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果宋高宗不殺岳飛,岳飛能直搗黃龍滅掉金國麼?

月上變


我講直白一點,也是尊重實際,如果高宗不殺岳飛,南宋活不過三年,岳飛如果不目中無人也不至被殺。如果不是秦檜,南宋百姓沒有70年平安生活。

後人頌揚岳飛,打擊秦檜是一個民族的特定文化造成的,主戰者未必真英雄,主和者未必不豪傑。

國人都敬佩英雄,然主戰者不考慮國情,希望在戰爭中獲取一定的政治資本,多數(不是全部)武將是有這種私心的。

主和者給人的印象是貪生怕死,軟弱無能,如果無能他怎麼做到宰相的位置。宰相是要為全國民眾利益服務的人,他考慮的問題一定是大局,多方位考慮是戰是和比武將考慮的要多和廣。

國人只崇拜戰死沙場的英雄,不會頌揚真正為國作出實質貢獻的主和者。假若南宋再成活下來200年或者復國,試問歷史將怎樣定位秦檜?

再問,大眾你是選三年的戰亂滅亡還是選70年的安定生活?

清朝肓目自大,被主戰者左右,慈喜也是主戰人,最後被八國聯軍和後來的甲午戰爭所摧殘,如果和平談判將是另一番天地。


彩雲之南一一川島


如果宋高宗不殺岳飛。北伐能夠取得怎樣的成果,這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問題。就筆者看來,收復中原、河北雖然需要一定時日,但是並沒有什麼懸念,能否收復燕雲乃至直搗黃龍,則不是很好說。

岳飛軍事才能自然極高,但完顏宗弼也是當世名將,金軍無論騎兵、重步兵的實力都可圈可點。郾城之戰、潁昌之戰,岳家軍殲敵都在數千規模,雖然是足以令人壯氣的勝利,但對於金國說不上什麼毀滅性的打擊。

我們先看宋金兩國的實力對比。公元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俘徽欽二帝,兵鋒直至江南。而高宗則倉皇跑路,毫無抵抗之志。直到韓世忠在黃天蕩大敗金兵之後,宋朝軍事才稍有起色,在江淮之間與金國展開角逐,雙方互有勝敗。

南宋在戰爭中一直處於守勢,所取得的大勝也多為防守反擊(如虞允文的采石之戰)。南宋政府常年在江淮一帶駐有重兵,也明白守江必守淮的戰略。憑藉著西線的川陝要塞、東線的長江天險才和金、蒙古對峙了百餘年。也就是說,南宋政府的戰略意圖是立足於守,待天下時變,再尋反擊機會,宋理宗時期的端平入洛就很好的應證了這一戰略意圖。

再看兵種,南宋的政府軍以步兵為主,在堅城要塞的掩蓋下還有用武之地。一旦北伐中原,深入金國腹地,與金人的鐵騎角逐疆場,無疑是驅羊趕虎,自取敗道。

南宋軍隊守有餘而攻不足,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而當時以宋高宗為首的政府又缺乏進取之心,只想著偏安江南。如果岳飛真的直搗黃龍,迎回徽欽二帝,那宋高宗豈不尷尬?就讓他們在北方待著,你們在朔漠喝西北風,我在西湖賞美景,兩不相干,豈不美哉!所以岳飛的北伐無論從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註定要失敗。






字曰書雲


宋高宗趙構是最軟弱的皇帝;秦檜是最卑鄙的漢奸。



漁樵之人W


這個問題本來不需要回答。但是我還是想說明一下當時情況。岳飛在打殘金國主力,打敗完顏宗弼,大破鐵浮屠,取得郾城大捷等一系列勝利後,被南宋高宗忌憚了。在假設岳飛繼續進軍的情況下,直搗黃龍府,踏破賀蘭山都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金國主力已經被殘廢,基本喪失了戰鬥力,而金太子金兀朮則被嚇破膽,直呼“憾山易,憾岳家軍難!”。大金國在軍事上已經失敗,處於被動挨打情況。再打下去金國必亡,所以才用毒計害死岳飛。一代忠臣名將慘死在奸計下,南宋從此中興無望[流淚]


kinglino520


就在岳飛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宋高宗趙構聽了秦儈的讒言,他連續下了十二道金牌把岳飛給調了回去。十二道金牌啊,岳飛不得不班師回朝,回去後岳飛就辭職,不幹了。可是岳飛依舊沒有擺脫掉厄運,他被秦檜誣陷,經過宋高宗趙構的同意,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了。這時候宋和金的國力依舊相差不大,誰都吃不下誰,所以說岳飛若是沒有被殺的話,他舉全國之力,把金軍趕出國家還是有可能的,但是一舉把金國給滅了,那恐怕沒有這麼容易。



