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拥护朝廷,为何明朝万历时就造反了?

好酷龙仔


一个家族能够历经二十九代,在一个地界之上统治七百年,野心早已经膨胀,即使是有几分真心,早已经在日益骄傲自大的野心之下掩盖。所以拥兵自重,且天高皇帝远,积蓄的力量到了该展示的时候了。

杨应龙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播州地界的土皇帝,而这王位就是一种世袭制。播州地处偏远,而这杨家在唐玄宗之时便因为平定有功,被任命在播州镇守。朝代更迭直至明朝,播州都是由杨家镇守。

一来杨家在播州政绩卓著,二来便是杨家并没有参与前朝的战场,所以与新朝构不成敌对力量。而且杨家镇守700年,对于播州事务早已经熟悉,当地百姓也是极力拥护,若是轻易更换,恐怕有不小的波动。所以朱元璋一旦建立明朝,杨家便开始下一波的示好,积极进贡,表示愿为臣子。而明朝刚刚建立,自然是不能不宜作战,所以为了笼络人心,将杨家提拔为从三品官职,又是多次给予优惠政策。

直至杨应龙继任,杨应龙比起先辈来说,头脑更加灵活,对于万历皇帝更是惟命是从。万历皇帝想要修建宫殿,便立马送上精美的木头,而从上任期间,几乎是每一年都会进攻。万历皇帝自然是龙颜大悦,不仅赏赐飞鱼服,而且还提拔为正二品官职。

此时的杨应龙和万历皇帝便是君臣融洽的场面,君是君,臣是臣。

但是杨应龙盘踞播州多年,而播州又处于经济要道,经济繁华,杨应龙多次作战更是战无不胜,野心自然是膨胀到不行。不仅是衣物之上模仿帝王,甚至还用阉人为奴,俨然将自己与帝王放在了一个规格之上。再加上当时四川军事防御低,更加助长了杨应龙的野心。

但是杨应龙还没有反,便被自己叔叔和叶梦熊告了御状,证据确凿就该问斩,却又出了战乱的祸事。杨应龙立马表示攻打倭寇戴罪立功同时缴纳罚金。

但是杨应龙却非是答应的彻彻底底,只是假装退一步为了更好积蓄力量。杨应龙的假装投降给明军带来了巨大损失,而当时便有人提议双方各退一步,朝廷不追究,而杨应龙需要以儿子做人质。

本来是十全十美的结局,但是杨应龙儿子在四川暴毙,杨应龙所要结果无果之后,大怒集结所有力量起兵谋反。朝廷一开始被打得措手不及,杨应龙是势如破竹,直逼重庆。但是朝廷此时正处于兴盛时期,集结三十万军队围剿杨应龙。

杨应龙的兵力是一定的,但是朝廷的兵力却是可以轮番补充。在来回的轰炸之下,杨应龙的军队彻底土崩瓦解,而杨应龙也万念俱灰,自杀而死。

若杨应龙不造反,或许凭借着700年的播州声誉,其实可以平平安安的度过。但是杨应龙却触犯了朝廷的底线,使得700年的家族因为他的行将踏错灰飞烟灭。


小镇月明




播州杨氏,一个传奇的家族,占据西南700多年,历经4个朝代,传承了29世不衰,明朝倾全国之力征讨,发兵24万,8路兵马,历经数月,最终才飞灰湮灭。杨家700多年基业尽毁。

01

打南诏国太原杨氏劳苦功高,杨端被唐僖宗封为播州侯,自此杨家成为一个世袭的家族政权。

(1)唐朝末年,西南崛起了南诏国,屡次侵入播州,烧杀抢掠,唐朝已衰落,平南诏国有心无力。

僖宗乾符三年(876年),皇帝昭告天下,招募天下勇士出兵收复播州,收复播州者可永袭播州。

时任越州太守的太原人杨端,向朝廷请缨出兵播州。杨端自筹军马粮草,帅领当地9家豪强子弟兵4000余人前往播州。



杨端帅军大败南诏国,唐僖宗封他播州候,成为世袭的家族政权。

(2)杨家经历了唐、五代、宋、元、明朝,一直是播州地区的世袭统治者。元朝入中原的时候,杨家是宋朝抗元主力,元朝建立以后被招抚。

经过几代朝廷的封赏,加上杨家自己的经营,“统辖了19个司和诸苗族峒寨,范围至今贵州东北部和重庆綦江”。

明朝建立后,杨氏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继续世袭播州。

02

播州杨氏最后一任土司杨应龙狂妄自负,阴狠嗜杀,极不重承诺,树敌无数,杨氏基业尽毁。

杨应龙是杨氏政权第29代统治者,阴狠嗜杀。万历十四年(1586),杨应龙升任都指挥使,因从调有功,加封为骠骑将军。

(1)杨氏祖上一起打天下的“五司七姓”(七姓指的是田、张、袁、卢、谭、罗、吴七家,五司指重安张氏,余庆毛氏,白泥杨氏,容山韩氏,瓮水犹氏),700多年来势力盘根错节。



