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哪里有什么“差生”?懂得了这3个心理学原理,孩子个个能成才

文|镜心

哪里有什么“差生”?懂得了这3个心理学原理,孩子个个能成才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成才,可是,要怎样将孩子送上成才之路呢?其实,对于父母们来说,观念和方法是很重要的!

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三个小故事,并详细解析故事背后的三个心理学原理,希望能够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对父母们有所启示和帮助!

故事1:一个“谎言”造就的奇迹

1968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开展了一项实验:

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一共选了18班,对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任课老师,而实际上,这份学生名单完全是随机抽取出来的。

8个月后,他们再次来到这个小学,对18个班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

凡是在名单上的学生,成绩都有了极大的进步,个个名列前茅,而且性格开朗、自信心强,人际关系也都非常和谐。

这个实验的结果,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哪里有什么“差生”?懂得了这3个心理学原理,孩子个个能成才

罗森塔尔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老师对这份名单上的学生,有着更高的心理期待,并将这种正向的期待,通过语言、行为、情感等各个方面,传导给了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这就使得学生在这种正向的期待之下,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变得更加自信、自强,奋发向上,于是,便出现了我们看到的奇迹。

罗森塔尔效应给父母们的启示:

罗森塔尔效应,又被称为“期待应验理论”,意思就是,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妨给予其正面的期待,而不是通过贬低、打击的方式来刺激他们,使之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成长。

现在有一种教育观点,叫做“赞赏教育”,它的理念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如果父母能够对孩子传达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父母向孩子传递消极的期待,就会使他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由于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主观到客观的发展过程,所以,对于很多年幼的孩子来讲,他们并不能对自己形成客观、理性的自我评价,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和老师的评判。

如果父母和老师都说,这个孩子很听话、很懂事、脑子好用,又很努力,长大了一定错不了,那么他就会形成一种“我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我应该努力达到老师和父母的期待”这样的想法,并向着这样的目标努力。

但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看看你一天,别的能耐没有,就知道调皮捣蛋,我看你将来肯定没什么出息。这样呢,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我是一个没出息的捣蛋鬼”这样的自我评价,因为我父母都是这样说我的,这还有假吗?我学习就是不行,于是,就放弃了自己。

所以,父母们如果理解了这个心理学定律,就要多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欣赏和认可,多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和鼓励,经常向他传达自己正向的期待。

因为,期待应验理论告诉我们:“说你行,你就行”!

父母的欣赏、认可、鼓励、信任,是孩子最好的自信心来源,也是他们走向成功之路最强大的心灵能量。

罗森塔尔效应给孩子们的启示:

我们要善于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激发自己的潜能。

心理暗示的能量,是巨大的。

比如:在上台演讲,或是重要的考试之前,如果你暗示自己:“放松下来,放平心态,我会表现得很好,我一定能行!”

那么,你就会在这样 心理暗示下,变得更从容、更自信,从而表现得更加出色。

相反,如果你一直在质疑自己:“我能行吗?我怕是会说不好吧?我感觉自己可能要搞砸!”

那么,这样的心理暗示,会令你变得非常紧张、不安,从而大大增加出错的概率。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一句话,叫做“心态决定命运”,所谓心态,就是你对自己的看法和期待。

如果我们对自己抱有正向的期待,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会倾向于与自己的期待保持一致,成为我们希望成为的那类人。

如果我们不能信任自己,常常责怪自己不够优秀,那么,就可能会在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下,意志颓废,情绪消沉,真的变得事事不如意,越来越走下坡路。

所以,我们知道了“罗森塔尔效应”所代表的“期待应验理论”,不妨放下对自己的责怪和消极暗示,多给自己正面的、积极的鼓励,这样,我们才会变得内心越来越阳光,人生越来越成功!

哪里有什么“差生”?懂得了这3个心理学原理,孩子个个能成才

故事2:差生变天才

德国著名化学家瓦拉赫,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可就是这样一个天才式的人物,在童年时代居然被老师们认为,“完全是一个不可造就之才”。

原因是这样的:

瓦拉赫在中学时代读的是文学,结果一个学期下来,他的成绩极其不理想。于是,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过分拘泥,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造诣。”

此后,瓦拉赫又改学了油画,可是,他既不善于构图,也不善于润色,学期末考了一个全班倒数第一的成绩。于是,老师给了他一个评语:“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对于如此笨拙的学生,很多老师都认为他根本不会成才。

这个时候,化学老师因为看他做事的态度非常认真、一丝不苟,很适合做化学实验,就建议他学习化学试试。

结果,瓦拉赫在化学方面的天赋就如同被点燃的火种一样,他的成就照亮了化学科学的殿堂,成为化学领域“不可多得的天才”。

瓦拉赫效应:

