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后,为什么关中地区就没有被王朝选做都城?

行走的二公主


有意思的问题

首先是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秦汉到隋唐之前,西安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自己的经济发展是比较好的!而在隋唐,尤其唐代之后,东南地区的经济大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鱼米之乡!所以也才有了“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诗句,太富有了,所有的关中地区和的人都想去扬州也就是东南地区去享受一番!像做神仙一样!唐代在安史之乱之后,关中地区遭到了战火,关中地区的人力和粮食产量都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个时候物资就需要从东部也就是主要从东南运输过来!这也是隋炀帝化大力气要要修建东都洛阳和隋杭大运河的原因!就是解决物资运输的问题!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使得东部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的向洛阳和长安运输!

而在宋代的时候就是考虑到这个原因,才没有把都城还放在西安,而是移到了开封,后来在南宋时期又移到了杭州,天堂啊,富庶之地!

到了元明清之后,就逐渐的向北移动了,元朝的原因首先是金朝建都在此,其次是离他们的草原老家近!明代是为了天子守国门,要守住战略要地,否则蒙古人随时可以打回来,可以在此从北向南打过来,主要还是考虑到战略意义,军事意义!清代同样如此!西安此时就不具备了这些意义!

这个时候的西安不仅经济不行了,与东部地区差异太大,战略意义也不行了,因为敌人是来自北方的,而不是西北部的!


鹏程日志


不请自来!


唐以后的朝代不选择关中地区建都,在我个人看来有4个原因:

1、经过好多朝代的消耗,关中地区不在适合做王朝中心了。

关中地区乃至西北这块历经周、战国、汉、三国、两晋、隋唐,常年作为北方政治、经济中心,不论从生态方面,还是土地消耗方面,基本被嚯嚯的差不多了;虽然长安有8水绕城的美誉,又有潼关天险,但也架不住这千年来的持续的战争和经济消耗。而且关中平原虽然沃土千里,但能够养育的人数有限,其实到唐朝中期的时候,关中土地的上限已经到来,这也是后来造成动乱的原因之一。


2、过于靠近西域地区,面临着和少数游牧部落的直接冲突;在唐之前基本上这些朝代都是从这里发源的(唐朝从山西、汉朝接替的是秦的版图 ),何况这些朝代大多数都属于善于和少数民族打仗的,不畏惧,都城放在这里有天子守边疆的意图。


3、千百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的迁移,关中已落伍;前面说了北方在唐之前是极度繁荣,在唐之后基本就衰落了;这也跟南方数百年来战乱较少,休养生息后经济极速发展有关,在之后新朝代建立的时候,就首选靠近南方地区(洛阳、杭州、南京、北京)等地方,毕竟天子呆在一些穷地方也不合适。


4、各个朝代当下的政治及战略变化;北宋在洛阳跟陈桥兵变有关;南宋在杭州和幽云十六州失掉有关,不得已迁移到杭州;元朝定都大都(北京),是因为气候环境合适,因为元朝疆域广,既要考虑控制大漠、也要控制江南,不宜过于靠近南方,这样会失去对大漠的控制;明朝初定都南京,后来为了控制北方诸王,防止兵变,以及众所周知的缘故,由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清朝属于随明朝的足迹定都。

民国在南京,这和蒋介石在上海发家有关;重庆陪都身份是当时的大后方有关,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新中国定都北京,是经过考证的;当时可选的就有西安、南京、北京这几个候选地,选择北京也是考虑管辖整个北方的趋势和战略需要,而西安过于深入腹地,是作为备选的(一旦那时候发生大战,就会转译)。


所以各个朝代选择有自己的政治需要和考虑,但在唐朝之前基本和这些朝代不畏游牧部落、并且发源于西北有关系。


以上供参考!


