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为什么曹操大势所趋而未称帝?

海纳百川233699882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互相征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顺势统一了北方。此时的曹操,已经成为诸侯中实力最强者,再加上汉献帝在手,曹操完全有逼迫汉献帝禅让,自己登上帝位的条件。可是,曹操并未这么做。

之后,曹操举兵南下,与孙刘联军大战于赤壁。如果曹操能够在赤壁之战中取胜,那么一统天下,就变得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可是,曹操败了,三足鼎立之势随即形成。此时,即便是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依然是群雄中实力最强者,曹操同样有称帝的资本。此时的曹操,还是没有称帝。

其后,刘备取益州,得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关羽起兵北伐襄樊。孙权背弃了孙刘联盟,投向了曹操,袭取了荆州,杀死了关羽。襄樊大战之后,孙权上书曹操称臣,并劝曹操称帝。曹魏的大臣,陈群、夏侯惇、司马懿等人也劝曹操,可曹操再次拒绝了。

曹操在襄樊大战的第二年去世,终生没有称帝。曹操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应该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首先,曹操内心有英雄情结,希望做一名能臣。

我们最熟悉的对曹操的一句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是,按照《后汉书》所载,许劭所说的原话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听完大笑而去,非常的开心。

东汉末年,恰逢乱世,黄巾军纷起,群雄争霸,曹操正好可以做一名匡扶汉室的英雄。这一点,在曹操自己所写的《述志令》中,也有所表达:“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正是因为有他曹操在,所以,汉室才得以延续。而在他去世之后,曹操希望在他的墓碑上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心满意足了。

其次,曹操知道天下大势未定,还要笼络人心,不能成为众矢之的。

汉室虽然衰微,很多人还是忠于汉室的,比如极力反对曹操称魏公的荀彧。还有董卓时期的王允,以及曹操专权时期的伏皇后,及其父亲伏完,甚至是衣带诏的刘备、董承等人。

同时,诸侯众多,谁妄自称帝,其他诸侯就可以凭此为借口,讨伐之,使之成为众矢之的,而且结局都比较惨。比如有名的袁术,原本不称帝的话,还可以得到一些帮助。结果,袁术一称帝,很快就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连战连败,最后悲惨的死去。

曹操耳聪目明,为了笼络到更多人的支持,自然不会贸然称帝。

再有,曹操握有实权,虽未称帝,实权跟皇帝没有两样。

曹操虽然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丢失了本已到手的荆州大部分地盘。但是,曹操挥师西进,很快夺取了关中,凉州等地,并赶走了反叛的马超。曹操以此为功,让汉献帝准许自己“参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一套,后来基本上成为了历朝历代篡位之前的标准流程。

曹操接着又迫使汉献帝封自己为魏公,封地达到了十郡国之多,远远超过西汉初期刘氏藩王的封地。

曹操在收降张鲁,得了汉中之后,又逼迫汉献帝加封自己为魏王,同时,“加九锡”,并立曹丕为世子,公然违背了汉高祖所定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

紧接着,曹操僭越使用天子礼仪,穿戴、仪仗、装饰,以及居住的宫殿,全都按天子形制。此时的曹操,名义上还是汉臣,实际上已经是皇帝了,又何必急于一个皇帝的虚名。

最后一个原因,曹操希望自己的儿子曹丕篡位。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襄樊大战之后,孙权向曹操称臣,劝曹操称帝。曹操呢,将孙权的书信交给了群臣看。这其实是曹操的一个试探,群臣中的大部分都支持曹操篡位。

此时的天下,刘备仅仅占有益州和汉中之地,而孙权随拒有江左之地,可是名义上是曹操的臣子。可以说,曹操从名义上完成了大部分疆域的统一。再加上群臣的支持,曹操称帝的条件,已经非常成熟。

但是,曹操说了一句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个典故已经暗示了曹操的计划。周文王并没有灭亡殷商,而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攻取了朝歌,杀死了殷纣王,灭了商朝。曹操应该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就不要再背一个篡位的名声了,干脆让自己的儿子曹丕来做就好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曹操很快去世,曹丕继任魏王后,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基成了皇帝,建立了曹魏。唯一让曹操失算的是,曹丕偏偏将谥号给颠倒了一下,自己占了“文”的谥号,成了魏文帝,反而给了曹操“武”的谥号。

