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不為人知的冀商百年傳奇

晉商以“喬家大院”聞名於世,徽商以“紅頂商人”深入人心,同樣書寫過輝煌的冀商卻被掩埋於歷史的角落,冷僻不為人知。

清末民初,蒼勁的北風捲著白毛雪,橫掃著有著北方“絲綢之路”之稱的古商道“張庫大道”,來自張家口蔚縣的商人王瑞昌帶領馬隊行走在奇峰陡起的險峻峽谷中。突然,峽谷對面一隊人馬衝殺過來。頓時,血光沖天喊殺聲四起……以上這些,是山東、遼寧等四家衛視2010年開年大劇《大境門》中的情景。該劇以張家口鉅商王瑞昌為代表,講述了一代冀商的奮鬥故事。

不為人知的冀商百年傳奇


和晉商、徽商等其他商幫相比,長久以來,冀商被掩埋於歷史的某個角落,冷僻不為人知。而如今我們所指的成體系的冀商,則是始於清,在清末民初發展鼎盛,其主要分為三個分支:一是開發東北的“老呔幫”;二是到蒙古經營的“張庫幫”;三是以保定商家為主的“冀中幫”。

清乾隆年間,東北的龍灣(今吉林農安)一帶招墾開荒,當地非常缺乏農具和日用品。河北樂亭縣劉石各莊的農民劉新亭一直都是走街串巷的貨郎,當他得知這個消息後,做出了生平最冒險的決定——闖關東去搞長途販運。劉新亭沒想到的是,正是他,一手開創了日後的“老呔幫”。

劉新亭是個眼光敏銳的商人,為迎合東北的“開荒”形勢,他用鐵瓦大車從家鄉收購了大量的鋤板、土布和棉花運往龍灣,再把東北的關東煙、麻和糧豆等土特產品,運往京畿等地去賣。十年時間,劉新亭便獲利數百萬吊,“京東劉家”成了當年“北方四大家族”之首。

據樂亭縣誌記載,至光緒十五年,劉家在東北和關內開設的商號已達30餘處,“滿洲全境幾乎無地無之”。在劉新亭經商成功的帶動下,樂亭及周邊灤縣、昌黎一帶的農民也紛紛離開家鄉,到東北做起生意,自此,“老呔幫”在東北成長起來。

相比“老呔幫”、“張庫幫”,“冀中幫”所取得的成就同樣斐然。安國支撐了全國78%的藥業,與京城的“同仁堂”坐上了一條船;辛集承載了90%的皮毛業;滄州丁德山三兄弟創建了“東來順”;冀州楊德山創建了“全聚德”;大廠鐵百萬成了京城珠寶玉器行響噹噹的大老闆。再如,天津的食品三絕—— “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其始創者都是地地道道的河北人。據說,天津城裡竟也有個“小冀州”,商家林立,買賣興隆。

不為人知的冀商百年傳奇


利潤要緊,卻不是唯一目的

有種說法,冀商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程度在於其“文商並舉、培養人才”的獨特商道。冀商一般出身貧寒,尤其是“老呔幫”,不少人還是文盲,有的只讀過一兩年私塾。在經商實踐中,他們都深切地感到沒有文化的苦處,因此在發跡後,紛紛立下誓願,決心捐資辦學。哈爾濱的“同記”老闆武百祥就曾提出,“公益要豐,私用要廉,捐資辦學,培養英才。”

上世紀初葉,“老呔幫”每年都要將數千萬銀元捐於教育。上世紀30年代初,樂亭縣的商人們在家鄉捐資辦起了164所中小學,遍及城鄉各地,到解放前樂亭全縣有4720名大專畢業生、76名留學生,其中絕大多數都在這些學校受過啟蒙教育和基礎教育。樂亭縣更是擁有了“文化縣”的美稱,據考證,只有不到50萬人口的樂亭,在解放後走出了9位院士、20多位將軍,其他行業的專家精英也是數不勝數。

一些人稱作冀人經商的共性——利潤要緊,卻不是唯一目的。就曾有人分析說,晉商將經商視為“命”;徽商視之為“路”,也就是抵達理想的唯一通道。而冀商呢,只把經商作為養家餬口、實現人生價值的“事”,做事,則只求無愧於心。心態放平,自然就少了“利益至上”的強硬姿勢。

不為人知的冀商百年傳奇


衰落乃時勢的無奈

有種說法:“榮極必衰”。前景本無限好的冀商也沒能躲過厄運,它在最輝煌時,幾乎瞬間便邁入了衰敗。

據今天的學者分析,冀商敗落和當年長期戰亂、時事變遷密切相關。比如“老呔幫”旗下的“益發合”就是在1941年日偽政權公佈“七二五停止令”後由盛轉衰的,原因是該“停止令”一出導致物價凍結,配給制度全面實行。這對“益發合”而言,無疑是致命打擊。從此後“益發合”的營業急轉直下。其後的國內戰爭更是導致其各地分支機構的相繼廢業。

如今,冀商曾經的輝煌都已成為歷史的碎片。但他們確實是個值得記錄的商幫,不僅在於,冀商一度是支持中國近現代工業的中流砥柱。更重要的是,他們留給後人的那筆精神財富更為可貴,也就是司馬遷所謂的“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

有個廣為傳頌的故事,或許可以為冀商的“俠義堅忍”作為註腳:“老呔幫”鼻祖“京東劉家”有個規矩,不與官家聯手。他們也因此與奉系軍閥結怨,在東北的所有商號都被張作霖查封。但他們寧肯傷元氣,也始終不與“惡勢力”為伍,做傷害百姓眾生之事。

如此商者,不該被歷史遺忘。

歷史上的商幫

中國歷史上的商幫大體上崛起於明清時期,這一時期也是我國資本主義的萌芽期,並曾引發了一場“商業革命”,在這場革命中相繼崛起了十大商幫。指山西、徽州、陝西、福建、廣東、江右、洞庭、寧波、龍游、山東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潮商為勢力最大、影響最遠的三大商幫。

晉商俗稱“山西幫”,亦稱“西商”、“山賈”。真正崛起於明代,至清乾隆、嘉慶、道光時發展到鼎盛期。清朝中葉,由經營商業向金融業發展,形成山西“北號(票號)南莊(錢莊)”兩大晉商勁旅。

徽商與晉商齊名,徽商又稱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幫”。它是舊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團之總稱。徽人經商,源遠流長,早在東晉時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明成化、弘治(1465-1505年)年間形成商幫集團。最後,西進贛、湘,沿東南達閩、粵兩省,直至揚帆入海與日本進行貿易。此時的徽商達到鼎盛時期,“無徽不成商”開始叫遍天下。

“潮商”,是潮州商幫與廣東商幫的共同稱號,崛起於明朝後期。

近代晉商、徽商等因為固守傳統而日漸式微,而潮商卻伴隨著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於東南亞和香港、潮汕地區。這期間,潮商雖然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度沉寂,但經過戰後若干年的苦鬥,又終於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崛起於香港及東南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