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什麼古代人大多在竹簡上刻字,不在布上寫字?

王木樣書法


1:首先古人是在竹簡上用筆寫字而不是刻字。

2:古人用竹簡書寫的歷史幾乎和甲骨文同時,又和紙張一起流行了幾百年直至東晉末年才不再用於書寫。

3:在古代製作竹簡的材料充足、低廉,製作起來也簡單成本較低,相對同時期刻在青銅上的金文,刻在骨頭上的契文和書寫在骨頭上的甲骨文,都要容易簡單得多。

4:文字的載體是青銅、骨頭時,只有上層社會的有限人員識字,用字,嚴重阻礙了文明的發展。

5:在竹簡出現和盛行時期,布的價值相對較貴,且工序較長,一般百姓根本用不起,且由於它的價值和較長的工序,並不適合大規模的書寫。

6:當時布的製作工藝較差,根本無法在上面書寫。

7:竹簡更便於翻閱、攜帶和流傳。

8:竹簡的使用對文字的普及,文化的推廣和流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9:竹簡的使用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居功至偉。





南公懿


我是偷聽制筆的強哥。這個問題非常好。

我的回答是:古代人大多在竹簡上寫字,而不是在布上寫字。這是由竹簡與絹布的優劣勢決定的。古人用他們的智慧選擇了竹簡。

一、竹簡之前的古代文字載體--甲骨與鐘鼎

從目前出土帶有文字的文物來看,殷商到兩週的早期文字都是刻在甲骨與鐘鼎上

(所以那時候的文字又叫甲骨文與金文)。

每一次需要書寫,要麼需要宰殺龜鱉或牛馬(龜甲、獸骨),要麼需要冶煉金屬製作器物。

從甲骨文來說,雖然出土的甲骨文文物很多(目前已經出土15萬片),但相對於那時候的生活環境來說,也僅限於王室與巫族能用得起甲骨來記錄文字(畢竟生活條件有限,貴族與平民也不見得天天能吃肉食,沒有肉食也就沒有甲骨。)

↑獸骨甲骨文

↑龜骨甲骨文


從鐘鼎來說,商周之際雖然掌握了冶煉金屬的技術,但製作青銅器所費的人力、物力還是很巨大,只有在重大事情發生或者需要紀念的時候才會鑄鼎或者青銅器,在上面刻上銘文以示記錄。

↑西周鐘鼎文(1)

↑西周鐘鼎文(2)


以上這兩種文字載體因為其材料的侷限性傳播的有效性都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使得文字信息難以廣泛的傳播

,直至殷商;兩週時期,掌握文字的仍然只有上層社會部分人群,無法普遍適用於平民大眾的,這些大大地限制了文化及其思想的傳播

甲骨文與鐘鼎的劣勢:1、材料的侷限性。材料獲取難度大、製作工藝複雜;2、無法批量生產,限制文化及思想的傳播。所以,歷史必將有新的文字材料會取代它。


二、毛筆出現後,紡織品絹帛被嘗試著用來記錄文字

中國紡織的起源相傳由嫘祖養蠶冶絲開始,作為絲綢之國紡織基本上是我國的自帶技能。紡織技能的早早開發讓古代先民很早就告別的以獸皮樹葉禦寒的生活,同時紡織技能的普及,先民很早就有了男耕女織的生活,布料作為禦寒衣物基本能自給自足

毛筆被髮明之後(史說蒙恬發明毛筆,但從出土文物可以看到秦統一天下以前,各國竹簡上也有毛筆墨跡,可知毛筆在蒙恬之前就已經發明瞭。蒙恬應該是對毛筆的性能做了極大的改良。),

書寫效率提高了,但既有的文字載體甲骨與鐘鼎不適合毛筆在上面做文字書寫,生活常見的布料成了優先選擇。但用布料書寫也有優劣勢

↑古代麻布

↑帛書《老子》甲本殘片


1、不是所有布料的都適合書寫

毛筆書寫需要在光滑面上才方便提按

轉折,老百姓的麻布表面粗糙,布料都是軟性的,如果表面粗糙又很軟,書寫的時候,是很容易起皺的,所以不適合毛筆書寫;王公貴族的絹帛絲綢光滑細膩,雖然也比較軟,但勝在表面光滑,在提按轉折的時候阻力不會太大,適合毛筆書寫;

