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迅要表达什么?

小贺说事儿


孔乙己只是一个封建统治下受封建思想荼毒很深的破落书生。不过他虽然一辈子穷困潦倒不为人所正视,但他身上的那些读书人所具有的品性却又是那些不曾正视他的人所没有的。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主人公孔乙己虽然悲惨而不受待见,但他又却是里面唯一一个有正面有反面的人物,其他的人如掌柜,短衫工人,我等等都不过是一个个的欺软怕硬的卑微小人物。

所以鲁迅先生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孔乙己这样一个读书人在封建统治科举制度下受到了何等的残害,更有孔乙己之外的人在封建统治下麻木而不自知的悲哀。

一.孔乙己喝酒的姿势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在咸亨酒店喝酒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没钱的短衫工人,一种是有钱的长衫主顾。孔乙己呢?穿着长衫却是站着喝酒,这说明他没钱却要尊严。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读书人,虽然他不得已之下要站在短衫工人的群体里,但他心底却不愿意承认自己跌了身份,用我们今天的话就是他还保留了最后一丝倔强,但这也正让他成为了众人取笑的对象。

二.孔乙己否认偷东西

孔乙己有一回被人打了,别人说他是偷东西被打的,他先是不承认,可后面有人又说亲眼看见他偷东西被打,他才说读书人窃书不能算作偷。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在今天我们常常说“偷窃”,但在古代“偷”和“窃”不是连起来使用的。“偷”一般是普通人说的,“窃”是读书人才说的。“偷”字没有“窃”字文雅,前者一般偏重于苟且的意思,而后者更偏向于私下

所以孔乙己在这里再三的强调是“窃”而不是“偷”,说明了他心目中依旧认为读书人高人一等的地位,这正是他迂腐的地方。

三.孔乙己分茴香豆

不说那些光是喝酒的短衫工人,只说喝酒还能加下酒菜的长衫主顾。这么多人里面只有孔乙己一个愿意把自己的下酒菜茴香豆分给小孩子。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两个细节:

1.有孩子来围着孔乙己,他便把自己的茴香豆分给孩子吃,一人一颗。这个“便”字用的很好,这说明孔乙己是没有过多犹豫的就拿出去了,可见他是一个很大方的人

2.孔乙己说自己的豆子不多了,不分了,孩子们都在笑声里走散了。你有没有发现,这群孩子并没有去围着其他桌的客人,而是孔乙己不分了就直接走了,这正是说明了在这个咸亨酒店里只有孔乙己一个人这么大方。

而且一群孩子第一次进酒店要吃的必然不会直接去孔乙己那里,肯定会每桌主顾那里都去。而也只有受到孔乙己之外的那些主顾多次的呵斥与驱赶,这些孩子才不会再去围着他们。

所以,虽然孔乙己虽然有着读书人的迂腐,但他同样有着读书人应有的品性——善良,大方。

四.孔乙己被丁举人打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句话不难看出这个喝酒的人对于他口中的丁举人是存有一丝敬畏之心的。举人是什么?举人就是在乡试中考到前列名次的读书人,本身没有什么实权,只是有了被推荐到京城参加考试的资格而已。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读书人却能受到这些人如此的尊敬。

我们再看这个人提到孔乙己时的语气:“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同样是读书人,孔乙己的生死在他们口中说出来却是这么的轻轻松松,况且用现在话来说孔乙己还算是他们的酒友,然而他们对他却是毫无关心,犹如说着一个不相干且不认识的人一般。

两个相比较不难看出,同样是读书人两人受到的待遇却是天差地别,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这些读书人之外的人所尊敬的不过是身份地位而已。对于这些人来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不是说你读的书多你就高,而是只有你通过了考试有机会做官,你才高,才值得尊敬。

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对于孔乙己之外的这群人来说,他们需要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生活。他们对于像孔乙己这样的弱势群体是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关心的,相反他们还会在别人的伤心处寻找自己的乐子,如嘲笑孔乙己偷书被打。

五.两处对比

掌柜允许我笑孔乙己掌柜不向孔乙己追讨欠的钱

原文中说掌柜不会在我附和着笑孔乙己的时候责备我,那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取笑孔乙己,掌柜很可能会责备我。这就说明在掌柜眼中孔乙己是完全不能和其他的客人相比较的,哪怕是站着喝酒的短衫工人,在他眼中孔乙己哪怕作为客人也是没资格受尊敬的。