DQ视角


唐朝的衰落,人口的迁徙,时代的发展等等原因,造就古都西安不同的命运。惜花通过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对外交流等讲解一堂古都西安的前世今生。

一、历史背景

古都西安,曾经作为秦朝、西汉及唐朝等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的古都,可想是多么的辉煌,而由于安史之乱唐王朝的衰落,而作为曾经昔日的手下败将的北方部落的不断崛起,使得曾经辉煌的古都因为人口的不断流失开始变得凄凉与沧桑。北方的部落不断的南下使得大批量的人们开始从北方往南方迁徙。一路迁徙到了南京,可想曾经中华文明衰落的多么的严重,而到后期跟进被少数民族灭了国家。使得古都西安再也没有了往日王朝的辉煌。

二、地理位置

西安地理位置偏于内陆,而作为王朝古都在没有自然灾害的时候,还是非常好的。一旦出现大量的自然灾害与天灾人祸,就会使皇城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而其大量的各类生活用品大部分靠渭河进行运输,一旦朝局不稳就会被卡住要害。“安史之乱”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对外交流

由于时代的不断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文化等往来多在水上进行。而西安距离海洋较远,加上各类通行道路较为复杂困难。非常不符合未来的发展。而民族的衰落与北方部落的不断侵袭使得其人口不断的减少与迁徙。使得那些曾经都不起眼的小地区变成非常富丽堂皇的地区,不管是洛阳、南京还是北京,其地理位置上都比起优越。不管是交通、还是对外各类交流。还是进行各类的经济贸易等都非常的便利。

而历史的进程更加的证明了这一点,沿海城市的发展就是比内陆地区发展的要快要好。不同的时代造就不一样的人,同样也会改变一些地方的变化。


惜花公子


中华文明数千年,关中地区曾经做过周朝、秦朝、汉朝、晋朝、前秦、北朝、隋朝、唐朝的国都。但唐朝之后,定都就都不在关中。这种历史变迁,主要是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下,使得关中从控制天下咽喉的重地,成为偏远一隅,不再适宜为都城。

中国古代,天下大致可以分为河北(今华北)、关中(今陕西)、中原(今河南)、淮泗(今华东)、江东(今江浙)、江汉(今华中)、粱益(今西南)这几大块。在较早的夏商时期,中国主要发达地区仅限于中原和淮泗。周朝建国后,周的根据地关中包括进来。由于关中沃野千里,又有函谷关、华山、黄河为要隘,进可东取中原,退可保守本土,南边还有土地肥沃的粱益地区作为大后方,因此是“帝王之业”。后来随着楚国的崛起,江汉地区也渐渐繁华。而关中可以走武关和汉水到达江汉,对这块新的版图也拥有较好的控制力。淮泗地区距离江东较远。但关中在6大板块中可以直接控制4大块,剩下河北、淮泗之地并不足以构成重大威胁。这就是周、秦、汉皆以关中统一天下的原因。

但是从秦国开始,江东地区逐渐得到开发。尤其随着东晋时候衣冠南渡,江东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逐渐增长,最终成为新的重心。相应北方的地位则在下降。这时候,由于关中远在西北,与东南的江东地区隔阂不便,作为都城就没那么便捷了。历史上,西魏、北周建都于关中,那是因为当时三分天下,他们只领有西北部领土,除了关中别无选择。而隋朝、唐朝之所以建都关中,不过是继承西魏、北周原有的基础。毕竟这4个朝代的3次更替,两次是直接禅让,一次并没有在长安造成大的破坏战乱。

到唐末五代,关中和长安本身经过了反复战乱破坏。而由于航海术的发展、阿拉伯人的进入、工商业的繁荣,江东地区已经成为全国当之无愧的第一繁荣区。这时候,大统一王朝的都城如果再偏居关中,就很不利于控制东南。所以宋朝建都中原之开封,元、明、清建都华北之北京(通过京杭大运河连接江东),而不再选择关中。毕竟,如果江东地区丢了,单纯逃到关中就算能困守一时,最后也会被人瓮中捉鳖的。


巴山夜雨涮锅


其实隋唐时期已经将政治重心放到了东都洛阳,长安属于李唐的政治基础关陇贵族集团的所在地,尚且留在关中是为了照顾贵族的利益。一个国家的都城选择肯定是要顾及到其统治基础,控制范围和战略安全的。



