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等到七十高齡才造反,司馬懿到底在怕什麼?

晴天微微雨


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在公元249年發動高平陵事件,起兵謀反,控制京都,時年70歲,大肆誅殺曹氏家族的人,於公元251年73歲時病逝後,他的孫子司馬炎正式篡奪了曹氏江山,建立了晉朝,他也被追封為晉朝的高祖宣皇帝。

司馬懿還沒有當官時就已經名聲在外了,當時身為漢朝司馬的曹操請他擔任官職為朝廷效力。但是當時的司馬懿權衡利弊,不想擔任曹操的部下,就稱病拒絕了曹操,為此司馬懿在輪椅上裝病7年之久。後曹操當上了漢朝的丞相,再次邀請司馬懿當官,這時的曹操已經不相信司馬懿病了的假話了,告知如果再找藉口就直接治罪,因此司馬懿開始正式為曹氏家族效力。效力了曹氏家族三代人,兩次託故,為曹家立下了汗馬功勞。

說到為何到70歲高齡才造反的問題

  1. 在曹操時期,曹操本人就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人,身邊也是人才輩出,所以當時司馬懿的才能還不是特別出眾,司馬懿當時結識了曹操的兒子曹丕,並且為曹丕當上皇帝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也為自己保住了一條性命。

  2. 曹操雖然沒有重用司馬懿,但是看出了司馬懿的野心,所以臨死時告知曹丕“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出自《晉書•帝紀第一•宣帝》),意思是:司馬懿不是甘為人臣的人,必會干預到你的家事,要小心提防。因曹丕與司馬懿交好,也非常欣賞他的才能,還是重用了司馬懿。曹丕還是記得曹操的話的,雖然重用司馬懿,但是一直都是文官,並沒有給予其兵權。
  3. 曹丕40歲時就死了,選擇了四位託孤大臣,司馬懿就在內,四位大臣相互制衡。在曹睿時期司馬懿才開始慢慢的掌握兵權,但是還有大將軍曹爽也是掌握了兵權的。
  4. 曹睿比曹丕更短命36歲就死了,死的時候司馬懿還在外領兵,曹睿急召司馬懿入朝,託孤自己的養子曹芳給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二人,這就是第二次託孤了。

  5. 曹芳8歲登基,年紀尚幼,曹爽重兵在握排擠司馬懿,後司馬懿稱病十年,減輕了曹爽對司馬懿的忌憚。皇帝年幼,曹爽一度權傾朝野,甚至因怕郭太后參與朝政,直接逼其搬離皇宮。
  6. 公元249年,司馬懿已經70歲了,曹爽陪同曹芳離開了京都洛陽,去往高平陵給魏明帝(曹睿)掃墓。因郭太后與曹爽積怨已深,司馬懿找到郭太后讓其下旨免去曹爽的官職兵權,就在此時司馬懿起兵政變控制京都。曹芳並沒有把郭太后免了自己官職兵權的事情告知曹芳。但是自己還是恐懼的不知所措,此時司馬懿派人來勸說曹爽,告知只是免了官職兵權而已,只要願意交出兵權,絕對善待於他,曹爽本身是一個庸碌無為之人,並沒有多想就投降了。交出兵權後,司馬懿立即誅殺了曹爽,為自己的子孫篡奪曹魏江山掃平了障礙,這就是史稱的高平陵事件。

總結:司馬懿命夠長,熬死了曹操祖孫三代。膽小隱忍,能因拒官裝病坐輪椅長達七年的時間。確實很有才能,對於軍事和政務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能夠做到二次託孤。


心說歷史


公元239,魏明帝曹睿去世,生於公元179年的司馬懿正好60歲,託孤於他和曹爽。此時他軍政大權在手,皇帝曹芳還是一個8歲的孩子,在軍事政治上,司馬懿都狠狠壓了對方一節。如果說司馬懿有謀反之心,此時應是最好的時機,可是為什麼還要到十年後了。

公元249年,此時的司馬懿已經整整70歲了啊,人到七十古來稀,況且古人壽命本來就短,為何在人生終點冒著全家被殺的風險幹在無權無勢的時候幹這麼一件事了,這與司馬懿一直以來的謹小慎微不符啊。況且還要給自己背上一個不忠不義的之名,曹丕可以說是待司馬懿如兄弟,對他有知遇之恩,才讓其一身才華得以施展。

再加上曹芳在位時,司馬懿受到曹爽各種排擠打壓,一身軍權,政權不在,稱病在家脫離朝政十年啊,此時的皇帝也從孩子到成年了,這個時候選擇造反奪權怎麼也說不通,可是歷史卻是很詭異的發生了。為什麼會這樣了,如果背後的人不是司馬懿,那到底是誰了,為了弄清楚,我們先看下整個高平陵事件發生的整個過程,和後面發生的事。

