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繪畫要解決“技”和“藝”的問題,如何平衡好兩者的關係?

繪畫HTao


“技”是“藝”的表達手段。“藝”是“技”的情感昇華。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技術技巧,而無內心豐富的感知體驗、審美體會,無法創作出打動人心的作品,而即便內心充盈卻技巧不足,也無法準確傳達想要表達的信息。技巧是工具,是手段,藝術是建立在技巧之上,蘊含藝術家豐富的情感想象力與生活思考的產物。要平衡二者的關係既不能忽略對技術技巧的磨練,也要提升自身的藝術品鑑力,多觀察多思考,藝術來源於生活,而生活就在我們身邊。





藝術跨界生活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要求畫者自覺追求個人的繪畫風格,是把藝術家扼殺為畫匠的最好辦法。老師,至多可以教人以技,不可能授人以藝。技,可以手把手教,但藝卻不可能。藝是心靈生長的見證,每個人的心靈所顯的成長,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有授的分。技,只是把這種心靈成長表達出來的方法或手法、手段之類的。藝,是心靈成長的見證,是孤獨的,是獨一無二的。心靈的生長是生命的歷程,地上的小苗成長成大樹,完全沒有人教的事,是屬於自然。藝術家和畫匠的區別在於,前者有創造性勞動,是自己心靈成長的記錄者、描繪者。後者即畫匠是模仿者,不能記錄自己心靈的成長。如果不能記錄自己心靈的成長,雖有畫技,也僅是畫匠,而不能成為藝術家。所以,畢加索素描不及保姆,但一代繪畫大師是畢加索,而非保姆。繪畫風格,反映的是心靈成長的特徵在繪畫中的表現,本屬自然,如果刻意追求,無疑是對心靈的殺戳行為,是削足適履。心靈之路,是神秘的;走心靈之路,是孤獨的旅行。使繪畫技能同心靈同行,也是一門要自覺努力的事情。人,並不缺少豐富的心靈世界,缺少的是與這豐富的心靈世界同在同行的畫技,作心靈,及由心靈投射到外在世界的記錄者,沒有使畫技成為心靈之手。由於缺乏心靈之悟性,我看到某些所謂畫家的作品,由於面部及眼神,每一幅都一樣,雖畫成百幅,其實只畫了一幅畫。左恩的藝術風格,成為不分時代沒有國際的繪畫風格,成為我們感到並不陌生的繪畫風格,但卻也不少佳作,傳世之作。為什麼?是描述的心靈世界不同。而追求藝術風格的結局只能是怪異而非藝術的生命。繪畫本無高下,任何一個成熟畫種,都有自己的姣姣者。由於學生對老師的依賴,學生往往在自己藝術創作中,把老師引誘上賊船一般。老師習慣性地指導學生,而受教的學生卻在讓老師成為扼殺自己心靈成長的記錄活動的繪畫風格的幫兇。對此,師生理應有清醒認識與覺悟,學習繪畫與藝術創作之間的分水嶺。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常見的繪畫技法“問題”有:色彩――發髒、粉氣、生硬、雜亂等;塑造――僵硬、鬆散等;用筆――散亂、膩糊、飄忽、死板等;構圖――不平衡、無主次等等。這些技法語言“問題”是教育者用“一般審美要求”尺度來衡量的,或者說是從畫面整體效果的角度來分析、評價、歸納出的“不足”。但從美學和個性繪畫語言的角度來看卻有著另一番解釋。

