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疫情在家的感悟:讓孩子學會這三件事,孩子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好

今天是二月二,龍抬頭。老話說的出了正月,年就是徹底完了。

從疫情開始到現在,我們在家也呆了一個多月,剛開始的時候,我的情緒是特別焦慮的,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刷手機,看確診人數,每天刷到前線抗疫的事蹟都會難過的流眼淚,還不能被孩子看到;每天晚上睡之前還會刷手機,看那些疫情裡的感人事蹟,越刷越焦慮。

其中我們離疫情最近的一次,是在2月10號的時候媒體公佈有確診者1月19日去過年貨節,而那天我老公也去了年貨節。當看到孩子一個人在玩的時候,我就開始焦慮,想到萬一老公和我感染了,孩子可怎麼辦?萬一我倆都不幸的要死去,孩子怎麼辦?太過於感性了,不敢想,一想起這些自己眼淚就能流出來。

等恢復理智的時候我們自己算了一下日子,已經過去了20天了,有問題也應該發病了,可能是自己嚇自己。但是這次以後,我就一直在想,孩子終究會長大,她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我們作為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我當然希望她的人生一輩子平安順遂,但是我不能保證她以後不會再碰見類似的災難。如果再次碰見了,怎麼辦?

疫情在家的感悟:讓孩子學會這三件事,孩子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好

我們都知道孩子需要獨立,但是這種獨立從來不是與生俱來的。比如超市中最先被搶空的貨架是方便麵和掛麵;比如朋友圈裡曬的美食被形容為車禍現場;再比如那位大二女生媽媽在公開幫她招聘保姆。我們一邊嘴巴喊著讓孩子獨立,另一邊卻養起了巨嬰。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獨立,但是獨立不是嘴巴說的,而是作為父母的我們一點一滴幫助孩子培養起來的。我不希望我女兒在不能出門的時候只能選擇方便麵或者外賣;更不希望因為沒有計劃隨時需要面對生活中的經濟壓力,所以在這個假期中我讓她做了三件事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第一件事,讓孩子擁有獨自生活的能力——做飯

在假期中看到的一條新聞,7歲的大寶帶著5歲的二寶每天早晨起來淘米、洗菜、做飯,等到一切都準備好以後,開始叫父母起床吃飯。孩子發出的感慨是媽媽太懶了,每天要睡到11點,吃飯還要不停的被叫起床。

疫情在家的感悟:讓孩子學會這三件事,孩子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好

其實孩子的媽媽並不懶,她只是用自己的“懶”逼著孩子勤快,雖然男孩只有7歲,平時在父親的帶領下,他已經學會了自己做飯、炒菜,他獨立生活的能力已經超出同齡人很多。

我們不要小看做飯,做飯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孩子的計劃能力。

在學習做飯的過程中,孩子需要學會對今天的飯菜提前做計劃,尤其是疫情期間,出門不易,做菜更顯得尤其需要計劃。每天需要做哪些菜?每天做飯的流程是什麼?比如先蒸米飯還是先炒菜,在做飯的過程中,其實是隱藏著潛在的邏輯。通過做飯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做飯過程中的前後順序。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2-7歲的孩子處於前運算階段,他們對於前因後果往往會不能清楚的分析,結果就是前果後因。

而孩子思維邏輯的建立,只能通過不斷的實踐加深大腦的記憶。<strong>所以說當孩子能夠獨立做飯的時候,他的計劃性和邏輯思維能力都在不斷的重複中有所提高。

疫情在家的感悟:讓孩子學會這三件事,孩子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好

做飯的過程還可以培養孩子的收納能力。

孩子玩玩具就像狗熊掰玉米,走哪裡丟在哪裡。同樣做飯的過程,我們可以教給孩子收納的能力。帶著女兒做完蛋糕之後,我會告訴女兒盆、碗、打蛋器都要洗乾淨歸位。做飯的過程中可以告訴孩子,需要邊做邊收納。用歸納和沒有歸納的現場做對比,孩子很快就可以明白。

做飯的過程能夠帶給孩子自信。

皮亞傑說前運算階段的孩子會通過幻想遊戲來理解自己和別人的情緒。

孩子過家家的時候說小狗生氣了,他在感受生氣的情緒。當孩子把一堆生菜做成美食的過程,孩子是通過真實的體驗感覺到自己能行。當這種我能行的體驗內化之後,就是孩子內在的自信感。

