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二战里德国兵为什么随身带个罐子,宁死也不丢?

猫眼观史


战争不是旅行,不是探险,更不是去做客。一旦上了战场,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所以除了后勤保障外,士兵是身上也要尽量随身携带必要的物品。


二战中各国士兵随身携带的物品大同小异,无非是武器,子弹、食品雨具和地图或者指南针。 但德国士兵上战场除了携带上述几种物品外,他们身上无论官兵都带有一个罐子,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会丢。

笔者曾经在一个二战博物馆见到了这种罐子, 这个罐子是圆柱形的,直径15公分左右,高大概有25公分,材质是金属的。

在二战的纪录片上我们还看到,这个罐子一般被士兵们挂在背后,也许是怕士兵行军时走路带着罐子暴露目标,这个罐子都像士兵的军服一样被喷涂成了迷彩色。


那么,这个罐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东西呢?

其实,罐子里面装的是是防毒面具。

德军士兵为什么那么看重防毒面具呢?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化学武器的发展史说起。

19世纪末,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一个犹太年轻人发明了氯气和芥子气等化学武器,他兴奋地把这一发现向德国皇帝报告。 几个月后,在德国北部,一片谷地里的军事试验场,德军首次进行了化武试验。德军士兵用一门野战炮把装了毒气的炸弹发射出去,炮弹在两公里外羊群旁边爆炸,一团绿色的烟雾笼罩了羊群,德国将军们透过望远镜看到,烟雾过后,地上很七竖八都是羊的尸体,有的还在痛苦抽搐。


一战期间,在比利时西部的伊珀尔小城,德军对英法联军使用了毒气弹,人口仅3.5万的伊珀尔小城,曾是一战期间德国与英法联军的战场,也是人类首次使用化学武器的地方。

一名德国士兵战后回忆说:我军的炮弹毒气弹发后几分钟,英法联军的阵地就再听不到一点动静。我们在敌军的阵地,可见到处都是尸体,空气中还残留在着刺鼻的气息,动物的尸体也到处都是,马、兔子、老鼠随处可见。 有的士兵死前用双手紧扣着自己的喉咙、表情痛苦;还有的士兵因为不堪毒气的烧灼饮弹自杀。  

这是人类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毒气,在依普尔运河河畔的草丛中、小树下,成千上万的英法联军的战士横七竖八、蜷缩成一团,惨状不忍卒视。


德军的行径遭到了美、英、法、中等国的强烈谴责,各国纷纷呼吁停止在战争中使用惨无人道的化学武器。 俗话说做贼心虚,因为德国自己最开始在一战中使用毒气,他们深知毒气有多么残酷。所以他们害怕自己的士兵遭受毒气攻击,就研制出防毒面罩,强制士兵在战场上随身携带。

虽然后来在1925年,国际社会经过协商,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代表都在《日内瓦议定书》上签字,承诺不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 但德国是入侵者,无缘无故入侵苏联,对苏联人民犯下滔天罪行。再说,希特勒知道苏联领袖斯大林也不是一个什么守规则的人,谁敢保证苏军为了保卫祖国,在输急了的时候不会动用化学武器?


再说,化学武器不是德国一家独有。 到了二战时期,欧洲国家都研发出多种类型化学武器,储备了数量惊人的化学武器。 英法两国的化学武器无论种类和库存都远远高于德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不止一次公开表示,英国会随时随地准备对德国军队使用化学武器,但前提是德国人先使用了化学武器。

话虽然这么说,战争会让人失去理智,谁敢保证英国不会首先对德国军队使用化学武器呢?因此,希特勒不仅顾忌斯大林也顾忌丘吉尔,所以让德军士兵携带防毒面具就更有必要了。


小约翰


宁死不丢不至于,因为这罐子装的是一种装备,就是用来保命的。

这个罐子是圆柱形的,很大,大概有25cm左右,金属材质,一般被士兵们挂在背后,因为挺大的,看起来很显眼,因此德军会喷上迷彩色油漆用来伪装。

德国士兵装备繁多,要带各式各样的东西,留下了一个较大空间背这个金属罐子自然有他们的道理。这个罐子德军把它叫做防毒面具罐,里面装的是防毒面具,为了预防在战场上突然遇到毒气战不至于束手无策。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德国自身最早在一战就大规模使用榴弹炮发射毒气炮弹,在凡尔登战役中也大量使用了催泪毒气弹,这一战争方式后为英法所效仿。