麻布密度不夠,過於疏鬆,毛筆書寫時墨水容易浸透(洇),使得書寫的文字會暈染在一起看不清;絹帛密度夠大,不容易洇墨。

所以王公貴族的絹帛適合書寫,老百姓的麻布不適合書寫。

↑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楚國帛書(毛筆書寫在白色絹布上)


2、絹帛雖然適合書寫但是劣勢還是很明顯

首先是,造價太高過於昂貴,即便是有錢有勢的公卿也是把絹帛看得很重的,帝王賞賜臣下也是用絹帛,可以說絹帛一定程度上與黃金等同,而書寫記錄是個工作量、使用量極大的事務,用絹帛來做日常書寫太過奢侈,不便大規模推廣限制文化傳播

其次,絹帛容易髒汙,髒汙後不易清潔。相比

甲骨、鐘鼎、竹簡木牘被髒汙後,如有血跡等,都可以被清潔。但絹帛被髒汙後,在古代那個條件下幾乎不可逆

最後,絹帛不易保存,易腐蝕,很容易遭鼠咬蟲蛀。這也是出土文物裡,甲骨、鐘鼎、竹簡木牘數量較多,但是帛書出土極少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古代文字被書寫出來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記錄保存,絹帛的優勢不大。

絹帛雖然適合用毛筆書寫,但劣勢還是很明顯a、造價太昂貴,不利於推廣,限制了文化傳播;b、容易髒汙,不易清潔,髒汙後基本不可逆;c、不易保存,易腐蝕,容易遭鼠咬蟲蛀。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殘片


三、在毛筆發明之後,紙張出現之前,竹簡成了最優選擇

1、在中國,竹子作為原材料來說,獲取極為便利、成本低廉

在全球範圍內,中國是竹子的主要產地。竹子在中國分佈極為廣泛,大致可劃分為五大竹區。

<strong>1、北方散生竹區。 包括甘肅東南部、四川北部、陝西南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以及山東南部和河北西南部等地區。

2、江南混合竹區 。本區包括四川東南部、湖南、江西、浙江及福建西北部。

3、西南高山竹區 。包括地處橫斷山區的西藏東南部、雲南西北部和東北部、四川西部和南部。

4、 南方叢生竹區。 根據竹種組成和生境條件的不同分為兩個亞區。華南亞區:包括臺灣、福建沿海、廣東南嶺以南及廣西東南部;西南亞區:包括廣西西部、貴州南部、雲南大部。

5、瓊滇攀援竹區 。包括海南島中南部、雲南南部和西部邊緣,以及西藏南部邊緣地帶。 

竹子的產地基本涵蓋中國古代所有文明帶。在古代,自然環境更加優越。基本上目及之處皆有竹木。同時竹子生長週期較短,快則一到兩年就可砍伐使用,生命力強繁殖力高。可以支持大批量的使用。

↑竹子產區分佈圖

↑中國隨處可見的竹子


2、竹簡加工工藝簡單便捷

首先,把竹子切削為竹片,竹片厚薄長短按照需求來控制;

↑削成竹片


其次,鑽孔或者在竹片兩端刻下凹痕,這是為後面用線繩、皮繩或者牛筋穿孔連接或者編織在凹痕上用的。

↑鑽孔或者刻出凹痕


再次,因為剛砍伐下來的竹子裡含有很多的水分和糖分,這樣的竹子放久了容易黴變或者被蟲蛀,所以還需要一道工藝“殺青”,去掉水分、糖分;“殺青”就是把削切好的竹片長時間用火烘烤,殺青好的竹片會由青色轉變為淡黃色。這個殺青的過程中,由於水分被烘烤都逼出到竹子的表面,看起來就好像竹子流汗了一樣,所以“殺青”也被稱為“汗青”。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用來比喻他的忠名能被記錄在竹簡上流傳。還有我們常說的“青史留名”,這裡的青也是指殺青後的竹簡,意思是竹簡書寫的歷史上留名。

↑烘烤“殺青”,去除水分糖分


然後,“殺青”之後的“竹簡”還需要用線或者皮繩穿起來,穿起來的的竹簡便於書寫和閱讀。有一句成語“韋編三絕“,就是說孔子勤讀《易經》,把編聯竹簡的皮繩都翻斷了很多次。用來形容讀書刻苦認真。