歷史上是這樣記載的,公元249年正月,魏哀帝曹芳帶領眾臣到高平陵去給魏明帝祭祀掃墓,曹爽和他的親信也過去了。此時司馬懿先向郭太后討得聖旨,寫了一堆罪名,請廢曹爽兄弟。郭太后為什麼會答應了,當然是曹爽得罪郭太后了,曹爽為了專權,趕走司馬懿後,覺得太后礙手,就讓人將郭太后遷到永寧宮。

這下,郭太后看準時機,當然不放過啊,一拍即合。此時,司馬師擔任中護軍首領,順利控制京都,同時司馬師還在民間陰養了三千死士。後面就是曹爽被司馬懿軟硬兼施,居然投降了,司馬家奪權成功。是不是感覺太簡單了。

再看看事成之後,同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馬懿為丞相,司馬懿辭丞相之職不受,十二月,曹芳又受九錫於司馬懿,可是司馬懿還是不受。次年司馬懿便稱病,便不再上朝。之後王陵造反,他親率大軍剿滅。曹芳又封司馬懿為相國,安平郡公,可司馬懿還是辭去不受。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也就是造反後司馬懿只活了兩年。

現在我們分析下,高平陵事件成功有兩個重要要素,一郭太后的聖旨,二司馬師的中護軍和陰養的3000死士。郭太后的聖旨讓師出有名,可司馬師的軍隊才是真正的武器,所有的政變都得依靠絕對的實力來保障。為什麼史書說死士是司馬師陰養的,而不是直接說是司馬家養的?現在我們至少可以看出來司馬師在這場政變中才是至關重要,他才是真正的實力掌握者。

這個時候我們再看一下司馬家後院發生的事,司馬師毒殺自己的妻子,夏侯徽。夏侯徽和司馬師的婚姻本是曹丕為了曹氏宗親和司馬家和睦相處安排的政治婚姻,也可以說是安排在司馬師身邊的一顆棋子。當然曹丕也在司馬懿的身邊安排了一顆棋子柏靈筠,而死的只有是司馬師的妻子。如果是司馬懿一直有謀反之心,並一直在策劃,以他的小心謹慎,肯定會殺了柏靈筠。

到這裡大家把如果把高平陵事件的真正主角換成司馬師,那之前的一切疑問就可以解釋清楚了。司馬師是那個一直想謀權篡位的人,他在父親被曹爽打壓的時候竭力保住了自己中護軍的位置,他怕自己的一直以來的野心和行動被發現,毒殺了自己的妻子,他偷偷陰養了3000死士,隨時準備造反。

卻被晚年修養在家的司馬懿發現,司馬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如果讓司馬師這樣下去,禍害的可就是他們司馬全家,加上這3000死士已然存在,這絕不是能保多久的秘密。為保一家安危,司馬懿最終答應了司馬師,在高平陵事件時出面幫助,以自己這麼多年在軍中和朝中的威望為司馬師當下這個事,才得以順理成章得到大部分士族的支持,清除曹爽。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司馬懿奪權後,曹家加封的所有稱號他都不要,因為他內心並沒有想反,是想做一個忠臣的,可是他如此奪權哪還有什麼臉面做忠臣,他愧對曹丕對他的知遇之恩,他愧對兩代皇帝的託孤重任,他不敢要這些稱號。此後,司馬懿更多時候也稱病在家對朝政不聞不問,手中有大權在握,卻不用之。

再看司馬懿死後,軍政大權交到司馬師手上,先滅夏侯玄(夏侯徽的哥哥)三族,廢曹芳為齊王,另立曹髦為帝,興兵到處討伐,一副大權在手,天下我有的架勢。這才應該是一個造反派該做的事啊。

司馬師為人沉穩有計謀,其能力、情商和政治智慧不弱於於其父司馬懿,在看到父親失勢後,明白自己一身本領將不會再有可用之地,父親可以一走了之,但是他不可以,他還有很多事可以做。

可是司馬師在掌權四年後就病逝了,擁有了至高的權利卻一身抱負還未施展就離去了,可能這就是因果吧。





安優


作為一代梟雄的曹操,歷經艱辛一統北方,北拒異族,南壓蜀漢東吳,最終卻為他人做嫁衣,讓人想來可悲可嘆!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曹操對司馬懿有一句評語,一針見血,如果曹丕照做,那麼就不會有晉朝!