虽然后来所有国家签署了一项不使用化学武器的条约,即《日内瓦议定书》,但这种纸面协议在战争时期没多大作用。到了二战时期,大多数国家都有发动毒气战的能力,装备这防毒面具是很有必要的。

德军就是毒气战的鼻祖,当然也吃过毒气的苦头,知道毒气的威力,希特勒就在一战中因为毒气而受伤过。希特勒有了前车之鉴,自然也会让士兵们做好防毒准备。

不过德军自身有毒气,但除了在屠杀犹太集中营使用过毒气,在二战战场好像并没有使用毒气。作为德国的强大对手,美、苏、英都有不比德国弱的毒气储备,德国也不敢先用,带这个只是单纯为了预防吧,毕竟当时把人家苏联曾逼入绝境了,而苏联为了报复使用毒气,也不是没可能。



其实带这个防毒面具罐,我个人感觉防弹的作用比防毒作用更实在,因为德国在交战中并没有毒气战出现,它没有起到防毒的用处,反而金属材质有时运气好刚好打到罐子位置可以减少子弹的伤害。


夏目历史君


观看一些反映二战期间的纪录片,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德国士兵身后背着一个长形圆柱体的罐子,罐子被士兵当作心肝宝贝一样看待,打死也不丢(见下图)



里面藏着什么如此金贵?

最初我以为是士兵们用来储存食物的,后来得之里面装着这个东西(见下图)

没错,里面装着防毒面具。

在我的印象中,防毒面具不是单兵必备的装备,因为在二战期间,《日内瓦国际公约》规定,开战双方不许使用生化武器,即不允许使用毒气弹。

既然如此,德国士兵为何把防毒面具视为生命呢?原来和德国元首希特勒有关。

我国有句谚语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希特勒在一战时,眼睛差一点被毒气弹薰瞎,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别急,容我从毒气弹的历史说起吧。

历史上最早使用毒气弹的是英国人,是在第二次“英布战争”中使用的。



第二次英布战争是指1899年10月11日至1902年5月31日,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资源而形成了一场战争,又称南非战争。

当然,那时希特勒刚刚十几岁,他还不知道什么叫“毒气弹”,也不了解毒气弹的威力。英国也没有大规模的使用毒气弹,只是在“英布战争”关键时刻使用了一次。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后(1914~1918年)当时25岁的希特勒志愿参加了德国巴伐利亚预备步兵团第16团,最初是个传令兵,最后晋升为上等兵。

就在一战期间(1916年左右),希特勒受到了毒气弹的攻击。

不是不允许使用生化武器吗?



说起这事有点好笑,希特勒是被自己部队发射的毒气弹所伤。

前面也讲了,最早使用毒气弹的是英国人,但大规模使用毒气弹的是德国人,是在一战关键的“凡尔登战役”中使用的。

1916年,德国向法国的凡尔登城市发起了进攻,凡尔登战役在历史上称为“战争绞肉机”。交战双方伤亡惨重。

德国为了尽快扭转失利的局面,大规模使用毒气弹。当时德国士兵不是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防毒面具,希特勒当时就没有防毒面具。

毒气弹爆炸后随着风向飘向敌人的阵地,就在这时,风向突然转变,希特勒的眼睛随之受到了伤害。




希特勒的眼睛暂时失明,很快被送到后方疗养。也许是上帝垂爱这个未来的德国元首,治疗半年后恢复了视力。

后来希特勒做了德国元首,感觉毒气弹太厉害,自己吃过这方面的亏,虽然有《日内瓦国际公约》限制使用生化武器,但谁能保证杀红眼不使用毒气弹呢?