“發髒”的色彩適合表現極端的壓抑和沉悶;“雜亂”的用筆適合表現瘋狂和煩瑣;“笨拙”的塑造更能體現樸實和憨厚,“不平衡”的構圖則生動地表現了動盪與不安。在近現代的大師作品中,傳統意義上的繪畫技法“問題”在他們的作品中卻成為了鮮明的個性繪畫語言。保羅。塞尚運用生硬的筆觸進行他個人繪畫藝術的單純研究;康定斯基用隨意雜亂的筆觸、生鮮的色彩,在不明確的畫面色調中奏響色彩的樂章;威廉,德庫寧更是肆無忌憚、狂塗亂抹;喬治。莫蘭迪用粉氣含蓄的色彩、平板的空間、平靜的構圖描繪自己平和的人生;賈克梅帝用飄忽不定的筆觸和發髒的畫面,模糊地表現自己眼中的不確定感覺;珀爾斯坦則採用不完整的構圖形式和僵硬的質感來表現冷漠的人物狀態。我國的藝術大師吳冠中先生更是提出“筆墨等於零”,但正是因為等於零的筆墨,才描繪出隨意而又精湛的作品,獨樹一幟。

可見,這些通常意義上的繪畫技法“問題”,蘊含著作者自身的獨特氣質,表現了作者的主觀意念。通過對常見繪畫技法“問題”的合理理解與科學引導,可以使某種繪畫技法“問題”與畫家特有的創作形式、創作風格、個人氣質、情緒表現等效果相協調,巧妙地成為畫家的個性化繪畫語言特點的一部分。


王田田圈


技:是敲門磚,是通過別人千千萬萬的經驗和方法在有限的時間裡瞭解或者得到的學習過程。

藝:是自我價值的昇華和突破,你的天賦,人生閱歷,和你在自我修煉思考的過程的時間的堅守,才能有“藝”的昇華。

今天科技的發展繪畫要解決技術問題不難,為技術和技法的只能叫美術工作者,和藝術沒有關係,只是在現代工業標準中學到的規律而己,複製粘貼,每幅作品一個規律,缺乏繪畫者內心和思考的內涵。

“藝”是繪畫過程中的昇華,繪畫,是人類最古老的本能表現,發展到今天,繪畫藝術己經歷了所有應該經歷的創新和變革,也許所有繪畫都在思考畫什麼,怎麼畫、尤其現在科技的發展要想在像與不像上是無法取代相機。

架上繪畫現在己經不在是技術活了,那些學來的歷史手法和過時的形式己經和當下人類的環境格格不入了,換個角度,把藝術昇華到更高的層面,一定是用更多的思想和感情在架下來表達更多的思考和手段,每個藝術家有自己的經歷和思考,真正的繪畫藝術一定是每個藝術家會找到自己思想結合的方法,所以作品後面的解讀才能對應作品的理解,引導你產生共鳴。

陳蜀作品








陳蜀


不明白你說的藝是什麼意思?繪畫的技藝所指為何?藝術和技術?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繪畫是藝術的一類,在實現過程中涉及到兩個方面:技術和意義(內涵,意境,思想,情感,理念諸如此類),如果這樣理解的話二者並不存在衝突,不存在你增則我減的零和結果。自然不需要平衡二者的問題。

技術是基礎,是呈現作者所要表達的手段:撇開繪畫,用電影來說,也是一樣,用什麼樣的鏡頭設計,演員的臺詞,動作表情,什麼樣的佈景、配樂、音效,把這些還要進行剪輯,後期處理。這些技術手段最終構成一部電影,來表達導演所要表達的東西——意義。

可以說一個是形而上的上層建築,一個是底層建築,沒有任何一方都是不可想象的。技意雙優最佳,其次意上而技不達,而立意低劣,技術好則淪為炫技,劣技低意最末。


雷水初六


繪畫要解決“技”和“藝”的問題,如想平衡好兩者的關係,首先我們要了解“技”和“藝”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我的理解是先有“技”,然後才有“藝”,“藝”是“技”的升級。人們經常說的所謂“畫匠”大概就是因他們“技多藝少”的原因吧。但很多時候“藝”是含有諸多情緒感受和靈感等方面的意思,如創作理念呀,創意靈感等等,而且我認為有關的方法、準則、理論及修養等都屬於“藝”的方面,因此“藝”是指導"技”的,而“技”又是支撐著“藝”的成立,如果沒有一定的畫技,多高深的藝術創作理念和卓爾不群的創意靈感,都不能把它變作現實的作品。反過來如果只有畫技,沒有一定的創作靈感和理念,就不能讓繪畫藝術成功地向前大發展。。。這就是我對“技”與"藝”的初淺理解。