(小貼士:漢字的冊字就來源於竹簡穿編後的形象,幾片竹片,用繩子穿一起,稱為:冊。)

穿編成冊

相比甲骨、鐘鼎、絹帛竹簡的加工工藝確實是簡單易行



3、竹簡利於保存,不會被鼠咬蟲蛀,不易汙損,方便勘誤改錯

<strong>因為竹簡的製作工序有一道是“殺青”,經過殺青處理以後,可以防止蟲蛀。同時因為竹簡本身的特性,如有汙損可以用清水清洗,如果上面寫錯了字,可以用小刀削去表面,重新書寫,方便勘誤改錯

↑用來勘誤竹簡錯字的削刀,有書寫錯誤,用此刀削去表皮,重新書寫

↑出土竹簡


其實,在毛筆沒有發明之前,竹簡也在被使用,那時候是用刻刀在上面刻字,後面毛筆被髮明以後,毛筆在竹簡上書寫的優勢體現得更大,就開始大量使用毛筆來書寫,而刻刀(削刀)只是被用來勘誤改錯。

(小貼士:竹簡的大量使用,還催生了漢代隸書的演變,漢代書寫者為了儘量在竹簡上多寫一些文字,竹簡上的字體開始向扁平方向發展,體現了漢代書寫獨特的美感。)

↑竹簡漢隸

↑竹簡書寫效果


四、竹簡退出歷史舞臺的原因

1、竹簡也有劣勢

竹簡過於笨重,不易攜帶、不易搬運也不方便閱讀

儲存起來也非常佔空間。隨著文化的不斷普及,需要通過文字溝通和記錄的內容越來愈多。如政府公文的溝通、大臣奏摺、私人通信、檔案記錄、書寫練習、名家著書立傳等等。在交換文字信息的時候,竹簡閱讀和搬運特別麻煩。有歷史記載,秦始皇每天批閱的奏章有120餘斤重,這還不包括他日常瀏覽的書籍。春秋戰國時莊子的好朋友惠施,為了在出行的時候也能閱讀書籍,或者書寫文章,往往要用五輛車才可以滿足他的需求,成語裡“學富五車”就是形容惠施的博學,其實這也是他的無奈,因為竹簡就是這麼佔地方。

↑竹簡堆放不方便

↑竹簡攜帶不方便


2、紙張出現後開始逐漸取代逐漸

紙張的出現,解決了竹簡不易攜帶、不方便閱讀的缺點。但在早期紙張製作粗劣,質量不穩定,並沒有被大批量使用。

↑出土的西漢時期的灞橋紙


在蔡倫改良造紙術後(他被世人公認為造紙的鼻祖)。他對造紙的主要貢獻是,a、讓紙張的造價更便宜;b、提高了紙張的製作效率;c、讓紙張更適合毛筆書寫。

↑蔡倫

<strong>

成熟的造紙術,推進了中華文明傳播的進程

紙張方便政府公文的上通下達、方便書信公函的郵遞傳輸、方便攜帶閱讀、方便搬運、方便大批量生產,造價相對低廉便於推廣,自此之後,中華文明籍藉著造紙術的普及,讓文明之光遍灑東亞,傲立世界。這是老祖宗為了記錄傳承文明所做的最大貢獻。從甲骨、鐘鼎、到絹帛、竹簡,再到紙張,文化文明的教化大幅度提升了中華民族的素養,讓我們在世界文明史上領先了上千年。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偷聽制筆


先強調一點,古人不是在竹簡上刻字,而是寫字,另外古人也會在布上寫字。

我們來看看考古發現。

竹簡方面

現在考古出土的或者被盜掘出土的簡牘總量已經很多了,絕大多數都是墨書的,也就是用毛筆蘸墨汁書寫,只有極個別的為刻字竹簡。為什麼不在竹簡或者木簡上刻字?簡單,太硬了啊!明明可以用毛筆寫字為什麼要用刀刻呢?

