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弭兵之会:从地缘政治看晋楚霸权均势如何形成

导读

自周平王东迁以后,中夏之地进入了一个史所未有的王权真空状态。

在这种状态之下,周天子不能通过自己的武力约束众诸侯,营造一种和平均势的局面。使得中夏之地内斗不已,难以进行正常的生存与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战争与和平是相互交替存在的,周平王东迁虽然导致了宗周武功方面不能统率其他诸侯,但在另一个角度也促使了伯侯执王权的产生。即以诸侯霸主的身份代替周天子行管理天下诸侯的权力。这种虚拟王权成为了整个春秋时代诸侯的共同目标,因此而爆发了无数次地域战争,使得天下不休,但到春秋后期,公侯执王权早已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底层民众反而更难以存活,诸多国家越来越期望和平,或者是一种短暂的和平,这种对于和平的强烈追求和霸主之国的均势使得弭兵之会产生。

齐桓公的短暂霸权使得中夏内斗


弭兵之会:从地缘政治看晋楚霸权均势如何形成

齐桓公争霸战争图

西周的破灭是建立在犬戎入侵的基础上面的,周幽王昏庸无道,多次戏弄诸侯。使得诸侯对周天子不再信任,这固然是周天子为博美人一笑而作游戏。但考虑到周幽王贵为天下之主,他真的会如此草率的玩弄自己的社稷吗?从后宫政治势力分析显然不是这种情况,他原先的王后申氏是申国之人,而申国又是和犬戎交好的国家,从中夏与夷狄的矛盾层面来分析:犬戎势力是绝对不许进入中夏王权的,周幽王利用褒姒废除先王后,只是为了驱除国内的犬戎势力,避免宗周被犬戎和平替代,可是后面周幽王没有把握好这个度,引进了诸多自己也控制不了的军事力量,最后丢掉了宗周西部立国的基础,使得周室不得不东迁。

齐桓公所生活那个年代距离平王东迁也就是过去了几十年。犬戎颠覆宗周的仇恨还蔓延在中夏之地,各诸侯一方面为了自己国家不受到犬戎入侵而奋力作战,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宗周的文化传承,不使得传承断代,从地理位置上面来看:宗周的天下之中的位置是中夏诸侯最好的屏障,也是最后的屏障,一旦宗周平原之地沦陷,那中夏诸侯将再次回到三代之争的那种局面,到时候不是中夏内部拼出一条霸主之路而是中夏诸侯与北方戎狄争夺这块土地的生存权力,失败者将为隶臣妾。


弭兵之会:从地缘政治看晋楚霸权均势如何形成

春秋时期天下形势图

这些都是中夏诸侯所不愿意看见的,所以他们把内部争斗的矛头控制在尊王攘夷上面。齐桓公就是当时出世的,主要是因为他拥有一个和平的外界条件,从地缘政治上面来分析,中夏诸侯皆弱,强者如秦远在西部,正在为驱逐犬戎,夺回岐山之地而努力,根本无法把手伸到中夏这块地盘上面来,中部地区最强大的晋国也是苦于内斗,当时的曲沃与嫡系之争把周天子的势力都牵扯进去了,而南方的楚国则是忙着统一江汉诸姬,这是一个天然的齐国独霸局面。齐国只要自己结束短暂的内斗场面即可称霸,齐桓公当时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也使得后世诸侯对这种公侯代王的权力孜孜以求。

晋楚的百年霸权战争使得诸侯皆苦


弭兵之会:从地缘政治看晋楚霸权均势如何形成

晋朝楚对立形势图

齐国的霸权本来就是一种独霸状态,这种独霸状态是建立在四方诸侯皆无力的情况下面。一旦等他们结束内斗或者回过神来,那就将迎来一种霸权争夺或者霸权交替的时代了。当时的晋国封君之争已经告一段落,当年迎接周室东迁的嫡系晋君反而败给了曲沃小宗,连带着周天子也被牵连进去,因为周平王念晋国接待周室有功,一直支持者嫡系晋室,甚至在公开场合出动天子六师帮助。

这一点上面遭到了曲沃晋氏的极力反对,并对周天子产生了厌恶,但从宗法上面来分析,周天子的做法并没有错,维护嫡系大宗的封土之权是从西周立国就开始的传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夏诸侯减少内斗,形成一种稳定的传承,可惜的是大宗晋氏失败了,曲沃小宗成为了晋国的新主人,他们带着对周天子的仇恨开始侵袭疆土,在中夏之地拉开了一场名为驱逐夷狄的争霸战争。

楚与周的仇恨从西周代商就已经开始,只不过当时楚的力量还不足已击败宗周才不得不暂时向宗周屈服,而周人当时也是忙着平定东夷和驱逐殷商残存势力,根本无暇顾及楚国,只能任由楚国在江汉一带自由发展,到了周昭王败军覆将,淹死在汉水之后,周与楚国的矛盾可谓是尖锐不已,但从地理位置的远近决定了那个时代的周人出兵必定要远徙千里,经过中途无数诸侯国,而这种举国之战耗费必定时间长久,楚人又怎么可能不做好防备,所以在周昭王死后的西周都没有对楚国动兵,直到平王东迁以后,中

夏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宫横空出世也只不过是在楚人的城池之下耀兵而归,真正代表中夏与楚人决战的是晋国。


