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从“西法练兵”到“西法建军”:新装备、新战术的复杂性

文|江上苇

太平天国战争是对清朝军制的一次猛烈冲击。原属经制军队的八旗、绿营弱点暴露无遗,而继承“戚元敬氏成法”的湘军军制则以明显优势脱颖而出,一跃成为清军的编制模板。这一不怎么先进的军制,前后竟沿用30多年,直至甲午惨败。甲午之惨败,主因不是枪炮器械不如人,而是制度不如人。但制度到底在哪些方面拖了军事的后腿呢?这就得从湘军营制说起。

先看编制架构。

湘军的基本战术单位是500人的步营。营设营官1人,下辖4哨。每哨108人,设哨长1人,下辖8队,每队12—14人。4哨共432人,加上营官直属6队(相当于1哨)共72人,总计504人。

湘军在营以下,是哨(连)长直辖8个队(班),即只有营—哨(连)—队(班)三个层级。较之近现代军队营—连—排—班的四层级,中间缺少了一个排的层级。

层级的差异,是因为技术的迭代使战场和战术发生了变化。

湘军营制源出于戚继光。戚继光时代尚以冷兵器为主,厮杀之际,为防止被对手撕开口子,必须采取肩并肩的密集阵型。作战时,全哨人员集中在少则几十米,至多亦不过百米的小范围内,哨长足以轻松指挥和监督到人。虽已经跨入火器时代,但此时装备的前装滑膛枪射程和精度都不高,湘军必须使用排枪战术集火射击才能取得较好的杀伤效果,所以战斗阵型仍然非常密集。故曾国藩也就一成不变地沿用了戚继光的营制。

从“西法练兵”到“西法建军”:新装备、新战术的复杂性

《1840年7月5日,第一次定海之战》

但从19世纪60年代起,随着后膛枪和定装弹的出现,步枪不再需要站立装填,而且射程和精度都大为提高,排枪战术就失去了必要性。尤其是当机关枪、开花炮这些“死亡收割机”相继登上战场后,再采用密集阵型就显得异常愚蠢。而卧倒射击、堑壕隐蔽、多线纵深防御,则逐渐成为基本战法。

步兵队形因此而变得越来越疏散,步枪手也从原来的肩并肩,逐渐扩大到间距2—3米甚至更远,一个哨(连)的战线从几十米延伸到数百米。而进攻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在榴霰弹和加特林机关枪倾泻的弹雨下,战场上没有闲暇让哨(连)长每前进几十步就整一次队,士兵们必须尽快通过200—400米的火线冲击距离,这使得哨(连)的攻击队形很容易分散到哨(连)长难以掌控的范围。

而新装备、新战术的复杂性,也使得训练任务更为繁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