杨应龙掌权后,因其为人狡诈多疑,好杀人立威,所辖五司七姓不堪其虐,纷纷叛离,和杨氏分道扬镳。

(2)杨应龙早有不臣之心,欲占据整个四川,独霸一方。他的居所雕龙饰凤,内用太监,俨然以皇帝自居。

(3)这只是杨应龙作死的开始,接着他又做了一件更愚蠢的事,杀了原配,最终引发了朝廷灭播州的导火索。


杨应龙宠爱小妾田氏,听信小妾谗言,竟然把原配妻子杀死,就是一败家子。

其原配妻子是张天师族女,“张天师家族的祖上是张道陵和张鲁,当过曹操的亲家,和孔孟家族一样是汉人中的千年名门”,其族女嫁给杨应龙是下嫁,杨应龙高攀了。



(4)一时间杨应龙家里家外仇人遍布,不仅只有天师府,几门亲家都成了仇敌。

有野史说杨应龙喜爱的小妾本是族弟杨瑞龙的未婚妻田雌凤,具体如何无法考究,如果真有此事,杨应龙可以说把自己作成了播州最大的祸害了。

03

杨应龙反叛朝廷,不久在播州之役中败亡,传承了700多年的杨氏统治消亡。

(1)杨应龙杀人立威,夺宋氏田庄,杀宋氏族人,宋氏也是杨氏祖上一同打天下的家族之一,逼得宋家上京告御状。

(2)“此后杨应龙又抢夺余庆长官司长官毛守爵家的土地,夺取播州长官司何氏的地产,把何家掌门人何恩逼得弃官而走”。

(3)天师府也告御状,状告杨应龙预图谋反。当年与杨氏一起打天下的部属与之离心离德,不但跟着天师府告御状,还在播州之战中消极怠工。



(4)杨氏政权传至杨应龙时,播州已经经营的既富又强。“播州介于川、贵、湖之间,远于王化,山川深阻,地势险要,方圆二千里,为西南夷中之最大者,民悍而财富”。

养马城中,百万雄师擎日月;海龙屯上,半朝天子镇乾坤。——海龙屯对联

杨应龙又建海龙屯,固若金汤,杨应龙有恃无恐。

(5)初时明万历皇帝并没有真正想拿下杨应龙,还是想让播州政权承袭以往。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土司杨应龙反了。

明朝没有防备,措手不及,此时明朝正在抗倭援朝,派出攻打播州的军队迟迟不能攻下,还吃了败仗。



万历皇帝大怒,第二年又派李化龙从8省调24万大军,分8路向海龙屯进发,在海龙脱惨烈鏖战144天,双方死伤4万多人,最终平定叛乱,杨应龙自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平播战役”。

自唐朝以来历700多年,传承29世之久的播州杨氏政权,永远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04

结束语。

任何豪强家族的崛起都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营,但再厉害的家族也会出现某代败家子。

杨氏的行为一直以来非常低调,不管是真心向朝廷,还是神离貌合,杨氏都能做到与朝廷相辅相成。

可惜到了杨应龙掌权时不仅跋扈嗜杀,周边汉人州府和苗人土司都深受其害,祖宗经营的人脉让他断绝干净。



不安分的行为任何朝廷都不会相融,最终只会走向灭亡。

“平播战役”虽然明朝胜利了,但明朝倾尽国力,庞大的消耗使得明朝国力空虚,从此走向衰落。有人说明朝的衰落是从万历年间开始的,原因就在此。

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拥护朝廷,最终却毁在最后一代土司杨应龙手里。


妖百慧1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杨家后院起火,二是杨应龙对万历的决心估计不足。


原因一:杨家后院起火

明朝万历时期,播州虽然名义上臣服于朝廷。实际上却是独立王国,领主杨应龙就是土皇帝。播州的最后一任领主杨应龙非常宠爱一个小妾。这个小妾有一心想取代正房的位置,所以不断在杨应龙耳朵边吹枕边风。久而久之,杨应龙居然真的听进去了,将他的正妻及岳母杀死,将小妾扶正。按说雄霸播州700年的杨氏说一不二,在自己的地盘做出这个事完全可以压住,不算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是,这次杨应龙遇到对手了。原来那位正妻的叔叔,看不下去侄女受屈而死。暗中跑到明朝京城北京去告状,说杨应龙意图谋反。