曹操虽然没有篡位,但是还是被曹丕追为了魏太祖武皇帝,太祖是只有开国皇帝才有的庙号呀。曹操到底是篡位了,还是没篡位呢?曹操、曹丕,也是一对活宝父子呀。


奕天读历史


不是曹操不想称帝,而是客观现实的束缚,让曹操不敢称帝,主要有下面三条原因


1 窝里反

建安二十四年9月(219年),曹操为了抵御刘备对汉中的攻略,亲率大军在长安督阵,老窝邺城爆发了一场叛乱,魏讽谋反案。

魏讽是当时的名士,才华横溢,备受士族推崇,被曹操的心腹钟繇征辟,担任相府西曹掾。他趁曹操远征在外,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威震华夏的时候,联络了一群邺城的官吏,准备夺取邺城,倾覆曹魏。结果事情败露,被镇守邺城的世子曹丕所杀,株连甚多。

曹丕

魏讽一案并不复杂,而且一年多之前,曹魏镇压了在许都的金祎、耿纪谋反案。但是,魏讽案给曹操的震动远超过金祎、耿纪一案,原因在于魏讽案有其特殊之处。

魏讽是沛国人,和曹操是老乡。曹操对沛国的老乡一直信任有加,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心腹和基本盘,没想到这次谋反的竟然是这些老乡。

另外,不同于金祎在许都起事,这次谋反居然是在曹操苦心经营的老窝邺城。如果说许多因为住着汉献帝,有不少人还对汉室抱有一丝期望,那么敢在曹操自认为铜墙铁壁、万无一失的邺城对曹魏发难,简直是在狠狠的扇曹操的耳光。

参与魏讽谋反的,是一大群曹操曾经信赖有加的人。比如张泉,是张绣的儿子,张绣自杀后,可能是心中有所愧疚,曹操对张泉一直不错。王粲,和曹操一样,也是建安七子之一,深受曹操信赖,没想到他的两个儿子也参与谋反。

魏讽案,反应了曹操在建安末年不顾一切加强集权、为称帝铺平道路的行为引起了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和冲突,这次冲突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较之之前许都汉室旧臣的反抗都更为严重。

曹操对此心知肚明,虽然曹丕在邺城下手狠辣,但是曹操接手后,被迫采取了一些息事宁人的措施。刘廙的弟弟刘伟参与了叛乱,曹操并没有按传统将其灭族,仅仅将其降职。这比起金祎案中,利用“救火”一事巧立名目屠杀百官的做法,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鲍国安版曹操

这可以想见,如果曹操继续冒天下之大不韪强行称帝,邺城不定会出什么篓子。“耗子动刀窝里反”,老窝不稳,还称个毛帝啊?

要想顺利称帝,既要安内也要攘外,老窝一波接一波的闹谋反,外面几个老冤家也没闲着,成天给忙的焦头烂额的阿瞒找不痛快。

2 孙权和刘备的压力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改变了之前积极扩展地盘的战略进攻态势,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建立曹魏王朝、消灭汉室残余势力上。

孙吴集团很快就意识到了曹魏战略方向上的调整,利用这段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巩固江南腹心区域的统治,开发岭南,掠夺人口和物资。从建安十九年开始,孙吴主动进攻空虚的淮南,迫使曹操不得不三次南征,但其目的也不过是巩固合肥,而非像赤壁之战一样意图吞并孙吴。

孙权,绰号孙十万

按下葫芦浮起瓢,这边孙十万刚开始捣乱,那边蜀汉也没闲着。刘备入蜀之后,眼看着就要做大,司马懿、刘晔等人劝曹操趁刘备立足未稳、蜀中未定,率军入川,消灭刘备,征服巴蜀。

作为三国军阀中最有军事才能的曹操当然明白其中的要害,他也想一举灭了这个卖草鞋的假皇叔。但是无奈老窝频繁起火,老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曹操的窘境,刘备的谋士法正分析的很到位,他劝刘备夺取汉中,因为曹操没有以汉中为基地进攻巴蜀,“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不是曹阿瞒不能打,而是老窝又出事了,他得回去灭火。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利用曹操不在,率军与曹魏争夺汉中,一举斩杀曹魏宗室大将夏侯渊,眼看着就要夺取汉中重地。

