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接上期《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目錄

1汝州區位及交通簡況

2汝州經濟:煤炭、陶瓷、黃金

3汝州簡史

4伏牛山自然情況簡介

5方城缺口

6汝水戰例

7汝州軍事地理功能和特點

8從戰史看處於圍棋打劫的位置,極具攻擊性

9補充說明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李希烈掐斷了南陽通往長安的商洛古道,朝廷只能走比較艱難的上津古道來緩解關中和東南的聯繫。由於要過了上津就要用騾子駝東西翻山越嶺,這對於關中的物資供應來說當然是極為不便。可是既然技不如人,也無可如何。幸運的是,此時哥舒曜還真給面子攻克下了汝州。算是讓洛陽多了一份安全。當然,汝州的作用絕不止是讓洛陽多了一份安全,而且還等於做好了攻打南陽的準備。具體這裡的軍事地理價值,我們看顧祖禹是怎麼介紹的。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汝州唐代歷史圖

1汝州區位及交通簡況

汝州是汝瓷之都、曲劇故鄉;河南省省直管縣級市。豫西南區域性中心城市。位於河南省中西部,北靠巍巍嵩山,南依茫茫伏牛,西臨古都洛陽,東望黃淮平原,北汝河自西向東貫穿全境。總面積1573平方公里。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汝州市區域圖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汝州市衛星圖地形圖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汝州市地形圖,紙質版


汝州市地處鄭州、洛陽、平頂山、許昌四市交界地帶,焦柳鐵路、207國道縱貫南北,並與隴海線、京廣線連通,三洋鐵路(規劃在建)、344國道(規劃在建)洛界公路、南洛(南京—洛陽)高速、二廣高速、林(汝)桐高速(林州—汝州—桐柏)橫穿東西,並與京珠、連霍高速直接毗連。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汝州高速交通圖,紙質版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汝州交通圖,網絡地圖

2汝州經濟:煤炭、陶瓷、黃金

汝州素有“百里煤海”之稱,是中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是中國中部經濟實力20強縣(縣級市)。不過在隋唐時期的煤炭就主要是運用於宮廷中的燃料來使用。白居易的《賣炭翁》說明宮中還是需要柴炭來取暖,所以,百里煤海,在當時肯定不是經濟熱點。

另外,從經濟上,汝水沿岸有兩大重要項目:陶瓷和黃金。

汝州有黃金礦。

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的相國管仲對桓公說:“楚有汝、漢之黃金,而齊有渠展之鹽,燕有遼東之煮,此陰王(富與王相等)之國也。”可見這裡是楚國的經濟命脈所繫。而黃金則是最為重要的勞動產品。河南省汝州市米廟鎮金溝村,位於汝州市城東北11.7公里。88年,真的在金溝村北五華里金溝河發源地一棗樹廟村的老長嶺山上,當地群眾發現了金礦石。當地也有類似的民間故事,應當不是空穴來風。到現在還可以在網絡上查到汝州地區的關於當地金銀採礦企業的信息。

第二個據說陶瓷。

說起汝州地區,當然得談到汝瓷、汝窯。可是汝窯真正成大名是在宋代。然而,其發展在唐代就已經開始了的。汝州所轄臨汝、寶豐、魯山等地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從蟒川坡上的嚴和店到東南的羅圈、桃溝、清涼寺直到魯山段店,方圓百里之遙,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長石砂岩、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佈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這裡的陶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從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殘破的天藍釉汝瓷碗,屬晚唐時期產品。1988年9月於魯山縣段店古窯址,亦發現殘破天藍釉汝瓷缸,屬唐代早期產品。我想,佔據汝州地區,郟縣屬於汝州,當然有利於控制這兩項重要的產業,從而掌控當地的經濟來源。我們之前說過李希烈集團的人本質上是安祿山的盧龍軍的成份,所有應該有不少的粟特胡人在裡面,自然對這兩項重要的經濟資源不會視而不見。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3汝州簡史

現在我們簡單看下汝州的發展的歷史。

據公開的資料看

西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 此地為霍國封地。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霍國


東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時,霍國及其東北部的梁邑,為王畿之地。後戎蠻興起,建有戎蠻子國,將梁及霍納入其國。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 楚國攻陷戎蠻子國,梁及霍遂屬楚。 東周時期變動比較大。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春秋時期,梁 ,霍二國