有鉴于此,希特勒把防毒面具作为必备装备配给每个士兵,元首的话就是最高指示,士兵随身携带以备不测,于是我们看到了每个士兵身后背着一个罐子的样子。


秉烛读春秋


看过战争历史剧的人们都会注意到,在二战时,德国士兵的腰上都背着一个铁罐子,铁罐像大一点的奶粉桶,有着军绿色迷彩涂装,圆形的盖子将罐子封死。士兵对这个罐子的宝贝程度不亚于沙漠中的人保管水源,哪怕从枪林弹雨中冲出来,也要牢牢抱紧这个铁罐,保护它不被弄坏。

罐子里到底装了什么东西?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会觉得可能会是粮食,但又会感到疑惑,毕竟当时军队打仗,士兵吃的都是军粮,而军粮由部队统一派发,士兵没有私带干粮的必要。再者说在二战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军队被成为横行欧亚大陆的“铁蹄”,兵力强劲,军备精良,每个士兵都“武装到牙齿”,这种高强度的军队自然不会缺少补给,再怎么说德军士兵都没有必要这么宝贝一罐子军粮。

其实这里面装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防毒面具了。

到了二战时,基本上每个国家都会在士兵的制式装备里加上防毒面具这一条。防毒面罩特有的猪嘴结构可以保护人的面部、以及最重要的呼吸器官,直到现今这种特殊的结构都被广泛的应用。防毒面罩的发明与战争脱不开干系,在世界上第一次生化武器被广泛运用的战争里,士兵死伤无数,唯独野猪在残酷的毒气中活了下来,英法联军的专家发现猪嘴与泥土的组合能够很好地过滤空气中的有毒气体,照葫芦画瓢的防毒面罩就这样被发明了出来。

虽说在一战二战中,德军是生化武器最频繁的使用者,不过使用者自知武器利害,德军对毒气弹惊人的伤害心知肚明,况且如果在敌我双方打得不可开交时,指挥部决定要往战场投放毒气弹,自己这边的士兵岂不是也要死伤无数?

虽然后来各国眼见生化武器的使用在战场上愈演愈烈,迟迟开始倡导人道主义,并在《日内瓦条约》中约定限制毒气弹的使用,不过生化武器的运用情况依旧得不到改善。德军的行径更是如此,士兵们如此宝贝防毒面罩的原因,有着“做贼心虚”的成分,每当我方决定向战场发射毒气弹时,只要防毒面罩在,就可以轻松躲过一劫,不被残忍的毒气危害。

二战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杀伤力极大的生化武器提起兴趣,争先恐后地投入到生化武器的研制中,所以防毒面罩自然也成为了士兵的制式装备之一。因为生化武器“过处寸草不生”、有目共睹的杀伤力,在防毒面罩技术刚刚兴起的当时,每个士兵都十分宝贝这一罐“救命稻草”,所以在二战中,“防毒面具比干粮还重要”的观点也可见一斑了。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不是到死没丢,而是到死都没打开过。

二战德军背的罐子是防毒面具罐,里面装的是防毒面具。用薄铁板冲压支撑,加上竖条的加强筋,增加强度,密封之后,有一个封闭空间,可以很好的阻止外界空气进入,同时还可以保护里面的物品。

前期德军用的是M30防毒面具,用帆布做的,后期用的是M38防毒面具,用橡胶做的。防毒面具罐里面装的有一个防毒面具,一个备用过滤罐,一副备用镜片,可以说还是很齐全的。

防毒面具罐的作用就是保护防毒面具,制造密封空间,防止防毒面具的活性炭受潮,加强防毒面具强度,可以避免被挤压损坏。关于防毒面具罐,德军规定的是随时带在身上。德军做的措施还是比较齐整、比较周全的、

而德军之所以这么重视,主要原因在于一战时期毒气大量使用,导致很多德军直接被毒气所伤,元首希特勒就是其中之一,眼睛被毒气所伤。一战中,德军率先使用,但是,战争结束前很长一段时间,德军都可能被毒气所攻击。

但是到了二战,坦克装甲车大量使用的战争中,毒气这种东西已经不再适用了,而且各国关于防毒措施做得都比较完善,毒气战无法发挥原有的效果了。这也就导致很多二战德军士兵在战场上压根没打开过防毒面具罐,顶多训练时使用。


军武文斋


这个罐子不神秘哈,就是个防毒面具盒而已!

