,走着走着就迷失了,如果不能表达自己东西,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弘毅书画学堂


绘画要解决“技”和“艺”的问题,平衡好两者的关系

绘画是一种再现的视觉艺术,通过“构图、线条、色彩、光影”来塑造物象美的韵律,这是人们对绘画最普遍的艺术认知,但是,20世纪开始,人们对绘画的艺术认知就发生改变了,绘画是思想的产物,不是只为满足视觉的观感,这是非传统认知,


绘画要解决“技”和“艺”的问题,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很显然,没有“技”就不会有“艺”,也就是说人的创作技能达不到一定标准,就称不为艺术,而这“标准”对于现在的艺术形态来说,是没有标准的,因为现在的绘画不以满足视觉观感为基础,也就是不存在“构图、线条、色彩、光影”这些元素的协调关系了,

我们看20世纪画家杜尚、毕加索的画作,就明白“绘画不以满足视觉观感为基础,它是思想的产物”,那么,“技”和“艺”是没有平衡关系的,可以这么理解,你的绘画技法达不到传统的标准,但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称之为艺术品,各种形式的抽象派是没有“技”这个基础,



所以说,绘画要解决“技”和“艺”的问题,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要针对传统绘画而言,“技”就是协调绘画的“构图、线条、色彩、光影”的和谐统一关系的能力,当呈现出完整的绘画作品时,才考虑“艺”的问题,也就是风格特色,这风格特色取决于画家的性格修养、师承名家影响、艺术认知、立意、创作环境、人生阅历及人品。


诗夜城主


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什么行业都有技和艺的问题,技是术,艺是思想,而对于画家来说:"一件作品不单有熟练的技术还要有思想的表达,有一句话叫由技入道,那我就从个人经验上谈起。分享一下个人的创作经验。

我选的第一件作品,创作的时间在十七年前,虽然看上去技术还可以,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白先生的影子,只是稍有变通,从表现性和个人风格上都没有自己的东西,那时我的作品整体上也没有什么个人思想,还是一个探索期,而画家一生解决的是技和艺的关系,也就是通过技能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艺术境界,画家只有从古人那学习一些用笔方法,从他们身上汲取一些经验,自己还要从写生中善于发现,这大体是解决技的问题,而艺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这就看技外的学问了,一般对于画家提高艺术境界是多元的,要从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努力提高自己的修为,让自己的眼界宽广起来。

第二张作品画于2018年,这时思想成熟起来,从笔墨到境界有了统一性,有了完整的个人风格,技和艺是一件事情的两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还不能体现在绘画上,弘一法师的书法也是如此,我们在看他出家前的一些作品时,技术上没有问题,但没有真正的从作品中体现自己的思想,而他后期的作品就完全不同了,书法的用笔圆融,开合自然,"艺″和"技″得到了融通平衡。

绘画是一门大学问,作者要解决"技″和"艺″的平衡要深入生活,还要努力提升画家本人的思想境界,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也可用于此,我的观点己分享,欢迎一起交流,谢谢!





写意东瑞


技和艺,首先我们要明白它们存在的定位。任何艺术品最终的表达效果是“艺”,这是作品的灵魂,要想灵魂发挥大的感染力离不开“技”的支撑。比如楼塔顶上的灯,灯要想照的范围越大,影响的范围越广,要两点:一是灯自身的亮度,二是楼高。“艺”就好比灯,自身具备的灵魂要有一定的亮度,有感染力,而拖起灯的楼高就是“技”。在灯亮度一定的情况下,楼越高灯更亮。相信到这里您就明白了,我就不再啰嗦,希望可以帮到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