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赏析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赏析

译文:

毛主席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赏析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赏析

赏析:

在中国的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特别是本词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激流勇进美学角度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鹰鱼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动植物,品类齐全,充满生机。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艺术角度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上阕:“今日之游”描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描绘了湘江的秋景。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赏析

下阕:“昔日之游”作者同一个激进的群体发生的关系,追忆了同学时光,抒写了胸襟和抱负思想层面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赏析

千古风流人物,以国为家,以人民百姓为父母,真正的做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江山如画,不知多少豪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几人敢说粪土当年万户侯?可不管世界如何风云变化,再过千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打下的江山依旧如故,主席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依旧如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赏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