二战时期,德国士兵几乎装备着全世界最为精良的作战武器。

他们的身上挂满了花样繁多的单兵作战装备,用以应对各种战场情况的需求。

其中最为神秘、惹眼的“大块头”装备,无疑是步兵背部悬挂的一个直径约300px、长度为625px的圆柱形铁罐。

这个圆柱形铁罐既不是餐盒,也不是“科学电子炮”,而是装载防毒面具的容器。

一战时期,法国军火制造商研制出了一种类似于“催泪瓦斯”的手榴弹,这种通过化学气体扰乱敌军步兵正常行动的武器在“一战”战场上大显身手,引得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德国在此背景下,研制出了一款最为“阴毒”的化学武器“氯气毒气弹”。

氯气毒气弹被德国投入“一战”之初,英、法等协约国军队并没有防御化学武器的有效性装备,于是在防毒面研制成功之后,便成为了一战战场上,交战双方必备的防御性武器。防毒面具罐的构造看似简单,实则颇为复杂。

放毒面具罐于1930年开始投入生产,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才停止,如依照长短分类,可分为长短两型,短型高612.5px,直径长312.5px,短型仿毒面具罐多分配于空军使用。

长型高687.5px,直径长不便,长型放毒面具多分配于陆军使用。

放毒面具罐,由钢制罐体、罐盖、闭锁器、尼龙背带四部分组成,携带方式可背、可挂,重量约0.5kg。

由于防毒面具是一种“十分脆弱”的防御性用具,一旦镜片发生破损,将会影响“防毒”的整体效果,战士很可能为此送命,所以防毒面具罐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保险性和具备在突发情况下修复面具的功能。

防毒面具罐内部安装有减震效果极佳的“特质半圆环装铁丝”,这种铁丝能够减小防毒面具在罐内的振动。

防毒面具罐的盖子中配有隐蔽夹层,夹层中储存着备用的镜片,配合防毒面具的可拆卸设计,在镜片破碎时能够使用备用镜片修理防毒面具。 一战结束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认为“化学武器”是最邪恶且不人道的武器,大部分欧洲国家在《日内瓦协议》上签订条约,呼吁在战场上停止使用化学武器,虽然毒气弹、毒瓦斯等化学武器被国际禁止,但一战战胜国保俱有不销毁化学武器的权力。

于是在二战战场上,对化学武器心有余悸的同盟国和轴心国,都将防毒面具作为防御性装备配发给战士们,尤其是一丝不苟的德国,几乎每一个步兵身上都背着放毒面具罐。

不过如果看到苏联军人也背着类似保温杯的罐子,不要怀疑,不要惊讶,战斗民族的罐子中装的一定是最烈的伏特加。

战斗民族:“防毒面具?不需要的。给我们人手一瓶伏特加,苏联红军定能从涅瓦河东岸直线推向德国柏林,我们是单挑全世界的苏维埃醉熊。”


白话历史君


二战时,装备精良的德国士兵往往需要携带许多东西,比如闻名遐迩的98k步枪,M35头盔等。除此之外,他们还会随身携带一个圆形大铁罐子,上面还有瓦楞条纹,往往放在德军的胸前或者身后。那么这个罐子里是什么东西,在德军众多装备即先占有一席之地。

罐子里面的东西并不神秘,就是防毒面具。德国士兵装备繁多,留下一个这么大空间装备一个金属罐子自然是有道理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预防将来在战场上可能遭遇到的毒气战,以不至于束手无策。

做出主要决定的其实是德国元首希特勒。当年希特勒自己曾经参加一战,当年眼睛差一点被毒气弹熏瞎。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也让希特勒在二战时就非常注意防毒,特意让自己的士兵携带一个防毒面具。

毒气弹最早大规模的使用发生在一战时的凡尔登战役。由于一战之初,毒气弹还并没有出战,因此协约国并没有防御化学武器的有效设备。等到毒气弹大规模使用以后,防毒面具的作用就显得必不可少,因此在防毒面具研制成功之后,其就成为了战场上必不可少的防御性工具。

我是头条号作者围知历史,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和看法可以在文章底下留言。也希望大家为这篇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你的举手之劳,我的莫大荣幸,谢谢各位


