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包拯判人死刑为什么必须用铡刀而不是将犯人斩首?

黑天鹅之怒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自己有什么遗憾,就会将弥补这些遗憾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同样,包公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人称为包青天,特别是电视剧《包青天》,在三侠五义的辅助下,破神案,为贫苦百姓申冤,斩杀奸臣等等,让我们对他十分尊敬。

影视剧中的包公

但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对包公的认知来讲,实际上人们一直在神话他,他已经不是一位北宋的官员,而是能破奇案大案的福尔摩斯,他无所顾忌,斩杀奸臣为民除害,实际上里面很多故事都是虚构出来的,什么狸猫换太子、斩杀陈世美等等,这其中就包括包公用来斩杀犯人的三口铡刀。

三口铡刀

传说宋仁宗钦赐包公三口铡刀,御铡三口就代表着皇帝的亲临,这三口铡刀分别是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龙头铡专铡皇亲国戚、凤子龙孙。虎头铡专铡贪官污吏、祸国奸臣。狗头铡专铡土豪劣绅、恶霸无赖。说白了,这三口铡刀除了不能铡皇帝外,其余的只要是犯罪且达到死罪的刑罚就可以用这三口铡刀行刑。

实际上包公任开封府尹时间不算长,他于1056年十二月任权知开封府,到1058年六月就升为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包公自然是秉公断案,而且破除以往上告人不能直接上告而要通过中间官吏向上呈报的弊病,上告人直接可以向府尹上告,这大大提高了上诉的效率,也避免了很多案件因为中间官吏的贪赃枉法而导致尘冤得不到昭雪。而至于判处死罪的行刑当然是砍头而非铡刀铡。

这三口铡刀最初的来源是清人石玉坤所作的长篇公案侠义小说《三侠五义》,为了凸现包拯包青天的威严,同时也为了彰显正义和威严,当然还有增强小说的可读性,作者在小说中编撰出开封府最高刑罚的刑具是三口铡刀,而且这三口铡刀还不是一般的铡刀,而是皇帝宋仁宗钦赐给开封府的,代表着皇帝的权威,见到铡刀就如见到皇帝本人,用铡刀行刑就代表着皇帝的遗愿。

影视剧中的包公和展昭

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方面是突出包拯的公平和公正,以及他个人的人格魅力,皇帝充分信任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当很多老百姓切齿痛恨的贪官污吏当场被铡死,那么多百姓看着是不是非常的痛快。

所以说,人们神话包公是因为人们太需要这样的清官了,我们甚至愿意相信这些就是历史的真实,只是可惜,真实的历史并非这样,但这不影响我们对包大人的喜爱。



趣谈答案:因为包拯有三口铡刀,而古代电视剧或者电影为了凸显包拯刚正不阿的脾气秉性,所以每一次杀人的时候都会把包拯的三个铡刀拿出来。

事件回顾

我们先来看一下,包拯有哪三口铡刀呢。

简单来说,分别是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而根据不同达到的高低等级,我们很容易分辨出来,所谓的龙头铡只能杀皇亲国戚,所谓的虎头铡只能杀朝中臣子和封疆大吏,而所谓的狗头铡估计就是铡普通老百姓的。

而这三种刑罚并不是从最开始的大宋王朝就有的,恰恰相反,是大宋王朝走到中间段落的时候被一个人发明出来的,被谁发明出来的呢?答案就是包拯。

为什么包拯能够发明这样严酷的刑法呢?因为一个皇帝信任他,这个皇帝是谁呢?答案就是宋仁宗。

宋仁宗曾经亲自接见了包拯,而包拯也领着圣旨回到了京城,再回到京城的时候,皇帝曾经给了他三道圣旨,只不过这三道圣旨是空白的。

按照宋仁宗的说法,这三道圣旨你可以随便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圣旨有着独特的政治地位,一般圣旨上写的东西没有权利随便更改。

