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拼音经过调整细化代替汉字是否能使学习简便,促进语言学发展呢?

林海2366829


我个人认为,拼音即便是调整,也不能使学习简化,更不能代替汉字。

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接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我国现行使用的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汉语拼音共有63个。其中声母23个,韵母24个,整体认读音节16个。毛主席曾经讲到过汉语拼音方案的用处“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学法》第一章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学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的工具。《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领域。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这样,就从法律上确定了汉语拼音的地位和作用。

汉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大约十万个。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时候用通假字表示,使得分析出来的结论争议比较大。为了表达准确,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单一汉字能表示的意义有限,于是有许多单一的汉语意义是用汉语词语表示,汉语书写发展出来了很多新的词汇。汉字可以从基本的象形字中轻松组合出数十万词语。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音,形,义统一的特点。汉字虽然是以表意为主,但并非没有表音成分。最早的注音方法有读若法和直注法。以上两种方法能够注音,却并不完善。所以,汉语拼音是对汉语这种语言的完善补充。

由于汉字数目庞大,还存在多音字的情况,显得拼音的组合始终不够搭配,那么无论如何调整细化,拼音都是代替不了汉字现有的作用。

不过,我们不能忽略了拼音的优势,汉语拼音在汉字的启蒙教育中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信息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汉字和拼音的各自优劣,双轨制顺理成章的发展起来了。这是语言学的发展和完善,更是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形势。

拼音和汉字互相补充和完善,才是促进汉民族语言学的发展。


素絮飘飞


汉语不管再怎么细化,如果由方块字,改版变成拼音文字,那么结果就是绝大多数的文章没法读了。特别是普通话和其他的语言有比较大的不同,如果用拉丁字母进行表示不包括发音的情况下,总共只有418个发音。

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声母韵母怎么组合,最终你只能有418个组合能够表达汉字。这样对于汉字的表达来说实在是太少了。

而且汉字是有4个声调的,4个声调的表示方式实在是太复杂了,如果你在打字的时候还要区分声调,那么,增加了你平时文字录入的工作,而且会增加你错误的概率。

并且在学术上没有办法使用拼音来代替汉字。比如说药物的名称有很多的用汉语来表达,写成汉字是有区别的,但是改成拼音以后就变成了同样的字母。如果因为这样的问题造成用药错误,还有可能造成人命关天的事故。比如乌桕和乌韭,写成汉字很好区分,写成拼音就很容易出错了。

还有地名也容易出现问题,比如说山西和陕西傻傻分不清楚。

如果用拼音来读古文的话,那么就是灾难级别的。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季姬击鸡记》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如果是用拼音来给人起名字,那么全国就有更多的同名同姓了。假设一张身份证上面同一个地名,同名同姓的人有一个人犯了罪,那么其他的人,都会很麻烦。如果同一个学校同名同姓的人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就更搞笑了。

拼音学起来是很快,小学生学两年差不多都能够学会了,但是,汉字也就是再多学两年。你中国的教育水平根本就不存在有人学不会认字的,用拼音去替代汉字,那就是画蛇添足。


外语那点事


語言本身就不是拼音語言,改字型和拼寫模式沒用的。


拼音語言是不需要字型也可以理解的,溝通的途徑就是聲音,音節變化代表意義,使用這種語言的人,不會書寫也能溝通,寫的反而不行,他極可能不會寫,就是寫出來的文字,也要念出聲音,才能理解,所以他們叫“讀書”——中國人看書是可以不出聲的,不會讀音的字也不妨礙理解其意義,認字不過猶如看圖,認整體即可,細節可以忽略,拼音語言讀不凖是不行的——這就是拼音語言和漢語的本質區別處。通篇拼音的文章,你也必須在頭腦裏翻譯為漢字,才能理解。像人問姓氏,“張”得是弓長張,光是讀音,根本分辨不清。


漢語是單字語言,認識“現”和“實”,就可以構造“實現”和“現實”的單詞,而像英語這樣的拼音語言則需要realization和reality/actuality不同的拼讀。看看後者,兩個近義的單詞是如此不同,實際上actuality才與漢語的“現實”接近,不是用real可以構造出來的。學拼音語言,就必須把這些單詞整個地背下來,這一個完整的單詞才相當於漢語的單字(現代漢語的“現實”其實文言只要“實”即可),這些拼音單詞要背兩三萬才算能與人顺利交流,漢語則只要認識六千常用字即可。五四時代那些人,以為拼音文字只有26個字母好寫好記,就說要改成拼音文字,語言也要拼音化,但只要看看上面的例子,英文actuality有9個字母,相當於漢字9筆劃的一個字,漢字不超過10種筆劃結構(五筆字型總結出5種足够了),而英語有26種筆劃(即字母),說語言改成拼音化或簡體字就可以學習簡單,那是沒看到事情的本質——掃除文盲是因為普遍建立學校教學識字而不是因為認的簡體字,是每個人都進學校學認字了,跟他認的字是繁是簡關係不大。


拼音語言必須把讀音傳下來,後人才能理解,所以這種語言的民族一旦人少了,傳不下來,語言就滅了,民族也滅了。正是因為漢語的文字本質,跟讀音沒有必然關係,只要文字在,後人就能重拾民族文化,所謂文明古國唯一能够保存,就是因為這個,改成拼音化是自己丢失這個優勢。甲骨文之類古文字的出土,當代人也能考證出其意義,從而認識,不靠考出它的讀音。英國的古英語,近代的英國人看不懂,他們都不是同一個民族。若中國也想那樣,就盡管改文字和語言。書不同文,那是不同的民族。


TonyDeng


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文化的载体,比如“家”一个宝盖下面有一头猪,就体现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比如“讼”,就将诉讼“言之于公”的特点表露无遗。如果完全用拼音代替汉字,可能在记忆、书写上会带来一些便利,但是其代价是舍弃了语言的文化意义。汉字虽然难,但学习汉字过程也是每个华夏民族子孙学习我们的历史文化的过程。


看看世界想想自己


这不是要把汉语变成拼音文字吗?汉语拼音的辩识度远不如汉字,这样的阅读速度绝对要大大减慢。而且,汉语同音词太多,也会减慢阅读理解,如wuyi这个拼音,对应的汉语词太多,如五一,无意,武艺,无异,五姨,无疑,无衣,五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