是阿维啊


这个罐子是圆柱形的,很大,大概有25cm左右,金属材质,一般被士兵们挂在背后,因为挺大的,看起来很显眼,因此德军会喷上迷彩色油漆用来伪装。

德国士兵装备繁多,要带各式各样的东西,留下了一个较大空间背这个金属罐子自然有他们的道理。这个罐子德军把它叫做防毒面具罐,里面装的是防毒面具,为了预防在战场上突然遇到毒气战不至于束手无策。


防毒面具不是单兵必备的装备,因为在二战期间,《日内瓦国际公约》规定,开战双方不许使用生化武器,即不允许使用毒气弹。既然如此,德国士兵为何把防毒面具视为生命呢?原来和德国元首希特勒有关。


我国有句谚语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希特勒在一战时,眼睛差一点被毒气弹熏瞎。说起这事有点好笑,希特勒是被自己部队发射的毒气弹所伤。最早使用毒气弹的是英国人,但大规模使用毒气弹的是德国人,是在一战关键的“凡尔登战役”中使用的氯气毒气弹被德国投入“一战”之初,英、法等协约国军队并没有防御化学武器的有效性装备,于是在防毒面研制成功之后,便成为了一战战场上,交战双方必备的防御性武器。防毒面具罐的构造看似简单,实则颇为复杂。放毒面具罐于1930年开始投入生产,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才停止,如依照长短分类,可分为长短两型,短型高612.5px,直径长312.5px,短型仿毒面具罐多分配于空军使用。长型高687.5px,直径长不便,长型放毒面具多分配于陆军使用。放毒面具罐,由钢制罐体、罐盖、闭锁器、尼龙背带四部分组成,携带方式可背、可挂,重量约0.5kg。



A0A号解说员


一般情况下这种死也不丢的东西一定是对于死者很重要的东西,这一点几乎没有例外,如果出现题目里面说的这种情况——所有的德军都宁死不丢的东西,那毫无疑问一定是对于德军每一个人都极为重视的东西。

我们根据题目划定的这个界限,首先明确一点,那就是这个东西确实很重要,以至于几乎每一个德军士兵都会宁死也不丢弃;其次我们发现根据题目的描述,这种东西每一个士兵都必须随身携带,那么就否定了这是一种从家里面带过来的东西,因为比较几百万的德军军队,不可能每一个家庭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既然可以保证每一个德军士兵都能拥有这个宁死也不丢失的东西,那么百分之百这种东西是被德军国防部下令全员配装的——是一种制式的东西;最后,我们根据题目的描述,这种士兵们宁死也不丢弃的是一种罐子,有了这个具体的形象,这就大大的降低了我们接下来搜索的难度了。

结合以上根据题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好几个要素,综合来看的话——这是一种德军士兵人手一份的宁死不丢的罐状制式东西。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在二战期间的这些个德军士兵们,他们全身由国防部统一配备的制式东西还是相当多的:一条配有弹夹的腰带、食品袋、野战水壶、掘壕铲、剌刀、防毒面具、军用饭盒、野营账篷、作战武器以及背包。那么符合题意的罐装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本着认真细致的态度,一个个的进行比对,首先来看腰带,腰带这种东西怎么看怎么不像罐子状的东西,所以首先进行排除;再来看食品袋,食品袋已经说是袋子了,自然没道理是一个罐子状态,且食品袋也不至于就成了宁死也不能丢弃的东西,如果食品吃光了,敌人攻击得有很厉害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放弃这种没有用的袋子呢。

继续看野战水壶,这种东西比较接近罐子状态的东西,因此可以入选;铲子、刺刀以及武器背包和帐篷这种东西很明显不是罐子;防毒面具这种东西似乎也有一点罐子的样子,可以入选;军用饭盒这种东西似乎也有一点罐子的味道,所以也可以入选。

我们选完了这种德军士兵宁死也不丢弃的罐状的东西后,继续进行下一步甄选,根据第一段的分析,这种东西对于德军每一个士兵都非常重要,结合他们所处的环境“战场”,那么必然是对他们在战场上极为重要,由此军用饭盒这种蠢东西首先应该被排除,因为饭盒这种东西难道还怕丢失吗,或者难道被俘虏之后怕敌人给饭不给饭盒只能用手抓不卫生吗?很明显不可能。

