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青州山村小教堂,曾是華解某部指揮所

明朝以儒立國,兼用佛、道,採取“利用而不使氾濫”的原則加以管控。天主教於明朝中後期傳入中國,明朝統治者對天主教的態度比較寬容,明宗室、士大夫中亦不乏信仰天主教者。明朝遺臣張大經是天主教的虔誠信徒,山東青州聖水峪一帶的天主教便起源於張大經。

青州山村小教堂,曾是華解某部指揮所


張大經的祖先張鐸曾是明成祖朱棣的帶刀指揮使,隨明成祖奪取天下後,定居燕京,他的後人自明萬曆年間開始信奉天主教,上書皇上至青州為官,從此張氏子孫世代在青州為官。

明亡後,張氏子孫身不願意為清廷效力,為躲避清兵追殺,紛紛逃至各地。張大經輾轉來到聖水峪定居,在此期間,他開始傳教,隨著信奉天主教人數的增加,張大經的兒子張學書、孫子張體清、張體潔開辦了家庭教堂,在他們的影響下先後有本村的馮氏、聶氏、王氏信教,從此天主教在聖水峪及周邊村莊傳播開來。

若瑟堂,坐落於青州聖水峪上院村中部聖水河北岸,大門沿街而立,門前街道寬闊,河水潺潺,綠柳成蔭。若瑟堂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由法籍羅神父籌資建立八間經堂、一座兩層鐘樓和七間住房,從此,聖水峪有了正式的大規模的天主教活動場所。

青州山村小教堂,曾是華解某部指揮所


從1930年開始,法籍神父在若瑟堂開辦學校,傳播文化、教義等;1935年,法籍袁神父出資,高志榮神父主持,在原基礎上加蓋一層鐘樓、擴建兩層樓房、門樓及九間平房,擴大了若瑟堂的規模。解放戰爭期間,若瑟堂曾經作為華東解放軍某部指揮所。

1949年以後,若瑟堂一度被改為上院村小學,到1968年又改為附近薄板臺村、辛莊村、下院村和上院村合辦的初級中學,成為培養科學文化人才的搖籃。

現在的若瑟堂,東西長31米,南北長54米,佔地2.54畝。大門正對經堂八間,經堂採用傳統中式和羅馬式相結合的建築風格,經堂內正中懸掛著耶穌受難十字架塑像,十字架左右分別是若瑟抱耶穌和聖母瑪利亞畫像,兩壁掛有十四幅耶穌苦修油畫像,陳設樸素典雅,莊重肅穆。


青州山村小教堂,曾是華解某部指揮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