△漢代蜀郡所產的金馬書刀

今人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誤會,可能是因為我們從影視劇中往往能看到古人用竹簡書寫的時候旁邊要配一把小刀。其實那個小刀根本不是用來刻字的,而是古代的“塗改液”,名曰“書刀”。

在竹木材質的簡牘上寫字很方便,寫錯了怎麼辦?當然你可以選擇劃掉,但是終歸不好看。古人用了更好的辦法——用書刀來刮掉。反正墨跡也不會很深,輕輕一刮就沒了,重新書寫上去就是了。

不過其實古人也犯過這個錯誤。起初大家肯定是明白的,後來隨著紙張的普及,沒人用竹簡了,書刀也隨之消失。唐代學者孔穎達在解釋古代書刀的時候就犯了錯,他說:

“古者未有紙筆,則以削刻字,至漢雖有紙筆,仍有書刀,是古之遺法也。”

在孔穎達看來,上古之時沒有紙筆,只能用小刀刻字;漢代有了紙筆,仍然保留下來書刀。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簡

一些答友提到了甲骨文。沒錯,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者牛羊骨骼上的。可是我們要注意,甲骨本來不是文字的主要載體,因為刻字實在不方便。根據文獻記載,商代也是有簡牘的,日常書寫用簡牘,只在占卜這個領域用到甲骨,為了保存記錄,順便把占卜的情況刻在甲骨上。而恰好,用過的甲骨被埋藏在一起,剛好又被考古學家發現了,而簡牘由於時間久遠難以保存。所以我們今天只看到商代的甲骨而沒有看到簡牘。


帛書方面

再來說說布上寫字吧,確切說,古人用來寫字的是帛。帛比麻布高級,是白色的絲織品,材質細膩,更適合書寫,當然,帛的價格更高,也不是普通人能夠用得起的,所以沒有竹簡那麼普遍。史書記載,漢末董卓之亂時,宮廷圖書被亂兵搶劫:

圖書縑帛,軍人皆取為帷囊。

他們搶書可不是為了讀,而是拿來做帳篷、做包袱……

△子彈庫帛書

而且相比於簡牘,布帛更不容易保存下來,今天能夠見到的少之又少。

考古出土的帛書大多是戰國到漢代的,比如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所出土的帛書、馬王堆漢墓帛書等。

竹簡和帛經常被古人並舉,比如常說“書於竹帛”。竹簡是編連起來的,被稱為冊。而帛書寫好之後需要捲起來存放,所以被以“卷”來計數。我們今天出版行業還經常用某某冊、某某卷,其實就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習慣。


考古軍中馬前卒


我們大家瞭解古代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人們想要記錄什麼東西就只能刻在竹簡上,其實是非常耗費時間和經歷的,那麼我們應該還知道的是其實當時已經有布了,因為很多人身上穿的就是布,那麼為什麼他們寧可在竹簡上刻字也不在布上寫字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今天小編就要來說一說這件事情。

  首先,小編覺得當時人們之所以不用布來寫字是因為雖然當時的布已經很普及了,但是對於普通人家來說,布的價格還是很貴的,那麼這個樣子其實他們是用不起布的,畢竟如果每天讀書寫字的人來說,用掉的布的數量應該是很多的,那麼其實普通人家根本負擔不了這麼龐大的費用,自然也不是人們的首選了,而當時竹子這種東西就要普遍的多了,因為隨便在一個林子裡應該都有這種樹,那麼只要砍回來,經過製作就可以當竹簡使用了,可以說是比布要容易得到。而且當時雖然布已經很普及了,也不是每一家的人都會織布而且有織布的設備的,所以還是要去買,那麼還是很貴的。

  第二就是我們都知道,布這種東西其實是很軟的,那麼我們都知道古代人都是用毛筆和墨水寫字的,那麼這個布還是很容易透的,而且寫完了也不好乾,最後就所有的字暈染在一起了,根本看不出原來寫了什麼,可以說是非常不方便的,那麼竹簡既然是刻上去的,自然沒這麼多煩惱了。

  還有一種原因就是當時的布也不是像現在的布一樣製作工藝這麼複雜的,我們都知道古代人的衣服幾乎都是手工的,那麼其實質量也不是特別好,那麼這樣的布顏色當然也不會好,那麼這樣再用黑色的毛筆寫上字,那就更看不出來寫的是啥了。


  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古代人的忌諱問題了,我們都知道古往今來皇帝會頒佈聖旨,那麼其實聖旨的原料也就是布,那麼這個樣子既然是皇帝用的東西,普通人更加不敢用了,因為一不小心還是會被殺頭的。