而宋仁宗直接给包拯这三道圣旨就意味着包拯可以通过圣旨来屠戮一些臣子,通过圣旨来做诸多的事情,包括不法的事情都没有人来追究。

没错,这就是事实

而所谓的三口铡刀以及电视剧当中包拯经常说的:把他拖出去给我铡了,这样的话语就是在这三道圣旨之后,以及包拯发明出这种武器之后的系列事件。

但是我们会发现,真正历史上包拯拿铡刀铡人的事件少之又少,而正常的程序之下,宋朝每处死一个犯罪分子都必须由皇帝亲自画勾签字确认。

于是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来:所谓的狗头铡,所谓的龙头或者虎头铡仅仅是电视剧为了凸显包拯正直的身份,高大的身影,无形当中描绘出来的一个物件,而真正的宋朝历史杀人,从来没有这样简单。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这首人人耳熟能详的歌曲,让我们对包拯的形象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尤其是他手下有宋仁宗亲赐的三口铡刀:专砍皇亲国戚的龙头铡、专砍大臣官僚的虎头铡、专砍市井小民的狗头铡。每一口铡刀都有先斩后奏之权,只要包拯定案,可以即时判决斩首,无需申报。

但是,笔者要说明的一点是,包拯与三口铡刀的故事仅见于演义小说,正史并没有记载。后世考证包拯墓志铭以及其亲人墓志铭,也未发现有三口铡刀的影子。所以,笔者在这里分析的这个问题,也仅仅是就事论事,不涉及正史,仅仅分析事件。

包拯为什么喜欢用铡刀也不是将犯人用传统方式砍掉脑袋?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答。首先,三口铡刀是皇帝的恩典,拥有先斩后奏之权,如果用传统方式正法,走的程序就有点多了。首先要上报刑部,其次是要等候秋后处斩,这边与普通官员无异。速惩速斩,不仅仅能够体现包拯深受皇恩,还能从侧面体现其嫉恶如仇。

在文学描写当中,刻画三口铡刀可以反应三点信息:

①:体现宋仁宗对其的信任。要知道,在古代也是有相应的法律的。中国古代虽为人治社会,但是仍旧有法律约束。宋朝的刑事案件是要由本地官员初审,送至刑部裁定,若是命案需要天子盖章。如果是冤案可以向上一级申诉打官司,最高规格的复审为三司会审,即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三堂会审。

直接将处决权下放到包拯手中,是皇帝对包拯信任的直接体现。

②:体现出包拯强悍的能力。包拯能被授予特权,前提是有能力,而且是获得天子认可的能力。这种能力配合这自身的刚正不阿、大义凌人的气度,缔造了包拯与三口铡刀的故事。

③:体现了普通大众的诉求。易中天教授曾经这样所过:“中国人有三个梦,首先是明君梦,都希望有又一个千古圣君领导大家;如实没有明君,那就会出现清官梦,也就是说人们会依托一个清官做富一方的行为而获得满足感;如果明君梦与清官梦都不能实现,那就会有最后一个梦,武侠梦,将自己的期望依托于行侠仗义的大侠。如果所有的梦都不能实现,那就只能做白日梦了!”

演义小说首先是通俗读物,并不是阳春白雪的东西,在古代就是上不得台面的东西。这些读物恰好是符合普通民众的精神诉求。对于一位刚正不阿的清官需求比较迫切,所以就运用而生了这样的故事。

结束语:事实上,在古代对于先斩后奏职权限制是比较严格的,所谓“尚方宝剑”等一系列能够发挥先斩后奏之功效的物件大都有前提,要么是战时特殊需求,要么是事关重大的刑事案件,用来威慑。一般意义下,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随便出现的,否则对社会公正性是一种挑战。

【文 / 楚南青史君】

<strong>


楚南青史君


包拯所用铡刀出自《三侠五义》,铡刀是包拯的最高刑具,为宋仁宗所赐。这个铡刀不只有一把,而是有三把,分别为龙头铡、虎头铡以及狗头铡,合称为“青天三铡刀”,别名“御侧天刀”。

这三把铡刀都是用来斩杀犯人的,但犯人的身份却有所不同。狗头铡出场次数最多,它是用来斩杀普通百姓的;虎头铡则是用来斩杀贪官、奸臣的;龙头铡最为尊贵,一般不轻易动用,因为它是专门用来斩杀皇亲贵族的。