原因二:杨应龙对万历皇帝的决心估计不足

一开始万历确实不想把杨应龙怎么样,但是在杨应龙一再突破万历底线之后,也不得不出兵将其剿灭。起初万历也不相信杨会谋反,但后来杨应龙正真的带兵攻打成都府。最后万历皇帝气急败坏,命令湖广、甘肃、浙江、贵州、四川共计30万军队会攻播州,统治播州700年的杨氏家族宣告终结。杨应龙及7个儿子的尸体被运到京城,受到磔刑。可见万历皇帝对他们的痛恨有多深。


哈达博士


只能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播州,就是今天的西南贵州遵义一带,是世袭的土司之地。要注意的是,播州杨家并非少数民族的土藩,而是汉人,至少是完全汉化的土司。当初大明朝刚刚建立那会,杨家是第一个去南京朝贡的土司,意思很明白,我播州土司率臣民已归顺你大明千秋。

至于他为啥造反呢?

1,万历朝的腐败与衰落。播州土司其实并不是善茬,一直都是碍于中原汉人王朝的强大而臣服,在万历之时,朝廷在朝鲜打倭寇,地方官员都在借此机会吃空饷,可以说当时的大明,百姓困苦,粮食减产,贪官污吏中饱私囊,除了贪官啥都不缺。播州土司虽然不是明朝政府直辖,但是在这个大环境之下,当然也深受影响。加之万历之时,明朝国力业已衰落,机会就这么来了。

2,杨家本乃恶徒。杨应龙这人嚣张跋扈,鱼肉乡里,甚至为了爱妾杀了正妻一家,丧尽人伦,可以说播州百姓也无不深受其害。贵州的明军也剿过他好几次,奈何次次落空。杨应龙一看大明不过如此,加上一直以来的高度自治,让他萌生谋反之心也是理所当然的。

3,云贵高原易守难攻。播州土司在本质依旧是个军阀,适逢乱世,军阀的传统不就是造反?万历皇帝没啥能耐,杨应龙的儿子还稀里糊涂死在了重庆,这让杨应龙可找到了谋反的理由,明朝处理不当,而让土司暴动,太平常的理由了。云贵高原天生就是适合割据之地,如果万历没打过倭寇,说不定播州还真就拿不下了。


王光之话史


播州杨氏之乱,即万历三大征之一,播州之役。

杨氏的叛乱,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从史料里看的偶然

杨氏之乱的起因,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土司)和其辖区几大家族(五司七姓)的一次内部权力斗争。五司七姓不论是从手腕还是实力,都不是杨应龙的对手,而杨家下手的确太黑,于是落败的哥几个就跑到贵州,向朝廷告状说杨应龙要搞叛乱。


当时杨应龙很会做人,懂得讨好神宗,又是进献良马,又是送去大的木料。朝廷也知道这是播州的内部事务,谈不上叛乱,准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加上杨应龙和四川地方的官场上混的熟,四川这边也给他说了不少好话。


后来,四川忽然换了个新巡抚。一上来就和杨应龙不对付。偏偏杨应龙暴脾气上来了,说什么都不服。这下好了,本来贵州官场那就对杨应龙不怎么顺眼,现在四川这边也闹僵了,两个省后来口径一致地向朝廷汇报杨应龙不老实,朝廷于是决定用兵了。


实质的必然

这场叛乱,很多人说是可以避免的,在朝史暮想看来,实则不然。


其一,朝廷常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儒家思想的普及

建立公办学校,强制土司们的孩子进入学校学习,鼓励少数民族子弟学习儒家思想,甚至专门针对云贵地区科举水平素质低下的情况,开了单独的科考。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很多读儒家书籍长大的知识分子,对愚昧落后的土司制度开始反感和痛恶。


你就看五司七姓特地跑到杨应龙地界不熟的贵州去告御状,这本身就很汉化。


其二,播州地区物产丰富,是贵蜀两省争夺的行政地区

贵州和四川官场,在这次事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


其实,播州从行政归化上来算,曾经是从贵州划拨到四川的。两省对此都有芥蒂。播州本身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农业产出等都很丰富,谁拿到播州,经济总量就上去了。后来播州之役结束,播州地区改土归流,行政划分上就被一分为二,两省各占一半。