特艾聚


《宋史》記載,第四次北伐,岳家軍己兵抵"汴京東十五里朱仙鎮",朱仙鎮大戰,金軍大敗,"兀朮逃汴京"。實際岳家軍己取得決戰勝利,揮師汴京,就可收復靖康之役淪陷的領土。可惜十二道金牌召回了勝利之師,錯失勝利戰機。假設,如果當時高宗支持岳家軍全力繼續北進,《宋史》記載,河北地區有近十萬義軍打著岳家軍旗號在敵後行動,偽齊地方官員軍心動搖,觀岳家軍北進就投降獻城。岳家軍北進收復河北故土,應有勝利的把握。但是,要直搗黃龍府,依當時的宋金局勢、高宗的決心、南宋的軍事經濟實力,僅靠岳家軍的十餘萬人,是難以達成的。


天之吉星


可能性不大。北宋初年太祖制定的國策限制了武官的權力,歷代沿用。岳飛當時還不具備滅金的實力。即使有,皇帝大臣也怕他一家做大,會採取各種辦法制約他。岳飛既要治軍,又要和制約他的官員周旋,很難齊心合力地對付金兵。可以取得局部勝利,但不可能全勝。


獨行扁舟子張傑


按當時國力分析,北宋剛剛滅亡,倉慌南渡,物資不足,更由於趙宋重文輕武,兵管制度及限制,縱不殺岳飛,仍然不能做到。就算趙構支持,厭戰及投降派官員也很多,多方制肘,亦很難實現。且所面對的敵人正兵強馬壯國力盛時,雖吃幾個敗仗,並末傷筋動骨,名義上怕岳飛,實力卻勝你。北宋貪官很多,在史料記錄中,失地的大宋子民,也有很多厭棄宋官的統治,被盤剝怕了,失去了很多民心,所以群眾基礎不是太好。這也是其中一個小因素。還有岳飛本人,戰術了得,情商卻低。很多事情都有記述,不善官道,實際支持他的上下級少。可惜!帥才不及帝王術,兵書不如聖詔書!亂世出英雄,英雄未遇名主;蒼涼風波亭,遺恨傳千古!忠於君王是忠,保家衛國也是忠!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君王不負蒼生?枉送了將軍性命!


村邊綠樹一一陳元春


岳飛是南宋三大戰區的襄樊戰區節度使。

以一個戰區的力量發起對金國的進攻能不能直搗黃龍?

這麼說吧,就是以南宋舉國之力,三大戰區(吳玠、吳璘領導的川陝戰區,宋高宗親自指揮的兩淮戰區麾下有張俊,韓世忠,劉琦等)同時發起進攻也打不過金國(參考開禧北伐)。


姜永全1


岳飛率領的岳家軍雖然勇猛,屢敗金軍,打得名將金兀朮束手無策,阻止金軍南下步伐,形成雙方對峙局面.但是前方打仗,靠的是後方軍需糧草的供應.衛青霍去病能決戰匈奴於大漠,依靠漢武帝時期國力鼎盛,但武帝后期民生凋敝,幾乎耗盡了文景兩帝積累的國家財富.反觀南宋,靖康之恥金軍將宋庭財富擄走大半,宋高宗等大臣發動整個國家人力財力物力供應前方戰爭,這個重擔就落在了以秦檜為首的大臣身上,連年征戰,怎奈民力有限,繼續戰爭,南宋恐被拖垮.而精忠報國的岳飛猶如弦上之箭,沒了後方補給和支援,終究會成為強弩之末.和平發展與民休息也是宋金兩國人民的願望.岳飛之死也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