春秋時期這裡歸鄭國控制,是鄭國版圖內了。看此地圖當知春秋初期鄭國實力是在非同小可。鄭莊公稱為小霸,絕非浪得虛名啊。

戰國(前475年至前221年)初,鄭打敗楚,梁(含霍,下同)隸鄭。周烈王元年(前375年),韓滅鄭,改梁叫南梁(以別於陝西韓城南部的少梁)。時南梁附近又出現一些人口集中的較大聚落或城邑,如陽人聚(在今汝州市西)、憚(dàn)狐聚(在今汝州市西北)、赫人聚(在今汝州市西南)、注城(在今汝州市西)等。南梁及附近諸聚落、城邑隸韓。周顯王二十八年(前341年),魏攻韓,戰於南梁,韓五戰五敗,南梁遂屬魏。周赧(nán)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昭王滅西周,南梁及附近諸聚落、城邑屬秦。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滅東周,置 三川郡(治洛陽,在今洛陽市東北),南梁及附近諸聚落、城邑隸三川郡。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戰國、秦時期的汝州,屬於韓國後歸三川郡


這是戰國韓國時期和秦國滅韓後設三川郡時期兩個時期重疊的圖。韓國曾經在新鄭和禹州市都做過都城。

漢為潁川、河南、南陽郡地。

晉屬河南、南陽郡。後魏屬汝北、魯陽二郡。東魏置北荊州。後周改和州。隋初,曰伊州俱治陸渾縣。大業初,改曰汝州徙治承休縣,尋改為襄城郡。李密亦曰伊州。唐初,復曰伊州。貞觀八年,復為汝州治梁縣,即隋承休縣。天寶初,曰臨汝郡。乾元初,復曰汝州。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唐代汝州,梁縣


五代因之。宋仍曰汝州亦為臨汝郡陸海軍節度。金因之。元仍為汝州,屬南陽府。明初因之。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4伏牛山自然情況簡介

從自然條件看,對汝州影響比較大的就是伏牛山了。而東北的嵩山我們在之前其實已經說過了,而且介紹的比較多。正是伏牛山,和上面的熊耳山,與嵩山形成了汝州的大的地理單元的邊界。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伏牛山,位於南陽盆地北部,是南陽盆地的靠山。是中國河南省南部山脈。主峰在河南省南陽市,歸屬地為河南省南陽市。東南與南陽的桐柏山相接,為秦嶺東段的支脈。西北-東南走向,長200餘公里,寬約40~70公里,為淮河與漢江的分水嶺。形如臥牛,故稱伏牛山,它構成了黃河、淮河和長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嶺。


海拔1,000公尺左右,三大主峰分別為雞角尖、玉皇頂、老君山,其中雞角尖的海拔2222.5米,是伏牛山最高峰。南陽伏牛山是著名暴雨區。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5方城缺口

伏牛山脈東南段在玉皇頂以東的主脊分為兩支。北支沿南召縣與嵩縣、魯山縣交界地帶,呈東西方向一直延伸到南陽方城東北突然中斷,形成著名的“方城缺口”,缺口長約30公里,寬約8~15公里,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山間堆積平原地帶,缺口東南又是地勢起伏的低山丘陵。“方城缺口”是溝通華北平原和南陽盆地、江漢平原的天然交通要道,構成長江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方城缺口是南陽盆地北往中原唯一的天然陸路通道 ,方城與太汾、澠阨 、荊阮、殽阪、井陘、令疵、句注、居庸並稱華夏九塞(《呂氏春秋•有始》),歷史上用“南襟湘漢、西脅武關”來形容這一重要關塞。現代的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貫通南北的大型工程也要從這裡通過,古往近來,方城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在陸路交通上,當之無愧地承擔著樞杻的角色。

方城埡口又稱“方城缺口”,或俗稱為“方城風口”,它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20公里,兩側地面高200米以上,地塹最低處僅145米——正是這裡獨特的地形,才使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順利“流出”南陽盆地,實現全程自流“碧水向京津”。

有人曾這樣形容方城埡口:如果說南陽是一個“水盆”,方城縣就是水盆東北部的“盆沿兒”;而盆沿兒上又恰巧有一個天然的“缺口”——全國著名的九大隘口之一的方城埡口。它與淅川縣的陶岔渠首、鄭州穿黃、進京水道一起,並稱中線工程四個關鍵工程環節。

