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日本錯失大慶油田的開發;徹底改變了二戰走向,加速了日本的滅亡


上世紀50年代,中國大慶油田的發現強烈刺激了一些日本人。他們先是目瞪口呆,然後捶胸頓足、後悔不迭,因為在曾經日本統治的偽滿洲國,“天賜的良機”與日本擦肩而過……


日本錯失大慶油田的開發;徹底改變了二戰走向,加速了日本的滅亡


日本在中國東北到處找油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加速對華戰爭準備,日本政府經營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內有一個名為“滿鐵調查部”的機構,它的探礦隊就像過篦子一樣在東北大地肆無忌憚地尋找戰略資源,石油當然是主要目標。

當時,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的高橋純一是公認的石油權威,他的石油生成理論是所謂的“海底腐泥起源說”,即石油生成的條件必須是海洋沉積型地質構造,藻類和微生物死骸堆積形成的有機物在地熱的作用下分解而成,埋藏在具有海相沉積的地質區域。根據這個理論,日本將找油重點放在遼寧南部地區,原因是這裡比較靠近海邊。


日本錯失大慶油田的開發;徹底改變了二戰走向,加速了日本的滅亡


而位於松嫩平原中部的大慶,也就是當年日本石油公司找過油的所謂“北滿地區”,是典型的陸相沉積構造,理論上就是“貧油”地區,充其量也是油頁岩水平的石油埋藏,故不是重點找油地段。當時駐紮在哈爾濱附近的日本陸軍航空隊的飛行航線就在大慶上空,來去的飛機能夠經常看到草甸子的水面上漂著黑色的油膜狀漂浮物,於是他們向“滿鐵調查部”通報了此事。當時“滿鐵”方面回答也很乾脆:“這個地方不存在生成石油的條件。”“滿鐵調查部”因此沒有去實地勘探。

石油引發日美太平洋衝突

轉眼到了1940年,此時的日本已深陷中國戰場這個大泥潭,為了今後的戰爭,日本偷偷儲備了可維持兩年的石油,但如果不盡快找到新的石油資源,日本的戰爭機器將後繼無力。在東北找油無果後,日本軍部開始將視線轉向東南亞。

日本當時的石油產量為35萬噸,而東南亞1940年的石油總產量為1040萬噸,是日本年需要量的3倍,且屬於輕質油,還是歐美人建立的整裝的油田和煉油廠,是一塊嘴邊的肥肉。1940年日本攻佔法屬印度支那,名義上是切斷國際上的“援蔣通道”,實際上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讓軍隊接近馬來西亞半島,下一步是奪取荷屬東印度(即印尼)的大油田。


日本錯失大慶油田的開發;徹底改變了二戰走向,加速了日本的滅亡


美國看穿日本的意圖,於1941年8月1日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日本每年約290萬噸的石油進口渠道被完全封死。二戰時期一個著名的日本海軍大將曾說過:“離開石油,我們的戰艦和其他軍艦隻不過是稻草人。”日本感到“忍無可忍”,9月6日,天皇裕仁參加的御前會議正式決定對美開戰。日本時間12月8日凌晨,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同日,日本軍隊向駐馬來西亞的英軍發起突襲。開戰一週後,日軍相繼佔領爪哇地區的油田和煉油廠,且動用的都是傘兵部隊。到1942年2月,日本佔領了印尼境內主要的油田和煉油廠,並從本土和“滿洲”調去大批技術人員和設備修復油田和煉油廠。

日本完成對東南亞油田的控制後,計劃阻斷美國與澳大利亞間的海上運輸線以孤立澳大利亞。於是日美兩軍在所羅門群島和新幾內亞群島展開慘烈的爭奪戰,這場戰爭美國以強大的物質基礎為後盾,極大消耗了日軍的戰鬥力和戰略資源,日本從此失去進攻能力。此後,日本一步步走向滅亡。

石油夢“悲壯”破碎

大日本帝國的石油夢破碎得“如此悲壯”,以至於後來不少日本人為侵華期間沒能找到大慶油田“痛心”和“遺憾”。實際上,日本“滿洲石油公司”曾在大慶油田的邊緣地區打了一口1000米深的探井,流出來的是黏稠、含硫量很高的重油,而且流量很小(王進喜的1205鑽井隊的第一口井的深度為1100米)。


日本錯失大慶油田的開發;徹底改變了二戰走向,加速了日本的滅亡


有人後來為這件事解脫說,以日本當時的煉油技術,很難用這種石油提煉90號以上的航空汽油,陸軍煉油廠生產的汽油最高不過是78號,要想用高含硫的重油生產航空汽油,就必須從美國導入新的技術和設備,僅這一點恐怕就要等上十年八載,所以就放棄了繼續找油的計劃。

日本在中國東北找不到石油還有一個原因。日本當時有相當不錯的探礦公司,比如“日本礦業”是採用最先進美國設備找油的公司,但是日本軍方擔心在東北找油的消息一旦被美國人知道,就勢必暴露自己的戰略目標,所以沒用這家公司。日本的陸軍,尤其是佔領東北的關東軍就像一個獨立王國,他們也有自己的勘探設備,並且最深可以打到1800米,但是由於缺少專業的技術人員,找不到石油並不奇怪。

不管怎樣,由於對沒能找到大慶油田耿耿於懷,諸如“如果當初找到大慶油田將如何如何”的詞句常常出現在日本現代史中。有人還提出:如果日本當年發現大慶油田的話,最高統帥部也絕對不會做出“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如果不同美國開戰,太平洋戰爭也根本不是這個打法了……然而,歷史不是由“如果”構成的。退一步說,即便日本當年找到大慶油田,作為侵略者,它也終究難逃失敗的宿命。

(摘自《環球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