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陆续播出后在国内引起极大反响,瞬间“红”遍大街小巷,深受听众喜爱。节目之所以“火”,我想听众除了意识到自身知识文化不足外,还深深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纵观社会,当学者们纷纷号召多读书,回归民族传统文化时,文化缺失的警钟已然拉响。很多学者坦言:“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五四运动为新文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当时而言是进步的。新文化运动帮助国人打开旧社会的枷锁,解放思想,摈弃传统文化中腐朽陈旧、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诟病,批判旧势力的独裁专断、封建迷信,引进了自由民主的新理念,为我国日后打倒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奠定了文化基础。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包容了文化的差异,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对立不影响教授们的讲学,孔孟之道和自由民主的对立也不影响知识的传承。正因为不拘一格,陈独秀、鲁迅等新思想旗手云集北大,马寅初等学界名流纷至沓来,李四光等学科大家群起响应,北大的学术氛围空前浓厚,教育的含金量得到空前的提升。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战争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但文化的兴衰却和社会的稳定与否无必然联系,蔡元培校长带领的北大代表着当时中国的文化阵营,其先进性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观今日之文化,虽不可同日而语,却是值得借鉴与反思。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说回应试教育,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机制,如同过去的察举制、科举制,虽有其短板,却是最符合当下社会形态的选拔方式。

很多人非议高考,但绞尽脑汁也找不出比高考更合理的代替方案。那些吹捧西方教育的人,要么没去过西方,要么即便去了西方也没有把那一套套的教育理念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只想靠“拿来主义”不过是贻笑大方。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回归传统文化,教育责无旁贷。教育工作者应统一思想,找准定位,加强人文教育。教育研讨、教育培训不应只停留在考试大纲的研究和高考如何增分,而是多创造传统文化的交流平台。

回归传统文化不是在一场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结束后也随着偃旗息鼓,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实实在在的体现在长期的教学中,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才能形成所谓的底蕴。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在现实生活中,身边当然时有对此不齿的人反问道:“我不懂这些所谓的文化,也不影响我现在的生活质量,我依然衣食无忧悠然自得。”我常常一笑而过,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更多的时候我又不由自主的深思起来,这好比有些人生来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谁,或者从不对父母履行赡养义务,他依然可以过得很好。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那段几经沧桑的历史,让人如此怀念。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