那么入选的这种德军士兵宁死也不丢弃的罐状的东西就只剩下野战水壶和防毒面具了,这两者对在战场上大生大死的德军士兵哪一个更重要呢?野战水壶作为最像罐状 的器具,它可以在关键时候拯救口渴的士兵,确实是很有价值的,且由于水壶可以容纳水,而在清洗伤口的时候,有时候非常需要水。

因此,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题目强调这种德军士兵宁死也不丢弃的罐状的东西是宁死也不能丢的,而水壶虽然重要,却还不至于达到宁死也不能丢弃的,所以,答案就出来了,这种德军士兵宁死也不丢弃的罐状的东西必然是防毒面具!

这样一切就都说的通了,在二战战场上对于毒气战,德国军队作为一战时期的开创毒气战的老牌军队,自然明白毒气战的可怕,所以必须全员配备,宁死也不能丢失,哪怕被俘虏了(德国人在集中营里面特别喜欢用毒气),只要带着毒气面具,还是有可能幸存的。


无笔


二战里德国兵确实随身带个罐子,那里面装的其实是防毒面具,不过不至于宁死也不丢,实际上由于用处不大,所以后期很多德国士兵都改在罐子里装其他杂物,而不是防毒面具。

在一战时,交战各国都普遍使用了毒气,并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希特勒就吃过这个苦头。也正因为化学武器造成的损害太大,所以各国1925年签订了《日内瓦议定书》,规定在战争中严禁使用化学武器。

然而《议定书》并未禁止各国继续研制、生产和储备化学武器,说起来几大国也都是老狐狸了,谁也不信对方的肯定会遵守《日内瓦议定书》不使用化学武器。所以美英法德都没有真的放弃化学武器,大家都积极的研制开发新的毒气,并储备了的相当数量用于战备,即使不打算首先使用,也要保证自己有反击能力。

一战的德军士兵,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胸口挂着铁罐,但是和二战德军士兵的铁罐有所区别

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开始加强军备,其中这防毒面具也是每个士兵的标准配置。不过防毒面具中填充的活性炭在空气中容易受潮,需要放置在密闭的容器中。而且防毒面具一旦破损就失去了防毒作用,所以在一战时,德军的防毒面具就用铁罐保存。

二战前德国研制的M30防毒面具(后期为M38防毒面具)虽然和一战时有所不同,但是用铁罐保存这个方法还是继续沿用卡了下来。放置防毒面具的铁罐是以铁板冲压而成,外面的竖状条纹其实是加强筋。罐子直径为12厘米,长度有两种,一种是27.5厘米,另一种为24.5厘米。

铁罐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其外壳也能为防毒面具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铁罐内除了防毒面具,还有备用过滤罐、备用镜片等配件。

在二战期间,每个德军士兵都会被配发一个装了防毒面具的铁罐,其实这也是大部分国家士兵的标配,只是携带方式不一样。

虽然说在二战期间除了日本在中国使用了化学武器,其他国家都担心遭到对方的报复,所以很克制的没有使用毒气,但是没一个人敢真的取消这一装备,所以即使到了战争后期,防毒面具还是会被发给士兵。

二战时期英国谢菲尔德的一处化学武器存放基地,在1940年最危险的时候,英国制订了一个计划,在必要时使用化学武器攻击滩头,不过最后没能用上

不过虽然交战各国并没有使用化学武器,防毒面具有时候还是能发挥作用的。比如在穿越起火的建筑物时,有时候烟雾太浓,戴个面具可以避免吸入有毒气体。另外德国根据巴祖卡仿造的RPzb43型单兵反坦克火箭筒其早期型号发射时产生的烟雾也有毒,所以射手不得不戴上防毒面具以后再发射。

RPzb43型单兵反坦克火箭筒和戴着面具的射手

也有一些德军士兵觉得防毒面具实在没用,后期就会利用这个铁罐装一些零零散散的小东西,反正平时检查仪容的时候也没几个人打开铁罐来进行检查。而且在真的需要减轻负重的时候,很多士兵也会选择把铁罐扔掉,毕竟这里面的东西用处最小,没有到宁死不扔的地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