所以對幼兒來說,做飯的過程意義重要,孩子通過做飯不僅能夠學會提前計劃,還能學會我能行。

疫情在家的感悟:讓孩子學會這三件事,孩子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好

第二件事,學會金錢上的獨立——儲蓄

今天早上一打開手機就推送了一條“復工第一天,我被降薪1500元”的新聞。

在這次疫情中,很多人都在喊著停工了,就等於停了收入,家裡一家人都在坐吃山空。其實這樣的狀態真的是理財知識的缺乏造成的。

在理財知識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家庭儲備金。家庭儲備金指的是普通家庭最少應該預留3個月的基本生活費,這項費用中包括吃、穿、用、以及看病和教育支出等,如果家裡有債務,還需要額外流出需要支出的債務費用。

之所以很多人喊著不上班不行,因為很多人都沒有養成儲蓄的習慣。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的金錢獨立,先從讓孩子學會儲蓄開始。

疫情在家的感悟:讓孩子學會這三件事,孩子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好


儲蓄的過程中可以學會讓孩子管控自己的慾望。

讓孩子從小學會存錢,其實就是在教給孩子從小管理自己的慾望,學會掌握合理的消費需求,而不是盲目消費。越來越多的孩子並沒有從很小就建立金錢觀念,比如小學生打賞網紅主播12萬。

如何幫助孩子養成儲蓄的習慣?

<strong>首先,幫孩子建立金錢的概念。讓孩子幫忙買菜,孩子沒有金錢掛念,因為孩子都不認識錢,尤其是今天線上支付越來越多,孩子連錢都認不全。每次買菜的時候,讓孩子幫忙去結賬,幫助孩子建立金錢的概念。

<strong>其次,讓孩子學會管理慾望。每個月我們都會給孩子一筆零花錢,包括她的玩具和書,告訴她錢攢起來會更多,如果孩子想要存錢,可以拿出一部分存在存錢罐。

<strong>第三,合理使用存錢罐。

讓孩子隔一段時間數一數自己存的錢,如果目標達成,可以幫助孩子實現一個小小的願望。

疫情在家的感悟:讓孩子學會這三件事,孩子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好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到哪些慾望是合理的,哪些是可以推遲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可以幫孩子做計劃,讓孩子計劃如何來花費自己的儲蓄。

第三件事,保持精神獨立——多讀書

尼爾·波茨曼曾在《娛樂至死》中說,文字培養理性思維,視頻圖像訴諸感性思維。以電視為代表的圖像取代文字,標誌著感性思維正取代理性思維。

2016年的統計數據,我們平均每天花在娛樂App上的時間為4小時。要知道,按照每條訊息200個字,每天閱讀30條訊息來計算,一個月的我們閱讀量能達到18萬字,而《道德經》全文5000多字。

當我們的感官被佔據的時候,我們的思維會停滯不前,所以才會出現,疫情期間的一夜之間雙黃連口服液被搶空。

在這個娛樂至上的年代,保持精神獨立,我們才有獨立的思考能力;保持精神獨立,我們才不至於在焦慮中迷失了自己。白巖松就說過,他自己也曾經焦慮過,是讀書給了他力量,他從書本中知道那些更有名的更成功的人他們也會經歷焦慮。

還記得在方艙醫院裡讀書的小哥哥嗎?戴著口罩躺在床上,只需要一本書,他的世界就會變得安靜,沒有恐懼和焦慮,而從他的照片中我們感覺到的是從容和鎮定。

疫情在家的感悟:讓孩子學會這三件事,孩子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好

威爾遜說書籍是通過心靈觀察世界的窗口。住宅裡沒有書,猶如房間沒有窗戶。如果我們的心靈上沒有這扇窗戶,就只能人云亦云。

<strong>多讀書,就不會因為不能出門而感到孤獨;經常讀書的人,不會對網上的信息不加思考。孩子再普通,我也希望他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養成孩子在假期裡讀書的習慣,幫助孩子埋下獨立思考的種子。

孩子會長大,我希望他可以成為展翅翱翔的雄鷹,而不是被拉著線的風箏。這次疫情很快就會過去,而在孩子的記憶力可能留下的很少,作為父母我們希望這次疫情帶給孩子能力的培養是終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