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第三帝國末日往事之一:希姆萊之死(一)失勢

曾用筆名:元首衛隊

80後工科男,在歐生活8年,精通德英語

00-07年間在網絡平臺(“戰爭的藝術”“德國軍事中心”等)及紙媒(《戰爭史研究》、《突擊》等)發表過數十篇文章,如《黨衛隊作戰師名稱由來》、《淺談大戰時的德國裝甲擲彈兵》、《歐洲志願兵之戰-納爾瓦戰役中的諾德蘭師》、《匈牙利之血三部曲》(布達佩斯攻防戰、狂暴的南方、帝國反擊戰)等

德國電影《Das Boot》(從海底出擊)未剪輯版2006年精譯中文字幕作者

同名2018年版電視劇第一季中文字幕總校對及譯者

德國電視劇《Der Krieg und Ich》(戰爭與我)第一季中文字幕總校對及譯者

-----------------------------------------------------------------------------------------------------------

這個將會是一個系列,專門講述第三帝國最後時刻的人與事,不定期更新,歡迎留言關注

第三帝國末日往事之一:希姆萊之死(一)失勢

一、失勢

第三帝國末日往事之一:希姆萊之死(一)失勢

1945年的海因裡希.希姆萊

海因裡希.希姆萊,希特勒口中的“der treue Heinrich”(忠實的海因裡希),從納粹黨成立之初就一直是希特勒的左膀右臂。在1929年,29歲的他即已被希特勒任命為為黨衛軍的頭子-黨衛隊全國領袖(Reichsführer-SS ),7年後又升為德國警察總警監(Chef der Deutschen Polizei )。

海因裡希的權威在1943年達到了頂峰,那一年的8月24日,他出任德國內政部長(Reichsminister des Innern),由此這個昔日的養雞場主掌握了德國國內完整的執法系統,即秩序警察(Ordnungspolizei)、治安警察(Schutzpolizei )和國家憲兵(Gendarmerie)三大力量。

而早在1939年,他還牽頭組織了日後世讓人談虎色變的黨衛隊帝國安全總局(SS-Reichssicherheitshauptamt),統管包括黨的情報機構:黨衛隊保安處(Sicherheitsdienst der SS),國家秘密警察:蓋世太保(Gestapo),刑事警察(Kirminalpolizei)和保安警察(Sipo)以及平級的秩序警察中央總局(Hauptamt OrpO)在內,德國境內的一切安全機關。

他還把控著納粹集中營的守衛單位-骷髏部隊(SS-Totenkopfverbände)和黨衛隊經濟管理總局(SS-Wirtschafts-und Verwaltungshauptamt),不僅經營著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屠殺機構,還通過剝削勞動和沒收資金、財產和資產,甚至銷售被害者的身體遺骸(金牙、骨粉、頭髮、脂肪等等)來獲得高額的商業利潤。他也負責組織、管理和運作了俄羅斯及波蘭境內的進行大屠殺的別動隊(Einsatzgruppen,)和反游擊隊行動。

希姆萊在任黨衛隊全國領袖期間,同時也擴大了黨衛隊的武裝分支組織-最初稱為黨衛隊特別機動隊(SS-Verfügungstruppe),在1940年改名為武裝黨衛隊(Waffen SS),成為海陸軍三軍之外的第四武裝力量,到1945年,武裝黨衛隊規模已經膨脹到了90萬人,這其中一半是德國人,剩下的是來自歐洲各地的德意志族人(Volksdeutsch)和當地人。

自1944年7月的刺殺希特勒的炸彈事件失敗後,海因裡希.希姆萊又成為了名義上的預備軍總司令(Befehlshaber des Ersatzheeres),除了這些職務之外,他還在戰爭的最後時刻圓了自己的統帥夢:先後出任萊茵集團軍群(Heeresgruppe Oberrhein,1944年12月10日起)和維斯瓦集團軍群(Heeresgruppe Weichsel,1945年1月23日至3月20日止)總司令。

