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名詩多白話

名詩多白話

文字/雨門; 製圖/威廉。

這幾年由農業銀行冠名的央視《詩詞大會》節目持續火爆。非常時期學校放假、大人彈性上班,每天在家教娃背唐詩,正好也看了一本好玩的唐詩小書。娃背詩背的苦不堪言,自己卻樂在其中。

一個最樸實的感覺,好的唐詩,越是知名的唐詩,越是知名的名句,大都非常淺顯易懂、朗朗上口、好聽好記。

白居易的詩被稱為“白話詩”、“老嫗能解”,說白居易經常寫了詩後拿去給身邊不識字的老頭老太太們聽,聽不懂就改,直到能聽懂為止。唐詩中白居易的詩歌留存最多,不知道是否與此也有關係。但是那些流傳千古的佳作名句,大多數都符合“老嫗能解”的標準。

駱賓王的成名之作《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7歲寫出此詩,不僅僅是“老嫗能解”,還做到了“孩童能解”。

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其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以前以為這是賀知章在外做官回家探親時寫的,現在才知道,這是賀知章老先生80多歲告老還鄉後寫的。80多歲老頭寫的,自然是“老嫗能解”。

《回鄉偶書》有其一必有其二,其二曰: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其二雖然也是是千古名篇,但近來人事半消磨估計不太“老嫗能解”,所以比其一的名氣就稍遜了。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千古名篇,我看主要是因為第一句。印象中去年中秋節,我還給一個朋友的微信祝福語中引用了這句。不過,張九齡這首詩是當宰相時被李林甫算計貶官時寫的,說是思念老婆的。不知道是不是思念的糟糠之妻,如果是,那真該大大點讚了。後面幾句,遠算不上“老嫗能解”,但句句情真意切,如果都能背下來,在關鍵時候是很可以裝逼的。對成年人來說,通過情景代入,後面幾句並不難記,但對三五歲的小娃娃來說,可就難了。我兒子的口頭語:爸爸,我只想背最簡單的詩,給我找一首最簡單,只有一個字的!哈哈!難為死老子了!

下面登場的是唐朝超牛、據說至少可以排名前二的五言絕句: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通篇大白話,把祖國北方的大好河山寫的壯麗宏偉,還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最最重要的,這首小詩,把一個不起眼的鸛雀樓打造成一個4A級網紅景點。我嚴重懷疑,王之渙是故意了,就是為了給家鄉開闢旅遊景點寫的軟文。

說到這兒我想起來,去年有個同學在老鄉群裡談他準備在老家縣城邊上的汝河邊拍一個電視劇,徵詢大家對籌資的建議。我當時就建議,如果有信心把電視劇拍成網紅劇,可以直接找縣政府尋求資金支持,因為一旦將來電視劇走紅,裡面的外景地點很可能成為網紅打卡旅遊地,將會為縣裡面旅遊業做出重大貢獻。

現在看來,還是王之渙厲害,聊聊二十個字,不費一毛錢,塑造一個網紅景點,生生把一個此前名不見經傳的小樓推上熱搜榜、推成中國天下四大名樓之一。為什麼這樣說?其他的名樓,比如黃鶴樓,雖然也有崔浩的千古名詩來造勢,但是寫黃鶴樓的著名詩人還有很多,佳句也還有很多。但鸛雀樓,出名的似乎也就王之渙這一首。但,千古絕唱,一首足夠!

別董大(其一)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安慰朋友,可能是出苦差,甚至是被貶的朋友,這首詩堪稱古今第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短短14個字,一經說出來,說到這個份上,每個字都很常見,但是排列組合在一起,就是這麼的朗朗上口、過目不忘、心悅誠服!怪不得後來高適後來能做到刺史、節度使這樣的封疆大吏!相比之下,前面一句,完全就是拉來湊數的!就這首千古名篇來說,記住後面一句、關鍵時候能拿出來用就足夠了!

芙蓉樓送辛漸(其一)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一句,雖然裡面有個關於玉壺的典故,一般人是看不出來的,但是這完全不影響對詩句的理解。這句詩前段時間還被網友做了很多演繹:

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寫稿子。

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做作業。

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戰疫情。

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吃西瓜。

.......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這應該是我交給兒子背會的第一首唐詩。不到三歲時就教他背會了,不過理解應該是不可能的,但說“老嫗能解”應該還是大體不錯的。我讀這些名詩名句,經常自己揣摩作者是在什麼情境下寫出來的。就這首春曉來說,我覺得很大的可能是:老孟同志一大早被鳥叫聲吵醒,想起來後半夜上廁所時曾經聽到外面下雨聲,靈光一閃,然後一揮而就篇千古佳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外漂泊的人都會想家,王維的這首千古名作是遊子們想家時最常引用的名篇之一。我以前以為王維寫這首詩的時候,怎麼著也得人到中年、在外漂泊很多年了。沒想到王維寫這首詩的時候剛剛17歲,詩佛果然是多愁善感之人。不過,思鄉之情應該主要發生在古代,擱在現在,想念家鄉的兄弟,直接打call過去:喂兄弟你在哪兒?爬山去了麼?等會兒發給照片微信發給我看看啊。跟本就不用遙想了。

也有一種說法,鄉情一般是鄉下人才會有的。大城市的人,鄉情鄉誼就淡的多。古代就算是唐朝長安這樣的大城市,也跟現在的村鎮縣城差不太多,因此古人肯定都是鄉情濃厚的。以前城市舊城改造、城市建設力度很大,城裡人想思鄉而不可得。就比如我當年初到北京,北京站前面還是一大片小樹林,現在早就難覓蹤跡。現在新農村建設力度也很大,搞得很多人回家認不得老家了。所以才有了“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最高指示。否則長此以往,賀知章那首回鄉偶書就要改成:“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鄉村毀”了。

最後再看一首詩仙的名篇: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的用詞之淺顯易懂,簡直就像是一首兒歌,全是大白話,但是李白與驢友之間的深厚感情躍然紙上、流傳千古!

簡單小結:作詩難,背詩難,懂詩難,但唐詩中真正的名篇佳句,大多數都直白淺顯、簡單易記,名句不以文字技巧取勝,而在於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作者脫口而出,讀來朗朗上口,世人口口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