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刘禅和孙皓同是亡国之君,为啥刘禅能保住性命,孙皓却被杀啦?

爱车E族3


三国枭雄曹操曾对孙权给予最好评价,7个字:“生子当如孙仲谋”。年轻时英明神武的孙权,用人不疑,其能力得到了后人的一致称赞。然则,孙权到了晚年却性情大变,骄奢淫逸,猜疑成性,滥杀无辜,成为了一个大昏君。

编辑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备、曹操去世后,陈寿在《三国志》里都使用了天子才能使用的“崩”、“殂”,却独独对寿命最长,在位时间也最久的孙权的死亡称之为“薨”。

那么,晚年的孙权为什么会从明君转变成昏君呢?

原因很简单:太子孙登死得太早。

孙权的长子孙登很多他的风范,智能和韬略都是一流的,深得孙权宠爱,一直当准接班人来打造。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孙权越来越老时,孙登却来了个英年早逝,这对孙权的打击是巨大的。

孙登死后,按照立长的原则,他的第二个儿子孙和被继任为太子,然而,这时的孙权喜欢却是鲁王孙霸。

编辑

当孙权给予鲁王的待遇与太子不相上下时,一个为了自保,一个为了上位,于是各自结党,形成了“太子党”和“鲁王党”,纷争不休。就这样,其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二宫之争”。

二宫之争的结果很悲催,名将陆逊受牵连被气死。最后孙权在孙登去世九年后,把太子孙和、鲁王孙霸都废了。之后,孙权索性立还是幼年的第七子孙亮为太子。

孙权死后,10岁的孙亮继位,导致东吴内乱不断,国力衰落。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几经变故,皇位传到孙皓手上时,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结果孙皓还沉溺酒色,专于杀戮,昏庸暴虐,最终压垮东吴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了——魏军不费吹灰之力攻入了吴国。

编辑

孙皓投降后,成为了阶下囚。司马炎当然很开心,一边笑纳了孙皓收集的美女,一边对孙皓极尽羞辱之事。

当年司马昭灭了蜀国时,问蜀二代刘禅想不想蜀国。刘禅很聪明地说,此间乐,不思蜀。在后人称之为“愚蠢”典范时,也保住了自己的小命。

此时,司马炎也重演故伎,把孙皓和吴国的旧臣叫在一起,举行了一次“家宴”。

酒过三巡,司马炎亮剑了,对孙皓说:你给我唱一个吴国流行的《尔汝歌》吧。

孙皓为人暴躁凶残,但文学素养一点也不低,为此他头脑一转,马上编了一首诗词: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

在歌里,他用汝称司马炎,可谓针锋相对,令司马炎很是难堪。

编辑

有一回,司马炎对孙皓说:我在这里给你留这个位置很久了。意思就是说很早就想把你抓来了。

结果孙皓针锋相对:我在南边的也设了一个位置等陛下很久了。

气得司马炎吹胡子瞪眼。

司马炎的宠臣贾充见了,决定为主子“复仇”,于是他问孙皓:“闻君在南方,每凿人眼目,剥人面皮,此何等刑耶?”

这里当然是含沙射影地批判孙皓的残忍无情。孙皓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反驳说:“人臣弑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对于弑君的乱臣贼子,应该凿眼剥皮才对!

孙皓的话同样含沙射影地骂贾充是弑君的奸臣。

原来贾充当年为了前程着想,弑杀了曹魏皇帝曹髦,也正是因此这样,他成了司马家的大心腹。

而凿眼剥皮应该是挽救晋朝,避免五胡乱华的一个药方。

编辑

结果因为孙皓太狂傲,不久被司马炎给秘密毒瘾杀了。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孙皓这句话竟然字字应验了。司马炎死后,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登基,天下大乱,先是八王之乱,然后是五胡乱华。晋朝南迁,把都城从洛阳搬到了建康(南京),坐上了孙皓当年说的给司马家留的位子。

事实上,孙皓不但做出了“预言”,还给晋朝开出了“药方”。再后来,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嫁给了司马衷,祸乱朝政,引藩王入京,引发了震惊后人的八王之乱,最终导致西晋崩盘,出现了中国最悲催的历史一幕——五胡乱华。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不要把道听途说或小说里的东西当成历史和正史。