其三,播州地缘敏感,朝廷不容该地有乱

播州虽然在四川和贵州交界处,但是从地理上,同云贵高原想通。一旦播州生乱,势必影响周边省份,特别是云南,作为我国西南门户,一旦有变,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势必有所图。


所以,播州不能乱,必须强力弹压。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播州杨氏被平,是一定的。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朝史暮想


从某种方面来说,播州杨氏恐怕是自秦一统天下以来存在时间最久远的“割据政权”。

自唐乾符三年(876年),播州杨氏第一代领袖杨端率兵入播州,从播州前任首领罗太汪的手中夺下播州的统治权后,杨氏历经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等五代,长达725年的时间而屹立不倒。



而播州杨氏之所以能屹立播州725年的时间而不倒,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杨氏识时务。自播州杨氏掌控播州以来,纵观杨氏历史,除末代首领杨应龙公开反叛朝廷外,其余历代杨氏首领皆是服从于中央政府的统治,从来不反抗朝廷,更不会反叛朝廷,中原王朝让他干嘛就干嘛,出兵就出兵,出钱就出钱,出粮就出粮,从不反驳一句。

唐亡宋立,播州杨氏第五代首领杨实率播州上下军民归附宋朝,赵匡胤仍命其掌控播州。再宋亡元立,杨氏第十六代首领杨邦宪就于向忽必烈上书:“本族自唐至宋,世守故土,将五百年,今愿纳土内附”,携播州上下军民向元廷投降,忽必烈任命他为绍庆、珍州、南平等处边宣慰使职,仍掌播州。元亡明立,杨铿率播州上下军民归附明朝,朱元璋让其仍领播州宣慰使,执掌播州。



从中可以看出,每当旧王朝出现必亡的趋势后,播州杨氏就不会再对其效忠,而是会迅速的携播州等世袭地投靠新王朝。当然,播州杨氏的降是那种纯粹的投降,只要中原王朝没有露出败亡的迹象,他们就绝不会出现降而复叛的情况。因此,每次新王朝的统治者一看到杨氏这么识时务,也就不会过多的为难杨氏,为了安抚民心,也多会让杨氏继续执掌播州。

但是一个政权,一个家族总有灭亡的时刻,这点就连汉唐这样强盛的王朝都不可避免,因此播州杨氏自然也就无法避免。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氏第三十代领袖杨应龙起兵反明,播州杨氏也就走向了覆灭。



随着杨应龙的公然反叛,明万历皇帝任用前都御史李化龙为平叛大军统帅,总督四川、湖广、贵州三省军务,征浙江、福建、云南、广东等省24万兵士,分兵八路征讨播州,其中总兵刘珽出綦江;总兵马礼英出南川;总兵吴广出合江;副总兵曹希彬出永宁;总兵童无镇出乌江;参将朱鹤龄出沙溪;总兵李应祥出兴隆卫;总兵陈璘出白泥。

而后,明军历经114天,耗资二百余万两,斩杀杨应龙军2万余人,最终平氏杨氏叛乱。如此,杨氏对播州长达725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那到这里很多就不明白,为何杨氏保持了700余年“识时务”的传统,会在杨应龙的手里被破坏掉呢?杨应龙为何就一定要反叛明朝呢?

其实杨应龙最初是没有反叛明廷的意图的,在万历二十八年前,杨应龙对于明廷还是十分恭顺的,朝贡、替明廷平叛等事情是没少做。《明神宗实录》中,“杨应龙差杨羙等进马二匹贺登极,赏表里钞绽如例”、“杨应龙备马匹差官赵凤鸣等赴京进贡及庆贺”、“杨应龙差长官杨正芳进马匹庆贺万寿圣节”、“杨应龙遣长官何邦卿等来朝贡马三十匹……时应龙又以开采献巨材六十”等杨应龙朝贡明廷之事是随处可见。



此外,在万历十五年,杨应龙还曾因进献明廷良木有功,被万历皇帝赏赐飞鱼彩叚,授予“都指挥使”职衔。再如据《明史纪事本末》所载:“蜀三面邻播,属裔以十百数,皆其(杨应龙)弹压,且兵骁勇,数赴征调有功”,当时蜀地多发生土司叛乱,而这些叛乱多数由杨应龙率兵平定。

由此可知,杨应龙在此前是绝无反叛之意,如若想反,他就不会隔三差五的朝贡明廷,更不会出兵替明廷平叛。到这里,很多人就不明白,为何此前如此恭顺的杨应龙会突然反叛明朝吗?这之中到底有何隐情呢?

