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以孔老夫子說開,領略中國傳統文化"儒學"的風采

提到"儒學"想必大家都不覺得陌生,我們先賢孔聖人就是儒學的創始人。儒家學派的思想其實從中國文明初始——夏商時期就初現端倪,直到春秋時期孔子在歸納總結的基礎上將它昇華成一個完整的學派思想。

"儒學"的思想細究起來既廣泛又複雜,它不僅僅包含教育、君臣、倫理等方面,更是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到"儒學"就不得不提孔老先生的一大作為——第一次打破了教育壟斷的局面,開設了自己的私人課堂,不限學生,不限流派,讓更多的人能夠受到文化和教育的洗禮。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孔老先生才能夠將自己創立的"儒學"思想生生不息地流傳下去,就像在春天播下了一顆種子,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繁衍成了一片碧綠青翠的原野。

"儒學"思想,起源於春秋孔子,受挫於先秦,重拾在漢代,自此以後,取長補短於諸子百家,生生不息。

以孔老夫子說開,領略中國傳統文化

一、"儒學"的起源

  • 東周時期

"儒學"其實從東周開始就已經初見端倪,在那個時代,周王室統治力衰微,諸侯分立對王權有著極大的威脅,禮法制度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社會動盪不安,百姓苦不堪言。這個時候知識分子開始活躍起來,秉承著一顆救國救人的赤子之心,人人爭先出書立著,想要為平定混亂、安國立邦盡上自己的一份力,儒家學派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道家、法家、墨家也紛紛登上歷史舞臺,形成了後世所謂"百家爭鳴"的局面。

  • 春秋末年

經過了夏、商、周將近一千七百年的歷史文化發展後,"儒學"的種子其實已經萌芽了。春秋末年,孔子在繼承儒學思想的基礎上,將它整理成了一個完整龐大的思想體系。春秋時期,階級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社會動盪百姓難安,傳統文化權威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背景下,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不僅是對統治階級的期望,也是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將這個字貫徹始終。此外,孔子也主張維護周禮,雖然這是他的"儒學思想"中陳舊保守的一部分。

以孔老夫子說開,領略中國傳統文化

  • 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孟子是除孔子外另一位儒學大家的代表,他在孔子"儒學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統治階級應該對百姓施以仁政。此外,他認為百姓的力量大於君主的影響力,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得民心者得天下"。除此之外,他認為應該反對苛政的存在,從政者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讓百姓受益,而不是一心搜刮民脂民膏,導致社會動亂民不聊生。

  • 秦始皇時期

由於"儒學思想"一定程度上挑戰了古代朝廷建立專制體制的威嚴,許多學子深受"儒學思想"影響,在朝廷政事上有獨立的想法。在這一環境下,秦始皇為了在思想上絕對統治,保證朝廷專制的地位,下令將許多民間廣為流傳的書籍全數收繳焚燒,以此實現對民眾思想的控制,避免他們接觸到諸子百家學說,"儒學思想"在這個時期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不過,民間的書籍雖然大多被焚燒,仍有一些經典古籍被有心人保存下來,一些古籍甚至被收入皇宮。

以孔老夫子說開,領略中國傳統文化

二、"儒學"的發展

  • 漢代董仲舒

在經歷了秦朝焚書坑儒後,"儒學思想"與其他諸子百家的學說一樣,一度墜入低谷,直到遇見了漢代董仲舒。董仲舒作為漢武帝臣子,一心想著為國效力。他對"儒學思想"有著自己的理解,他向漢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希望能夠讓儒學思想成為國家的思想根本,摒棄其他思想。漢武帝同意了董仲舒的提議,儒學一躍成為了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這個時候距離孔子去世已經過去三百多年了。

董仲舒在吸收傳統"儒學思想"的同時,根據漢武帝時期特有的社會情況,融合了一些道家、陰陽家等其他學派對封建統治有利部分,形成了與孔子時期"儒家思想"有差別的"新儒家思想"。與此同時,隨著"儒家思想"的傳播,許多社會遺留問題也相應得到解決,用仁政來治理國家,使當時百姓度過了一段好日子。

"儒學思想"能夠兩千多年來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獨領風騷,不僅是因為它本身傳達出來的天人觀念和以"仁"為核心的倫理觀念,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它適應了專制統治發展的需要,能夠起到穩固封建專制統治的作用

以孔老夫子說開,領略中國傳統文化

  • 宋朝

宋朝廣為流傳的"程朱理學"其實是以"儒學思想"作為藍本的。為了適應當時的發展,以及為封建等級制度進行辯護,朱熹提倡人們應該"存天理、滅人慾",鞏固封建統治階級的階級地位。此時"儒家思想"還吸收了一部分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是宋代主要的思想學派,朱熹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儒學思想"的代表人物有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他們對君主專制極為批判,這一思想也在當時造成了巨大的轟動;有些人表示要將儒學思想和當時社會問題相結合,這一觀點與我們今日"實踐出真知"頗為相似;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歷史的發展是有相似規律的。

以孔老夫子說開,領略中國傳統文化

三、"儒學思想"對東西方文化的影響

  • 對東亞的文化影響

"儒學思想"作為中國古代正統思想,不僅影響著中國的發展,也影響著周邊國家歷史文化的發展。其實早在公元一世紀初,朝鮮就有人能夠背誦《詩經》和《春秋》等儒家經典,這說明了中國歷史文化對其他國家有著深遠的影響。公元三百多年,朝鮮還設立了太學,"儒家思想"在那時開始廣為傳播。在高麗王朝建立之後,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也致力於推廣"儒學思想",並且把儒家經典放在考試的主要科目中。