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在于秦汉时期的巩固,秦国不用多说,就是关中起家的,当然要以关中为根基,且秦国的发家史上可以看出关中地区的优势很大,进可东击六国,退可据险而守,且关中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通过汉中能控制巴蜀一带,是一个不错的发家地域。



汉朝正好相反,从巴蜀出汉中,进入关中定三秦之地,这才以关中为根基东击项羽以成霸业,汉朝以关中为中心也是合情合理的。并且汉朝是慢慢开始对西域的控制,定都在于长安有控制西域的作用。


随着乱世开启,西晋短暂的统一将首都选在洛阳,为何?因为西晋朝是先定的蜀汉政权,再灭的东吴势力,蜀汉已定东吴未定之时西晋建国,当时的版图下,西晋只剩东吴这个敌人,那么选择在洛阳更为接近东吴,更能对东吴前线形成有限的掌控。

在五胡乱华以后,隋朝完成统一,中华大地又一次形成了大一统局面,此时的江南地区已经很是富庶,山东、河北又是常有叛乱之地,中原地区的中心位置就显得由为重要,杨广继位以后大修东都洛阳,并开凿大运河,使得洛阳的辐射范围涵盖了东西南北,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控制。



唐朝起源于关中,因此定都长安也是合情合理,如题干所说的关陇贵族是其统治核心阶层,不能不照顾,但在唐朝东西两都并重的状态看,大一统的国家已经越来越侧重于中原地区。唐中期的地方节度使叛乱也深刻的反应了关中地区对于东方的控制力极其弱小,以致整个唐朝都未能彻底解决节度使的问题。


唐后的五代十国也属于战乱时期,而赵匡胤完成统一后定都开封,多少有受国土便南的限制,幽云十六州被石二货送给契丹人,也使得大宋王朝暴露在辽国的铁蹄之下,靠着黄河的天然屏障想必也稍显安全。但开封的地理位置也处于中心地带,对于整个国家的控制是有利的。

蒙元王朝建大都从地域上看非常合理,因为北京在当时蒙元的版图看,就是整个国家的中心地带,蒙元王朝不仅要加强对中原的控制,更得考虑到北方根据地的控制能力。



明朝始定金陵为都也是根据朱元璋的起家地来定的,当初跟陈友谅干仗的时候就进过金陵城,发誓要把都城定在那里,那么当了皇帝也就兑现了诺言,但朱元璋时时没敢忽视北面的蒙古人,将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分封在北境为王,直到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了朱允文,才将都城安在了自己的老窝北京,这也有了“天子守国门”的说法。


清朝入关与蒙元一样,控制的版图大,选择的都城就要辐射全国,更要考虑到自己的老家东北一代,北京就是最好的选择。


棍哥观史


唐朝以后的朝代,首都没有选择关中地区的原因很简单――经济。首都的选择属于政治的范畴,政治是要服从于经济发展需要的。

关中地区被作为首都的首选,是从秦朝和汉朝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地区作为秦的大本营,秦不遗余力修渠修路,发展农业。修建了郑国渠等水利设施,几乎做到了旱涝保收,出产之丰甚至超过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另外关中地区河流众多,被称为八水绕长安,水陆交通都很便利。并且,关中地区周围地形险峻,易守难攻。

此时,只有北方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好,其它地方尚未开发。因此,拥有了富饶的关中,就能控制整个中原,进而控制全国局势。

项羽入关中时,他的谋士对他说,关中地区沃野千里地势险要,是建立政权的“帝王之资”,要他建都关中。结果,项羽放弃了关中,选择楚地,被建都关中的刘邦打得兵败自杀。可见,关中确实是建都的不二之选。

然而,随着岁月变迁。长江中下游和其他南方地区逐渐被开发。关中地区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占比逐渐下降。另外,人口总量也越来越大。作为首都,集中了大量的官员和军队等人也越来越多,需要耗费的粮食也逐渐增加。

到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已经不够供应关中地区的人吃了,需要大量的从各地调入粮食。

隋炀帝之所以不惜血本也要修建大运河,很大的原因就是要运粮入关中地区。


然而,打开地图就不难发现。我国地形西高东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梯,关中地区处于第二阶梯。这种地形决定了,关中地区与东边的上运输体系不便于大型船舶通行,水运数量不会太大。

