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定了!AI 大牛賈佳亞告別騰訊優圖,創立“思謀科技”,已獲融資

昨日晚間,已有媒體報道稱原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旗下優圖實驗室負責人、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工程系終身教授賈佳亞創業新公司為思謀科技(SmartMore),已完成 Pre-A 輪融資。

賈佳亞創立新公司,已獲融資

2 月 27 日晚些時候,InfoQ 記者通過天眼查發現,思謀科技的公司信息已經可以查詢,該公司確實已經獲得數千萬人民幣的 Pre-A 輪融資。其核心成員,也就是該公司的創始人為賈佳亞、沈小勇,其中,沈小勇曾擔任騰訊優圖實驗室高級研究員。

定了!AI 大牛賈佳亞告別騰訊優圖,創立“思謀科技”,已獲融資

目前,媒體獲悉,該公司在深圳和香港設立了研發中心,並在上海設有商務代表處。據介紹,思謀科技是一家 5G+AI 領域的科技公司,致力於將 5G、AI 應用在高清視頻、智能製造等領域。賈佳亞對媒體表示, 實現全面系統化、智能化、自動化是思謀瞄準的解決方案,思謀的企業目標是擺脫單個算法領域的數據侷限,以系統化體系架構開創 AI 2.0 時代。

賈佳亞離職風波

2019 年 11 月 18 日,InfoQ 得到消息稱:騰訊優圖實驗室(X Lab)負責人、騰訊傑出科學家賈佳亞已於本月 15 日從騰訊離職,接下來,他將重回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晚些時候,該消息得到了賈佳亞本人和騰訊方面的否定,稱:賈佳亞尚未離職。

如今看來,賈佳亞確實離開了騰訊,並選擇創立了一家新的公司。

在此前的離職風波中,有媒體分析,賈佳亞離職或與騰訊產業互聯網戰略深化後,格外關注對各個事業群的效率和損益有關,這些實驗室已成立多年,但部分成績並不明顯,騰訊管理層現在開始衡量投入產出比,保障實驗室高效運作。

晚點 LatePost 引述一位知情人士的說法稱,“這是一個很艱難的領域,他也很想做出成績,但最終在落地方向的選擇上,賈和更上層的想法不太一致,同時他的產出也不太有說服力。”

賈佳亞自 2017 年加盟騰訊優圖實驗室,負責計算機視覺、圖像處理、模式識別、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及人工智能與各種應用場景結合的深度探索。加入騰訊前,他曾與微軟研究院、谷歌、高通、英特爾、Adobe 等圖像和人工智能研究機構開展過深度聯合研究工作。

另外據公開資料顯示,賈佳亞 2004 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從助理教授做起,2010 年升任副教授,2015 年任教授,隨後成為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教授。值得一提的是,賈佳亞在港中大期間的導師除了本校教授鄧智強,還有一位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沈向洋。

在任教期間,賈佳亞也是碩果累累,不僅產出了業內廣泛認可的研究成果,還培養出了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徐立這樣的優秀學生。

騰訊連損兩員 AI 大將

因為存在“賽馬機制”,騰訊的 AI 力量主要分佈在三大 AI 實驗室:騰訊 AI Lab、專攻圖像處理的優圖實驗室,微信事業群下的微信 AI。賈佳亞的離開對於騰訊優圖實驗室而言,無疑是一場人事巨震,騰訊又損失了一員大將。

在他之前,騰訊 AI Lab 的第一負責人,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和統計學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張潼從騰訊離職的消息也曾一度在業內引起轟動。

二人在 2017 年前後腳加入騰訊。2017 年 3 月,張潼加入騰訊擔任 AI Lab 主任。兩個月後,賈佳亞加盟騰訊優圖實驗室。值得一提的是,在賈佳亞來之前的兩週,語音識別領域頂級專家俞棟加入騰訊擔任 AI Lab 副主任,並負責新成立的美國西雅圖 AI 實驗室。

在加入騰訊之前,賈佳亞、張潼都是學界知名的 AI 大神級人物。賈佳亞曾是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任職期間,他創立的視覺實驗室對圖像濾波、圖像去模糊、圖像增強、圖像稀疏處理、多頻段圖像信號的融合,以及大範圍運動估計等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加入騰訊前,張潼曾擔任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教授、IBM 研究院研究員、雅虎研究院主任研究員等。