弭兵之会:从地缘政治看晋楚霸权均势如何形成

晋楚士兵交战图

晋与楚的第一次战争要从重耳说起,当年重耳游历天下诸侯,在楚国的时候被楚王礼待,许下了退避三舍的诺言,在后面城濮之战的时候果然兑现,当时的晋在重耳这个游历公子手上就已经实现了霸权的梦想,成功击退了楚人,但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是极其简单而讲原则的,晋楚这两个南北超级大国围绕着中原开展的国战,有时候在一天之内就结束了,

这种战争的结果就是规模虽然浩大,能够达到几万人级别,但损伤却是十分有限,基本上败退的一方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卷土重来。

楚人一向就有一种不服周的传统,这种不服周的传统起初只是不服从周人的统治,后来连带着瞧不起中夏所有诸姬之国。当时在中夏之地中,姬姓诸侯虽多,可要真的论单打独斗,没几个国家能够和楚国抗衡,楚国正是抓住了姬姓诸侯虽多但大部分都是一盘散沙的特点,才敢毫无顾忌的进攻中原,以谋求周室丢掉的霸权,但可惜的是晋国内斗之后的崛起打断了楚人一江汉的过程,两个国家针锋相对,围绕着中夏诸侯与伯侯霸权展开了一场百年战争。

弭兵终始:地缘政治上面的中夏之和


弭兵之会:从地缘政治看晋楚霸权均势如何形成

弭兵之会约和图

从城濮之战开始,晋国虽然战胜了楚国,从名义上面接过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但伯侯霸主这个位置并不是代代相传的,而是靠着自己国家实力去争取的。晋文公早年在外流浪数十年,回国即位的时候就已经是步入中年,在他死后的晋国重复了自己父亲的故事,晋人的内斗使得中夏诸侯或多或少的卷入进去,形成了一种失败者亡其国家的传统,这是从晋文公开始的,当年他路经郑国的时候不被礼待,回国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举大兵以伐郑,因而在晋国形成了这个传统,内部的卿士之争总有家族兴起与消亡,而这个过程则是极大的削弱了晋国本身的力量,使得楚人有机可趁。

楚国从来都不是讲究战争规则的诸侯,他们本来就是不服从周室的治理,在春秋早期就已经僭越称王,在晋国内斗的时候突袭国战也不失为一个绝佳的机会。后面的邲之战就是这样取胜,但晋人一旦平息内斗之后有会回头攻击楚国,后面的鄢陵之战就是晋人联合中夏诸侯驱逐楚人的胜利,

晋楚战争虽然互有胜负,霸主之权也是你来我往,但夹在晋楚国之间的诸多国家却因为反复战争而民不聊生,因而一种呼吁和平的声音开始从宋国发起。

晋楚两个国家在后期开始达成了一种均势,两个国家都因为内部的原因而无法发动大规模的国战,只能联合自己交好的诸侯或者附属势力举行政治联盟来威慑对方,当时晋人实行的是一种扶吴制楚的战略,他们扶持南方的吴国从大后方牵制楚人的精力,教授吴国兵车战术,并把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由专人通过齐鲁一带传入吴地,一方面是因为晋国无力国战,必须改变对楚战术的战略的原因。


弭兵之会:从地缘政治看晋楚霸权均势如何形成

弭兵之会诸侯来盟图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吴的确是姬姓诸侯,早在周太王时代就已经奔赴江南,在春秋这个周室衰微的时代,作为姬姓诸侯之中的霸主,晋国是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去扶持吴国发展的。就这样,楚人的兵力被后方的吴人牵制在了山川湖泊之间,而腾出手来的晋国也没有一举灭楚,他们自身也因为国内卿士过于强大而内斗不已,其中赵,韩,魏,智等几家卿士有取代晋侯为国的想法。在晋楚皆忙于内斗的情况之下形成了一种战争停滞。

中夏诸国在战争停滞中尝到了和平的好处,长达百年的晋楚争霸战争却没有给他们带来一点好处,带来的只是反复的兵灾与国破家亡。在在这种战争停滞状态之下,晋楚两国都有意休战,其余附属小国也想要促成和平,但他们自己拉不下面子,附属小国又没有资格去游说,这个时候位于淮水的宋国无论在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国家级别上都成为了最好的选择,虽然春秋后期的宋国只是一个二流国家,但在齐桓公陨落的那段日子里面,宋国也曾率领中夏诸侯会盟尊王攘夷,这从历史传统上面来说,南北诸侯都承认宋是一个大国。

而宋国也不负重托,在执政华元与向戎的率领之下,在晋楚两国之间牵线,会和中夏诸多国家在宋国的西门之外举行会盟,约定中原诸侯除齐秦之外,都要同时向晋楚两国同时朝贡。而晋楚两个国家也为了及时解决国内矛盾,好再次发动争霸战争的目的同意了这次约定,宋国以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国家资本促使了南北地缘政治百年来未有的和平,为战国时代的到来与晋国分裂留下了充分的时间准备。

结语:

弭兵之会是春秋时代的一次特殊产物,他从历史进程上结束了晋楚百年争霸战争。它的成功是宋国继宋襄公称霸之后的又一次胜利,为宋国在战国时代续命奠定了资历,但从侧面也放映了地理位置在地缘政治上面的重要性,从本质上面来说:和平从来都不是小国能够决定的,大家扮演的只是附属角色,起到的作用也只是沟通劝导,真正能够决定天下大势的还是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