曹操在死之前,對曹丕這麼評價司馬懿,“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意思是,司馬懿不會甘於做別人的大臣,以後肯定會干預曹魏,希望後世子孫牢記!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曹睿覽畢,大驚失色,急問群臣。太尉華歆奏曰:"司馬懿上表乞守雍、涼,正為此也。先時太祖武皇帝嘗謂臣曰:“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誅之。"王朗奏曰:"司馬懿深明韜略,善曉兵機,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為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司馬懿野心勃勃,又深謀遠慮,如果不除,必有後患。這裡大家是不是也發現了,在曹操在位期間,就已經發現了司馬懿的狼子野心。且曹丕一直也是牢記,不敢一直重用。

在古代,造反一事,都講究個名正言順,不然會被後人唾棄事小,事發之時沒人支持也很難成功,這也是曹操稱帝為何要拖那麼久的原因。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明面上對他非常好,其實就是斬斷他造反的理由,實際上每次輔政都是有人能抗衡司馬懿的。直到曹芳繼位,輔政大臣曹爽是個不怎麼聰明的,和皇帝一開始就光明正大的打壓他,這種失人心的做法,反而是給熬了一輩子的司馬懿最後的機會。


儒察苑


司馬懿本是出身河內的世家子弟,後來被曹操逼迫到其手下工作,開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在這幾十年間,司馬懿屢出奇謀、治理朝政、又南征北戰,為曹魏集團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司馬懿在古稀之年發動政變,奪取了曹魏的政權,奠定了西晉的霸業。

在筆者看來,司馬懿一直活到近70歲的時候才造反,並不是因為害怕,而是他需要做足準備,這一個過程長達幾十年。

第一,司馬懿需要掌控兵權。

司馬懿一開始進入曹魏集團的時候,還只是一個謀士,僅僅負責文書之類的工作,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兵權。

要想造反成功,就必須將兵權牢牢地把控在自己手中。因此,司馬懿一直在等待能夠執掌兵權的時刻。

後來的司馬懿擊退孫權,擒殺孟達,還在蜀漢北伐的過程中成功抵擋住了諸葛亮,最後還將諸葛亮活活耗死在了五丈原,為曹魏除去了一個強大的對手。

憑藉這些赫赫軍功,司馬懿終於榮升為太尉,執掌全國兵馬,這個時候的司馬懿才有心思考慮造反的事情。

第二,司馬懿需要累積自己的聲望、培養自己的勢力。

造反是一件風險非常大的事情,如果沒有精心準備,又師出無名,沒有讓天下人認同、支持自己,最後就只有失敗的結局。

古稀之年的司馬懿才真正做好了這些準備,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司馬懿此時的身份:此時的司馬懿不僅是三朝元老,位列三公(太尉),還是託孤大臣,而且上得朝堂,出得戰場,最近還平定了遼東的叛亂,在朝堂的威望幾乎無人能比。

而且司馬懿在民間也很得人心,當時就有人將司馬懿和諸葛亮並稱為“二相”。可以說,如果司馬懿後來沒有發動政變造反,絕對會是一位名留青史的賢相。

而且司馬懿也積極培養自己的勢力,史書記載:

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司馬懿暗地裡培養三千死士,還大力提拔自己的長子司馬師(御林軍統帥)和弟弟司馬孚(尚書令),將他們安排到重要的位置;而且司馬懿還拉攏了不喜歡曹爽的郭太后,如此一來,朝堂之上基本都是自己人,這樣才叫做萬無一失。

所以說,司馬懿隱忍了這麼多年,一切都是為了做好謀反的準備。接下來,司馬懿還需要等待一個適合謀反的機會。

第三,司馬懿需要一個君臣軟弱、適合造反的契機。

早年的司馬懿其實活得如履薄冰,曹家三代君主都是多疑的雄主,曹操對司馬懿疑心最重,而曹丕和曹叡也都不是好惹的主。如果司馬懿選擇在這三位君主在任期間造反,無疑只有死路一條。

等到曹芳這一代,主上年幼軟弱,身邊又沒有什麼厲害的謀臣,唯一能依靠的曹爽雖然飛揚跋扈,但在老奸巨猾的司馬懿看來也比較好對付。在這樣的時期造反,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而且司馬懿也需要一個師出有名的契機,如果隨隨便便就造反,很可能會失道寡助,免不了會失敗,而曹真作死的行為也為司馬懿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機會。

曹真仗著自己是皇室子弟,仗勢欺人,已經惹怒了朝中的許多老臣。而且他還經常喜歡提拔一些寒門子弟,這就觸動了士族豪強們的利益,引發了眾怒。

因此司馬懿在發動政變的時候,幾乎朝中所有老臣,甚至太后都站在了司馬懿這邊。之後的司馬懿憑藉政變,成功獨攬大權,並且大肆排除異己,這才有日後的西晉。

所以說,司馬懿並非害怕,而是在積累能量、等待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最終才成就了一番霸業。