明白了它們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就能找到解決“技”與“藝”之間的平衡點。到底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呢?事實證明它們兩者之間誰也不能沒有誰,應該兩手一起抓,不能顧此失彼,在學習的前期和中期(入門、初級基礎、中級基礎)應大力加強“技”繪畫技能方面的全面和嚴格的訓練,如臨摹傳統中有代表性的古畫作品,掌握古賢運用筆墨的要領,還有構圖佈局特點和營造畫面神韻氣象格局的手法等等。還有色彩、造型、速寫和素描也應該有合理的課程安排等等,國畫系特別要熟練掌握好“有書法特點的線條”在練習中的運用,還要用符合中國畫特式的速寫技法到大自然中廣泛蒐集創作素材(不用照相機)。。。

高級階段特別強化藝術理論研究、樹立審美觀念,增強人文素養,學會賞析藝術名作的基本方法,提高鑑賞美的能力,系統瞭解藝術作品的整個創作過程中作者獨特個性和心理活動及一般性規律,也就是多在讀畫、賞畫方面下功夫,中國畫與西畫有很大的差異就是畫家需要學很多繪畫以外的古典詩詞歌賦和文史哲方面的知識,從以上的文學藝術作品,甚至是音樂、舞蹈、雕塑建築及影視作品等等多方面汲取一定的營養和創意靈感而運用到繪畫學習和創作中。。。

制定教學和學習計劃都是要講求科學、理性和客觀實際的,而實施起來是要求靈活機動的,所有技能的訓練和理論研究、學員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之培育等等在各個學習階段都可能要合理穿插進行,沒有一成不變的要求初中級階段不學理論研究的規定。整個教學過程都可以因為需要而隨時首尾兼顧的,這樣才可以使“技”與“藝”得到真正的平衡。

總之,“技”與“藝”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只有兩者有機的緊密結合一起,才能創作出高水平的藝術作品,才能滿足人們一些心靈方面和情感方面的安撫需求,才能引發讀者的共鳴,這樣的藝術作品才是成功的藝術作品。嗯,從中我們隱約感到學畫、學藝術除了要求特別勤奮和努力之外,還是要有一定“天賦”喲,否則“技”與“藝”真的不容易平衡啊!共同努力吧!以上拙見不喜勿噴,希望對大家有用吧,謝謝閱讀!

夢幻畫派創始人陳展鳴

二O二O年二月二十五日


陳展鳴


這裡其實不存在平衡的問題,這兩者沒有任何衝突。藝術最終是表達,技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舉個例子小孩子沒有經過系統的繪畫學習,但能畫出藝術感很強的作品,很多畫師經過長期的技法訓練也只是在替代照相機的功能。

技法的問題固然是很好解決的,只要你足夠勤奮,願意花時間去學習、訓練,終能孰能生巧。但往往這也是很多繪畫者的終點,主要原因可歸為幾點:

一、審美的缺失,簡單地說就是眼界太低,好的作品看的太少,對美的東西缺乏感知力,這不乏有先天因素。

二、生活閱歷的缺失,很多藝術家都喜歡說到靈感二字,其實就是對於生活中的人、物、事的感悟及思考,所以藝術家做出多奇怪的事情都不要覺得不可思議。

三、從來沒想過表達,這一類人只是以此作為謀生的職業,所以他們沒有自己的東西,他們服務於市場經濟。

吳冠中曾說過選擇繪畫這門藝術就是殉道,很多人剛開始學畫都有一個很好的初心,走著走著就迷失了,如果不能表達自己東西,它還有什麼意義呢?