孙皓没有被杀,也没有人打算杀他,他活得好好的,是在投降西晋4年后病死的。

孙皓其人

孙皓是东吴的最后一任皇帝,他执掌东吴时,非常残暴,看谁不顺眼就杀人。

孙皓是在大臣濮阳兴和张布的拥戴下才登基的,孙皓登基后,刚开始表现还不错,不过撑不了多久,立刻显出来原形,变得荒淫无道。濮阳兴和张布非常后悔拥立孙皓,孙皓得知消息后,马上杀了濮阳兴和张布。

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孙皓将自己的几位堂兄弟都处死。

孙皓原本很非常有待史官韦昭,很欣赏的才华,他知道韦昭不会喝酒,于是在宴席上偷偷用茶替换酒,避免韦昭喝酒。不过尽管如此,韦昭还是因为写东吴国史而忤逆了孙皓,最终被孙皓杀害。

孙皓的宠妃派人到街市抢劫,被司市中郎将陈声查获,宠妃很不高兴,于是在孙皓面前说陈声的坏话,孙皓大怒,下令锯断陈声的头,将他的身体扔到荒郊野外。

孙皓还发明了很多残忍的杀人方法,如把锯条烧红,再锯断人的头颅。另外还喜欢剥人面皮,砍人双脚。

孙皓酷爱杀人,他也对杀人这件事乐此不疲。有谁忤逆了他,轻则砍头,重则灭族。

孙皓在西晋寿终正寝

279年12月,西晋伐吴,水陆并进,进攻东吴,西晋攻势迅猛,吴军节节败退。280年5月初,孙皓被迫出城投降。

孙皓来到西晋都城洛阳后被晋武帝封为归命侯。不过孙皓却非常嘴贱,屡次用言语挑衅西晋君臣。

有一次晋武帝宴请孙皓,他指着孙皓的座位说:“朕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你已经有很久了。”孙皓说:“我在南方,也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陛下。”

西晋开国功臣贾充对孙皓说:“听说你在南方挖人眼睛,剥人面皮,这是什么样的刑罚?”孙皓说:“有臣子敢于弑君人,就对他用这种刑罚。”这是在暗讽贾充杀害曹髦之事。贾充当然听懂了,于是他沉默不语,孙皓则脸色不变。

虽然孙皓非常嘴贱,不过好在晋武帝是个宽容的皇帝,并没有责怪孙皓。晋武帝也没必要杀孙皓。孙皓已经是阶下囚了,还能翻出什么样的浪花?即便孙皓在东吴时非常残暴,那也不是晋武帝关心的事,所以晋武帝根本不会杀他。

根据正史记载,孙皓在洛阳待了四年之后病死,时年42岁。

皓以四年十二月死,时年四十二,葬河南县界

所以,孙皓投降后,根本没有被杀,而是自然病死的。


袁卫宇


想活就别死,留心看历史。面对生死,曾是帝王也会选择保命要紧。同样是三国时期的亡国之君,刘禅得善终,孙皓却被杀,决定他们命运的司马炎为什么会厚此薄彼?

一、同为亡国之君修为却有差异

刘禅,《三国演义》中多以无能之辈待之,而史料记载刘禅还是很厉害的。诸葛亮曾经在刘备面前夸奖刘禅:“很惊叹他的智慧度量,进步很快,远远超过了自己对他的预期。”刘禅支持北伐,通俗讲就是开疆拓土,此举属于有志帝王的基因。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还逐步不动声色的取消了丞相之位,分化了权力结构。在从其执政来看,刘禅稳坐皇位四十年,是三国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中国历史上在位四十年也是一个很高的记录,这显然不是一个平庸之人能够做出的。

孙皓,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对他有如此评价: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其荧惑、巫祝,交致祥瑞,以为至急。昔舜、禹躬稼,至圣之德,犹或矢誓众臣,予违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既蒙不死之诏,复加归命之宠,岂非旷荡之恩,过厚之泽也哉!总而言之,是个名符其实的暴君,狠辣、荒淫、迫害忠良,可谓坏事做绝。