  綜上所述,在古代人們寧可那麼繁瑣的,耗費那麼多的時間去刻竹簡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因為確實是各種條件都不允許啊,小編也是很佩服古代的那些人了,畢竟要把字刻在竹簡上個,那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啊,一不小心刻錯了那可得從頭再來了,也是一個需要非常細心的差事了。


  我們也要感謝蔡倫,因為是有他發明了造紙術,才能讓後來的人能夠更加方便的寫在紙上,也確實是因為他才讓文字流傳更加方便。

  

  古代人的條件比我們苦得多,但是他們卻也比我們更加用功,小編真的很佩服古代人的這種精神,因為在現代幾乎沒有幾個人可以做到,甚至現在這個時代,有了電腦和手機,人們寫的字也越來越少,甚至經常提筆忘字,更別說寫得一手好書法了,古代人卻可以輕易做到,我們有時候也要反思,是不是因為科技時代,我們對文化的傳承也越來越不用心了呢?


觀察號


“何不食肉糜”!

竹簡笨重,但是十分便宜,材料易於尋找,也可反覆使用。帛書的確輕便,但過於昂貴。封建社會,生產力低,百姓連飯都吃不飽,衣不蔽體,帛書又怎麼會流行呢?

這個問題,與戰亂饑荒之年晉惠帝問大臣百姓“何不食肉糜”,有異曲同工之妙。





黑衣不器


竹簡寫字的歷史比用布寫字早的多,竹簡幾乎是和甲骨文一起出現的,隨著發展為了取代在龜甲,龜甲過於堅硬,根本不適合在上面寫字,也不利於傳播,所以當時會寫字的人只是少數,竹簡的出現大大的改善了這種情況。

雖然後來出現了布,人們也開始在布上寫字,比竹簡攜帶的要方便一些,例如聖旨就是在黃絹上寫字,可以裝在袖子裡帶著走。但是如果要在布上寫字的話,對布的材質的要求就會很高,不能是棉麻材質的,得是絲質的,麻布上面寫字根本不顯,但是絲綢的供應是很少的,價格也非常高,基本上是屬於富貴人家的專屬,平民根本用不起。

竹簡的原材料比較便宜,竹子的生長週期十分短,在雨季的時候基本上是一茬一茬的長,取材十分方便。竹簡的製作工藝也比絲綢簡單的多,只需要將竹子採取特殊工藝進行烘乾,就能保證寫的字不會消失,能一直保存下去。竹簡的產生使平民也用的起,給平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也在市面上開始流傳。但是竹簡最大的缺點是不夠輕便,在想要查閱以前記載的資料的時候會有點麻煩,所以在紙出現後很輕易就取代了竹簡的地位。

雖然竹簡不夠輕便,但是在歷史舞臺上曾有很長時間都佔據了主要地位,為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是功不可沒的。


中國歷史談


竹子取材和書寫方便,易於保存,方便辨認。布成本太高,而且需要上等面料,才能書寫,平常人用不起,且不易於保存。

竹子刻字:竹子取材方便,生長週期短,竹子刻字成本低,而且便於保存,方便辨認。

竹簡,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牘比簡寬厚,竹製稱竹牘,木製稱木牘。均用毛筆墨書。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因此人們又稱信為"尺牘"。在湖南長沙、湖北荊州、山東臨沂和西北地區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過重要發現,其中居延出土過編綴成冊的東漢文書。簡牘起源於西周,春秋戰國時使用更廣。公元4世紀左右,由於紙已廣泛使用,簡牘才為紙抄本所代替。

布,古代最早稱作為麻。1、由於古代工藝落後,做工粗糙,且很難製作。當時社會連衣服都沒有穿,不能可能用於書寫;2、古代書寫要用到毛和墨,這些東西都是很難獲取,且書寫在布上面,字融到一起,無法辨認。

由於布製作工藝的發展,出現了好一點布帛。像我們所看到的古代皇帝頒發的聖旨,就是用的紗布。這種布人工製作太難,平民百姓連普通的粗布衣都穿不上,不可能用於書寫和記錄。而且還不易於保存。


雨夜中的星空


可以說文字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讓許多信息可以流傳下來,同時文字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之一,從最早記錄在骨頭上的甲骨文開始,文字的發展也經歷了許多階段。