实事求是的说,杨应龙的反叛多半是明朝地方官逼出来的结果。

在说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搞懂播州的行政区划问题。在明朝,播州的区划曾经过数次的变更,先是洪武五年,播州归四川布政司管理,洪武十五年,播州又被划归贵州都指挥使司管理,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播州又重新划归四川布政司管理。再之后,播州大部分地区归四川管辖,但黄平、凯里地区却是归贵州管辖的。就是说,在理论上,四川、贵州两省主官对于播州都有管辖权。就是在这样混乱的管理下,最终间接造成了杨应龙的反叛。



万历十八年(1590年),杨应龙听信小妾田雌凤的谗言,杀害嫡妻张氏及其母,妻叔张时照与所部何恩、宋世臣等人为报仇,遂向明廷诬告杨应龙谋反。黔蜀两省主官在获悉此事后,则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在四川则谓应龙无可勘之罪,在贵州则谓四川有私庇应龙之心”,贵州巡抚叶梦熊力主勘问,并希望借此事来剥夺杨氏对播州的世袭统治权,改由朝廷直接派官员管理。而四川巡抚李化龙觉得此时松潘地区动乱不安,播州周边的明军又被外调,不应再刺激杨应龙,所以“疏请暂免勘问,候征兵御虏之后再为议处”,即希望暂免勘问。

此后,朝廷在接到奏报后,因播州隶属贵州、四川两省,遂下诏让四川巡抚李化龙、贵州巡抚叶梦熊协同处理“杨应龙谋反”一案。而后,杨应龙在接到朝廷要审问他的诏令时,他并未反抗,而是老老实实的前往今重庆受审。受审期间,因主审官之一四川巡抚李化龙并未想处置他,再加上当时四川士大夫们纷纷向朝廷求情,他们认为杨应龙有功于朝廷,蜀中叛乱多由他率兵平定。再之后,时丰臣秀吉进犯朝鲜,朝廷急需用钱用人,而杨应龙又愿意献金赎罪并带兵征倭,朝廷遂下令将他释放。



而后,因杨应龙正欲前往朝鲜,战事就已结束,所以他得以重回播州。可就在这时,新上任的四川巡抚王继光是个强硬派,他重提要勘问杨应龙一事,要求杨应龙再次前往重庆府受审,可这次,杨应龙却并没有乖乖的前去受审,而是抗命不出。这下可好,王继光本来就认为杨应龙有谋反之心,这次杨又抗命不出,就更是让他坐实了杨有谋反的意思。于是乎,在接到杨应龙抗命不出的消息后,王继光就与总兵刘承嗣进攻娄山关,欲直接擒拿杨。

可王继光这人打战是真不行,非但没有擒获杨,反而是被杨打的大败而回。随后,不甘心的王继光就上奏万历:“乞会同贵州抚臣相机酌处,止擒首恶,不及无辜”,希望朝廷允许其调用周边卫所军去擒拿杨应龙,随后万历答应了王继光的奏请,但也同时下诏:“如应龙父子悔祸,许自缚请罪,即与奏闻定夺,否则罔赦”,只要杨应龙自缚请罪,就网开一面。



而杨应龙最初对朝廷用兵,其本意并不是谋反,只是因为不堪朝廷的审问,故而加兵泄恨。在本质上此时的他还是不想反叛明廷的,所以在得知朝廷欲动用大军来捉拿他时,他就立刻上奏朝廷“何思之愬,七姓之词,皆属仇陷,乞戴罪立功”,杨应龙希望朝廷能允许他戴罪立功,赦免他的罪行。可杨应龙这个请求并未被朝廷所接受,因为万历的要求是“自缚请罪”,然后由朝廷来依律治罪。

再之后,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兵部侍郎邢玠就任贵州总督后,即“檄重庆知府王士琦诣綦江,趣应龙安稳听勘”,此时杨应龙眼见朝廷已经要动真格的了,遂赶紧“面缚道旁,泣请死罪,愿执罪人,献罚金”,他自缚请罪于邢玠,并自请死罪,当然他也希望朝廷能免他死罪,只要能免死罪,他愿献黄元等12人抵斩,并愿献银四万两赎罪。同时杨应龙为表示对明廷的忠心,还自愿辞去他的宣慰使之职,让其长子杨朝栋代行土司之职,并让次子杨可栋留在重庆作为人质。