方城埡口工程之所以備受關注,正是因為“長江流域之水引向黃河流域”之難。

“跨流域”是南水北調的共同問題。南水北調的東線、西線工程,都需將長江流域的水引向黃河流域,這注定長江水必須跨越分水嶺。如東線工程跨越黃淮分水嶺,從長江引水到黃河南岸需建設13級泵站,逐級提水,然後穿過黃河向北自流。西線工程跨越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調水工程需築高壩壅水,並開挖100公里以上的長隧洞,才能自流入黃河。

但在中線工程,跨越長江和淮河的分水嶺既不需要泵站提水,也不用挖掘隧洞,因為有一個天然的通道——方城埡口。(《人民網4月29日專電》)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唐代方城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方城地形圖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從汝州入方城地形圖紙質版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方城衛星平面圖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方城衛星平面交通圖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方城周邊交通地形圖


顧祖禹論方城:

裕州(方城明代名稱)南蔽三關,北控鄭、洛,東掣許、蔡之肘,右拊宛、鄧之背。山連太室,川帶淮、汝,此亦形勝之所也。

這裡所謂的南蔽三關說的是義陽三關。義陽三關,大別山脈主要隘口,指武勝關、九里關、平靖關,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南豫鄂兩省交界處。三關均為南北來往交通要道和軍事重地。因信陽在南北朝時為義陽郡治,故有“義陽三關”之稱。三關均有古代箭樓、炮臺和近代碉堡、戰壕等建築。這是說從軍事防禦來說,方城缺口是後面三關的前面的屏障。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明代方城和義陽三關相對位置圖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從方城到今天大悟縣,即義陽三關大體位置路線衛星圖

可見,從方城到今天大悟縣地區至少有三條路線可以走,一是從方城直接到駐馬店,而後南下信陽。第二條是從方城到泌陽縣,再到信陽。第三條則是從方城到南陽而後從新野拐到棗陽,再到隨州從南側威脅三關。

此地的功能是北方可以控制洛陽和鄭州地區,東可以制約許昌和蔡州。右側則可以從後面攻擊南陽。而這三個方向在中國歷史上政治和經濟意義都很大。這些都是在中國心臟的部位。

下面顧祖禹從歷史經驗看方城之重要:

昔楚人圖北方,以宛、葉為重地,所謂方城之險,州實當之。《左傳》曰:葉在楚國,方城外之蔽也。屈完對齊侯曰:方城以為城。晉陽處父伐楚以救江,門於方城。荀偃伐楚,侵方城之外。蓋地有所必爭矣。秦白起伐楚,取宛、葉而楚之鄢、郢危魏公子無忌謂魏王:秦葉陽、昆陽與舞陽、高陵鄰繞舞陽之北以東臨許,南國必危。蓋方城之險,秦既得之,則足以禍南國也。《淮南子》天下九塞,方城其一。楚人謂方城為城,漢水為池,是矣。《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一   ◎河南六  ◇南陽府》

此處,顧祖禹主要是從楚國的歷史上來看方城的重要性。當然這等於對南中國的防禦的意義也是足以的。要想在南中國立足,方城為必守之處,如果丟失,那幾乎就是通往南方的大門洞開了。這裡他舉出了晉陽處父伐楚、秦白起伐楚的例子。其次,如果象魏公子無忌謂魏王提到的從葉縣,也就是這裡提到的葉陽,之後是舞陽,就可以繞道許昌,這樣就威脅了魏國,魏國當時都大梁。這是指秦國在拿下南陽之後的下一步的戰略。也就是說從南往北和從北往南

伏牛山脈北面發展為熊耳山脈和外方山脈;南面即為南陽盆地。

伏牛山脈是我國南北氣候的過渡帶,長江、黃河、淮河的分水嶺。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帶,也是河南省境內平均海拔最高、人類活動相對稀少、自然生態保存完好的山脈。

這裡是北亞熱帶山地生態環境的標誌地,南水北調的源頭,中生代白堊紀恐龍的故鄉。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6汝水補充戰例

汝州這裡除了伏牛山這座重要的大山以外。還有汝水。關於汝水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介紹了不少內容。此處我補充兩條。顧祖禹補充歷史史實:


永熙末,魏主修以高歡犯洛,詔賀拔勝自荊州赴援,勝引軍軍汝水,即此處也。《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一 ◎河南六 ◇南陽府》


宋劉敞曰:汝水南遠淮,北距潁,懸瓠之險為南北必爭之處。《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六   ◎河南一》

顧祖禹此處提到的劉敞(1019—1068)是北宋史學家、經學家、散文家。字原父,一作原甫,臨江新喻荻斜(今屬江西樟樹)。慶曆六年與弟劉攽同科進士,以大理評事通判蔡州,後官至集賢院學士。與梅堯臣、歐陽修交往較多。此處提到的懸瓠之險就是蔡州。以城北汝水屈曲如垂瓠,故名。唐憲宗元和十二年,李愬雪夜進軍,擒吳元濟於此。後泛指擒敵之處。懸 ,掛,吊在空中,懸垂,懸吊。 瓠 hù 〔瓠子〕a.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夏天開白花,果實長圓形,嫩時可食。劉敞這裡是將汝水作為穎水和淮水中間的河流看待的。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7汝州軍事地理功能和特點

我們再介紹了汝州的重大的自然條件之後,再來看這裡的軍事地理功能和特點。


對於當地的總的地理形勢及自然條件,顧祖禹指出:

州山川盤紆,原隰沃衍。


所謂“盤紆”就是紆迴曲折。山川是山和河流,迂迴曲折,這是非常複雜的地理形勢。這裡類似孫子兵法九地篇說的圍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孫子又說“圍地則謀”。這種迂迴曲折的地方正好是出奇兵的地方。

原隰衍沃:語出《召公諫厲王弭謗》。分別指不同的土地類型。原:寬闊平坦。隰:低窪潮溼 (xi 陽平)。衍:地勢低而平。沃:有河流可資灌溉。要知道汝州其實是兩山夾一溝的地形,而中間的平坦的地方又如此複雜。算是比較複雜了。

汝州從功能和對外聯繫的角度看:


南出三鴉,則拊宛、鄧之背;


這是首先對於南方的影響。

三鴉鎮,即魯陽關,是古關名,一名平高城。在今河南魯山縣西南十四里平高城村。《元和志》卷6魯山縣:“其關三鴉鎮,在縣西南十九里。後周置以御齊,亦名平高城。”扼三鴉路。當洛陽與南陽盆地間交通衝要。自古為軍事必爭之地。東晉太元三年(378年)苻堅攻襄陽,使石越率精騎出魯陽關,即此。又稱三鴉路、古鴉路。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三鴉鎮舊址,平高城村舊址。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三鴉鎮衛星圖平面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地形圖,三鴉鎮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魯山縣和三鴉鎮相對位置圖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平高城村平面衛星圖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魯山縣平面衛星圖


我們看從汝州過來經過魯山縣,然後通過魯陽關,也就是三鴉鎮,走這條三鴉路南下可以到方城和南陽。這條線是南北都可以走的。如果從南陽正面不能攻下方城,還可以繞過三鴉鎮再反過來從後面威脅方城形成南北夾擊的態勢。無論南北方任何一方實力比較大,都可以同時兵分兩路出方城和三鴉路進入汝州地區。

對於北方:

北首伊闕,則當鞏、洛之胸;


以伊闕為首,是洛陽的胸部。也就是處在洛陽下面的位置上。

對於西部:

西指嵩高,而陝、虢之勢動;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汝州影響三門峽地區


這裡是說從汝州往西去會影響到今天三門峽地區,從而影響到了關中東大門——潼關的安危了。因此,即使不佔有洛陽,照樣可以威脅到長安。這就是汝州這個地方的厲害之處。我們看戰國時期,秦和韓長期反覆爭奪宜陽就知道這裡的作用了。從戰國看,宜陽丟失,那麼秦國就打開了通往洛陽和韓國的大門。所以在《史記》多次看到在宜陽的大戰。

其東方則影響到:

東顧汾、陘而許、潁之要舉矣。

汾、陘,顧祖禹指出是汾陘之塞,指新鄭陘山及襄城縣之汾丘城。

新鄭陘山,又稱邢山,位於新鄭市西南15公里,屬伏牛山系嵩山餘脈。以山脊為界,北屬新鄭,南屬長葛。海拔高度329.7米,相對高度170米。.山體呈西北東南走向,寬約1.5公里,長約2.5公里。有鄭南公路從西端嶽口村通過,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新鄭縣誌·山川志》:“陘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史記》:魏襄王六年,敗楚師於陘山。山上有子產廟及墓,墓之後,每逢夏至日落時,有虹光,其大如鬥鋪於地。舊志所載陘山晚照是也。里人相傳,以為子產赤膽忠心雲。鄭相子產卒於鄭定公八年(前522年),葬於陘山山頂。現存墓冢高5米,底邊周長約100米,以紅石塊堆成,頂圓底方。墓門朝向鄭國都城,以示不忘鄭國,隧道封其後而空其前,以示內無珍寶。墓東側建有子產廟。為了紀念子產,每年春天,周圍百十里的群眾都要到山頂子產墓前舉行祭祀活動,至今香火不斷。1987年,該墓被公佈為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新鄭市陘山


襄城縣之汾丘城在今河南襄城縣東北三十里潁水南岸汾陳村。《水經·潁水注》:“潁水又東南徑柏祠曲東,歷罡丘城南,故汾丘城也。”《續漢書·郡國志》:潁川郡襄城縣“有汾丘”。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襄城縣汾丘城故址汾陳鎮


8從戰史看處於圍棋打劫的位置,極具攻擊性

春秋時,晉、楚爭鄭,恆角逐於潁、湛間。及戰國之季,韓、魏、楚之師,常戰於三梁下。


湛,水名,源出古應國犨縣魚齒山(今河南寶豐),東向流經葉縣至襄城縣境之後,匯入於北汝河。湛邑,在春秋初期屬於鄭國,繼而被楚國所佔,後又屬於晉國。到了戰國初期,湛邑又屬於韓國。秦國滅韓國之後,在湛邑設置了父城縣,漢朝時期因之。隋、唐時期,湛邑先後被稱為汝南縣、滍陽縣、武興縣、龍興縣等。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寶豐縣淨腸河


這條湛河是古代河流的名字,現在看地圖叫淨腸河與汝河會合,地帶應該是在郟縣地區了。前文說了汝河在元代河道發生變化。這裡是說春秋時期這裡是楚國和北方的晉國爭霸的所在。

接著是戰國時期的韓國、魏國、楚國也在這片地區爭霸。顧祖禹在這裡用的是“三梁”這個地名。具體沒有查到。我猜測有幾種可能。首先是這裡是三川郡,可能是指三川郡的梁地。我們在前面春秋的地圖中已經看到了這個地方,在今天汝州市附近。到了秦朝這裡設為梁縣。

梁縣,秦置,屬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汝州市西四十里汝水南岸石臺村。西漢屬河南郡。北魏孝昌三年 (527) 屬汝北郡。北齊屬汝陰郡。隋屬襄城郡。唐貞觀元年 (627) 廢。《三國志·魏志》:建安元年(196年),“楊奉、韓暹以天子還洛陽,奉別屯梁。……天子之東也,奉自梁欲要之,不及”,即此。屬三川郡。

我懷疑這個三梁很可能是指三川郡的梁地。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汝州石臺村,秦漢梁縣縣治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汝州石臺村,秦漢梁縣縣治


第二個“梁”就是雍梁故城。

雍梁故城又名雍氏城,雍梁故城即為當時韓國南部的一座重要城市,雍梁故城遺址位於河南省禹州市古城鎮獅子口村、古城村一帶。相傳為黃帝命大臣雍父做杵臼之處,故得名雍氏城,它沿用久遠,直至漢以後。春秋時期,河南境內有40多個國家,後屬鄭國,戰國時期,韓景候九年(公元前400年),韓被周室承認為諸侯國,建都於此。韓哀候二年(公元前375年),韓滅鄭,遷都於鄭(即今河南省新鄭市)。此處據守於韓、楚兩國之間的戰略要地,歷來為兩國交戰必爭之城。《左傳》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記載楚國軍隊攻打鄭國,楚率“銳師侵費滑、胥靡、獻於、雍梁”,這裡“雍”即雍氏,“梁”者為漢河南郡梁縣。