其實縱觀整個三國時期,就是曹孫劉三家一起抵抗士族門閥統治的一個過程。然而最後這三家也沒有能夠抵擋得住歷史的潮流,三分歸一統,士族代表司馬懿笑到了最後。


逍遙侃歷史


在整個三國時代,最能熬的人就要算是司馬懿了。此人性情堅忍,能夠忍人所不能忍,為人所不能為。他為曹氏家族服務了三代,為曹家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是曹魏兩度託孤的大臣,可是讓大家大跌眼鏡的是,他在七十歲的時候,發動了高平陵政變,大肆誅殺曹氏家族的人,將政權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在他七十三歲死去後,他的兒子變篡奪了曹氏江山,建立了晉朝,他也被尊稱為晉朝的高祖宣皇帝。

我們縱觀司馬懿的一生,他其實一直就有著一顆躁動的心。但是,司馬懿一直壓制著自己內心的渴望,直到七十歲才發動政變,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是怕死,二是怕死。同樣是怕死,但是怕死和怕死的原因不一樣。

一、第一個原因怕死。

這個原因是因為他怕被殺死。這個要他命的人就在他的身邊,隨時就可能要他的命。在司馬懿沒有出仕的時候,他就已經名聲在外了。當時身為漢朝司空的曹操就想讓他擔任官職。但是,司馬懿看曹操所在的漢朝實力小,不想擔任曹操的部下,就託病拒絕了曹操的徵辟。曹操為此還派人專門去刺探司馬懿的情況,司馬懿為此堅忍不動了數年之久。

後來曹操度過難關,擔任了漢朝的丞相,再次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這一次曹操再也不相信司馬懿的鬼話,對使者說,司馬懿如果再找藉口不來就抓起來治罪。因此,司馬懿才出仕曹家。

曹操此人詭計多端,看人的眼光甚準。他一眼就看出了司馬懿的不凡。他聽說司馬懿的狼顧的傳說,故意對他進行試探。史書上記載:

(曹操)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

因此,曹操對司馬懿抱有猜忌之心。他對司馬懿進行了多方考驗,如果司馬懿露出馬腳,後果不堪設想。司馬懿心中也明白曹操的用意,他為了自保,時時刻刻都小心翼翼,盡職盡責。他在做好相府的職責外,還刻意結好曹丕,用曹丕做擋箭牌。

就這樣,司馬懿小心翼翼的為曹操服務。在曹操幾次舉棋不定的時候,他都為曹操排憂解難。在勸曹操稱帝的問題上,他積極響應,做出一副曹氏忠臣的模樣。這一切的努力,使得曹操暫時放過了他。

但是,在曹操臨死前,他還是囑咐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只是因為司馬懿刻意向曹丕效忠買好,才逃了一死。但是,在曹丕登基之後,有曹操的話在先,對司馬懿還是有防備的。曹丕很少交給司馬懿兵權,司馬懿的位置只是個文官,沒有軍權的他也做不出什麼舉動。

等到了曹丕死後,司馬懿作為顧命大臣輔佐曹睿。曹睿其人,英明果決,當然不會讓司馬懿有什麼可乘之機。在曹睿一朝,司馬懿藉著鎮壓孟達造反,開始掌握軍權。曹睿自認為自己和司馬懿的關係很好,加上能夠駕馭司馬懿,所以也開始放縱司馬懿。

司馬懿在這段時間,開始偷偷培植自己的勢力。尤其是藉著抵抗諸葛亮的進攻,對關隴集團進行收服。為了排除異己,甚至不惜借諸葛亮之手除掉了張郃。這樣,司馬懿漸漸有了自己的勢力,開始實現自己的野心。但是,在曹睿時期,他還是小心翼翼的,如果他露出馬腳,曹睿依然可以隨時消滅他。

二、第二個原因怕死。

等到曹睿去世,司馬懿再次成為了曹魏的託孤大臣。他和曹爽等人成為曹魏的輔政大臣,繼續為曹魏政權效力。不過,我們可以從他和曹爽的任命可以看出,曹睿對司馬懿的警惕。

曹爽的職務是大將軍假節鉞,後加侍中,而司馬懿的職務只是侍中。雖然他們都有都督中外諸軍的名義,可是實際的軍權還是集中在曹爽的手中的。可以說,如果曹爽不是那麼庸碌無能,曹氏江山依然不是司馬懿可以動搖的。曹爽隨時都可以滅了司馬懿。