在《三侠五义》第九回中,包拯因陈州放赈之事朝见宋仁宗,宋仁宗见包拯直言敢谏,忠心为国,便封包拯为龙图阁大学士,并命他前去陈州查赈。包拯恕不奉命,理由为“手无实权,不能服众”。宋仁宗便表示要赐他御札三道。

御札就是皇帝亲手写的诏书。包拯回到府中后,让公孙策参详,结果公孙策想了一个妙招,将“札”改成了“铡”,并画好了三个铡刀的式样,也就是龙、虎、狗。

包拯看完后,对公孙策大赞不已,要求立马做出样本,第二天就抬到了朝中,告诉宋仁宗“此乃三道御铡,如有犯法者,按品级行法”,宋仁宗也不傻,当即明白了包拯的用意,并批准。

这便是铡刀的由来,当然,这只是在小说中,而真实历史中并没有这样的铡刀。在古代,铡刀都是用来给牲畜切草料用的,也有的是用来切中药、动植物药材的。

那么包拯为什么斩杀犯人都是用铡刀呢?其实最大的原因便是威慑力。它是皇帝御赐的,而且它还有品级,能够威慑天下所有人。被铡刀所杀之人代表着皇帝授意,没有人敢不服从。


理科男读历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包拯判人死刑,直接在公堂之上把犯人就给铡了,这种情景也只是出现在演义作品中,现实是不可能的。

宋朝的律法制度比较健全,死刑执行也是非常人性化

宋朝死刑常用的执行方法主要有两种:绞刑和斩首,凌迟比较特殊,使用也很少,所以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宋朝虽然规定了死刑的标准,但执行的时候是非常谨慎的,每年被判决死刑的人很多,最终执行死刑的人数却只有十分之一左右。其原因主要是宋朝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而且刑部对死刑的复核也非常谨慎,偶尔还会遇到大赦天下的情况,所以死刑的执行率非常低。

我们看电视电影,古代斩首的时候突然会有一位骑马的高人大声喊“刀下留人”,然后再下马宣读皇帝赦免的圣旨。实际上在宋朝,不需要别人喊这句话,只要死刑犯当场喊冤,刽子手就会乖乖放下手中的鬼头刀,停止行刑,犯人也会押会去继续审理。

宋朝对死刑谨慎,对死刑犯也是格外“关怀”

唐朝时期,《唐令》就规定对于要执行死刑的人,由官府给他们提供酒菜,安排亲人见最后一面,黄昏才执刑。死后亲人可去收敛尸体,对于无亲人的,官府出钱葬于官地。到了五代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唐朝留下来的法文就成了一张空纸,一直到宋朝才重新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刑法。

宋朝不但继承了唐朝的“临刑关怀”,还特别强调“不得窒塞口耳,蒙蔽面目”。因为唐朝时期,武则天在处决犯人的时候曾封其口耳,防止犯人临时喊冤。宋朝的这一规定又给了死刑犯喊冤的权力,以防止错杀好人而造成冤案。

包拯的铡刀是何用意?

包拯的铡刀来自演义作品,其实文学作品就是要写出那种快意恩仇的效果。大家看包青天判案的时候,大喊一声“铡”,坏人当场人头落地,百姓无不拍手叫好。

但是,人头落地就装不回去了!一个死刑犯,不需要向刑部上报,无需复核审批,更不用等到“秋后问斩”,万一是个冤案,那受牵连的可不止包拯一人了。

演义小说里,包拯的铡刀是皇帝御赐的,有“见到铡刀,如朕亲临”的效果。皇帝给了包拯定夺生死的权力,老百姓也将希望寄托于包拯,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治”,实际上宋朝的“法治”程度是很高的。

结束语

宋朝是整个封建时代死刑复核最严格的朝代,由于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百姓福利也不错,因此死刑案件也相对较少。

北宋的咸平三年,曾经出现整个月都没有死刑复核的案件上报,这对于封建时代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

因此,在宋朝这样的法治环境下,是不可能出现像包拯那样公堂铡人的。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水煮汗青