郁闷的老曹只能一边把草鞋刘的十八代先人问候了一遍,一边再度亲征,和刘备一决雌雄。无奈刘备坚守不出,曹操屁股后面的邺城又出了魏讽谋反的大案,老曹只好嚼着鸡肋退出当年费了不少力气才拿下来的汉中。

关二爷

汉中刚玩完,曹操还没喘口气,老朋友关羽带着荆州的蜀军也来凑热闹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起襄樊战役,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把襄樊的老曹几乎杀了个干净,只剩下曹仁带着几千人坚守樊城。关羽一时间威震华夏,各种反曹势力争相联络关羽,想来个里应外合送曹操回姥姥家。被揍的开始怀疑人生的曹操生出了迁都躲避关羽锋芒的蠢招,好在谋士们劝住了曹操,孙权又趁机偷袭荆州,从背后干掉了关羽,这才让曹操撑过了一生中最后一个大劫。

孙刘不断的主动进攻,让曹操在关中、洛阳、淮南几条战线上疲于奔命,这个时候哪有时间让他从容布置称帝的事?估计老曹都想给孙刘写信和他们商量商量,能不能等我登基之后咱们再接着打?

3 地方势力的掣肘

都说曹操统一了北方,但客观的说,有些地方只能说名义上统一。各地的豪族势力依然存在,有的还保持了半独立的地位。如果曹操称帝,这些名义上的小弟们到底会不会闹出什么幺蛾子,曹操也不是那么有把握,比如清徐地区的臧霸。

臧霸是清徐地区有名的豪强,早在建安三年就投降了曹操。与一般的地头蛇不一样,他在清徐地区的总揽地位曹操是承认的。曹操之所以让臧霸这个外人统治清徐,无外乎是利用臧霸在当地的巨大影响力保证东部的稳定。

清徐地区至于曹魏,有点像中东地区至于今日的世界,总是三天两头的搞事,当地的豪强没事就造反玩玩。比如昌豨,先后五次叛乱,曹魏的这件糗事还被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给幸灾乐祸了一把,很是没面子。

臧霸

和其他反复无常的豪强相比,臧霸算是讲究人了,基本上都服从曹操的指挥,在官渡决战之时,没有在曹操屁股后面放火,曹操很是念他的好处。

曹操在世之时,知道清徐豪强自成体系,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以曹操的才能也就将将能驾驭得住。但是,这股独立性比较强的异己势力的存在,也为曹操称帝埋下了可能的隐患。曹操对此是有担心的,尤其清徐之地临近至关重要的淮南,如果贸然称帝,引起臧霸等人与东吴互相呼应,共同起事,曹魏的东部战线很可能会因此崩溃。

之后的历史证明,曹操的担心并非是空穴来风。曹操去世之后,臧霸的徐州兵和青州兵居然串联在一起,鸣鼓擅去。幸亏曹丕处置得当,未加深究,这才躲过了一场萧墙之祸。


有上面这三个原因,曹操想称帝,只怕是没那么容易。

对此,曹操头脑比较清醒,他曾经对劝进的群臣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长期以来,这句话都被当成曹操不想称帝的证据。但是仔细分析下,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内容。

首先,周文王姬昌可不是什么白莲花,省油的灯。他一直积极扩展势力,为夺取天下做准备。先后攻灭了密国、黎国,并对朝歌形成了直接的威胁。在姬昌去世之前,已经在诸侯的拥戴之下称王,这对掌握中央政权的商王朝来说,是直接的挑战。

曹操以周文王自比,并不是说自己没有称帝的野心,而是说自己恐怕不能一统天下,他只能为后代打好基础,创造统一和建立曹魏王朝的条件。


历史深度报道


稍微把《武帝纪》过一遍,也应该知道“曹操生前就差一步称帝”了吧?结合他死后不久,曹丕就开始运作汉魏禅代,也就是说最后一步是曹丕走出来的。

那为什么曹操不称帝,而不是不敢称帝,曹操逾制比肩天子的时候,杀皇后皇子的时候,他怕什么了?