1945年4月20日,希特勒人生的最後一個生日,希姆萊出現在柏林,向元首賀壽。從元首暗堡回來後,希姆萊就一直待在柏林以北100公里的霍亨呂興(Hohenlychen),他的醫療顧問格布哈特教授的私人療養院裡。在帝國安全總局海外諜報局局長(Ausland-SD)瓦爾特·舒倫堡黨衛隊少將(Walter Schellenberg)和他的按摩師菲利克斯·克爾斯滕(Felix Kersten)二人的鼓動下下,待在療養院中裡的希姆萊,開始了與瑞典紅十字會副會長福克·伯納多特伯爵(Folke Bernadotte)的秘密“和平”談判。

第三帝國末日往事之一:希姆萊之死(一)失勢

今日的霍亨呂興療養院遺址

德國人在1945年4月29日撤離了這裡,戰後蘇軍將這裡當成了兵營和軍醫院,直到1993年8月將其遺棄

第三帝國末日往事之一:希姆萊之死(一)失勢

瓦爾特·舒倫堡

1910年出生在德國薩爾布呂肯的一個鋼琴製作工匠之家,8歲那年全家搬到了盧森堡。自1925年開始他先後在馬爾堡大學和波恩大學學習藥學和法學。

1933年春,舒倫堡加入了納粹黨和黨衛隊。海因裡希·希姆萊對舒倫堡印象深刻,並讓他後來成為了黨衛隊最年輕的將軍。在柏林的日子裡,舒倫堡直接與帝國安全總局局長萊因哈德•海德里希共事,兩人曾攜手致力打擊納粹內部的抵抗組織--紅色交響樂(Die Rote Kapelle)。

1939年11月9日,舒倫堡組織了“文洛事件”(Venlo-Zwischenfall ):在荷蘭靠近德國的邊境城市文洛市綁架了英國軍情六處的兩名特工。文洛事件使得英國在西歐和中歐的間諜網絡幾乎全部癱瘓,並導致荷蘭情報局局長被解職,希特勒也把“由於荷蘭與英國情報部門相勾結,其保持中立的立場受到質疑”,作為1940年5月德軍入侵荷蘭的藉口之一

1940年6月,他奉命負責編寫《大不列顛情報手冊》(Informationsheft Grossbritannien),作為納粹入侵英國的指南手冊。其內容基於對兩名文洛事件中被捕英國特工的審訊,以及他自己的判斷。該手冊的附錄裡有一份“大不列顛特別通緝名單”(Sonderfahndungsliste G.B.),裡面是2300名英國名流的名字,他們在德國成功入侵英國後將被立即逮捕。同年7月,他得到海德里希的親自指派,前往葡萄牙,企圖截獲溫莎公爵(即退位的前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當時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哥哥,當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親大伯)和公爵夫人,說服他們為德國工作(即“威利行動”-Operation Willi)。按照計劃,舒倫堡本應向公爵夫婦提供5000萬瑞士法郎,讓他們前往中立國瑞士。然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派了一名律師,公爵的一位老朋友,去說服他們離開葡萄牙,德國人的行動最終失敗。自1942年3月開始,他被海德里希任命為帝國安全總局第6局--海外諜報局局長,在1944年720政變失敗之後,原國防軍諜報局(Abwehr)局長卡納里斯海軍上將被捕,諜報局最解散,安全總局終於獨掌第三帝國的情報機構大權。

舒倫堡後於1945年6月被捕入獄,但由於在紐倫堡審判中出庭作證,得以避免了漫長的刑期。據稱舒倫堡將大量戰時收集的蘇聯方面的情報,交給了中央情報局局長艾倫·杜勒斯。1949年4月他被判處6年徒刑,刑期從45年6月17日起。在寫了兩年的回憶錄之後,1950年12月,他因肝病被提前蘭茨貝格戰犯監獄(Vollzugsanstalt Lamsberg)釋放。出獄後他搬到意大利生活, 之後他就靠著自傳的版稅過活,同時還偶爾為英國情報部門提供諮詢。1952年3月31日因癌症死於都靈,享年42歲