"铜锣开道人呐喊,谁人不知包青天。我身边随带着张龙、赵虎、王朝和马汉,三口铜铡神鬼寒。”

这令人熟悉的出场白,随及而来的是威慑人心的四位保镖的棍棒敲地声,来吧,感受一下今天之主角包青天的“温柔”问候吧!(主角自带尚方宝剑和三把铡刀走来了)


亲爱的各位,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你们是不已经自行带入认为包拯作为主角自带主角标配三把铡刀啦?一把龙头铡,皇亲国戚纵是凤子龙孙也要一朝入黄泉;一把虎头铡,斩贪官污吏和祸国殃民的奸臣;一把狗头铡,民间的土豪劣绅,泼皮无赖更是逃无可逃。好了,看戏的各位,这里剧情已达高潮,包公声如雷震的一声,“开铡”,就迎来了振奋人心的结局,更是沉冤得雪的结局。(突然想起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啊)


但事实真的并非如此,历史上这些见之则令人惊惧的三把铡刀并不存在,虽然有些令人惋惜吧。好了,疑问不消,证据来凑哦。

先秦到宋代,可从来没有铡刀行刑的记载。而关于秦汉时的死刑种类,是以刀作为刑具。所以有“斧“连称代表死刑的说法。隋朝确定五刑制度,但死刑仅有斩、绞两种。斩,是以刀斩首;绞,是以短棍收紧套在罪人颈脖的绳圈使其室息毙命。而以后的唐、宋两代都基本沿袭此制度,死刑种类仍只有斩、绞,而只在针对个别极其严重的犯罪时,才特设“凌迟处死”。(这些都是有史可考的)因此在包公所处的北宋,是没有铡刀刑具的。而关于铡刀的记载是在元朝才大量出现,我们的包拯包大青天生活的是宋朝哦!

但为什么那三把杀奸除恶的铡刀会如此深入人心呢,外事有因必有果,这也是有渊源可循的。石玉昆的《三侠五义》里,出现了包公的三口铜铡。而《三侠五义》是很多近代戏曲故事的源头,要知道,艺术的舞台为了美化人物会改编虚构情节,于是,包拯铁面无私,惩恶扬善的青天形象就在民间光为流传,三口铡刀也就越传越神,“深入人心"了。



这里,我想大概也是百姓希望有这样一种东西可以令权贵恶人忌惮,有这样一种官员可以代表民心,真正的为百姓做实事。这不只是宋代百姓所希望的,也是所有后朝后代乃至如今的新时代人们希望的。而各朝代的统治者也知道,如果真有这样一种官员形象,这样一种东西,对于自己的统治也是莫大的帮助,如此一来,各方连一心,结局就各方欢喜了,包青天三把铡刀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的事就这样代代流传,直至今日。这是一种美好的认为,美好到即使我知道事实我也如此认为。


(包拯画像)

亲爱的各位,虽然包拯没有三把铡刀可以立铡违法犯罪之人,但他一定是一位好官员,在任期间,担得起铁面无私,清正廉洁八字,他死后被谥孝肃,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官员的结局。


小姐姐讲史


包拯判人死刑必须用铡刀吗?答案是:不。而且,从不。包大人判刑是根本不用铡刀的呀。为什么?因为,根本就没有铡刀呀。不信?我们先来看看开封府的铡刀是怎么来的。



在宋仁宗年间,包拯到陈州放粮,赈灾,包公就向皇帝诉苦,"臣无权柄,不能服众,难以奉诏。"那怎么办呢,宋仁宗于是就”赏了御札三道“也就是相当于圣旨一般,上方宝剑一样,接下来包公回到府里,言说给了公孙策,公孙策灵机一动,就出了个主意,把御札三道,改为了御铡三刀。

也就是说三把铡刀是篡改圣旨得来的?包拯有几个脑袋够斩的?把铡刀造出来亲自试试刀吗?