但是,到了這個時候,遍觀整個朝野,已經沒有人是司馬懿的對手了。司馬懿一面積蓄力量,一面故意引導曹爽犯下種種錯誤。司馬懿靠裝病使得一直疑忌他的曹爽放鬆了警惕。

到了這個時候,其實司馬懿還可以繼續等待,等曹爽再多犯下錯誤,再多失去一些人心,這樣他奪取政權就更容易一些。

但是,司馬懿等不及了,因為他怕死。他已經七十歲了,在這個年齡,他隨時面臨著死亡的威脅。因此,他選擇了曹爽兄弟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墓的時機,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曹爽庸碌無能,不聽旁人良言相勸,自解兵權,迴歸府邸。司馬懿在奪取政權後,心狠手毒,將曹爽一眾政敵全部誅殺。為自己的子孫篡奪曹魏江山掃平了障礙。

結語:

司馬懿之所以隱忍三朝,兩度託孤,直到七十歲的時候才發動政變。這是因為在曹操、曹丕、曹睿的時代,他根本就沒有發動政變的機會。相反,在曹操和他留下的遺訓陰影下,司馬懿隨時可能有滅頂之災。死亡的陰影籠罩著司馬懿,讓他不敢輕舉妄動。

等到了曹芳的朝代,司馬懿才迎來了機會。由於曹爽庸碌無能,讓司馬懿能夠慢慢實現自己的野心。到了七十歲的時候,被死亡追逐、時日不多的司馬懿決定不再等待下去了。他冒險發動了高平陵政變,如果曹爽稍有一點能力,司馬懿的政變很可能就會失敗。不過,怕死的司馬懿沒有其他選擇,他拼死一搏,最終取得了成功。

三年之後,司馬懿壽終正寢。但是,他已經為子孫後代鋪平了道路。不過他的死並不安寧,他是懷著對曹睿的愧怍而死的,死前還忍受著幻想中賈逵和王凌的咒罵。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司馬懿什麼也不怕,鬼知道他最後能一統三國。(他自己都不知道)陰差陽錯、機緣巧合

實際說起來也是有運氣成份也是天意像樓下所說曹丕重用司馬懿,但司馬懿最初也是沒反意的關鍵一點是曹操後手握重權的曹家人集體短命,曹丕當了9年皇帝40歲就掛了,雖然司馬懿為輔政大臣但朝中還有曹真,曹休制肘,曹真位極人臣

太和四年(230年),曹真入朝,接替曹休,遷為大司馬,曹休賜劍履上殿但搞笑的是曹真,曹休都是能徵貫戰的大將身體宿質應也不會差40多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病死了,曹瑞也沉謎酒色(著葛亮死後)36歲架崩,樓下也說了諸葛亮北伐也成就了司馬懿因為當時魏國也人才斷檔青黃不接不用司馬懿你用誰,繼位的皇帝都是幼童加上曹丕時期打壓外戚,曹真的兒子曹爽也是個草包中了司馬懿的計給奪了軍權自己也被夷九族,曹操,曹丕兩代主公的信認,重用,曹家人的集體短命,諸葛亮的北伐這三點缺一不可成就了司馬家。




鈿車寶馬


司馬懿為什麼要到晚年才造反呢,這是所有知道歷史的人一個很困惑的問題。七十歲造反,他到底在怕什麼,還是有什麼別的原因?

  在三國故事裡面,最讓我們詫異的當屬統一後的三國竟然歸了司馬懿所有。司馬懿憑藉自己頑強生命力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成了最後的贏家。在當時,司馬懿並沒有一個名門望族的出身,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總共輔佐了曹家整整四代人。後來他顛覆了魏國,獲得了國家政權。其實也是迫於當時的形勢,不得已才發動了政變。

  司馬懿的名聲不是特別好,小說中的司馬懿是個非常狡猾的老油條。實際的司馬懿是個怎樣的人呢?即便是司馬懿有造反的能力,可是他並不想這樣做,還有了五十年的光陰,去證明自己的忠心。不過他在年老的時候才有所行動,所以他的反叛是否是他真實的本意?為什麼等待這麼久才動手?仔細研究,便會發現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感念恩情