这就成了关中地区硬伤。为弥补关中地区这一硬伤,隋唐都致力于营建洛阳做为陪都,以缓解关中地区的压力。

到唐朝时,随着南方地区进一步开发。南方水量充沛,便于大型船舶通行,江南出现了一大批繁荣的城市。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向南移动。

到唐末战乱时,北方狼烟四起,南方地区相对安定。北方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流失。流亡或者逃亡南方的人口越来越多,南方的开发也越来越深入。此消彼长,南方的经济比重越来越大。

到宋朝建立时,北方的辽国和西夏时不时的侵略,使得华北平原和关中地区不得安宁。安定的南方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江南地区更是渠道密布,成了富庶的“鱼米之乡”,被称为江南熟而天下足。

关中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更是严重下降,再加上运河也被改道到河南的开封,关中地区和就进一步被边缘化了。隋唐首都长安与陪都洛阳,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宋朝灭亡后,中国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在,整个北方的经济地位进一步下降。运河又一次改道,从河南东移到山东和江苏。这标志着中国传统上的经济重地,彻底从北方的中原地区转移到了东南。关中地区的重要性与秦汉时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建都关中地区,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图片源于网络)


德全不畏


唐以后的朝代为什么不选关中地区为都呢!我们一一来看:

宋朝:南、北宋时期因为周围少数民族崛起,加上自身重文轻武,连关中地区都没法掌控,别说当都城了,老赵家自身实力他不允许啊!

元朝:胡子为了统治阶级的安全,选择自己的核心地带大都做为都城,关中汉民群聚地是不会考虑的。

明朝:起初定都南京,朱元璋让朱标建西安城准备迁都西安,而标早亡计划搁浅,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被叔叔打败后迁都其燕王老巢北平府。还留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说法!

清朝:和元朝差不多都是选择自己核心掌控区域定都,离东北龙兴之地近,远离关中汉民群聚地,把自己放在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汉人大臣及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数次请求迁都西安都不敢去,八国联军攻占是跑到西安避难后又回至北京。

所以从唐朝之后的这些大一统王朝来看,关中不是不具备定都条件,而是此后个朝代实力不足以掌控关中的土地和人心。




用户6863682047


1.唐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先是农民军攻入长安,后来唐军将长安收服,但是唐军竟然在长安中大肆掠夺,然后农民军趁机又将长安占领,占领之后农民军首领黄巢下令血洗长安,长安城被洗劫一空,之后又下令放火烧掉宫殿,长安城损失惨重。黄巢起义失败后,又有一个叫朱温的,将唐昭宗迁到洛阳,然后再次焚烧长安城。几次焚烧长安早就不是一个都城了,要是想要将都城放在长安,光是重建就是一笔巨大的费用。

2,中唐以后,关中渭河壅塞,隋唐开凿的广通渠逐渐失去作用,无法继续进行漕运。而在古代,陆路运输耗时日久,又开支巨大,一旦失去漕运,南方的粮食、布帛运不过来,长安就成了一片死城。粮食不够。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但是这个平原非常的小,随着社会的稳定,人口越来越多,这里已经不能养活更多的人了,可是从外面运粮食成本太高。武则天在位的时候,十几年都是在洛阳度过的,其中粮食问题占据很大一部分原因。