除朝鮮、韓國外,"儒家思想"對日本歷史文化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日本許多文化還殘留著中國古代文化的影子。就拿這次日本支援武漢物資上所附的兩句古詞來看,"豈曰無裳,與子同袍",這兩句詩來自於先秦的《詩經》。早在公元5世紀以前,儒學便已傳入日本。早期去日本的儒學家不僅為他們帶去了儒家經典著作,並且做過當時日本皇太子的老師,教授他"儒學思想"。後來繼位之後,聖德太子制定的一些法律條例,這些條例一部分來源於"儒學思想",甚至連這些條例中用到的詞彙也大部分來自儒家經典著作。

以孔老夫子說開,領略中國傳統文化

此外,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日本進行了非常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大化改新。主導大化改新的領袖們大多學習過中國傳統的"儒學思想"。後來在7、8世紀時,日本皇帝下詔命令日本每戶都要備一本書——《孝經》,日本崇尚這種"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

除了朝鮮、日本外,"儒家思想"在越南其實也起到了很大的影響。根據《越南四字經》講到,"三國吳時,士王為牧,教以詩書,薰陶美俗

",這說明其實在三國時期,儒學教育便已傳到越南。10世紀以後,越南獨立,典章法制基本來自中國,政府選才主要參照中國科舉制度,測試他們詩詞歌賦、文章經義等水平。宋元時期,越南還刊刻過許多的"儒學思想"著作和漢字版本的佛經,可以看出越南文化受"儒學思想"的影響頗深。

  • 對歐洲文化的影響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文明對於世界的貢獻主要是"四大發明",其實並非如此,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學思想"經典著作對世界的貢獻也不可或缺。說到世界近代文明,就不得不提到"文藝復興",當時歐洲其實形成過將近百年的中國文化熱,在那裡"儒學思想"和文藝復興的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影響,成就了歐洲近代歷史發展中主導精神的思想淵源。法國大作家叫伏爾泰,當時便是中國的"儒學思想"在歐洲最大的狂熱粉絲,他認為"儒學思想"是能夠用來有力打擊君主政治的思想武器。

以孔老夫子說開,領略中國傳統文化

不論是文化還是文明,其實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共同智慧所凝結出的人類之光。東西方文化的每一次碰撞、每一次矛盾、每一次對話,都不可避免地會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曾經許多人都認為中國古代"儒學思想"會成為實現社會現代化的一種障礙和阻力,今天,中國已經用事實告訴所有人,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文明並不是社會歷史進程中的阻力,對於國家來說反而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

四、後世對"儒學思想"的評價

  • 積極層面

"儒學思想"構建了完整的、系統的道德思想體系,從個體層面來說,主張"仁、禮"之德行與德性,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備思想體系。這樣對於"仁"的說法,從根本上體現了我們如今的人道主義精神。以人為本,以人的需求為本。

就"儒學思想"而言,它更希望人性能從善的一方面出發,這是"儒學思想"在道德層面給予出的積極向上的指引,對後世的發展具有極大的積極影響力。

以孔老夫子說開,領略中國傳統文化

"儒學思想"不僅重"仁",也注重"禮法",這一觀點就體現在禮制精神上,也就是我們現代社會所提到的秩序和制度。秩序和制度是文明社會的一種基本需求,曾經的"儒學思想"建立起來的是一個

"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提出了這樣的一副藍圖——"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一想法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刻,本質上說,這也是我們當代人努力的方向。

說到"儒學思想"對後世的積極意義,就不得不提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宋太宗趙光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這就是著名的"半部《論語》治天下,萬世師表耀古今",這也反映了作為從漢代以來一直是中國正統文化的"儒學思想",也蘊含了深刻的管理智慧以及人生智慧。

以孔老夫子說開,領略中國傳統文化

"儒學思想"在經過千百年來的留存中,其實也在不停地適應著社會的發展,這就要提到儒家思想的"變"與"不變"的問題。變易與更化給儒家學說帶來了活力,但儒家精神也有不變的一面,這就讓我想起《易》有"三易",即不易、簡易、變易。儒家原初思想的"簡易",有《論語》可證,孔子深知該說什麼和不該說什麼。所以出語至簡,有時至於說"予欲無言",理由是:"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所不變者,是為儒家的理性精神和"六藝"經典的核心價值。

隨著時代變遷,"六藝"也變成了"六經",也就是六本傳承下來的典籍,這六本典籍裡其實蘊涵著做人和立國的基本依據,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體系中的精髓。從古至今,沒有任何著作能夠取代他們的地位,和現代我們所學的文學、歷史、哲學也不一樣。這就表示"儒學精神"即使發展至今,在中國文化中也仍然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影響力。

以孔老夫子說開,領略中國傳統文化

  • 消極意義

既然是對"儒學思想"做一個評價,那麼便應當用科學的發展觀來看待問題,一件事情有它積極的一面,必然也有消極的一面,"儒學思想"也不例外。從儒學思想的起源和核心可以看出,其實一開始它就是從動盪不安的封建社會中誕生出來的,維護的便是封建專制的利益、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起初,"儒學思想"是將人民放在剝削對象的方面進行規劃的,這其實是"儒學思想"一個很大的消極因素。這本質上體現了儒家思想的階級侷限性,正是這種階級侷限性使得民本思想無法在理論上自圓其說,也無法在實踐中真正實現。在那個時代,"儒學思想"並不能夠很好地發揮它的作用,為人民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和自由。

儒學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思想,不僅僅在政治、經濟方面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它更是影響人們一生的思想文化,"儒學思想"教導我們做人要知道禮義仁智信,尊老愛幼,心懷仁德,寬容大方,這是在教我們道德;"儒學思想"也教我們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也要深究背後的深遠影響,這是在教我們做事。大多數人究其一生可能都只能參透"儒學思想"的十之一二,不過只那十之一二也已經夠受用一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