二、同为亡国之君投降方式不同

263年,面对魏国派出来的强大军力,邓艾偷渡阴平,刘禅还有姜维在剑阁的几万人马可以抗争,蜀国大臣商量来商量去,相处的最好办法是刘禅投降,属于自愿投降。来到洛阳后,又有了乐不思蜀的故事,让司马昭对刘禅绝对放心。

天纪三年(279年)冬天十一月,晋武帝令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等分六路大举伐吴,一路遭遇吴国抵抗。天纪四年(280年)正月春天,实在抵挡不住才投降的。况且在投降后还要嘴硬。司马炎说我在洛阳给你设下这个座位很久了,孙皓还反唇相讥说我也在南方为你设了这样一个座位。这种情况下,司马炎没杀他已经算客气了

三、同为亡国之君出身高低不等

从身份上讲,虽然两人都是君主,但名分还是有差别的。刘禅的蜀国一直自诩为正统,虽然在司马氏眼中蜀国算是伪政权,但起码还有些汉室宗亲的皇家血脉,又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可以说,还是有一定法理性的。

东吴的孙皓却是野路子出身,要名分没名分,要大义没大义,是司马氏眼中真正的伪政权,其地位还不如袁术。袁术起码还有传国玉玺和响当当的四世三公招牌,袁家又门生故吏遍天下,孙家当年不过是攀附袁术的一个小喽啰。从名分上来讲,孙皓的地位比不上刘禅,待遇自然也有差别。

四、同为亡国之君威信各有不同

刘禅主动投降后,南中都督霍弋割据南中地区,坚决抵抗。霍弋提出条件,除非魏国善待主上,否则拒不投降,曹魏(司马氏掌权)因此优待刘禅,封刘禅为安乐公,让他颐养天年,招降了霍弋。

孙皓则不然,晋国灭吴国时,孙皓带领吴国抵抗激烈,加上孙皓执政时没干过什么好事,民众本就怨声载道,早就受够了这样一个晕君,更别说以顺从晋为代价为孙皓求情了,怪也怪在孙不得人心。






媚眼儿看史


关于这个问题,末将从三个方面来作答!

第一:人物性格

我们不管刘禅和孙皓的真实内心是怎样!仅从他们的表现来看:刘禅是憨厚、纯良;孙皓是残忍、杀戮。

人物性格就决定了亡国后孙皓的日子比刘禅难过。


第二:天下形势

蜀国先被灭亡。刘禅在决定投降之前,确实不少人表示担忧,毕竟邓艾的部队已经突破绵竹、兵临广汉了,他们担心魏国不会接受投降。

瞧周就进行了一番分析:就算蜀国亡了,吴国还在,魏国并没有统一全国。所以魏国需要拿蜀国来做个表率。魏国不仅要接受投降,还得把蜀国的投降派吃好喝好的供起来。

也正如瞧周所说,魏国接受了蜀国的的投降,并且也好吃好喝的供着。以此来加深吴国投降派的思想。


第三:真实情况

蜀国投降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于公元271年去世。刘禅的最好几年日子也算过的不错。

再说孙皓,孙皓投降后待遇等各方面虽然差了许多,但孙皓并不是被杀死的。

公元280年,迫于北方强大的军事压力,孙皓选择了投降。之后孙皓遍居住在洛阳,于公元284年病逝。


左将军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说起三国,就有道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英雄。

而今天我要说的,不是英雄,而是刘禅和孙皓这二位亡国之君。

刘禅

说起刘禅,能立马能想到乐不思蜀,那恭喜你,成语过关了。

电视剧上、小说上,甚至民间谚语“扶不起的阿斗”,是各种丑化刘禅,来凸显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此间乐,不思蜀”几乎已经成了刘禅终生的评定。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来看一下刘禅的在位时间,从公元223年继位到263年蜀汉投降,共在位41年。

这是一个相当长的执政时间。我们知道孙权厉害,曹操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那么孙权当政多少年呢?公元229年称帝到252年病逝,共在位24年,还不如刘禅长。

也许你会说,刘禅有诸葛亮辅佐,诸葛亮事无巨细,什么都帮刘禅干了,刘禅当然轻松。

同志,那可是皇权啊,哪个皇帝愿意大权旁落?刘禅也是迫不得已,他想什么都自己说了算,不想当儿皇帝,那也得翅膀长硬了才行吧?

