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從“西法練兵”到“西法建軍”:新裝備、新戰術的複雜性

文|江上葦

太平天國戰爭是對清朝軍制的一次猛烈衝擊。原屬經制軍隊的八旗、綠營弱點暴露無遺,而繼承“戚元敬氏成法”的湘軍軍制則以明顯優勢脫穎而出,一躍成為清軍的編制模板。這一不怎麼先進的軍制,前後竟沿用30多年,直至甲午慘敗。甲午之慘敗,主因不是槍炮器械不如人,而是制度不如人。但制度到底在哪些方面拖了軍事的後腿呢?這就得從湘軍營制說起。

先看編制架構。

湘軍的基本戰術單位是500人的步營。營設營官1人,下轄4哨。每哨108人,設哨長1人,下轄8隊,每隊12—14人。4哨共432人,加上營官直屬6隊(相當於1哨)共72人,總計504人。

湘軍在營以下,是哨(連)長直轄8個隊(班),即只有營—哨(連)—隊(班)三個層級。較之近現代軍隊營—連—排—班的四層級,中間缺少了一個排的層級。

層級的差異,是因為技術的迭代使戰場和戰術發生了變化。

湘軍營制源出於戚繼光。戚繼光時代尚以冷兵器為主,廝殺之際,為防止被對手撕開口子,必須採取肩並肩的密集陣型。作戰時,全哨人員集中在少則幾十米,至多亦不過百米的小範圍內,哨長足以輕鬆指揮和監督到人。雖已經跨入火器時代,但此時裝備的前裝滑膛槍射程和精度都不高,湘軍必須使用排槍戰術集火射擊才能取得較好的殺傷效果,所以戰鬥陣型仍然非常密集。故曾國藩也就一成不變地沿用了戚繼光的營制。

從“西法練兵”到“西法建軍”:新裝備、新戰術的複雜性

《1840年7月5日,第一次定海之戰》

但從19世紀60年代起,隨著後膛槍和定裝彈的出現,步槍不再需要站立裝填,而且射程和精度都大為提高,排槍戰術就失去了必要性。尤其是當機關槍、開花炮這些“死亡收割機”相繼登上戰場後,再採用密集陣型就顯得異常愚蠢。而臥倒射擊、塹壕隱蔽、多線縱深防禦,則逐漸成為基本戰法。

步兵隊形因此而變得越來越疏散,步槍手也從原來的肩並肩,逐漸擴大到間距2—3米甚至更遠,一個哨(連)的戰線從幾十米延伸到數百米。而進攻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在榴霰彈和加特林機關槍傾瀉的彈雨下,戰場上沒有閒暇讓哨(連)長每前進幾十步就整一次隊,士兵們必須儘快通過200—400米的火線衝擊距離,這使得哨(連)的攻擊隊形很容易分散到哨(連)長難以掌控的範圍。

而新裝備、新戰術的複雜性,也使得訓練任務更為繁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