第三帝國末日往事之一:希姆萊之死(一)失勢

菲利克斯·克爾斯滕

1898年出生在一箇舊俄羅斯帝國塔爾圖(Tartu,今愛沙尼亞境內)波羅的海德裔家庭。

學生時代的他主修農業。1919年,他加入了一支名為(Pohjan pojad)的芬蘭-愛沙尼亞志願軍,為愛沙尼亞的獨立而戰。1920年他獲得了芬蘭國籍,次年年9月成為芬蘭軍少尉。離開軍隊時他得了類風溼性關節炎,在赫爾辛基康復後接受了按摩治療師的培訓。

1923年他離開芬蘭,去了柏林,在一次晚宴上結識了一位姓高的著名中國按摩師,隨後拜高醫生為師。1925年,高醫生對克爾斯滕說:“我能教你的你都學到了。”然後,他把診所交給了克爾斯滕,退休去了西藏。

克爾斯滕接診的第一批貴族病人裡有前梅克倫堡公爵阿道夫·弗里德里希(Adolf Friedrich, Herzog zu Mecklenburg),他把克爾斯滕推薦給自己的哥哥,荷蘭女王的丈夫亨德里克親王(Hendrik Vladimir Albrecht Ernst),最後成為後者的皇室健康顧問。1928年克爾斯滕移居荷蘭,直到1934年才搬回德國,住在柏林以北80公里處的哈茨瓦爾德(Hartzwalde)。

1939年他被介紹給了希姆萊,成為黨衛隊頭子的私人理療師。因為克里斯滕高超的技藝有效緩解希姆萊嚴重的胃痛,於是贏得了後者的信任。1942年10月,克爾斯滕陪同希姆萊一起去了羅馬,意大利獨裁領袖貝尼託·墨索里尼的女婿,意大利外交部長齊亞諾伯爵(Gian Galeazzo Ciano)和其他法西斯高官治療。

1943年,克爾斯滕定居到了斯德哥爾摩,在當地繼續行醫,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他在希姆萊與瑞典政府的接觸中發揮了重要的調解作用。此時世界猶太人大會瑞典委員會獲悉,克爾斯滕曾代表瑞典外交部,從納粹德國監獄和集中營營救了幾名囚犯。於是一名信仰猶太教的拉脫維亞商人吉爾·斯托奇聯繫了克爾斯滕,克爾斯滕同意勸說希姆萊,以改善猶太人在集中營的處境。1945年3月初,克爾斯滕安排希姆萊和世界猶太人大會瑞典委員會的成員諾伯特·馬蘇爾(Norbert Masur)在哈茨瓦爾德會面,這裡距拉文斯布魯克集中營(KZ Ravensbrück)只有幾公里。在會談後,希姆萊同意釋放集中營裡剩餘的6萬猶太人。後來在同年12月,世界猶太人大會向克爾斯滕寫了一封信,感謝他幫助拯救猶太人集中營的受害者。

當時世人都知道克爾斯滕斯經常去德國,並把他當成納粹分子。1945年6月13日或14日,克爾斯滕接到了福克·伯納多特伯爵的電話,伯爵告訴他,由於其與希姆萊在戰爭時的親密關係,要把他作為芬蘭公民驅逐到芬蘭,在那裡將等待蘇聯人的囚禁。憂心忡忡的克爾斯滕求助於前荷蘭駐瑞典大使範.納格爾男爵(van Nagell),後者介紹他去找了瑞典外長克里斯蒂安·雲特( Christian Günther),希望申請瑞典國籍。但瑞典新政府最終拒絕了他的瑞典國籍申請。於是克爾斯滕只好去了荷蘭。一直到1953年他才獲得了瑞典國籍,繼續回到斯德哥爾摩開他的國際診所。1960年4月16日,這位有著傳奇經歷的按摩師訪問德國期間,在北威斯特法倫的哈姆(Hamm)去世

第三帝國末日往事之一:希姆萊之死(一)失勢

福克·伯納多特伯爵

1895年出生於斯德哥爾摩,父親是奧斯卡·伯納多特伯爵(原瑞典奧斯卡王子,戈特蘭公爵),祖父是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Oskar II)。