并且公元234年诸葛亮就病死了,刘禅“仅仅”当了12年儿皇帝,自己掌权可是29年啊!别以为当皇帝容易,累的很!

在那个乱世,能执政如此长的时间,你说这是不是一种能力?

孙皓

再说孙皓,可能大家对这个没有什么印象,课本和电视剧里基本也没怎么见过。

那为什么说他呢?因为他跟刘禅一样,也是亡国之君,只不过一个是蜀汉的亡国君,另一个是东吴的亡国君。

孙皓是孙权的孙子,是孙权三儿子孙和的儿子(好拧巴啊)。

少年孙皓虽说出身贵族,可一点没享受到贵族的待遇,跟着不得势额父亲孙和颠沛流离,饥一顿饱一顿的,受了不少苦,吃了不少罪。

可乱哄哄的老孙家,稀里糊涂把皇位传给了孙休,孙休没干几年就挂了,于是一个大馅饼就这样砸在孙皓头上。

刚开始两年,孙皓好打算好好干,光大老孙家的事业,可没干几年,就漏了本性。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中记载了孙皓的“花式杀人法”,诸如扒皮、凿眼、锯头、抛尸都是家常便饭,一言不合就得扒皮抽筋,你多瞅我一眼,我也得记小本本上,秋后不跟你算账那就不姓孙。

就这样在吴国霍霍了15年(居然这么长),投降司马家了。

对比

大家都投降了,论功行赏吧。

刘禅投降的快,又是汉室宗亲,老曹得给几分面子。

那个时候曹魏还没灭,虽然司马是老大,可名义上还是老曹家的天下,面子还是得给的。

于是,刘禅封了个“安乐公”,可不是安乐吗。

又活了八年,公元271年病逝。活到65岁,快到古稀之年了,在那个平均寿命不到30岁的年代,已经很赚了。

在看孙皓,运气就没这么好了。

他投降的就是司马家的晋朝了,有区别吗?区别大了。

刘禅投降的时候名义上还是三分天下的,魏国还在,是向老曹家投降的,司马懿安抚刘禅也得给他个高规格。

可是孙皓是后投降的,并且西晋已经扎根牢靠了,你吴国不投降就打到你投降,你没选择的余地,我不必在乎你的感受,给你个啥就是啥。

并且,孙皓实在是会做人。

受降仪式完成后,司马炎跟孙皓说:“我在这早就给你设了个座位!”

孙皓一听,立即回答道:“陛下,我在南方,也设有这样的一个座位,一直在等待陛下。”

还戳破了权臣贾充的伤疤,往上边撒了把盐。

投降之人,按说应该夹着尾巴做人,可孙皓还是这么高调,人家不给你小鞋穿?

于是,封了个“归命侯”,比刘禅矮了一级。

又活了五年,就死了。至于怎么死的,无从考证。《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纪》上说“五年,皓死于洛阳”。

终42岁,比起刘禅那是差远了。

你还觉得刘禅傻吗?


神话大观园


虽然同为亡国之君,刘禅和孙皓却大有不同。

刘禅主动献城,孙皓被动而降

刘禅是在蜀国尚有抵抗能力的时候,看清了形势,献城投降。而孙皓是在顽强的抵抗后,吴国已经没有一战之力,不得以为了保命而投降。因此,两个人投降后的待遇也不相同。刘禅受封为安乐公,而孙皓只封了个归命侯,公是比候要大上一级的。

