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三里屯的前世今生


這篇小文是《北三里屯懷舊》的結篇之作。本想醞釀情感,專心致志把它寫成“豹尾”,可感情醞釀了良久也未見噴薄,可能我對三里屯的“前生”知之甚少,缺乏感情,沒有感覺的緣故吧。不具情感的寫作猶如命題作文,寫起來就索然無味,但做事總要有頭有尾,集子總要有個後序或交代吧?無奈之下只能硬著頭皮往下寫。

寫“前世今生”就得倒騰歷史,要以史料為據,但手頭的三里屯史料極少,網上可尋的更是寥寥,防控特殊時期又不便去圖書館,只能依據傳說和散亂的資料,採取推理帶猜想的方式撰寫,真可謂“連猜帶蒙”。待疫情結束後再根據史料予以訂正吧。三里屯的前世今生只得在無奈的情緒和一連串的疑問中續寫了。

三里屯的“前生”沒有查到記載,只得從地理位置上推斷:明清時,三里屯不是專指,而是泛指,即沒有哪個具體村落或建築叫三里屯。泛指的區域大致是東到麥子店,西到新源裡,而後在整體往南推進至東大橋地界兒。

那年頭,北京叫順天府後又叫京師,它下設的兩縣即京東的大興縣和京西的宛平縣,三里屯應在大興縣的管轄範圍。當年的大興縣與今天的大興區有聯繫,但,幾百年的分分合合,當年大興縣的面貌早已“面目皆非”,不僅縣衙從天安門附近遷到黃村,管轄的地域也“南轅北轍”了。

四十年代末,北京分為十六個區。今天的朝陽區屬第十區,其地界兒涵蓋麥子店至新源裡再到東大橋地帶。當年,孫河、善各莊、長店、金盞、北葦溝、北皋、北葦溝和中央機場(首都機場)地域及機場通往城裡的道路等廣大區域統統屬於河北省管轄。所以,第十區的地界兒不大,從地理位置上看,明清時泛指的三里屯地界兒,基本就是第十區的地域。

一九五二年第十區改為東郊區,五六、五七年後善各莊等七個鄉和中央機場及通往城區的道路才先後劃歸北京東郊區。到了一九五八年,東郊區改為朝陽區時,才形成朝陽區今天的遼闊地域。

有傳說,清朝時三里屯曾紮營屯兵,大概與三里屯的名稱有關。史料也證實清朝的正白旗曾居住在城東,但是,在三里屯地界兒紮營屯兵的史料證據不足。

東直門外,曾有座鐵塔寺,年紀大的人可能還記得,六十年代末它才被拆除。據有關記載:清末民初時,鐵塔寺每逢陰曆四月十八為開廟日,三天的廟會熱鬧非凡。據說,鐵塔寺是北京城的鎮物之一,“五行”中東方屬木,鐵屬金,有金克木的說法。

將當年“泛指的三里屯”即“第十區”的地界兒再細化一番,其中就有我們的記憶了。如:亮馬橋河南邊的塔院,以前是既有塔又有院,而且滿院青松綠柏。塔院的東面有個延紅村,村裡有座庵(好像叫“鬼王庵”)是座很大很規整的四合院,六十年代後期,四合院曾是村辦廠,廠內有個商店,有酸棗面出售。延紅村是近郊很富庶的村落,好像以種菜為主,小學時,我的幾位同學就住在延紅村。

延紅村再往南,可分為東西兩塊地界兒。靠西的部分建了“無軌二廠”佔地面積很大,一直與三里屯、幸福村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往東的部分建了使館區成了三里屯的“東花園”。

“無軌二廠”再往南,就是三里屯北樓區。早期(63年前後),“無軌二廠”與北樓區的十九樓、北八樓之間有塊很大的荒地,地裡雜草有一人多高。文革前,城裡、城外的流氓們經常在這片荒地上約架、打架,小孩們嚇得不敢出樓門,連樓裡的“老三屆”們都嚇得不敢靠前。個別膽大的“老三屆”看了打架回來還神神秘密地講:“流氓們打架還講規矩吶,什麼‘刀子板帶城裡城外’這是講用什麼傢伙,在什麼地方打。之後還要問‘單挑兒’還是‘群練’這是講‘一對一’呀,還是‘群毆’。”後來,老三屆”們還常常感慨:“文革中打架太沒規矩了,都是一幫混混們的嗆嗆和胡掄。

北樓區的樓道門本來都有前、後門,但家長們是怕不安全吶,還是怕樓後有垃圾箱不衛生,反正把靠近“無軌二廠”的後門都給封了。後來這片荒地上,由東至西分別建了第五建築公司大禮堂和圖片社的宿舍。今天,圖片社宿舍還在,成了尋找北十九樓和北八樓的座標。

由亮馬河往南,往南再往南,就推到了今天三里屯位置,五十年代末,在這裡建了一片居民樓並被定名為北三里屯,現在叫北三里屯社區,三里屯也由泛指落實為專屬。從那兒以後,又派生了三里屯南樓社區和太古裡對面的南三里屯。當然,這段推理的史料依據非常單薄,北三里屯的名字考證與證實還有待查閱資料後才能定論。

北三里屯社區的“今生”再演變的“資料”,是小學張老師(她寫過三里屯的變化)提供的:

北三里屯最初的佈局是:三里屯一中原來叫“華僑師範學院”,三里屯門診部俗稱的“小醫院”是學院的圖書館。房管局設計時是託兒所,朝陽區教育局則是當年的“華僑宿舍”。張老師還說:三里屯二小曾在延紅村的“廟”裡辦過分校,說的是不是在庵裡吶?也有待論證。總之,三里屯從泛指到專屬,總算由務虛到了務實階段(雖然是連蒙帶猜)。

三里屯北樓多為蘇式建築,格局和品質在當年似乎有點超前。像幾棟樓盤間建有四門的小臥車車庫(後來都改成糧店了),像單元樓大小臥室都有上下壁櫥,三米多的層高之上還有個五、六十公分的隔音層,衛生間不但大並配置花灑或盆池,五金件還都是純銅的,這在五十年代末確實有點特殊。至於為什麼成了普通居民區有幾種說法,其一就是品質還不符合一定級別的需求,這點需要考證了,再有就是當年三里屯太荒涼了。

六七十年代後,三里屯南、北樓社區又陸續見了許多居民樓,東邊的使館區也不斷向北擴展,特別是有了酒吧一條街後,北京的“東郊區”曾經荒涼的三里屯才漸漸繁華熱鬧起來。

北三里屯演變成太古裡商業區是它的一次“涅槃”,但願我們的故地、故居三里屯越變越好,因為它和三里屯人有過一段良好的因緣。

在防控新冠病毒的非常時期,利用宅家自律的空閒時間,完成這本集子也有著特殊的意義。

2020年2月28日於銀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