哪里有什么“差生”?懂得了这3个心理学原理,孩子个个能成才

瓦拉赫效应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都不是全能的,一个人唯有将着眼点放在自己的优势项目上,努力开发潜能,发挥自身长处,才能有所成就。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的。

有人具有卓越的语言智能,他们在运用语言表述事件、表达思想上,往往表现出非凡的能力。

有人具有出色的音乐智能,他们对音乐的节奏、音准、音色和旋律,有着独特的审美和感知。

有人具有逻辑数学智力,他们善于分析事物间的各种关系,擅长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在生活中表现得思维清晰、做事理性、善于思考。

有人具有超强的空间智能,表现为对于物体的空间关系,具有很强的感受力、辨别力和记忆力,善于利用空间关系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有人具有优越的身体运动智力,他们四肢强健、有力,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多在体育、舞蹈、武术等方面表现出众。

有人具有极强的内省智力,他们善于认知、洞察和自我反省,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感、动机、欲望、个性、意志等等,并形成恰当的自尊和自我约束能力,是生活中的“智慧家”。

有人具有出众的人际关系智力,他们喜欢并擅长进行人际交往,能够准确而敏感地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的反应,这一类人往往被称为具有“高情商”的人。

有人则具备一种自然智力,他们有着很强的认知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能够很好地辨别差异,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在自然环境中生存。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使他变得聪明。

要想变得更聪明,更有才干,更有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展自己的天赋智能,让自己的独特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和完善,从而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

哪里有什么“差生”?懂得了这3个心理学原理,孩子个个能成才

不要一味盯着自己缺点和不足,自怨自艾,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没有出息。

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差生”,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差的话,那也许只是你还没有充分了解自己,不懂得开发自己的潜能罢了!

成龙小的时候,文化课成绩非常差,如果他当年没有学习武术,根本不可能成为家喻户晓的国际巨星;

傅聪如果当年一味想要继承父亲的衣钵,学习美术,那么也许这一生都会平庸无奇,根本无法以其卓越的音乐天赋,享誉中外乐坛。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卓越的人,首先要学会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发挥自己的长项,专注于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领域,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故事3:被小偷看不上的“文豪”

曾国藩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几乎家喻户晓。

可就是这样一个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之人,居然曾经被小偷看不起。

故事是这样的:

曾国藩少时读书非常勤奋,但是却并没有什么天赋。

有一次,他在家中读书,一篇文章重复了很多遍,可总是记不住。

这个时候,天色已晚,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左等右等,这灯光就是不灭,只听得曾国藩一遍一遍背着那篇文章,却始终背不会。

后来,小偷听着听着,连他都背会了,曾国藩却还在苦读不止。小偷长叹一声:“就这种水平,还读什么文章,考什么功名啊?”说完,离开了他的院落。

可最终呢?“聪明”的小偷平庸一生,“笨拙”的曾国藩却成了一代名臣。

吉格勒定理:

哪里有什么“差生”?懂得了这3个心理学原理,孩子个个能成才

吉格勒定理的含义是: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只要付出努力,刻意练习,那么,你就有机会摘取成功的桂冠。

此外,我们都很熟悉王安石笔下的名篇《伤仲永》,一个少年天才,因为缺少后天的持续努力,最终造成了自己“泯然众人”的悲剧。

人的智力分为两种,一种叫做“流体智力”,一种叫做“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与人的遗传基因和天赋有关,流体智力会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

晶体智力,则主要来自于人们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它会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以及学习的刻苦程度,不断增加,且不会随着年龄的老化而减退。

我们都熟悉这样一句话,“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里面的心理学依据,就是晶体智力的积累和增加。

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先天智力,并不是呈完全的正相关,努力程度,也是改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像故事中的曾国藩一样,不断努力,不断积累,这世上哪有学不会的知识呢?

我自己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不够聪明,但是很勤奋。

无论走到哪里,我的手里总喜欢拿一本书,只要有时间,就看书,看到好的句子就摘抄下来,反复阅读;看到有哲理的句子,就反复思考、默默体会,记在心里。

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个聪明人,但是我相信,只要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积累,每天都在进步,我一定可以变得越来越优秀。

以上3个故事,3个心理学定律,希望能够对家长和孩子们有所帮助:

  • 经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你就会向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成为自己所期待的那类人;
  • 找准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专注于喜欢并擅长的领域,你就可以成为行业的专家;
  • 刻意练习,持续努力,天长日久的积累,才是成就卓越人生最可靠的保障!
哪里有什么“差生”?懂得了这3个心理学原理,孩子个个能成才

我是心里咨询师镜心,温暖陪伴,治愈心灵,愿与您一路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