可以说,杨应龙的诚意是很足的,不但自愿辞去一切职务,还让自己的亲生骨肉前往重庆去做朝廷的人质,认罪态度可谓是非常好的。

可此时,明廷的做法让人看起来好像是一定要让杨应龙造反似的。先是杨应龙留在重庆的质子杨可栋不明原因的暴病而亡,后地方官又直接拒绝杨应龙要接回儿子遗体的请求,并不顾杨应龙的丧子之痛,要他先缴纳赎金,再提迎回其子遗体的事情。

如此,明廷这般做法,总让杨应龙寒透了心,就在明朝地方官的步步紧逼下,他自知明朝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放过他,于是杨应龙先是拒绝缴纳赎金,后又“分遣土目,置官据险”开始防备明廷接下来可能的进攻,最后又派兵袭掠余庆、大呼、都坝,四川江津、南川诸邑,贵州洪头、高坪、新村诸屯等地。就这样,杨应龙与明廷彻底决裂,正式起兵造反。



总得说,杨应龙会反,多半是地方官处置不当的结果。正如时任礼科给事中杨东明所言:“第重庆之狱,未结即放,既放旋提,我多反复,致其生疑,非真有叛状而遽请用兵,遂据险出掠,冒难逭之诛,皆处置失宜之过也 ”,他认为最初将杨应龙定罪后,就不应该放他,而后既然放了他,也就不要再追究。可是地方官在处置这件事,却是反反复复,拿了又要放,放了又要拿,这样做让杨应龙岂能不生疑呢?而后,杨应龙初也根本就没有反叛之心,可地方官却擅自对他用兵,最终就在地方官这一步步的处置失当下,终让杨应龙走向了反叛明廷这条道路。

当然,或许逼反杨应龙,是明廷故意为之的事情。毕竟在当时,明廷一直想将播州这块西南最富庶的地区划归中央直接管理,只是当时明廷一直找不到借口去动杨氏,因为杨氏实在是太恭顺,如果平白无故的动他,很有可能会导致西南地区直接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而这绝不是明廷想要的结果。由此,很有可能当时的明廷为了找了个借口去动他,再做出逼反杨应龙一事。


澳古说历史


杨应龙算得上是播州的土皇帝。追溯杨家统治播州的历史,从唐宣宗在位时,杨家祖上便因平定播州有功,接受朝廷任命,负责统治播州。

虽朝代更迭,但由于播州山高路险,地处偏僻,再加上杨家势力在播州根深叶茂,对朝廷又一直非常顺从,因此杨家在播州的统治地位,一直得到历任朝廷的认同。

明朝建立政权后,作为播州土司,杨氏先辈积极向朝廷称臣纳贡,朝廷也为笼络人心,也把统治播州的杨氏先辈任命为宣慰司(从三品官职)一职,多次免去播州的税赋和徭役。


当时的明朝并不太平,周围的少数民族多有叛乱。杨应龙每次都积极配合朝廷四处平定叛乱,由于他辖下的兵甲众多,再加上他很有指挥作战的能力,因此在数次平叛中,立功不少,深得朝廷器重和信任。

他的家族为了能够继续统治播州,因此便提出了要和明朝当权的人要提出和亲的要求,也就是说希望能够取得中原的一位女子作为一名自己的妻子。而当时明朝也考虑到边境的稳定因素,也就直接答应了这个请求。


便将张氏嫁给了杨应龙,但是由于这是一场政治联姻,这也就直接造成了杨张二人完全没有任何感情基础,夫妻二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好。而杨应龙作为当时的地方政权的领导人,一直想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而他在当地确实也喜欢上了另一个女子田氏。而且,田氏还一直给杨应龙说张氏的坏话,希望自己能够立正,能够名正言顺地嫁给他。

而后来这件事慢慢传到了张氏的耳中,她便十分恼火,便直接给自己的父亲说了这件事。她父亲在那个时候也是朝中的重臣,他更是偏向自己的女儿,所以在那个时候也就直接上报给了朝廷,说杨应龙想要造反,希望朝廷能够尽快做出打算,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杨家决定公开造反。


独秀文苑


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往往逃不脱300年即亡的命运,这是一个历史的怪圈,说来也怪。

然而,在四川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个土司政权,历经唐,宋,元,明四朝,共延续了近七百余年,这就是播州杨氏土司政权。

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太原人杨端建立播州世袭土司政权至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应龙反叛被剿灭,播州杨氏共历经29代人。

那么,为什么一直以来都拥护朝廷的播州杨氏,会在万历时期反叛呢?