刘禅泰然处之,孙皓死鸭子嘴硬

刘禅和孙皓在心态上大不相同。刘禅投降后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定位,作为亡国之君,越是胸无大志,只顾享乐,就越不会被猜忌。“乐不思蜀”的做派,又何尝不是刘禅处世的智慧呢?而孙皓在投降之后还嘴硬,司马炎说我在洛阳已经早就给你留好座位等你了,他还调侃说,我在东吴也留了同样的座位给陛下。你都到了人家地盘了,还说这些有的没的啥用?孙皓显然是看不清形势,只图嘴上痛快。

心态的不同也导致了二人不同的命运。因为刘禅是想通了主动投降的,所以能够在异国他乡安然的享受余生,而孙皓是被逼无奈投降的,所以就很是想不开,言语间频频触怒当权者。孙皓是怎么死的史上没有记载,但他投降之后没活几年,年仅42岁就死了,想来是非正常死亡。胖子认为,人一定要认清形势,明显事不可为,自己已经是案板上的鱼儿还总瞎蹦跶,肯定是没好果子吃的。


胖哥侃历史


在古代,封爵有等级之分,其中按地位高到低分别是公、候、伯、子、男,而刘禅受封的等级则比孙皓高一个等级,其中:

蜀汉后主刘禅放弃了抵抗。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建安乐公国,食邑万户,都安乐县,子孙世袭。

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子封中郎,孙封郎中。

那同是投降,为何存在不同等级,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蜀汉正式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一统的序幕。在此背景下,虽然司马氏消灭了蜀汉,但是,东吴依然是一个强劲的对手。厚待蜀汉后主刘禅,有助于分化和瓦解东吴的抵抗,也是做给东吴看得。

2.司马氏将蜀汉后主刘禅封为安乐公,可以笼络原蜀汉地区的将士。

3.称帝不够名正言顺的,刘备称帝,是因为他是汉室后裔,并且其以复兴汉室为目标。至于曹丕建立的曹魏,在名义上也是东汉汉献帝禅让的,所以也是比较名正言顺。至于东吴和孙权,则是半路出家,曾向曹魏集团低头,而后才自立门户,相比之下,名不正言不顺。

4.刘禅虽然能力不强,是一位中规中矩的皇帝。而孙皓沉溺酒色,专于杀戮,昏庸暴虐。

5.已经终结了魏蜀吴三国时代了,司马炎对孙皓完全没有必须厚待的必要性了。


爱汕美食


刘禅作为西蜀的二世祖,乐不思蜀的典故把他写的是那么没心没肺,孙皓是孙权的孙子,即位初期对百姓还是不错的,可是渐渐就迷失了,于是史书上留下了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的评价,这两位最后被灭,成了亡国之君,那为什么刘禅能保住性命,孙皓却被杀(其实是病死的),细细分析发现,有以下几点不同。

首先,投降的时机。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还做了29年的皇帝,前后在位四十一年,这样的在位记录,在整个古代皇帝中都算的上是不错的,曹魏继任者曹髦彼时已经看透司马家的狼子野心,难何曹魏已经成为空架子,真正走在前台是司马懿儿子司马昭,于是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大举伐蜀,在一番抵抗后,刘禅降了,曹魏对待刘禅还是比较客气的,好吃好喝地供着,封刘禅为安乐公,一方面刘禅表现出来的人畜无害,让曹魏当权者放心,另外一方面也不排除是做给东吴看的,大有投降曹魏,好好享受往后余生;孙皓呢,初期表现还是不错的,渐渐地拿太后及其他皇室成员开刀,接着大肆杀戮,酒色不离,对曹魏(晋朝)殊死抵抗,不敌后虽然投降,可是晋朝的司马炎却不会对这位人品,口碑,诚意都不好的人有好印象,这就导致刘禅与孙皓待遇有差别化。

其次,投降后的态度。

刘禅投降后,只管吃喝玩乐,在司马昭问他想不想会蜀国时,大臣劝他哭着说效果会好,后果然司马昭再问他时,他直接把大臣给供出来了,说是他教我这么说的,是不是以为他刘禅真是扶不上墙的烂泥?那就错的太离谱了,刘禅与大臣谈话时是秘密的,司马昭怎么会知道其中的谈话内容,显然有卧底在身边,老实交代才能韬光养晦,司马昭见刘禅如此“坦诚”,其投降后想安安稳稳过余生的态度,司马昭自然会慢慢放掉戒心;孙皓呢,投降后照样牛气,对于晋朝皇帝司马炎,采取的不是卑微的态度,而是以回怼的态度,说你给我留位置?我们东吴还给你留了呢!司马炎听后,自然相当不爽,你孙皓都阶下囚了,哪来的底气这么趾高气扬?