為什麼中國古代要大多數人要把文字記錄在竹簡上而不寫在布上,這就要從當時的生產力來說,當時能夠讀書識字也不是一般人家可以做的到了,由於那個朝代生產力低下,生產工具簡單,產量低,耕作主要是靠天吃飯,加上自然災害,就使許多家庭連吃飽飯都困難,常常是衣不蔽體,更別說有多餘的布用來書寫文字。同時由於當時用的是墨水,字寫在麻布上也容易擴散開,書寫起來不是很好。

另一方面竹簡有一個天然優勢,竹子生長週期短,繁殖快,適應性強,基本地方都長有,從取材上來講它就比布有優勢,令一方面製作成書寫用的竹簡也比織布來的簡單,還有就是竹子做成的竹簡在書寫中還可以重複使用,如果書寫錯了,只要把表層掛掉又可以書寫,更方便又不浪費。當時只有很重要的文件信息,統治者才會用帛來書寫,也基本只有當時的統治者才用的起帛。一直到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才得以讓紙張流行開來,讓文字書寫,流傳更簡單。所以這就是在紙張還沒有出現之前,古人大多數在竹簡上寫字,而不是寫在布上的原因。




這一刻起風了


古代人不在布上寫字有好幾個原因。其一,布料在當時並不是每一個人家都買得起的消耗品,普通人就算是買了做衣服都會覺得略微奢侈,在布上寫字對於她們而言更是奢侈至極,但竹簡就不一樣,竹簡、木料對於平常老百姓而言是再常見不過的東西,所以他們更會選擇竹簡來寫字而不是布。

有一點要更正的,在古代的時候,竹簡上的字並不是刻上去的,而是用筆寫上去的,如果說有錯字,才會用刀去劃掉,這樣很多人都會誤會,竹簡上的字是刻上去的,想一想也知道,如果說什麼時候都是要用刀刻字,得多累啊,我們以前讀書的時候在紙上抄寫《離騷》,手都要抄斷了。

你想想,如果說是在竹簡上刻一篇《離騷》,那更是難受至極啊。其二,在布料上寫字,保存的時間有限,布是纖維,時間一長,布上的字跡將會浸入到布料之中,在竹簡上寫字,比在布上寫字保存的時間更長,雖然說竹簡也容易被蟲所咬食,但是古代保存竹簡肯定不會只是間將竹簡放在那兒,一定會在竹簡上灑一些藥,保證竹簡不被蟲食所損壞。

所以說,在古代,不論是皇家還是普通老百姓,更傾向於用竹簡去記載。在古代,有專門用來記載皇家事蹟的官員,他們用竹簡記載下來,以便後人能夠查閱。以前人們也用布料記載,但知道它的弊端之後,就開始用竹簡記載大事。





大雁蜉蝣


大家好,我是歷史影錄!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為什麼古代人大多在竹簡上刻字,不在布上寫字?

古代人不在布上寫字有兩個原因。

原因一:

布料在當時並不是每一個人家都買得起的消耗品,普通人就算是買了做衣服都會覺得略微奢侈,在布上寫字對於她們而言更是奢侈至極,但竹簡就不一樣,竹簡、木料對於平常老百姓而言是再常見不過的東西,所以他們更會選擇竹簡來寫字而不是布。

有一點要更正的,在古代的時候,竹簡上的字並不是刻上去的,而是用筆寫上去的,如果說有錯字,才會用刀去劃掉,這樣很多人都會誤會,竹簡上的字是刻上去的,想一想也知道,如果說什麼時候都是要用刀刻字,得多累啊,我們以前讀書的時候在紙上抄寫《離騷》,手都要抄斷了。你想想,如果說是在竹簡上刻一篇《離騷》,那更是難受至極啊。

原因二:

在布料上寫字,保存的時間有限,布是纖維,時間一長,布上的字跡將會浸入到布料之中,在竹簡上寫字,比在布上寫字保存的時間更長,雖然說竹簡也容易被蟲所咬食,但是古代保存竹簡肯定不會只是間將竹簡放在那兒,一定會在竹簡上灑一些藥,保證竹簡不被蟲食所損壞。

所以說,在古代,不論是皇家還是普通老百姓,更傾向於用竹簡去記載。在古代,有專門用來記載皇家事蹟的官員,他們用竹簡記載下來,以便後人能夠查閱。以前人們也用布料記載,但知道它的弊端之後,就開始用竹簡記載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