弘毅書畫學堂


繪畫要解決“技”和“藝”的問題,平衡好兩者的關係

繪畫是一種再現的視覺藝術,通過“構圖、線條、色彩、光影”來塑造物象美的韻律,這是人們對繪畫最普遍的藝術認知,但是,20世紀開始,人們對繪畫的藝術認知就發生改變了,繪畫是思想的產物,不是隻為滿足視覺的觀感,這是非傳統認知,


繪畫要解決“技”和“藝”的問題,平衡好兩者的關係,很顯然,沒有“技”就不會有“藝”,也就是說人的創作技能達不到一定標準,就稱不為藝術,而這“標準”對於現在的藝術形態來說,是沒有標準的,因為現在的繪畫不以滿足視覺觀感為基礎,也就是不存在“構圖、線條、色彩、光影”這些元素的協調關係了,

我們看20世紀畫家杜尚、畢加索的畫作,就明白“繪畫不以滿足視覺觀感為基礎,它是思想的產物”,那麼,“技”和“藝”是沒有平衡關係的,可以這麼理解,你的繪畫技法達不到傳統的標準,但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稱之為藝術品,各種形式的抽象派是沒有“技”這個基礎,



所以說,繪畫要解決“技”和“藝”的問題,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這是要針對傳統繪畫而言,“技”就是協調繪畫的“構圖、線條、色彩、光影”的和諧統一關係的能力,當呈現出完整的繪畫作品時,才考慮“藝”的問題,也就是風格特色,這風格特色取決於畫家的性格修養、師承名家影響、藝術認知、立意、創作環境、人生閱歷及人品。


詩夜城主


這是一個比較專業的問題,什麼行業都有技和藝的問題,技是術,藝是思想,而對於畫家來說:"一件作品不單有熟練的技術還要有思想的表達,有一句話叫由技入道,那我就從個人經驗上談起。分享一下個人的創作經驗。

我選的第一件作品,創作的時間在十七年前,雖然看上去技術還可以,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白先生的影子,只是稍有變通,從表現性和個人風格上都沒有自己的東西,那時我的作品整體上也沒有什麼個人思想,還是一個探索期,而畫家一生解決的是技和藝的關係,也就是通過技能完整的表達自己的藝術境界,畫家只有從古人那學習一些用筆方法,從他們身上汲取一些經驗,自己還要從寫生中善於發現,這大體是解決技的問題,而藝是一種思想一種境界,這就看技外的學問了,一般對於畫家提高藝術境界是多元的,要從姊妹藝術中吸收營養,努力提高自己的修為,讓自己的眼界寬廣起來。

第二張作品畫於2018年,這時思想成熟起來,從筆墨到境界有了統一性,有了完整的個人風格,技和藝是一件事情的兩端,我們常說的熟能生巧還不能體現在繪畫上,弘一法師的書法也是如此,我們在看他出家前的一些作品時,技術上沒有問題,但沒有真正的從作品中體現自己的思想,而他後期的作品就完全不同了,書法的用筆圓融,開合自然,"藝″和"技″得到了融通平衡。

繪畫是一門大學問,作者要解決"技″和"藝″的平衡要深入生活,還要努力提升畫家本人的思想境界,王陽明講的"知行合一″也可用於此,我的觀點己分享,歡迎一起交流,謝謝!





寫意東瑞


技和藝,首先我們要明白它們存在的定位。任何藝術品最終的表達效果是“藝”,這是作品的靈魂,要想靈魂發揮大的感染力離不開“技”的支撐。比如樓塔頂上的燈,燈要想照的範圍越大,影響的範圍越廣,要兩點:一是燈自身的亮度,二是樓高。“藝”就好比燈,自身具備的靈魂要有一定的亮度,有感染力,而拖起燈的樓高就是“技”。在燈亮度一定的情況下,樓越高燈更亮。相信到這裡您就明白了,我就不再囉嗦,希望可以幫到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