最后,投降后的势力。

都投降了,哪来的势力?孙皓在其位时,大肆杀戮皇亲国戚,朝臣离心,百姓痛恨,晋朝司马炎把孙皓打败,百姓不说是家家放鞭炮庆祝吧,也是舒了一口气,终于不再是昏君当政,民不聊生了,况且多年与曹魏对战后,消耗越来越大,到晋朝时东吴在内忧外患下,再也不复当年三足鼎立时的霸气;刘禅呢,虽然投降了曹魏政权的曹髦,但是姜维坚守剑阁,那就意味着还有残余的蜀国势力存在,蜀汉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灭国,

《华阳国志》: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曰:“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姜维是想诈降,为日后光复西蜀谋划,虽然功败垂成,但是曹魏善待刘禅一定程度上就是想借他之口,起到召集蜀汉残余势力归降的目的。


农夫说历史


汗,谁告诉你孙皓是被杀的?

既然邀请了我回答,还是简单解答一下吧:

一,蜀汉灭亡于公元263年,末代皇帝刘禅自动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善终。

二,东吴灭亡于公元280年,末代皇帝孙皓战败投降后被封为“归命候”,四年后病逝于洛阳,享年42岁。

三,刘禅和孙皓的结局有3点不同

1.刘禅是主动投降的,假如他当时有与入侵的魏军决一死战的决心,邓艾父子很难活着走出四川。而孙皓是与入侵的晋军大战后被西晋名将杜预歼灭了主力军队,大败后无力再抵抗而投降的。

2.也正因为一个是主动投降,一个是战败后被动投降,所以他们两人投降后受封的爵位也不同,刘被封的“安乐公”爵位等级比孙的“归命候”要高。

3.刘禅最终“乐不思蜀”地活到了64岁,在那个年代,算是高寿了,所以应该是寿终正寝。而孙皓死时只有42岁,记载为病死,至于是真病死还是死于他杀或自杀,那就不得而知了,总之属于英年早逝。


上策视觉


蜀降于魏,刘禅被封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赐绢万匹,僮仆百人,过得很舒服,以至于他“乐不思蜀"。善终。

吴降于晋,孙皓被封"归命侯",司马炎在封他的诏书中对他颇有贬词,待遇也不如刘禅。也善终,并未被杀。但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认为,他应该被杀。

为什么同是投降之君,在晋国受到的待遇不同,得到的评价也不同呢?

因为二人的行为做事有天壤之别。


刘禅作为蜀汉后主,在位四十余年,虽无大成就,但也鲜少恶行。他没有滥杀人的纪录。先后任用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贤臣治理国家,使蜀汉大体保持安定发展。最后降魏,是被迫而为,虽不值得歌颂,但也算不上太大污点。刘禅算得上是一个尽管能力有限但心地还善良的皇帝。所以他在晋得到了很好的待遇。

吴末帝孙皓却以荒淫残暴滥杀而著名。他本是丞相濮阳兴,陈布举荐而登帝位,二人向他进忠言,谏其戒荒淫酒色,他竞一怒之下杀了二人。如此残杀的忠臣达四十多人。大臣如此,常人可想而知。他还创制酷刑,动不动便"凿人眼目,剝人面皮",残酷至极,令人闻之发指。人命关天。一个帝王可以少有作为,但不可滥杀人,尤其是不可以酷刑残害人。历史上草菅人命,以杀人为儿戏的帝王非只孙皓一个,都是应该诅咒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虽有些庸俗,还是有道理的。孙皓虽未被杀,但大概活的并不惬意,所以四十几岁便死了。而儍阿斗刘禅活了六十多岁才寿终正寝,在那个年代算是高寿了。

欢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