曹操不称帝有四个原因:第一曹操的家室不好如果急着称帝,大的士族是看不起他的;第二称帝不合时宜,局势不稳定,曹操称帝会因此陷入困境;第三曹操身体欠佳,当时他已经掌握了政权了,帝只是一个虚名;第四是称王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世袭,称帝则不能世袭。

曹操不称帝,对曹操来说,岁月不饶人,曹操从中年就有头痛病(华佗专治头痛,208年死,推出曹操患头痛在208年前就有了),一直坚持对抗病魔十多年(208-220),身体是一方面因素;

赤壁之败,刘备入蜀,汉中失守,然后天下三分,曹操怎么可能在局势不明的时候,急冲冲称帝,走袁术的老路呢?这是形势因素。

许都的耿纪案,邺都的魏讽案,政治圈中,他自己都不知道还有多少潜伏的反对力量。这是政治因素。

等到临死前几个月,孙权把投降信交到曹操手里,孙权劝曹操称帝,曹操置之不理。这是不敢吗?说到底还是时机不对,等到关羽被灭,曹操有条件了,生命也走到头了。自己一辈子挣来的一切都交给了儿子曹丕。

再者,曹操何等智慧,当然看出孙权并不是真心投降,双方都是互相利用罢了,曹操会让徐晃把孙权的信射入关羽营地,说白了,就是希望关羽能转过头跟孙权打起来。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曹操精明的很。

史实是关羽不信孙权的信为真,最后,两头吃亏,彻底玩完。

作为关羽的老朋友,曹操、徐晃也算仁至义尽了。

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我还是假设一下:

如果曹操延寿不死,孙权老老实实交出儿子做人质,在220年后,曹操绝对是会称帝的,因为他前面就只有称帝这一步路可走了,他不走,跟他打江山的臣子们也不答应。

还有曹粉喊着曹操做大汉忠臣。。。后人说曹操跟诸葛亮二人倒是很像,他们都是汉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都想尽心竭力辅佐汉室。其实纵观全局他们都处于三国最鼎盛的时期,想要完成霸王之业本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想要符合众人的口味更是难上加难。醒醒醒醒,其实在荀彧死的时候,曹操就决定不回头了,或者说回不了头了。




妖呀妖历史


答:这类问题我已经回复N遍了。我今天用最简单明了的方法给于说明:

曹操要想当皇帝,干什么!是不是要说的算,也就是关乎国家利益的大事小情得曹操来决定;执行处理这些事情的官员是不是也应该由曹操来任命或者决定。这是最主要的!什么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八拜九叩之类……对于政治家来说,不在话下。可有可无。

(东吴大皇帝孙权)

基于这两点,首先,曹操做出的决定必须要经过大家的同意或者多数人同意或者少数人中重量级的人物同意吧?换句话说必须有人支持他的决定,哪怕只是同意他一项决定,现给一个重量级的地位似乎也是值得的。既然是我同意你的决定了,你给我什么?我能得到什么?我冒着天下之大不韪支持了你,你总要有表示吧!否则,我为什么要支持你呢?

其次,你给我的地位和赏赐我得到了,我要这些东西干什么?还不就是为了老婆孩子子孙后代吗!不一定都是这样,但是大部分确实是一辈不如一辈。你曹操可以子孙相传代代当皇帝,我呢?谁不想子孙相传代代当大官呢?!你是不是也应该让我也一样代代为你“服务”呀!

(吏部尚书陈群)

现在你需要我,给我大官做,将来我的儿子肯定是不如我的,你来了个谁有才谁做官的唯才是举?我的子孙后代怎么办?你拿不出一个能保证我的子孙后代享有我一样的权利的政策,我为什么要支持你做皇帝呢?你当了皇帝,我的后代会是什么样的命运呢?织席贩履!你拉倒吧,我还是另请高明吧。

所以,陈群也好、司马懿也罢,就是给曹操一个选择,我借着孙权的劝谏表,一样的劝你称帝,但是,我劝你进位是有条件的!你如果进大位,必须接受我的《九品中正制》的用人机制。其实,作为曹操也不是全盘否定《九品中正制》,但是他并没有全部的接受这项选拔人才的制度。

这项制度本身是非常好的👍!它是诞生于汉末用人机制的改革成果。至少在当时是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的好评!莫非是曹操看到了它会容易被人为的篡改为谋求更大利益的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而威胁到他自己的权利?才不对《九品中正制》“俯首称臣”。不管是什么原因,曹操就是没有全盘接受它。曹操对那些劝进大位的人的回答靚了: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中行偃1


“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这时,各地诸侯纷纷而起,各霸一方,“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他们不管打着什么旗号,都不是为了恢复汉室,而最终要取而代之。

曹操更是念念不忘地想有统江山。他写的《短歌行》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见其心迹。况且魏、蜀、吴三园,曹操首先称魏王。

他为什么不称帝呢?