  難道是司馬懿一直沒有造反的機會嗎?錯。他不是沒有機會,反而機會很多,之所以手握大權,卻沒有造反,是因為一個人。其實司馬懿之所以決定從政,其原因就是感念曹丕的恩情。最初他並沒有從政的想法,身處亂世,他只想保住自己家人的安全。司馬懿的能力擺在那,曹操注意到後想要讓司馬懿歸順自己。看到曹操過來找自己,司馬懿並不情緣,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他直接用馬車壓斷了自己的腿。見到這樣的司馬懿,曹操也無可奈何,比較人家已經不良於行了。不過,很快曹操發現司馬懿的腿傷是假的,勃然大怒,把這個不識抬舉的人貶去餵馬。其實在司馬懿的內心,很渴望自己建功立業,有所作為。只不過他對曹操是有看法的,並不想為曹操服務。落到馬場後的司馬懿,不甘心養一輩子的馬,心中也有了建功立業的抱負。對於曹丕,司馬懿也非常認可。於是兩人一拍即合,曹丕重用司馬懿,司馬懿盡心盡力為曹丕服務。這一場君臣知遇之恩,讓司馬懿對曹丕忠心耿耿,乃至曹丕死後,託孤給司馬懿,讓他輔佐曹叡,司馬懿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從司馬懿從政的經歷來看,司馬懿內心非常渴望建功立業,他其實是不甘於平庸的。

二、形勢所迫

  在曹丕過世之後,司馬懿的處境開始變得艱難。因為被人離間,他的頂頭上司曹爽對他充滿疑心,處處與他制肘,他的處境變得越來越困難。沒多久曹丕的兒子曹叡死了,曹芳登基。曹叡給兒子安排兩個元老,宗親大臣曹爽,輔政大臣司馬懿,輔佐曹芳治理國家。這樣一看,曹爽與司馬懿類似平級,曹爽的職位比司馬懿稍微大一點,一開始兩人配合不錯,有事商量來。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加上曹爽的謀士丁謐在兩個人中搞破壞,曹爽和司馬懿的分歧越來越大,最後曹爽奪了司馬懿的權力,自己一家獨大。這個年紀的司馬懿,並沒有表現出多大的抵抗,即使自己的心裡很不爽。而曹爽這邊,有了權力,就開始對蜀國發動戰爭,結果失敗。曹爽雖然沒有將才,但是政治上沒的說。曹爽在政治上很有能力,接受託孤之後,他就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實施了很多新的政策。他還通過明升暗降的手段,將司馬懿的權力漸漸架空。即使是司馬懿告老退休,曹爽也沒放鬆,緊盯司馬懿。這使得司馬懿無奈,雖然不想造反,但是曹爽逼迫自己造反。於是司馬懿開始等待著機會。為了讓那個曹爽放鬆警惕,於是司馬懿趁著與李勝辭別的時候裝作重病,曹爽放鬆了對他的監視。接著聯絡司馬家族,集合自己的勢力,為發動宮廷政變做準備。這件奏文經過皇太后的准許後,迅速將奏文送到高平陵。而當時的曹爽還在和小皇帝一起玩耍,當他看到自己的罪行的時候,感到非常驚訝。司馬懿以謀反的罪名將曹爽一黨全部剷除,徹底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為推翻魏國政權奠定了基礎。

三、舉步維艱

  其實司馬懿是不想造反的,他想留一個好的名聲,如果造反,後人定會說他為亂臣賊子。司馬懿也很糾結。曹爽步步緊逼,招招打壓,司馬家族如履薄冰,有著滅族危機。作為掌權人,他的一舉一動關係著一個家族的生死存亡。曹爽最終肯定會對他家族的族人下手。沒有司馬懿出手,曹爽已經失去了人心了。他貪得無厭,廣佔良田,任人唯親,囂張跋扈,不可一世。長此以往,魏國危矣。曹爽已經是人人恨不得得而誅之的大奸賊,司馬懿利用這一點,發動宮廷政變。不作死,就不會死。曹爽自作自受,讓他在魏國朝政裡面失去了民心和擁護,這才讓司馬懿宮變之時,阻力小了很多。為了百姓,為了族人,司馬懿只有剷除曹爽。雖然這樣做會給自己留下一個千古罵名。否則名聲雖有,但宗族滅亡,百姓危難。後來司馬懿雖然取得了政權,也遭遇到了很多人的反對,為了平息叛亂,年近70歲的司馬懿四處出征,最後才把叛亂平息。小編的看法是,一入官場,後果難以預料。司馬懿所走的人生,其實也是迫不得已。以司馬懿的智慧,哪一種道路的選擇,其結果他應該都能夠預測。只不過實在是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而已。這可能也就是當初司馬懿最初不願進入仕途的原因。






冰火雜說


我是遊子dream,我來回答:

人物背景

東漢末年,生於亂世的司馬懿,自小就聰明好學,博聞強識,常懷憂國憂民之心。長大後的他便在曹魏集團謀差。

曹氏三代

曹操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從而控制漢獻帝劉協,當上漢朝宰相,司馬懿有擁立之功,因此曹操將其收為己用。儘管如此,曹操當時部下文有荀彧、郭嘉、程昱等;武有張遼、許褚、徐晃等,這些文臣武將都是頂尖人才,司馬懿雖也為曹操謀事,但卻未受到重用,也就沒有什麼用武之地。