这里面的原因就很多了:

其一:杨应龙好大喜功,野心勃勃

杨应龙此人能征善战,曾被明王朝征召前往四川西北的松潘地区平叛,有功,被明王朝加封为骠骑将军。

杨应龙好大喜功,从平叛松潘地区的叛乱中,他看出当时四川地区明军战斗力十分不堪,为此,他便有了要占据整个四川地区的想法。



其二:为人狡诈,嗜杀成性

杨应龙贵为播州土司,不懂体恤民情,爱用诛杀立威,治下百姓对此颇有不满,纷纷叛离。

而杨应龙更是听信谗言,诛杀了自己的妻子及岳母,由此成为杨应龙与明朝地方官员矛盾加深得导火索。


其三: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中国历史上,始终伴随着两个问题,即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而以杨应龙为代表的土司势力,则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朝历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都是此消彼长。

播州杨氏发展到杨应龙时期,杨氏已经再播州一带经营了七百余年,可以说是势力盘根错节,天高皇帝远,正儿八经的土皇帝。

杨氏势力的强大,必然是朝廷所不允许的,因此,杨氏与朝廷的矛盾是迟早的事,是必然的,只是杨应龙的性格,刚好点燃这个矛盾并将其激化。


为此,当时明王朝的贵州官吏对杨应龙的好大喜功与骄横早已不满,有了杨应龙杀妻及岳母的事情,必定会抓着不放,向朝廷参上一本。

就是因为当时贵州官吏的一分状告杨应龙的奏折,列举了杨应龙的24向罪状,最终,将杨应龙与明王朝间的矛盾彻底激化,当杨应龙的小儿子死在重庆后,杨应龙彻底失去了理智,他选择了反叛。
在明王朝24万大军的猛攻下,龙海屯被攻破,播州杨氏土司,至此灭亡。


Mr种茶家


播州作为西南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土司之一,从唐末一直延续到明朝万历年间,前后800余年。

一向对朝廷顺从的播州,为什么就造反了呢?我想可能有这么两个原因,一是播州首领杨应龙确实作死,二是万历朝廷处置不当。



一、播州历来顺从朝廷

播州,属于古夜郎之地。汉代设郡,唐代贞观年间设朗州,后改为播州。

唐末乾符年间,南诏地区叛乱波及播州,杨氏先祖杨端从山西应召前往平叛。杨端因功被授予武略将军,杨氏从此开启世代镇守播州的土司之路。

此后的宋、元等朝,播州杨氏都一直比较恭顺。南宋时参与合川等地的扛元战争,宋亡后又归顺元朝廷。

明朝初年,播州杨氏也主动归顺,并被封为播州宣慰使司。从洪武五年开始,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贡朝拜,成为杨氏向明朝廷宣誓效忠的方式。



二、播州实力不容小觑

作为明朝的播州宣慰使司,号称西南最大土司。

管辖范围在四川、湖广、贵州之间,其地广袤千里,“西北堑山为关,东南俯江为地”。

宣慰使司下辖黄平、草塘2个安抚使司,真、播、白泥、余庆、重安、容山6个长官司。统辖着田、张、袁、卢、谭、罗、吴等7姓小土司。

明初宋濂就曾专门写过《杨氏家传》,说播州“以一姓相传,据有土地人民,侈然如古之邦君”,其实就是说播州俨然土皇帝一般了。



三、杨应龙看到朝廷的软弱,他有些膨胀了

隆庆六年,播州宣慰使杨烈死后,儿子杨应龙继承宣慰使。

杨应龙有骄傲的本事,一是他有兵有钱,二是他颇有些带兵的本领“精于兵事”。

朝廷因此赐予他镇国将军头衔,并在万历元年带兵平定喇嘛诸番叛乱,获得赏赐“狮子衣”、黄金千两。

明朝廷不断征调他平叛的过程中,杨应龙发现明军战斗力太弱,朝廷不得不仰仗于他。

因此,杨应龙逐渐逐渐滋生出一个大逆不道的想法,那就是利用手中的财力兵力,吞并整个四川。

同时,杨应龙也忘乎所以的用起了龙凤等僭越图案,还擅自使用太监。

杨应龙确实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做起了春秋大梦。本来就在播州当个小小的土皇帝也不错,可惜他却不满足、要作死。