不是他不想当皇帝,也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是因为受着某些传统思想的束缚。在他的心目中,汉王朝早已不存在了。他“挟天子以令不臣”,表明他凌驾在汉献帝之上。他要迁都便迁都,要出兵伐谁就伐谁。

孙权、刘备等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并不过分。他之所以不称帝,主要是条件不成熟。本来在赤壁决战前,他就有扫平江南然后称帝的意向,可是赤壁一败,三国鼎足而立。从主观上看,他没有力量消灭东吴和西蜀。如果在这个时候称帝,刘备和孙权就可以大兴问罪之师,他就成为众矢之的。董卓、袁术等人的下场,曹操是十分清楚的。当孙刘联盟破裂,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劝他称帝时,曹操拿着孙权的劝进表对群下说:“是儿欲跟吾着炉火上邪!”这话道出了他对称帝的顾虑。曹模知道,只要他一称帝,刘备、孙权等人便会跟着效法。曹操说:“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不愿开这个头,他对当时的形势有着明确的认识。从这一点说,曹操不愧是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他把自己想做而又没有把握的事情留给儿子去完成。当群下劝他称帝,他回答道:“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意思就很清楚。这比袁术,袁绍那些野心很大但又鼠目寸光的笨伯们不知要强多少倍。





杏林帅哥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五十六岁,起兵作战已二十余年, “挟天子而令诸侯”已十五年,做丞相已三年,赤壁大败已三年, “天下三分”局面此时已形成,统一梦想更加渺茫。朝野政敌攻击他为汉贼,内部拥汉派亦心存狐疑,还有很多人巴望他赶快称帝。曹操整理他此时此地心事,创作了一生最长“公文”《述志令》(又名《让县自明本志令》)。

忠臣与篡逆

大人物往往有大困局,曹操的第一个深刻困局是出身。曹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养子。宦官比外戚道德基础更为薄弱, “赘阉遗丑”(见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政敌顺手就可给他一击。因此,曹操被推举为孝廉之后,接着不论任洛阳北部尉、任议郎,还是任济南相,皆采取不避险恶与宦官势力对抗态度。

建安元年(196年),在腥风血雨中壮大起来的曹操接受毛玠建议,成功迎献帝至许县,立许为都,开始“挟天子而令诸侯”。曹操在军事上、生活上犯了不少严重错

误,屡次差点丧命,但在事关皇位问题上却向来谨慎。

《述志令》下半部完全以“忠”为陈述主题。曹操历数自己心目中的榜样:齐桓公、晋文公、周文王、乐毅、蒙恬。曹操以前三者皆“兵势广大”却忠事其主来自况,以后两者表明自己累世忠良。众所周知,齐桓公、晋文公后来称霸了,周文王不代商,其子武王却代商了。历史上更多的是名将重臣死于功高震主。比如蒙恬,曹操曾赞赏蒙恬,后面又对蒙恬有此评价: “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

曹操的意思是明白的:称帝之事让子孙去做吧。

圣人圣王

《述志令》面上主旨是陈述“忠”,深层动机是向天下向这个血腥江湖表明自己的巨大存在,但曹操不能无视皇权道德紧箍咒。他的态度是明确的:我本人至死不称帝,就对得起汉室,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历史了。

曹操有俯视皇位的胸襟,皇位并非最高追求, “圣人圣王”才是他的理想。曹操的圣人圣王情结不仅流露在《述志令》中。他死前一年,孙权来信自贬为臣,劝曹操称帝,曹操营垒内也有大股势力盼他赶快称帝。他把孙权之信向部下公开,说: “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略》)身边的人却不屈不挠,已经说成不称帝天理难容了。

曹操这样打消他们的念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操常以周文王、周公为人生榜样,他们一个是圣人圣王,一个是有“元圣”之称的贤臣。曹操的自我期许是清楚的:有生之年做汉室“周公”,身后则期望成为“周文王”。

