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专家说新冠病毒或将与人类长期共存,我们如何做好营养防护?

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表示,新冠肺炎有可能转成慢性的,就如同流感一样,长期与我们人类共存。

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第一,远离超重肥胖,预防慢性病

新冠病毒虽然传染性很强,但致死率不高。而在这些死亡或者重症感染的患者中,绝大多数是肥胖和有基础疾病的,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

国内外公认的慢病主要风险因素是:不合理膳食,过量饮酒,烟草使用和身体活动不足。大量的非传染性疾病均可通过减少以上四个主要风险因素得到预防。其中合理膳食是健康生活的基础。膳食模式、食物构成以及营养素的水平均对慢性病的发生与控制有密切关系。

专家说新冠病毒或将与人类长期共存,我们如何做好营养防护?

第二,健康生活,维持良好免疫力

本次疫情持续到现在,仍旧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不仅免疫力低的人更容易被传染,患者的治愈也跟其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强有关。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有三重防护,在遇到病毒入侵时能够启动“战斗模式”,帮助机体消灭敌人。

哪些因素会拉低你的抵抗力?免疫力的降低有很多因素,其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不合理饮食、疲劳、熬夜、缺乏运动等。

抗战病毒,我们需要这样吃

l 选择健康的饮食结构

研究发现,越接近西方饮食模式,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越高,疾病的预后越差。而地中海饮食模式在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都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改善疾病的预后,降低复发和死亡率。

2019年最新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上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近30年来我国居民饮食的西化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

专家说新冠病毒或将与人类长期共存,我们如何做好营养防护?

该调查发现,从1982年-2012年的三十年间,人们粗粮和蔬菜的摄入减少,红肉、经加工肉、含糖饮料、饱和脂肪酸和酒的摄入增加,膳食结构由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转为高添加糖、高脂肪、特别是高饱和脂肪的饮食类型。而这恰恰是超重、肥胖和慢性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

l 选择健康的食物类型

研究发现,主要由全谷物、水果蔬菜、坚果和豆类等食物组成的饮食,与主要由精制米面、土豆、甜饮料和动物食品等食物组成的饮食相比,前者冠心病发病风险更低。

在另一项低碳饮食研究中也发现,全谷物、蔬菜水果、坚果的组合,比主要由猪牛羊鸡肉组成的饮食,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更低。

专家说新冠病毒或将与人类长期共存,我们如何做好营养防护?

l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多样化的食物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为全面多样的营养,谷类为主和粗细搭配,一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清洁、安全的能量,另一方面,适当吃粗粮又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慢性病的发生。此外,一些有色粗粮中含有丰富的抗疲劳抗氧化营养因子,比如铁、锌等矿物质以及黑米、紫薯中的花青素,能够帮助我们消除疲劳,唤醒活力。

l 选择这些食物,吃掉疲劳

花青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炎症能力,能够降低辐射对皮肤细胞造成的损伤,改善眼部供血,缓解用眼疲劳。这一营养素在黑米、紫薯、黑豆、红豆中含量丰富。

B族维生素参与人体能量代谢,特别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这类营养最易缺乏,进而降低抵抗力。黑米、小米、糙米、荞麦、燕麦、豆类等粗粮中,B族维生素含量丰富。

维生素C对于维持良好免疫力的维持有明确的研究支持,缺乏会导致白细胞吞噬功能受到影响,机体免疫力下降。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的蔬菜水果中。

专家说新冠病毒或将与人类长期共存,我们如何做好营养防护?

幸福和成功的基石是健康,而良好的饮食是保证正常免疫功能的基础。为了不再重蹈这次新冠疫情的覆辙,2020年,请跟着克拉营养师一起,慧吃慧动,健康生活。

【克拉营养研究院】国家注册营养师团队打造的科普平台。因为爱,我们在乎您的健康;因为专业,我们与您分享知识。在您有任何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在这里!


参考文献:

[1]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 WHO. 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2010)

[3] Demosthenes B. Panagiotakos et al.The Mediterranean and other Dietary Patterns in Secondary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A review[J].Current Vascular Pharmacology,2016(14):442-451;

[4] Yunahe,et al. The dietary transi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ardiometabolic mortality among Chinese adults, 1982–2012: a cross-sectional population-basedstudy.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19, 7: 540-548.

[5]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2015)

[6]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