曹操去世後,其子曹丕繼位。此前曹丕曾與其弟曹植有過儲位之爭,最終曹丕獲勝,而司馬懿當時正好支持的就是曹丕,站對了隊伍的司馬懿當然也受到重用,曹丕對其之情亦師亦友,當政期間,兩人配合密切,將曹魏集團治理的越發繁榮,政權也異常穩固。由於曹丕對司馬懿非常信任且友好相待,司馬懿並沒有不臣之心。當然也因為有大將曹休、曹真坐鎮,或許這也是剋制司馬懿的源頭吧。

到了曹睿執政時,司馬懿已是功高蓋主,使得曹睿不得不防,開始大力扶持滿寵一族。司馬懿深知自己處境,步步謹小慎微,從不敢逾越半步,因為一旦落下把柄在曹睿手中,便會自身不保。

最終熬得甘釀

曹氏家族到了第四代曹芳時,幾乎已無可用之人,新主尚幼,託孤之臣曹爽又不堪重負,已是古稀之年的司馬懿成了輔政大臣,也就在這一刻,其野心日月可昭。高平陵之變,一鼓作氣奪下曹魏政權。至此司馬家族走上歷史舞臺。

總結

自古就有不打無準備之仗之說,司馬懿之所以古稀之年才造反,是因為之前沒機會,處處受到制約。而最終造反成功,源於他的長壽和忍耐,熬死了太多的人,他的老謀深算才能起到作用。

從中可以學到,一定要學會隱忍,保持身體長壽,方有機會成功。


遊子dream


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除掉最大的政敵曹爽後,取得曹魏大權,皇帝已經成為傀儡。但並沒有著急取代曹魏政權,體現了司馬懿家族在涉及改朝換代方面的謹慎行事。筆者認為司馬懿及其家人是基於以上因素考慮的。

首先,擁護曹魏政權的實力依然強大。曹魏政權從曹操起兵開始,經過官渡之戰逐步壯大並實行統一北方。曹操雖未稱帝卻已經被公認為天下之主,善於重用人才的曹操身邊圍繞了大量的文臣武將。司馬懿能夠成功奪取和曹爽的胡作非為和政治頭腦不足有很大關係,司馬懿也只是控制朝廷內部權力,在邊關和其他州郡還是曹氏的臣子。如果司馬懿貿然行動,容易遭受強烈反抗,聰明的司馬懿不會犯這種錯誤,他需要慢慢穩定局勢。

其次,天下尚未統一,吳蜀虎視眈眈。雖然曹魏政權面對吳和蜀有絕對優勢,但如果司馬懿稱帝,曹魏舊部完全可以投靠吳和蜀來反戈一擊,如果這種局面出現,司馬懿集團將處於劣勢。因此雖然司馬氏掌握了實權,但也要在對吳蜀的戰爭實現突破後再考慮奪位。通過對吳和蜀的戰爭,司馬氏的軍功在不斷累積的同時,威望進一步增加,使天下人明確司馬氏已經成為曹魏政權的主人。

第三,學先主曹操擺脫叛主束縛。曹操終其一生都是漢臣,但也是漢朝的實際主宰者,之所以沒有走出這一步,還是害怕一旦稱帝就會導致群起而攻之。到時候曹操會陷入被動,在沒有稱帝之前,他一切事情都可以以漢獻帝的名義行事,佔據政治制高點。等曹操死後,支持其兒子曹丕的力量就已經成為曹氏的死忠,曹丕稱帝可以安撫曹家忠臣的心,也不需要顧忌對漢室忠誠的問題。曹丕繼魏王以後就迫不及待的逼漢獻帝禪讓皇位。司馬懿作為曹操父子的重臣,自然瞭解老主子的思路,他也要顧慮奪權之後群臣的反映,因此司馬懿很有可能採取老主子的思路避免提前冒頭,導致奪取不成。

最後,司馬懿是以隱忍出名的,時機不成熟他不會貿然稱帝。司馬懿的政治心計不是曹魏臣子所能比。佯裝重病迷惑曹爽,起誓不殺曹爽讓其放鬆警惕之後,還是沒留下曹爽。在奪取權力之前不斷積蓄力量,依靠兩個兒子不斷壯大司馬氏的實力。他應該是把希望寄託自己的兒子身上,可惜的是司馬師先死,司馬昭暴亡,皇位落在孫子晉武帝司馬炎身上,並最終實現了天下統一,只不過這個統一有點太短暫了。


行走在馬班陳範間


《三國演義》第一回寫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

“魏蜀吳”三分天下,群雄輩出,猛將如雲,彼此爭戰不休,致使天下大亂,雖說看起來“熱鬧”,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天下大亂受苦的還是普通人民!而“三國之亂”一直延續到公元280年西晉滅孫吳。

雖說西晉是由司馬炎在公元266年篡魏後開創的,但真正為晉朝鋪路的卻是司馬懿!高平陵事變後,曹魏政權已經名存實亡,司馬家大權在握,已經成為“無冕之王”!

