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1881年,袁世凯投奔吴长庆带了多少兵马,月俸为何如此高?

袁世凯为何投奔吴长庆

袁世凯出生于书香世家、也可称官宦世家。


1881年,袁世凯投奔吴长庆带了多少兵马,月俸为何如此高?

祖父袁甲三是清道光15年进士,官拜钦差大臣、漕运总督,是咸丰年间朝廷要员。叔父袁保恒为道光30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平定捻军和太平军作乱,为清廷立下赫赫战功。袁保龄为同治元年举人,跟随父亲袁甲三和直隶总督李鸿章及两江总督张之洞转战河南、山东等地,剿灭捻军、平定太平军,深受李鸿章及内务大臣荣禄的赏识,逝世后,清廷赠内阁学士以示嘉赏。袁保庆为袁世凯养父,咸丰八年举人,戎马一生,经张之万和李鸿章等人的推荐官至江南盐法道,主管一省的食盐生产和销售。生父袁保中虽学业不精,一生只中得个秀才,但为人聪慧,擅于经营,主持扩建袁家老宅和大量购置田产,到袁世凯19岁分家时,袁氏田产30倾(大约3000亩),“袁寨”占地上百亩。袁世凯祖上两代通过科举入仕出了

四位大官,成为项城当地名门望族


1881年,袁世凯投奔吴长庆带了多少兵马,月俸为何如此高?

但自古以来福祸不单行,袁家祖上的这几位大官都英年早逝,至1878年,袁家只剩袁保龄还存于世,因此在袁保龄的主持下,袁家祖产被划分18份,系数分到袁氏后代自营料理。袁世凯也就脱离家族前往陈州自立门户了,在过了三年饮酒交友、骑马扬鞭的生活后,袁世凯顿感前途为之迷茫,不可云云终生,随即决定前往登州投奔庆军统帅、浙江提督吴长庆


1881年,袁世凯投奔吴长庆带了多少兵马,月俸为何如此高?

袁世凯无科举之才、弃文从武,年幼的袁世凯被父亲袁保中过继给叔父袁保庆,以求跟随袁保庆潜心学习考取功名,但在袁保庆及叔父袁保恒和袁保龄的严格管教下,袁世凯也是多次科考不中,状元郎张謇形容其所作之文为“污秽之物,无从修改”。在养父及叔父相继去世后,袁世凯深感自己不为读书之料,将所作诗词尽焚之,说道“大丈夫应驰马疆场,安能于书本间自娱光阴”。思考再三后,决定投奔养父生前好友、庆军统领吴长庆。

在有兵即为官的清末乱世,袁世凯究竟带了多少兵马前去投奔吴长庆?

在状元郎张謇所作《啬翁自订年谱》中这样说到:“慰亭为笃臣嗣子,先是以事积忤族里,众欲苦之,故挈其家旧部数十人赴吴公,以为吴公督办海防,用人必多也”。如真如此说,袁世凯是带了几十人一起前去投奔吴长庆,在清末混乱的年代,各类领兵人才自然是非常稀缺,袁世凯出生官宦世家,想必他带去的人也绝非泛泛之辈,自然能受到吴长庆的礼遇。

1881年,袁世凯投奔吴长庆带了多少兵马,月俸为何如此高?

但是在《一代枭雄袁世凯》中,作者廖一中先生认为袁世凯“去北京、上海、山东的川资还是别人凑给的,几十人的川资当非少数,是袁当时力所不及的”。这个说法在袁世凯后面的经历中可基本得到验证。因为袁世凯在去往登州时途径上海,遇到了苏州名妓沈氏,沈氏一眼便相中袁世凯日后必成大器,随即变卖自己所有金银细软以资袁世凯南下,曾一度袁世凯的

衣食皆由沈氏供给。这说明袁世凯在南下投奔吴长庆时囊中是十分羞涩的。还有一点便是,袁世凯分家后便举家搬到陈州居住,有夫人、养母、两位姨太太及妹妹需要供养,而袁世凯也是三年时间混迹于酒楼茶坊,想必分得的家产也是所剩无几


1881年,袁世凯投奔吴长庆带了多少兵马,月俸为何如此高?

因此,袁世凯投奔吴长庆时不可能带几十个人同去,带领三五个人充当仆役,当是可信的。

袁世凯为何能月俸40金?

袁世凯在入庆军的第二年,给二姐袁让的信中谈到吴长庆给予的待遇时,说:“延陵待人,无不忠厚。而与弟相处最好,相待极优。朝夕晤谈,诸蒙赏口,恨无以报知己也。惟此军情形太苦,弟每关薪水四十金,在弟仅百数纸,而在延陵已第一薪水,无有出乎右者。且伙食喂养差弁薪水,亦延陵自发,即在天下各军亦薪水之极多者。四叔父一道台,多年资格,才冠当时。在天津仅百金一月,而伙食喂养仍由自出,较之弟不相上下。而弟何如才,遽能多得?上比四叔父能不惶悚抱愧也乎?”可见当时吴长庆给这位无路可走的年轻人开出了让人羡慕的高薪。


1881年,袁世凯投奔吴长庆带了多少兵马,月俸为何如此高?

不过高薪来的不是毫无道理,当年吴长庆跟随父亲吴廷香在安徽庐江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因不敌被太平军围困,吴廷香密派吴长庆前往袁甲三营中求分兵救援。但当时袁世凯叔父袁保恒坚决反对分兵救吴,但袁保庆则坚持往援,兄弟二人争得你死我活,但在争论间,太平军攻破庐江城,吴廷香战死,丧父之痛犹如一把尖刀插在吴长庆胸口,发誓与袁保恒断交,而与袁保庆越感亲近,二人后来结拜为盟兄弟,长年有书信往来。在后来与捻军、太平军的作战中,二人也是互为帮衬,成为生死之交。袁保庆去世后,吴长庆亲自往之料理后事,并视袁世凯为已出。鉴于父辈的交情,自然不会亏待无依无靠的世侄袁世凯。


1881年,袁世凯投奔吴长庆带了多少兵马,月俸为何如此高?

至于张謇所说“故挈其家旧部数十人赴吴公”乃是吴长庆故意虚张声势的结果,当时庆军饷源来自各地税收,五一不归国家或地方政府支配,如果吴长庆擅自给袁世凯高新,势必予人以口实,如告其以公谋私、任人唯亲、滥用公款的罪名也不为过。可是吴长庆又不想苦了世侄,对不起已经仙逝的盟兄袁保庆,便对外放风说袁世凯带人马来投靠,借以

堵住悠悠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