在这一选择中,现实妥协、道德自律、自身期许都包含其中了。曹操一直斗志昂扬,企图一战定乾坤,无奈赤壁之战后已无此可能。谁打仗最厉害,谁就能赢得统一和平,谁就是潜在的开国之君。曹操能看透,孙、刘等不会看不透。除了孔融、荀彧这类憨直士人能真正心存汉室,试想枭雄们是以何种眼光、何种心情打量江山天下?枭雄们之所以皆惦记那个名存实亡的汉室,原因在于不论皇冠以何种方式降临,总是来自汉室。刘备既有帝室之胄这一金字招牌,似乎怎么折腾都不会被当作乱臣贼子,但令他激动不已奋斗不息、脸皮一厚再厚的根本动力,还是自己做皇帝这一美好前景。孙权无牌可打,就盼着有人率先称帝,他好搭顺风船。风口浪尖上的那个枭雄正是曹操。曹操的“圣人追求”实在是玄之又玄。在皇权道德的天罗地网里,曹操注定成为一个大怪胎。

被重构的奸臣

宋朝之前,对曹操的褒贬,基本尊重历史事实。《三国志》作者陈寿给出的“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一评价,得到广泛认可。唐人称曹操为曹公,评价极高。至南宋,偏安局面令统治者气虚胆怯,无力打量天下,便视蜀汉为正统,视曹魏为篡逆。帝王们越是感觉到自己苟延残喘的状态,曹操便越是一个噩梦。到明、清,皇权体制愈来愈僵硬,道德路径愈来愈狭窄,随着《三国演义》及三国戏的流行,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丑般的曹操便代替了真实的曹操。

罗贯中欲表忠、孝、节、义为充塞天地之道德价值,刘备、曹操为其正负两极。不过,读《三国演义》,从曹操奸诈里常读出可爱,乃至读出忠厚,从刘备忠厚里却常读出虚伪。鲁迅看得分明: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

清统治者对各类小说大都是取排斥乃至禁绝的态度,唯对《三国演义》例外。不仅如此,清统治者还命大臣将小说改编成长达一百二十出名为《鼎峙春秋》的连台本戏。戏中“尊刘贬曹”成为绝对理念,曹操成了与历史事实甚少关联的漫画式固定丑角。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统治者,对“篡逆”格外神经过敏,既怕天下视自己为篡逆,又要防范针对自己的潜在“篡逆”势力,特别需要忠孝、节义的气氛。《述志令》表明,曹操不是圣人却有圣人追求。以当代眼光看,圣人追求或许不值得肯定,但却是曹操雄伟气象的来源之一。


君临天下的人


曹操这么名字相比没有人不知道,曹操在董卓进京之后就和王允合谋一起刺杀董卓,之后参加了18路诸侯讨伐董卓的行动,可以说在这之前曹操的历史形象应该大家都觉得很正面。但是在此之后曹操劫持了汉献帝刘协,挟天子以令诸侯,特别是在官渡之战以弱胜强把袁绍给灭了后,实力大增,这时候的曹操实力可谓是达到了最高。

这时候的曹操犹如当年的董卓一样,在京师说一不二,很多的贤臣良将都归附于他,包括像荀彧这种对大汉王朝死忠的谋臣(荀彧是想曹操打下江山把江山还给汉献帝),可以看得出曹操的个人魅力,也能体现曹操唯才是举,知能善用,这点上董卓就完全不能比。

但是在曹操把持朝政之后,就迫使汉献帝封他为魏王,这一点上已经破坏了大汉的基本国策,当年刘邦定下规定,非刘姓不能封王。但是在废汉献帝自己做皇帝这一点上,曹操一直没有走,曹操自己也说了有生之年肯定不会做皇帝,但是后世子孙他就管不着了。果不其然曹操死后曹丕继承魏王位置,不久就把汉献帝赶下台自己当了皇帝,汉朝自此算是真正的灭亡了。

我们比较一下这曹操和曹丕,为什么曹操不敢称帝而曹丕能做到,我觉得无非以下几点。

第一,曹操不想背上篡汉的骂名,曹操还是很注意个人形象的,之前也一直这样的表装自己。

第二,是曹操时期还有一大帮的大汉死忠粉,特别是以荀彧为首的这些文臣,他们阻碍了曹操称帝的想法,因为当时这些人的话语权很重,特别是他们能带动天下读书人,代表着士大夫阶层的想法,这点上曹操没有办法逾越;但是到了曹丕时期大家对大汉的感情就没那么深了,在这批老臣死去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有实力的反对声音,反倒是大家为了加官进爵鼓动曹丕篡汉。