這兩位學界的大牛幾乎在同一時間段加入騰訊,這在當時被解讀為騰訊在 AI 領域展開的大動作。

2019 年 1 月,加入騰訊還不足兩年的張潼從騰訊離職。彼時有傳言稱,張潼離職後或將再返回學術界。2 個月後,一則官宣落定了他的新去向,張潼加入創新工場,兼任科研合夥人,並出任港科大和創新工場聯合實驗室主任。

定了!AI 大牛賈佳亞告別騰訊優圖,創立“思謀科技”,已獲融資

張潼


外界曾猜測,張潼的離職很可能與騰訊向產業互聯網轉型有關。在 之前的文章中,AI 前線曾經分析過張潼博士離職騰訊的主要原因或許是:AI Lab 成立以來缺乏重磅落地產品,未能產生實際價值。

據瞭解,此前,騰訊對於旗下這幾個實驗室是不設置 KPI 的,而是以學術論文產出作為 KPI。俞棟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西雅圖實驗室不設置 KPI,其目標是做到“學術有影響,工業有產出”。有媒體曾報道,張潼本人也沒有 KPI,唯一的 KPI 就是發論文。AI 前線此前接觸到的一位專家曾表示,騰訊旗下實驗室專注基礎研究,無需為資金感到擔憂。

伴隨著過去一年來騰訊產業互聯網戰略的深化,這樣的情形或許發生了變化。深入產業,對落地和效率的要求更高了,學術研究成果能否做到很好的落地成為關注的重點。落地是目前人工智能發展公認的難點,“學術有影響”和“工業有產出”恐怕在短時間內還難以兼顧。

短短兩年,張潼、賈佳亞相繼離開騰訊,意圖重返學術界,儘管張潼最後去了投資機構,但背後投射出的多層次原因確也值得思考,在格外看重業務落地成果的工業界,以學術指標考核 AI 研究院是否得當?從學界出身的科學家們在進入工業界之後,能否在落地需求和學術影響力間完美兼顧?

AI 發展現狀:落地難,多歧路,如何破?

坦白說,騰訊在人工智能領域一直有著不錯的成績,尤其是計算機視覺領域。

以今年計算機視覺頂會 ICCV 為例,騰訊旗下的優圖實驗室共有 13 篇論文入選;另一項視覺頂會 IEEE CVPR 2019 中,騰訊公司有超過 58 篇論文被本屆 CVPR 大會接收 ,其中騰訊 AI Lab 33 篇、優圖實驗室 25 篇。

雖然論文產出豐碩,但是騰訊 AI 卻仍然沒能讓外界產生“震撼”的感受。

從產品上來看,騰訊的 AI 能力更多地體現在遊戲上,比如圍棋 AI“絕藝”、王者榮耀 AI“絕悟”,兩款 AI 均在各自的遊戲領域完勝人類選手;在社交領域,騰訊 AI 也有涉獵,比如用戶最常用的微信、QQ 等聊天工具的語音識別、翻譯等等。

此外,騰訊推出了一套騰訊雲的智能服務系統,名曰“騰訊雲小微”,據瞭解,可以讓接入用戶的產品快速具備聽覺和視覺感知能力,幫助智能硬件廠商實現語音人機互動和音視頻服務能力。

有業內人士曾分析道:“缺乏重磅落地產品”是騰訊 AI 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如翻譯、語音識別等產品雖然已經落地,但是對於業界來說,不過是“人有我亦有”——沒有特別明顯的區分度,更談不上獨創。

2016 年,騰訊順應著發展潮流建立了自動駕駛實驗室,但是一直以來,騰訊自動駕駛的發展對業界來說一直有些神秘。直到 2018 年 11 月,騰訊全球合作者夥伴大會上,騰訊自動駕駛總經理蘇奎峰才披露了無人車研發的佈局,可是,隨著自動駕駛行業的發展逐漸趨於平緩,騰訊無人車的發展方向則又成為了新的謎團。

論文產出頗豐、重磅落地產品缺乏,這不僅是騰訊一家在 AI 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難題,隨著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的逐漸冷靜,產品落地、商業化等需求漸漸成為了主流,如何在保證技術水準的同時,讓 AI 產生商業價值?需要行業共同思考。


關注我並轉發此篇文章,私信我“領取資料”,即可免費獲得InfoQ價值4999元迷你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