1915年加入瑞典陸軍,1943年任命為瑞典紅十字會副主席。在1943年和1944年的秋天,他組織了囚犯交換,通過瑞典從德國帶回了11000名囚犯。

1945年4月,海因裡希·希姆萊要求伯納多特瞞著希特勒,向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和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傳達媾和提議,其的主要內容是,德國只會向西方盟國(英國和美國)投降,但被允許繼續與蘇聯交戰。伯納多特告訴希姆萊,這個建議根本不可能被接受,但他還是把德國人的意圖傳遞給了瑞典政府和西方盟國,最後結果也正如他所說。

戰爭結束後,他於1948年出任聯合國巴勒斯坦調停官,負責調停第一次以阿戰爭,主張耶路撒冷不屬於以色列,並要求聯合國監管以色列的機場及港口。引起以色列拒絕。同年9月17日,伯納多特在耶路撒冷街頭被猶太復國主義武裝組織“萊希”(Lehi)的成員暗殺。遺體運回瑞典後舉行國葬。伯納多特的美國副手拉爾夫·邦奇(Ralph Bunche)接替他擔任聯合國調解員,成功地促成了1949年停戰協定的簽署,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可是瑞典伯爵主要關心的,只是確保關押在集中營裡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平安無事(最後他也如願把這些人救了出來),而前者卻天真地認為,自己將被西方國家承認為納粹德國的國家元首,可以通過談判實現獨立的和平。

希特勒在4月22日決定留在柏林,第二天,希姆萊還在呂貝克與伯納多特會面,他提出了更多的條件。4月26日,在附近逗留了一段時間後,希姆萊和他的親信,以及貼身護衛營的一些成員,轉移到漢堡以東100公里的施韋林(Schwerin),這裡距卡爾·鄧尼茨海軍元帥的司令部不遠,後者不僅是德國海軍總司令,也是當時德國西北地區最有權勢的人物。

第三帝國末日往事之一:希姆萊之死(一)失勢

卡爾·鄧尼茨

1891年9月16日出生在柏林附近的格呂瑙(Grünau),1910年加入德皇海軍(Kaiserliche Marine),1913年9月晉升海軍少尉軍銜。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在佈雷斯勞號巡洋艦上服役。1916年10月轉投潛艇部隊。1918年10月,他的U艇在馬耳他附近被英國護航艦隊逼出水面,鄧尼茨少尉被俘,後於1919年7月釋放回國。在魏瑪共和國的帝國海軍(Reichsmarine)服役期間,他於1928年任第4魚雷快艇分艦隊指揮官(4. Torpedobootshalbflottille), 1934年出任“埃姆登”號輕巡洋艦艦長(Leichte Kreuzers Emden)。1935年9月,已經成為海軍上校的鄧尼茨重返潛艇部隊,成為第1U艇艦隊(1. U-Boot-Flottille)的指揮官。

1936年1月,希特勒任命他為U艇部隊指揮官(Führer der Unterseeboote),負責建立和擴大新的潛艇部隊。1939年10月,希特勒又設立了“U艇部隊司令”(Befehlshaber der Unterseeboote ),十一天前剛晉升為海軍少將的鄧尼茨,順理成章的成為這一職位的首任人選,期間其主導了發展赫赫有名的“狼群”戰術,被稱為德國潛艇戰之父。在領導潛艇部隊參戰三年後,1943年1月30日,他接任埃裡希.雷德爾元帥,晉升為德國海軍總司令。 在德國戰敗前被希特勒指定為其繼承人。在紐倫堡審判中,鄧尼茨被判處10年監禁。1956年10月1日,鄧尼茨被釋放。1980年12月24日,鄧尼茨因心臟病去世,享年89歲,是德國二戰時期的27名元帥中最後一個去世的。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希姆萊和伯納多特在希特勒背後進行的和談被捅了出來:英國廣播公司在4月28日有意播出了這則消息,伯納多特、鄧尼茨和希特勒三人直接或間接地聽到了這則新聞。