3,唐末五代战乱,关中荒废,生态环境受到巨大破坏,人口锐减,五代的军阀国家,又需要完整的物产区和充足的人口,来维持战争,长安自然被放弃。

4.唐末五代以后,中原分裂严重,疆土日益萎缩,河西、灵州、陇右,尽皆失去,长安失去屏障,直面西部游牧民族的威胁,成为边境城市。而作为都城,一般需要很大的纵深,以便在外敌来犯时,能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缓冲。而长安,明显不具备这一点。到了宋代,西夏崛起,屡次进犯关中,长安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边城,更丧失了做都城的机会。此后,金、元、清,都崛起于漠北或东北,入主中原后,都选择靠近长城的北京,作为京城,以便控制全国,既统治中原,又辐射关外。而明朝,虽然是汉人王朝,但蒙古化色彩严重,同时北方漠北残元的巨大军事压力,也迫使明朝将都城由南京迁到了北京,天子守国门。一来二去,七八百年,无人再定都关中,长安自然也就不再是都城了。外族入侵。唐朝之前,外族入侵以及叛乱大多在西北,唐朝之后的叛乱大多来自东北方向。一旦战争爆发,军事通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将都城建立在和外敌相近的地方,这样通讯就会方便。所以,唐朝之后,大部分王朝都是将都城放在了北京,这就是为了方便通讯,抵御北方的威胁。

5.,由于大运河的建立。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开发得很充分了,而且修建了大运河把长江下游跟黄河中下游连接起来,这两个广大区域的物资产出数十倍于关中平原,足以在中原地区养活百万大军。这样的军事力量翻山越岭进入关中地区毫无困难,关中“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丧失,而关中平原面积狭小、粮食产量低、跟中原地区交通不便的缺点就凸显了出来。从此,“得关中者得天下”这个定律就永远失效了。

6.地理位置。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大地上出现了五代十国,五代梁建立的时候,长安处于整个国家的边缘,一个国家的都城在国家的边缘,这也太不像话了,而且也很不安全。于是梁就将都城迁移到了后来的汴京,后来梁之后的国家也将都城放在汴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汴京建立的比长安还要好,所以就没有必要千里迢迢去长安建都。


大风起兮偶飞扬


回答悟空:由于大唐圣世天下太平,很少争战。古城西安也是享有太平的皇城,但是一个至命的缺点就是交通不发达。那时候主要途径就是靠水陆,通过运粮食运送军队。可是唯一的水陆就是渭河,况且还是逆流而上。严重制约了皇城的有效统治,这也是大唐之后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

大唐后期i安史之乱以后更是战乱不断,调动军队争战,粮草先行。当时的主要粮食都是从南方各省调动,因为洛阳处在交通方便四通八达。地处中原仓贮大粮仓,所以唐朝以后宋朝几百年间直到元朝建都北京。

历代朝王选择建都,都是选择交通发达的地址。建都为了运粮开凿北运河,称谓运粮河。解决南粮北调。


民农歌者


三个原因导致关中地区自唐之后衰落,再未出现都城。

第一、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北移。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动乱,都会造成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北方总打仗,人口自然向南方流动,南方无主地很多,自然禀赋和物候条件也适合农业发展,所以可以容纳大量移民。经过数代人的接力开发,战争较少的南方的经济超越了北方。

从唐中后期开始,统一王朝的威胁都来自北方,或者本身就来自北方,为了弹压北方的环境,一般就建都在长安以北的地方。

第二、自然禀赋被破坏,环境承载力下降。

关中地区是最早的天府之国,东西贯通的渭河平原极度肥沃,北部渭北高原植被茂盛,南部又是堪称自然宝库的秦岭,可以说是文明崛起少有的神级出生地。但就是因为环境好,历朝历代过度开发,最终破坏了自然资源的复原能力。比如每一个王朝都要营建宫殿,而中国宫殿又都是木质结构的,需要大量优质木材,于是渭北高原就被砍光了,本来植被覆盖率挺高的森林成了黄土高原。

关中地区虽然农业条件好,但限于面积有限,无法支持大量人口同时生活。放现在的农业技术手段,陕西中部自种自吃养活几千万人没问题,在古代的话,关中平原养活1千万都力有不逮,何况长安城百万人口很大一部分并不种地。这就需要外部的粮食调运。

第三、漕运系统的崩溃与重建。

隋唐时期,人口快速增加,为了解决关中地区的吃饭问题,要组织大量漕运船队逆黄河西进,把粮食运到关中。不过这样的活动耗费太大,效率又低,无法解决关中的粮食危机,所以唐朝多次出现皇帝带着大臣“就食”洛阳的情况。

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江大河都向东流,而关中在中部靠西的地方,逆着水流搞漕运划不来,不如直接就把都城建在漕运相对容易的地方,比如南北二京。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