而司馬懿在發動“高平陵事變”時已是七十高齡,足足“熬死了”曹家三代人!那他為何蟄伏瞭如此之久呢?

其實蟄伏如此之久也非他所願,實在是之前有心無力!


手中無權,不受重用

司馬懿公元179年出生於河內郡,其父司馬防為京兆尹,司馬防共育八子,司馬懿是老二,與其他幾個兄弟並稱為“司馬八達”,司馬家一門八子,各個俊傑,在當時傳為佳話,當然其中最“耀眼”的還是司馬懿。

司馬懿天資聰穎,英姿不凡,自幼便頭角崢嶸,遠近聞名,因此曹操任司空後特意徵辟他入府為官,但司馬懿自視甚高,看不起身為宦官之後的曹操,因而推遲不去,曹操成為丞相後,強徵司馬懿為文學掾,司馬懿自知得罪了曹操,因而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惹怒了曹操。

據《三國志》所載:曹操在世時,司馬懿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都是一些不太緊要的文官官職,手中沒有多少權力,因而這時的司馬懿就算想要起兵造反,也沒有那個實力,再者說來曹操一代梟雄,非司馬懿所能相比,有他在,司馬懿不敢擅動。

雖受重用,沒有軍權


司馬懿的發跡始於曹丕登基後,曹操在世時司馬懿就與曹丕關係很好,後因鼎力協助曹丕登基而受到重用,歷任尚書,督軍、御史中丞等職,受封安國鄉侯。

曹丕雖重用司馬懿,卻也記得曹操告誡他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之人”,因此對他心存戒備,於公元221年免去其督軍官職,升任侍中、尚書右僕射,雖然官職是高了,但手中卻沒了軍權,只負責處理政務。


因此此時的司馬懿還是沒有造反的實力,當時天下大亂,手中有軍權才有話語權。

曹丕短命,僅僅當了六年皇帝就一命嗚呼,臨終之際令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輔佐太子曹叡。公元226年,曹叡繼位,是為魏明帝。

手握軍權,積攢實力

曹叡在位時,司馬懿被改封為舞陽侯,有了軍權,開始統兵打戰,這期間他南征北戰,於新城之戰擒斬孟達,抵抗諸葛亮的北伐大軍,平定遼東……戰功赫赫,逐漸在軍隊中建立了自己的威信!

魏明帝時期的司馬懿雖然有了軍權,但還處在收買人心,積攢威信的階段,而且諸葛亮虎視眈眈,多次起兵北伐,他疲於應對,自然無力起兵造反。再者說來,曹叡並非昏庸無能之輩,反而頗有才能,其他兩位輔政大臣也不是“吃素的”,對司馬懿多有制衡,所以此時的司馬懿依然無力起兵造反,只能繼續隱忍。


萬事俱備,一舉成功

公元239年,明帝駕崩,齊王曹芳繼位,年僅八歲,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奉命輔佐幼主。曹爽此人心胸狹隘,容不下司馬懿,因此屢屢排擠打壓,司馬懿不願與其正面“硬剛”,表面上不斷隱忍退步,實則在暗中籌謀不斷,準備給曹爽致命一擊!

曹爽狂妄自大,視司馬懿的退讓為軟弱無能,漸漸放鬆了警惕,公元249年,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將軍曹爽隨行,帶走大批士兵,洛陽城內因而兵力空虛,暗中蟄伏的司馬懿看中時機,發動政變,一舉斬殺曹爽等人,曹魏大權自此落入司馬懿手中!

公元266年,司馬懿之孫,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曹魏政權自此滅亡,公元280年,晉滅吳,三國紛爭的亂局自此終結!

司馬懿之所以等到七十高齡才起兵造反實在是無奈之舉,曹操、曹丕、曹叡祖孫三代在位時,司馬懿根本沒有起兵造反的機會和實力,三人都對其有所提防,直至曹叡駕崩,曹芳繼位,司馬懿才等來了良機,曹芳年幼,不足為慮,曹爽好大喜功,胸無謀略,根本不是司馬懿的對手。


而此時的司馬懿在軍中威信甚高且諸葛亮已死,蜀國不成氣候,正是天時、地利、人和兼具之時,因而司馬懿才能造反成功。

三國群雄輩出,論才幹,司馬懿絕非是最頂尖的,但他卻是笑到最後的,原因無他,活得夠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