希姆萊頃刻間名譽掃地,希特勒暴怒之下,剝奪了他的一切職務,並下令立即逮捕——空軍司令赫爾曼·戈林不久前也遭到了同樣的待遇。

4月29日,新任德國空軍總司令羅伯特.馮.格萊姆元帥(Robert Ritter von Greim)從戰火紛飛的柏林飛到雷希林,然後轉移到普倫,那時海軍司令鄧尼茨已經在那裡設立了新的司令部,格萊姆向鄧尼茨轉達了希特勒要求逮捕希姆萊的命令。但是謹慎的後者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因為他沒法確定是否有足夠的用武力來對付希姆萊。鄧尼茨也不願意採用暴力,於是他決定第二天一早去希姆萊設在呂貝克的大本營,當面問個清楚,但是希姆萊對鄧尼茨撒了謊,他說“自己準備通過伯納多特伯爵與盟國建立聯繫”這個說法純屬捏造。

第三帝國末日往事之一:希姆萊之死(一)失勢

攝於1939年的馮.格萊姆,當時他還是空軍中將

1892年生於德國東南部城市拜羅伊特,一戰時即已加入空軍,在戰爭期間取得了28個擊落戰績。1924年曾赴中國待過三年,幫助國民政府建設空軍。回國後在戈林新成立的航空部(Reichsluftfahrtministerium)任職。二戰爆發後,曾屢任德國空軍第8航空軍軍長、東部空軍指揮部司令(Luftwaffenkommando Ost)、第6航空隊指揮官,參加了波蘭、西線、不列顛、巴巴羅薩行動及庫爾斯克等重大戰役。1945年4月26日,他和德國的傳奇女飛行員漢娜.賴奇(Hanna Reitsch)兩人飛入已被蘇軍包圍的柏林市區,希特勒在元首暗堡中親自任命他為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已在三天前被希特勒解除了一切職務),同時晉升元帥。29日賴奇和新任的德國空軍末日司令利用夏洛騰堡大街(Charlottenburger Chaussee)作為跑道,駕駛最後一架阿拉道型小型飛機,飛往普倫與鄧尼茨會合。隨後,兩人飛往奧地利蒂羅爾的基茨比厄爾(Kitzbühel),在那裡向美軍投降,當時格萊姆對美國人這麼自報家門:“Ich bin der Chef der deutschen Luftwaffe, aber ich habe keine Luftwaffe.”(我是德國空軍總司令,但是我沒有空軍)。他隨後被帶到了上薩爾茨堡,在那裡他得知美國人想把他轉移到蘇軍,5月24日,格雷姆服下了4月底在柏林元首暗堡中,希特勒親手交給他的毒藥膠囊,自殺身亡,遺體葬于于薩爾茨堡市公墓。

在結束了這次含糊的交談之後,趕回普倫的鄧尼茨從電報中得知,他自己出人意料地被任命為希特勒的繼承人,成為國家元首。鄧尼茨立即召見希姆萊,並在當晚的私人談話中告訴他,他不能加入新政府。可是希姆萊仍然在鄧尼茨位於普倫的司令部附近逗留,接著又隨其遷到了佛倫斯堡(Flensburg)---那裡是海軍的地盤。他甚至給海軍元帥派來了一位不受人歡迎的黨衛隊聯絡官-漢斯·普呂茨曼黨衛隊上將(Hans-Prützmann),普呂茨曼和黨衛隊保安處的密探們不久就發現了鄧尼茨已經從柏林收到了希姆萊被革職的命令。急於拜託與納粹干係的鄧尼茨也無意與希姆萊有任何關係,他在與希姆萊最後的一次見面時把話挑明瞭:“任何背叛過一次的人,都準備第二次背叛。”

5月6日,鄧尼茨親自向希姆萊簽發了一份書面辭呈,解除了他內政部長、預備軍總司令和警察總長的職務。辭呈裡還有這樣一句話:“現在我認為您所有的職位都被廢除了。”因此理論上,希姆萊也不再是黨衛隊全國領袖了,但是仍然因為其任職期間犯下的戰爭罪行而被通緝。

就這樣,希姆萊在納粹上層裡的權位,就如此土崩瓦解了。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