如果再加上開封大梁,也算是三梁了。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雍丘城遺址所在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雍丘古城遺址所在


及秦失其鹿,沛公自洛陽南入南陽,尋復自宛、葉北出鞏、洛,州其必經之道也。王莽之篡竊也,光武起於宛、鄧,遂收洛陽。既而赤眉以山東之眾,西出陸渾,直走弘農。是時,汝、潁之間,幾於無日不戰也。漢德浸衰,河南八關,廣成其一,東南保障,此為要膂。關東諸軍討董卓,分道出魯陽而北。曹操遷車駕都許,自梁而東。

這一部分是介紹漢代。開始劉邦從洛陽入南陽,而後入長安,之後又從南陽過今天葉縣入洛陽。東漢光武也是從今天南陽地區北征洛陽。赤眉軍也是走今天汝州這裡,西出陸渾縣,今天嵩縣。陸渾縣,本春秋陸渾戎地。西漢置,屬弘農郡。治所在今河南嵩縣東北陸渾北二十餘里。西晉改屬河南郡。南朝宋後廢。弘農郡,是中國漢朝至唐朝的一個郡置,其範圍歷代有一定變化,以西漢為最大,包括今天河南省西部的三門峽市、南陽市西部,以及陝西省東南部的商洛市。由於其地處長安、洛陽之間的黃河南岸,一直是歷代軍事政治要地。東漢末靈帝時期設立的著名的廣成關就在這裡。在今汝州市臨汝鎮設廣成關,以形成洛都南部第一道防線。公元26年,漢光武帝劉秀封大將鄧禹為梁侯,命他守廣成關,鄧禹死後就葬在廣成關。今澗山口水庫南邊有鄧禹村,就是以鄧禹的名字命名的。

洛陽八關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以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和五校尉營屯都亭,以鎮京師;於京都洛陽周圍設置函谷,伊闕、廣成、大谷、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關,置八關都尉,以統營八關軍政事務,警衛京都安全。廣成關即其一,也就是說從洛陽的整體安全考慮,今天汝州地區是在洛陽的整體防衛體系中的一環。

其中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當時袁術就是負責鎮守魯陽關不過他是舉足不前,等著看皇帝笑話的。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嵩縣,陸渾縣故地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臨汝鎮,廣成關故址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臨汝鎮衛星圖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洛陽八關圖,來自網絡


晉室濁亂,兵戎起於輦轂,攘奪接於羌胡,河洛多故,兵鋒每及焉。元魏承之,以迄周、齊爭逐之日,汝北魯陽,朝秦夕楚。蓋西不得此,則不能得志於汝、蔡;東不得此,則不足以爭衡於伊、洛也。

這部分是說西晉末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這裡多是戰場。之後拓跋元魏到宇文周、高齊時期這一帶都是諸侯們志在必得之處。如果是勢力來自於今天河南東部,那麼不得到今天汝州地區那麼就不能影響到洛陽,西部勢力則不能影響到今天駐馬店地區。都把爭奪今天汝州地區當作影響洛陽的跳板。很明顯這裡是洛陽的南大門。沒有黃河天險,沒有高大的太行山,相對來說軍隊行軍容易得多。

接下來是隋唐時期。

隋季紛紜,李密圍東都,先斷襄城之援。唐攻王世充,亦遣別軍出此以多其敵。

李密圍東都先斷襄城之援。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之後則是安史之亂以後了。

厥後范陽流毒,因而淮西效尤,東面之防,近在汝、鄧建中四年,李希烈以淮西叛,寇陷汝州,官軍尋復取之。元和九年,又移置懷汝節度使於此,以御淮西。

這裡說的就是李希烈了,安史造反,北方四鎮反唐,李希烈跟著也謀反。唐王朝防守洛陽,而汝州防線就是東方的重要防線,從前面到現在一系列戰史表明,如果從河南東部起兵,那麼攻克汝州是威脅洛陽甚至是長安的重要步驟。李希烈先下汝州是正確的。這也是汝州率先發生戰事的原因。到元和九年,將懷汝節度使放在汝州正是為了對應淮西,就是當時吳元濟的勢力,後來就是李塑雪夜取蔡州。這裡顧祖禹藉助李吉甫的話點明汝州的重要戰略意義,即洛陽東部的屏障。傳統上我們都認為虎牢關地區才是。這裡也是。