四、万历朝廷处置不当,将杨应龙推向万劫不复

万历十七年,属下黄平安抚使罗承恩、草塘安抚使宋世臣,用加急文书状告杨应龙谋反。贵州巡抚、巡按也上疏弹劾杨应龙,主张派兵捉拿杨应龙。

当时西藏土司兵又进犯四川松潘,也需要杨应龙派兵参与平叛。因此另一边的四川巡抚、巡按却持相反意见,主张“招抚”。

对杨应龙的处理又往后推了三年。万历二十年,杨应龙被带往重庆调查问讯,此时他对朝廷还是忌惮和服从的,不然就应该立即起兵反叛。

恰逢这个时候日本进犯朝鲜,杨应龙愿意带兵前往“政倭”,因此被同意释放。然而很吊诡的是,此后万历皇帝又不同意杨应龙前往朝鲜,杨应龙因此失去了戴罪立功的机会,个人认为这对杨应龙期望悔改的心理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接下来的万历二十二年,杨应龙面对朝廷派来的使者,虽然是基本恭顺的,但已有戒心。朝廷命令杨应龙前往安稳,他却只愿意在松坎。

杨应龙把自己捆起来向使者请罪,并被革职,次子杨可栋被带往重庆作为人质。然而杨可栋不久之后死于重庆,让事情火上浇油,这不能不说是朝廷官员的处置失当。

从此以后,杨应龙应该对万历朝廷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他也应该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杨应龙的反叛基本已经不可避免,悲惨的结局也就注定了。



杨应龙随后厉兵秣马,到处收买小土司,准备与明朝廷一搏了。万历皇帝居然派出李化龙、刘綎等重量级人物,从三个方向、八路人马、二十四万兵力,来剿灭杨应龙。

结局不言自喻,杨应龙和历经四朝八百年的播州,从此不复存在。杨应龙自焚而死,弟弟和儿子被千刀万剐。


温水历史


自唐朝乾符三年(876)杨端入播州以来,传至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已历29代,共700余年。播州经过杨氏土司几百年的经营,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累积了丰厚的资本,杨氏与中央朝廷、周边土司、内部土官及辖区内百姓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在杨应龙之前,杨氏土司对中央朝廷恭谨,双方君臣关系和谐,到了杨应龙时,从万历元年至万历十六年,杨应龙共朝贡十次,几乎每年都入朝纳贡。然而到了明朝后期,情况开始起了变化。明朝卫所兵力逐渐失去了战斗力,凡是遇上战争或是平叛,往往需要征调土司的军队。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司军队实力渐长,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土司势力越来越大,开始威胁到了中央王朝的统治,杨应龙与明王朝的矛盾开始逐步显现。

明王朝对民族地区实行的高压统治,致使杨应龙不满,在这其中所引发的利益矛盾也使其对朝廷渐生反叛之心。

明代播州臣民大多为少数民族,朝廷视杨氏土司为蛮夷,长期苛刻待之。四川总督李化龙就认为“贼杨应龙者,本以夷种,世厕汉官,被我冠裳,守彼爵土”、“其人原是卉服鸟语之伦,同处豺虎虫蛇之内”。言语中极其歧视播州人及杨氏土司。到明朝后期,统治阶级日益腐朽,对少数民族的剥削也日益加重。如“万历十五年播州宣慰使杨应龙献大木七十根,内多美材”,虽然朝廷“先经赏赐飞鱼彩缎,加升职级亦云厚矣”,但贡赋在很大程度损害了杨应龙自身的经济利益。

播州地处“楚、黔、蜀三省之间”,是中原入贵州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地物产丰富,是一个有充足粮源和兵源的地方。正所谓“播州沃土,人人垂涎”,所以明王朝要将播州纳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是势在必行的事。万历十八年“贵州巡抚叶梦熊疏论应龙凶恶诸事,巡按陈效历数应龙二十四大罪”。杨应龙“本雄猜,阻兵嗜杀”,“坐法当斩”。明王朝对妄图据播州而称王的杨应龙,自然不会放任不管。

在播州内部,杨应龙与“五司七姓”部分土官不合。明王朝在播州设立的流官抢走了许多原本被杨氏土司和“五司七姓”土官独占的财富,杨应龙又不能再从民众身上搜刮来补充,于是就从“五司七姓”中去掠夺,导致“五司七姓”逐渐叛离。而“五司七姓”为了自己的利益,反过来支持明王朝平杨应龙、“五司七姓”的判离,使杨应龙变成了孤家寡人,也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杨应龙发动反明战争的步伐。

杨应龙的反叛,始于朝廷的“改土归流”逐步施行,播州地区以少数民族以苗人为主,而思州思南改土归流对播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播州的苗人鉴于二思的遭遇,一直拥护杨应龙反明。万历十九年,贵州抚臣叶梦熊主议五司改土归流,悉属重庆。播州改流,杨应龙怎么可能愿意,而播州“苗人”也不愿意。杨氏土司虽为汉人,但主政播州数百年,早已“苗化”。所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走上了反叛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