其实历史上的包公并没有三口铜铡,无论是《宋史》关于包拯的记载,还是70年代初出土的包公去世后其学生张田为他写的墓志铭(《包孝肃公墓志铭》),以及其夫人的墓志铭、其儿媳的墓志铭、其孙子的墓志铭,均无记载。

所以,包拯判刑不是必须用铡刀,而是必须不用铡刀。因为,根本没有铡刀。



这里是蓝色海沙,历史观点与各位看官分享。各位觉得蓝色海沙以上所述,是否合理呢?欢迎留言指正!


蓝色海沙


包公有三铡,龙头铡铡皇亲国戚,虎头铡铡封疆大吏,狗头铡铡平民百姓,包公为什么要用三把铡刀呢?狗头铡就铡不掉皇亲国戚的脑袋吗?

包公的铡刀

答案当然不是,三把铡刀是要说明,包公断案只看案不看人,只好你犯了法,无论你位多高权多重,包公都能够政治你,包公真正的做到了“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据说包公还有第四把铡刀“鬼头铡”,这是在包公成为阎王后新添的一把铡刀,用来铡各种鬼魂,这回包公不仅仅能整治皇亲国戚封疆大吏了,连鬼魂也都可以整治了。


综上,包公的铡刀不仅仅是一种杀头的工具,而是象征着包公的权力,突出了包公断案的公正,可以用两句话形容包公断案“只看案不看人”,“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包公为什么不将犯人斩首?

我们知道了包公使用铡刀的作用,就知道了包公为什么不砍头了。

铡刀代表着包公的“权力”、“公正”、“不同”,包公断案只看真相,有罪必揪,同时铡刀还代表着包公的与众不同。


古时社会人们犯了死刑,多是刽子手使用大砍刀对死刑犯进行砍头。而这犯人多是平民百姓,只有极少数的是封疆大吏,王公大臣,更别说皇亲国戚了。

而包公所杀之人,只有少数是平民百姓,多数都为王公大臣皇亲国戚,所以,自然要有些不一样的地方,于是三铡便诞生了,铡刀代表着包公的事情不同。

历史的真相

其实,包公的铡刀只是出现在小说等文学作品当中,历史上并没有铡刀杀头的记载。

在古代铡刀的作用是当农具使用,即便是现在农村里有仍有铡刀。用途是铡草,将整根的草铡成一段一段的草,用来喂牛喂马等。工作原理就是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既“杠杆原理”。


所以,很遗憾包公的铡刀是人们杜撰出来的,真实的包公是不用铡刀的。

时刻录品历史

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并不是人们所了解的那样断案如神,侦破各种大大小小的案件,也没有杀掉那么多皇亲国戚,但是包公是确实是一个清正廉洁爱国爱民的好官。

包公也不仅仅是官,而是一种精神,包公代表着公正廉洁,正义无畏。

喜欢时刻录的朋友,欢迎点个关注呦!

不喜欢吃白菜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戏剧和影视剧里包公用的是铡刀,而真实历史里没有铡刀,一口也没有。

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那就要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在戏剧舞台上,黑脸大清官是包公光辉象的显著标志,他还有另一个显著标志,也很有代表性,就是“三口御侧”,俗称“三口铜铡”。

我们观看包公戏,每当高潮来临即将拿住奸贼时,张龙、赵虎等就抬着三口御铡出场亮相,同时抬着扒去官服的罪犯走过场,真是威风凛凛,大快人心 。

那么,历史上的包公真有“三口御铡”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包公与陈州以及江淮灾民的关系说起。

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 1044年),包公 45岁,在刚担任监察御史不久,就为陈州及江淮两浙灾民做了一件大好事。这年冬天特别冷,史载:

“京城积雪,民多冻馁”、“陈、楚之地尤甚”。

春末夏初,大小麦又遭“握脖旱”,粮食大为减收或绝收。而官府不顾百姓死活,还要加重劳役和税收剥削,搞得民不聊生,饿殍遍地。

包公访知上述情况后,希望朝廷废除苛政,救济灾民,一连上了好几道奏章,为民请命,像《请免陈州添折见钱》、《请开义仓米 赈给百姓》、《请免江淮两浙折变》等。

包公为民请命的这些奏章,朝廷采纳执行情况不详,包公是否亲往陈州查赈或赈粮,也不见正史记载。据《淮阳重建包孝肃公庙碑记》和 《陈州府志》记载:

陈州公(包公)监粜之处,锄奸革弊,民受其惠。 —— 《淮阳县志·重建包孝肃公庙碑记》

豪贵伏诛,民赖全活。 ——《陈州府志·名宦》

由此可知,陈州及江淮百姓成千上万人被救济,得以活命。百姓怀念包公恩德,不仅建立了包公庙,而且还流传了一个包公放粮的故事,同时逐渐产生了《陈州粜米》、《下陈州》、《铡国舅》等几 出包公戏,这就变成包公演义了。

据传说,朝廷接受包公建议,派庞太师之子、庞贵妃之四弟庞昱,即四国舅前往陈州赈粮。但是,这位钦命赈粮官四国舅却私自抬高粮价,米中“二八”掺沙,坑害灾民。 宋仁宗便命包公前往查赈,调查处理此事 。

包公说:“臣多大个官儿,怎能查办四国舅?”

仁宗说:“赐你三道御札(即手诏),事情就好办了。”

包公回府,心生一计,“御札”谐音为“御铡”,就找相国寺的工匠绘制了龙、虎、狗三口御铡图,献给仁宗审阅。

宋仁宗明白包公的用意,是借“札”字之音作“铡”字,做成三口御铡以威吓那些外戚,真是奇思妙想,便笑笑说:“你看着办吧!”退回给包公。

于是,包公就打造了三口御铡,带往陈州,先斩后奏,处决了坑国害民的四国舅。

三口御铡分工是:龙头铡专铡违法乱纪的皇亲国戚;虎头铡专铡贪赃枉法的文武官吏;狗头铡专铡为非作歹的无赖歹徒。

这就是包公将“三道御札”变成“三口御铡”的传奇故事。

实际上,历史上的包公没有三口御铡,一口也没有,因为宋代废除了这种酷刑。包公“三口御铡”的故事,充分体现了百姓们的美好愿望,希望包公不同凡响,威风凛凛,为国尽忠,为民除害。

特别是在戏剧舞台上,三口御铡成为包公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和亮丽风,在他惩恶扬善的过程中,有着不同寻常的震慑作用。

#历史#


独钓秦时月


在看包拯的影视剧或者戏曲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镜头,就是断案的时候涉及到判处死刑会直接有铡刀当堂处死,这不禁让人有疑问,为什么包拯处置犯人不是斩首,而是采取这样的一种方式。

其实解答这个问题从两方面去看,一方面按照影视剧或者是民间传说演绎,当时包拯受宋仁宗重用,有一年恰逢大旱,有人状告当时的国舅徇私舞弊,宋仁宗就任命包拯作为钦差大臣查办此事,而包拯自知身份不及皇亲国戚,所以就跟宋仁宗提了一个问题,大概意思就是自己品级较低无法对抗皇亲国戚的权力,宋仁宗当下赐给了包拯三道御扎,包拯取了谐音,让人连夜赶制三口御铡,分别是龙、虎、狗头铡,龙头铡针对皇亲国戚、虎头铡针对贪官污吏、狗头铡针对地方恶霸,此后三口铡刀的故事就流传下来了,虽然是一些民间传说或者说书人的改编,但是也体现出了民间老百姓对正义的渴望和美好的期盼,毕竟在他们心中包拯和三口铡刀代表的就是能够为黎明苍生匡扶正义的化身。

另一方面就是按照我们史实论证的角度看,铡刀实际上本身不存在,或者说当时铡刀并不是一种刑具,宋朝一般是沿袭前朝的刑罚制度,在处死犯人的时候用的是斩和绞这两种,斩自然是用刀,绞则是用绳索勒死,遇到情节特别严重的会处以凌迟,而宋朝的时候文献里并没有记载铡这个字,说明那个时期这个铡刀应该并不存在,又何来包拯用铡刀处死犯人之说。一直到元朝时期,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一般会用刀来切草,这才有了这个字的出现,但是也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它作为刑具被使用。

综上所述,包拯判人死刑用铡刀是民间演绎的一种说法,真实历史事件中缺乏这样的理论依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