廣明之亂,黃巢由淮北西趣汝州,遂陷東都。其後秦宗權之徒,亦往往恣睢於此。

秦宗權(?—889年4月1日),河南郡許州(今河南許昌)人,初為許州牙將。 廣明元年(880年)十一月,許州大將周岌逐忠武軍節度使薛能而代之。秦宗權也趁機驅逐蔡州刺史,佔據蔡州。同年冬,黃巢率起義軍入關,唐僖宗逃離長安出奔西川,秦宗權以蔡州軍從監軍楊復光攻擊起義軍,以功授蔡州奉國軍節度使。後兵敗投降黃巢,仍稱蔡州節度使。光啟三年(887年),秦宗權全力進攻汴州,朱溫合四鎮兵力,屢敗秦宗權,其勢稍衰,龍紀元年(889年),秦宗權為部將郭璠逮捕,送給朱溫,同年送往長安,被斬。

之後宋代:

宋三京陷沒,汝州淪喪。嶽武穆經略中原,先收汝州,西京旋下

宋三京,北京大名府,西京洛陽,東京汴梁。這三地丟失,汝州自然也跟著丟了。紹興十年(1140年)岳飛揮師北上,在六月、閏六月間,張憲的前軍攻下蔡州,牛皋的左軍在京西路連克魯山等縣城,統領官孫顯也在蔡州和淮寧府之間打敗金兵。張憲、傅選又大敗金將韓常,順利收復潁昌(河南許昌)。牛皋、徐慶隨後和張憲會師,繼而收復了陳州。中軍統制王貴所部也在閏六月底和七月初接連攻下了鄭州和西京河南府(洛陽)。岳飛收復中原,先下汝州。後下洛陽,對於收復北方意義重大。

歷史確實充滿了偶然性。如果不是岳飛被高宗調走,天知道是不是能收復北宋故土。有了如此成績,卻偏安東南,強守淮河,真是讓人扼腕。雖然後來有南宋經濟不足支撐的說法,可是當時岳飛確實就是取得了這樣重大的戰略成就。

之後是金元兩代。

宋嘉定八年,蒙古窺金汴京,時金人守潼關大河以拒之。蒙古乃由嵩山小路,略汝州,遂趣汴。明初,大兵取河南,分命鄧愈出汝、裕,收南陽。

最後總結:

州在嵩、洛、宛、潁間,為棋劫之勢,自昔用兵者所必爭也。

棋劫,圍棋術語。也叫劫爭。開局後,當一部分棋勢不利或被圍困時,如按常規著法攻守將難於保全,即採取此種走法。劫,即強行劫持,藉以轉死為活,化危為安。對局中,黑白雙方在同一處各自圍住對方一子,黑方如先提吃白方一子,白方須於他處下子,待黑方應後,方可於原處提回黑方一子。如此往復提吃。這就是說汝州佈局,那麼就極為有利於吃掉對手。從這個角度講,這是一個攻擊性很強地區。雖然對於洛陽來說是防守的一個環節。但是對於南北爭雄,這裡可是一個幾位具有攻擊性的地方。這就是顧祖禹大體對於汝州的看法。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岳飛塑像


9補充說明

本文還需配合上期《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來讀,才完整。上期我已經對汝州地區做了不少的介紹。特別是汝河。此文仍舊寫的草率,本地史地內容太多,而且歷史上又都非常重要,每個地方都可以寫本書了。我這裡主要還是服從我的唐代史,其次是以解讀顧祖禹的看法為主。僅供同好者參考。本文引用了不少網絡資料,不在一一表明出處,特此表示感謝。對於從孫子兵法中九地篇來討論汝州,我只是個人看法。僅供參考。孫子在地形篇中也提出另外的看法值得參考:“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我覺得汝州也有這個特點,就是通形之地。九地篇也說:“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另外“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這也符合前文說的汝州是打劫的好地方。但是正是如此,所以此地也是用奇計的好地方,這就是我之所以用“圍地”的原因。如果用孫子的觀點,汝州應該具有:“交通之地”,“衢地|、“圍地”三個方面的特徵就更為全面了。此三者也並不衝突矛盾。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河南汝州軍事地理的研究解讀

還請河南當地朋友多批評。我這裡紙上談兵,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包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