第三,就是天下的局势所迫,曹操在的时候天下诸侯还是对大汉很忠诚,特别刘姓的诸侯王,曹操虽然控制住了献帝,但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曹丕那时候就不一样的,诸侯王之间的征伐使得三国鼎立,其他那些诸侯王基本都被消灭干净了,魏国实力最为强盛,曹丕有实力对抗东吴和蜀国,加上这时候的刘备和孙权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完全也不去理会什么汉献帝了,口头上喊喊反对而已。孙权不用说了,大汉在不在和他没什么关系,刘备你看他之后能为张飞、关羽报仇兴兵伐吴,没见他汉献帝被逼下台举全国之力去伐魏的吧,也能看出他们其实对于曹丕篡汉是一个无所谓的态度。

综上3点,我觉得曹操之所以没有篡汉是因为条件所逼,不允许他这样做,这点曹操比谁都明白;而曹丕能这么干也是因为我们分析的这样,天下大势所趋,已经有这样的条件让他篡汉。


你的平头小哥


曹操至死不称帝是有原因的,而且他不称帝的理由也非常符合历史实情,作为今天的我们来看,也很有道理。理由如下:

第1条理由是名声问题——曹操不愿背乱臣贼子之骂名。

我们要知道,儒家文化的兴盛始于汉朝,而且在汉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汉朝朝廷的最为看重的一种文化,而儒家文化最讲究的就是忠孝礼义、伦理纲常等道德规范。所以说当时虽然是东汉末期,但这种经过数百年渗透的儒家文化,已经深入到了老百姓的认识里。所以,忠孝等品质还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所以尽管血雨腥风、战乱四起,但是各地势力还是要打着皇帝的旗帜才行。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他也一方面深知皇帝的价值,但另一方面他自己骨子里仍然是有忠君思想的。要知道董卓就因废一帝立一帝,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国贼,甚至死的时候被点天灯,也没有人管。更别说废帝自立,恐怕要被万夫所指,光是舆论唾沫都能把你淹死。当然这也是最关键的,曹操是背不起这个骂名的。所以曹操一再强调,他只想做一个周公那样的能臣。正如他诗中所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2条理由是现实问题——曹操不愿做袁术那样的笨蛋被群殴。


凌风晓林


演义

曹操称帝是意料之中,他亲手打败了大大小小十八路诸侯的十六路,仅乘孙刘二家,在长坂坡的胜利,已成统一全国的是实,分析:孙权有四十多万兵马比得曹操百万雄(其实七十多万),难怪东吴文臣没有一亇主战,孙权处有二难,降则受辱他人,战怕打不过曹操。

。这時刘备穷极聊倒蜗居江夏兵不满千,刘备派孔明过江,去喙孙权同曹操开战。因为孙曹开战,无论谁胜谁负同他没有什么利害关系,坐山观虎斗,或许还有混水摸鱼之利。孔明过江与文臣接触都是一邦投降派,为了战降问题开展了一场大辨论,即有名的孔明舌战群儒。当初东吳的情势,文臣主张投降,从兵力上孤不敌群,在武将中以程普,黄盖老将为首主张扺抗,理由是凭长江天暂地理优势,从客观上曹操北军,干鸡子难过大江,可惜的武备总管周瑜还在朝,在江州:鄯阳湖操练水师,孙权因为大哥孙策临终交待: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

。末久周瑜还朝。他已成为战与降的关健人,他为了缓解人心,他对二邦势力都不表态,谁说降即降,谁说战即战。此事要经吴侯一起研讨,听吳侯怎么想,孙权主张,你周瑜衡量,能打则打,如打不胜则降,然后周瑜胸有成竹会见诸葛亮,天下能者皆同,二人都主战。

。因此引起赤壁大战,在这场这争中双方都採用的心理战,即谋略为主,由于曹操营中缺泛顶级谋士而落败。所以曹操说过,郭嘉不死,没有此败,他自已也默认,这场战争中有错,可惜没有人提醒,这说明了孙刘阵营的智商比曹营高,但曹操历来知错不认错,只说了句郭嘉不死,没有此败,这句话也同時重重批评了曹营中的众都谋士,都是饭桶。从此曹操的统一大业放弃,因他的身体不兴了,还想当什么皇帝。因为他生活水平和政治实权已都达到了皇帝相等,何必再讨过空衔自取篡位的恶,聪明者唯有曹操也!


