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國境以南,太陽以西》:照亮他人之路,亦是照亮了自己腳下之路

剛剛好,看見你幸福的樣子,於是幸福著你的幸福。


——村上春樹《國境以南,太陽以西》


廣袤世界中,如同蜉蝣一般的我們,苦苦追尋著自身存在的意義。“國境以南,太陽以西。”這個引發過無數遐思的句子,曾經讓多少人產生了深深的感慨。村上春樹曾經藉助主人公之口,對書名《國境以南,太陽以西》做過解釋。

主人公總是在追尋“國境以南,太陽以西”的風景,但是,最終卻發現,這樣的風景,得到之日,就是終止之時。尋覓的過程,和消失的過程對立統一,難以分割。

當主人公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整個人都被一種前所未有的空虛所包裹起來。這樣的空虛感,促使我們不斷地詢問,生命的意義到底在於什麼?

人,在人類族群文明發展的近萬年之間,產生了不同於其他物種的情感。這種情感讓我們感覺到,在威嚴的造物主面前,我們不再孤獨。

看到他人喜悅,痛苦,失落,也會相應地產生對應的情感,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細微的代入感。這種情感有多種稱謂,諸如“共情能力”或者“同理心”。有人說,這是人性之中最柔軟的弱點,同樣,也有人說,這是上天賜予人類最寶貴的力量。

正如在《國境以南,太陽以西》一書中,主人公和島本在學生時代本來就曾經體會過的“相互溫暖”的感覺。


《國境以南,太陽以西》:照亮他人之路,亦是照亮了自己腳下之路

一盞燈火溫暖自己亦可照亮前方。


作為戰後出生的團塊世代,同為獨生子的兩個人,都在承受著難以言喻的孤獨。而多年之後,兩個人重逢時,曾經的青梅竹馬,已經變成了可見而不可得的遺憾。

伴隨著團塊世代精神世界中“空心病”的愈演愈烈,兩個人都在努力地用感情和身體填補對方的空虛,於是,演化成了一場畸戀。

直到最終,在迷亂過後,他們才發現,空虛無法用空虛填補。對於昔日情感的“補償心理”,似乎和所謂的愛戀存在著相當大的偏差。正是這樣的心理狀態最終造成了島本的不辭而別。

或許讀者們可以在這個時候嘗試著去揣摩彼時島本的情感。在婚外情的過程中,島本的存在事實上已經超脫了普通的所謂男歡女愛的範疇,而是成了主人公成長的一種見證。島本,是作為主人公對彼側世界的幻想而存在的。

意識到了這一點的島本決定結束這段關係。她用了最直接的手段,離開;而離開,是需要莫大的勇氣的。我們或許可以猜到,彼時的島本未必清楚前途如何。但她離開的步伐,是帶著曾經相互溫暖過的感激,而一步步邁出的。

曾經的意亂情迷是相互溫暖,而決然地離去,同樣也是彼此的照亮。無獨有偶,無論是東方或西方的文明,都曾經不約而同地提出過類似的觀點。


《國境以南,太陽以西》:照亮他人之路,亦是照亮了自己腳下之路

關愛自己,點亮生命的每一天。


聖經中,曾經屢屢提到“施比受有福”的觀點。印度也曾經流傳著一句膾炙人口的諺語:“贈人玫瑰之手,經久猶有餘香。”而在東方文明中,也曾經屢屢出現諸如“樂善好施”“矜貧救厄”等成語和典故。

可見,通過對他人的關愛,來點亮並昇華自身,這本來就是全人類的共識。舉一個最為知名,也極為貼切的例子。

盲人到親戚家中做客,賓主暢談,直到夜半時分。盲人想起家中有事,必須要回到家裡。臨行前,盲人懇請主人給他一隻燈籠。

主人萬分不解,盲人已經完全適應了黑暗的環境,即便是晚上,也可以用手杖來代替眼睛,返回家中。

但主人還是認認真真地準備了一盞燈籠交給盲人。出門的時候,盲人笑著說出了原委。

夜間,燈籠散發出來的光芒,盲人自然是看不見的。但是,這些光芒卻可以照亮他人。在給他人提供一絲光亮的同時,也等於在提醒他人,當心不要撞到了盲人。

所謂與人方便,很多時候和與己方便其實是同樣的一件事情。

關愛這種東西,就彷彿燈籠的光芒一樣,當這種光亮溫暖到他人的時候,總是會讓我們自身也沐浴在光芒的溫暖之中。

溫暖他人和照亮自己,本身就好像是一張牌的兩面,兩相對照,彼此依存,對立統一,不可分割。那麼,當我們試圖用這樣的方式來作為我們的人生態度時,要如何把握,並選取適合我們自己的表現方式呢?


《國境以南,太陽以西》:照亮他人之路,亦是照亮了自己腳下之路

互暖是最好的相處方式。


  • 不要去計較回報

對於多數人而言,在給予的同時,心底的深處多多少少都在期盼著某種回報。但是,隨著這種期盼變得強烈,給予這種行為的滿足感,也就會隨之降低。

在口頭上認可“不求回報”的人非常多,但是能夠真正做到的卻是寥寥無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太多的人沒有弄清楚所謂“不求回報”到底是一種做事的態度,還是一種需要被宣揚、被崇拜的精神狀態。

有時候,施與本身就是我們想要做的事情,既然已在施與中體會到了他人的幸福,那麼,就隨它去吧。做完了的事情,就像書翻過了一頁,不要再去計較。釋放掉自己的期盼,淡化掉慾望,收穫最真實的喜悅。

  • 把握施與的尺度

基於人與人關係的親疏、遠近的變化,施與的尺度本身也會產生不同的變化。這是我們在關愛他人時,最現實的一點。

能力和資源,總是有限的,這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客觀現狀。這也就註定了施與同樣也是一件需要明確限度的事情。

事實上,生活中不乏迷失在這種滿足中的人。


《國境以南,太陽以西》:照亮他人之路,亦是照亮了自己腳下之路

適當的距離,讓我們保持美好的樣子。


一個連家人生活都無法照顧好的婦人,用自己打零工換來的微薄薪水和低保,去救助數百條流浪狗。

我們不否認,這種不求回報的付出是一件不錯的事情。但同樣也須要認識到,這個婦人事實上只是一個沉迷在短暫性的施與的快感之中的人。

施與帶來的應當是自身的昇華,在此處,卻被變成了精神麻醉劑。自我犧牲,已經變成了婦人的自我滿足,僅此而已。

細細思考,就會發現,當婦人用微薄的生活費去救助流浪狗的時候,她那忍受著貧困折磨的兒女,就會因此失去相對舒適的生活,甚至失去受到更好的教育的機會。

過度施與的另一面,就是自私和掠奪。只有弄清楚了這一點,才能確保自己不會迷失其中。

  • 不干擾他人

照亮他人的人,和“聖母”“白蓮花”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自我犧牲,自我約束,而後者則是搬出一堆理由,去要求他人,亦或是自不量力,不知分寸地犧牲掉自己,最終變成了他人的累贅。

享受施與,體會施與,這從來都不是問題。但是,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除了把握分寸,也要時刻銘記,不管是在主動亦或是被動的情況下,都不應去幹擾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