老龚166916589


曹操称霸三国这么长时间,并且又有那么多有才能的人辅佐,为什么他没有废掉汉献帝,自己称帝,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呢?

要知道,曹操的野心是非常大的。从他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看出来。他从一个不知名的汉朝的小官,一步一步招募自己的军队,占领自己的城池,和别的诸侯一起争霸天下,并且最终,以少胜多统一了北方所有的州郡。成为了当时最大的诸侯。而在他称霸的过程当中,有一个人对他帮助是非常大的,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人,他的霸业不会这么成功的实现。这个人就是一直在给曹操出谋划策的荀彧。在曹操之前,天下最大的诸侯是袁绍。当时他的门下可以说是谋士众多,人才众多。但是袁绍的性格优柔寡断,使得很多人才都不太喜欢他。都觉得他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所以有的人就投奔了,更加惜才的曹操。而荀彧就是这其中的一个。

他之所以投奔曹操,是看中了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觉得曹操是天下这些君主里最聪明的一个。而且荀彧是忠于大汉王朝的,他觉得自己是汉朝的臣子。而且当时曹操也正好借着保护天子的名义,将天子扣押在自己这里。使得外界很多人都觉得,曹操是忠于汉朝的,是想要振兴汉室的。荀彧也是这么觉得,他认为,如果投靠了曹操,帮助曹操的话,可以使得,大汉王朝,能够再延续很多年。大家都知道刘备一心想要重振东汉的辉煌。但是荀彧作为一个忠臣,何尝不是呢?这也是他毕生的理想。

于是曹操借着,汉朝的名义,东征西战。而荀彧也是在后为他出谋划策。但是随着曹操势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逐渐的暴露了出来。在朝堂上,皇帝都要看他的眼色来办事。这让荀彧看起来非常的不爽,觉得曹操总有心想要谋反的意思。但是曹操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魏国,但是依然还是,对外宣称忠于大汉王朝,做大汉王朝的附属国。就等于说是汉朝的皇帝,封他做了一个王。如果说当时的汉朝,实力还比较强盛,那荀彧可以接受,但是当时汉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只是在曹操的庇护之下才得以苟延残喘。只要曹操想,随时他都可以灭掉汉朝,自己称帝。这让荀彧非常的不能接受。他来是为了振兴汉室的,但是没想到最后变成了这种结果。这时候曹操的势力已经非常大,荀彧已经没有办法在阻止他。这时他只能做一个选择,是去投靠,真正想要振兴汉室的刘备,还是继续留在这里。

但是荀彧也是一个重感情,重情义的人,他是不会背叛曹操而去投奔刘备的。可当曹操的心思暴露出来之后,他又没有办法阻拦,这让他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他努力了这么多年的目标,却发现别人是在骗他的。但是他还只能留在这里,帮助那个曾经骗他的人。但是现在他也不会尽心尽力的帮助他了了,每次早早想要做那些违反伦理纲常的,事情的时候,他总会站出来第一个反驳曹操。一次两次没有关系,但是久而久之,曹操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因为这个时候曹操大局已定。

后面也不太需要荀彧的帮助了,而且荀彧一直在跟他唱反调,所以他就派人给荀彧送了一盒点心过去。但是当荀彧打开那个盒子的时候,里面什么也没有。于是荀彧就明白了曹操的意思。曹操是希望他老老实实的不要总是跟他唱反调,闭上嘴巴。这样曹操可以确保他安度晚年,并且享尽荣华富贵。但是坚持了这么多年的理想破灭的荀彧,这些身外之物对他来说还有什么用呢?他不想再放纵曹操这样下去,但是他自己又没有力量可以阻止他,所以他最后选择了自杀。

他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反对曹操,希望曹操可以守住一个作为臣子的本分。而且他们两个这么多年同甘共苦过来,相信也是有一定的感情的。当荀彧自杀之后,曹操也是非常的伤心。我想曹操肯定也是哭过了,毕竟荀彧跟随他征战这么多年,功劳可以说是非常的大。但是奈何,他两个的立场不同。所以只能导致两个人这么多年的感情在这一刻破碎,并且使得原本好好相处的两个人,现在反目成仇。而曹操也是记住了荀彧的警告,一直到死都没有选择篡位称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