而孔乙己被打断了腿后来喝酒,掌柜说:“孔乙己么?你还欠着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只说下次来一起给,掌柜不再说什么。这里是掌柜发善心了么?我却不这么认为,如果不是孔乙己以前每次都是按时结账,那么这一次掌柜是绝不可能再卖酒给他,而是会直接把他的钱用来抵债的,毕竟孔乙己如今这样一个断腿的人也不能拿他怎样。

所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掌柜对孔乙己不屑一顾,但是对于孔乙己的人品他依旧是认同的。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其实最令人悲哀的应该是文中的“我”,那个时候的“我”还是未成年,还只是个因别人情面而被勉强留下的打工仔,但也已经有了嘲笑和蔑视别人的能力了。

整篇小说先是从正面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哀,接着又正反相结合的表现了孔乙己之外的人的麻木不仁,更是在暗地里表现当时社会的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残忍,不堪,腐朽的气息并没有终止,还在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文中的“我”就是最好的证据。


梺河西


初中读得《孔乙己》和现在读得孔乙己不一样。

《孔乙己》这篇小说我很喜欢。初中时候读这篇,老师、教辅什么都都说这是批判封建科举制或者说孔乙己是被封建遗毒的八股文毒害之类的。那时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后来学了很多文学理论,文学分析以后发现,《孔乙己》这篇文章哪有这么简单。如果说《范进中举》是批判落后科举制我可以理解,但如果说《孔乙己》这篇文章是那我就不完全赞同,因为这个结论站不住脚,至少通过文本站不住脚。孔乙己因为科举不第沦落至此就是科举制毒害?那总有科举落第的人,他们怎么办?更何况还有那些穿长衫坐着的人,他们被科举制毒害了吗?再者,是落后的科举制把孔乙己变成四体不勤的穷人的吗?也不是,因为孔乙己本来可以抄书挣钱,但他懒惰。所以我个人认为这篇小说和科举制有关,但关联不大。

那这篇小说究竟表达什么?我个人认为,《孔乙己》这篇小说批判了包括孔乙己在内的所有人物,批判了上个世纪初那个时期的冷漠与恶毒。而表达和承载这些冷漠恶毒的就是一个肉身的孔乙己。

先来看孔乙己,孔乙己这个人有没有毛病?一定有,但我认为他的毛病不在于他的迂腐,而在于他的懒惰和偷窃。顺便提一下,很多人都把孔乙己的茴香豆拿出来说事,说孔乙己会写四种写法是一种迂腐。这种说法我反对,会写四种写法和迂腐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反而恰恰证明了孔乙己的专业性。就像当初世界文化课上老师跟我们说,欧洲有些神学家研究一根针尖上站几位天使,我们都哄堂大笑,但老师反而笑我们幼稚,这是他们的专业,既然是专业,就必须有专业性。孔乙己也一样,他学古文,就必然要学到这个地步,他要是学不到这个地步,我反而会看不起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四种写法当然没用,但蔡元培先生说得好:有用无用,存乎其人也。孔乙己这学问上不仅不迂腐,反而很可爱,孔乙己可恨的地方在于他的懒惰和偷窃,明明可以靠抄书度日,却懒惰不想动。至于偷窃,这无从辩白,不管偷什么,都是偷窃,孔乙己居然还迂腐的认为窃书不算偷。但相比偷窃,孔乙己有一个明显对立的优点,赊账准时还清。这点和窃书很矛盾,这种矛盾恰恰说明孔乙己把道德刻在了脑袋里,单这一现象就能写一篇一万字的论文,笔者现在不赘述,各位读者朋友可以自行思考。孔乙己是可恶的,但他也同样可爱到了骨子里。

如果说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只为了写孔乙己,那我们肯定是低估鲁迅先生了。我认为,鲁迅先生把孔乙己树立成了镜子,把那个环境里人的冷漠恶毒统统照了出来。鲁迅先生批判了包括孔乙己在内的那个环境的所有人。

第一当然是只算账的掌柜,掌柜每次出现基本都在算账,这就很能说明问题。其次是那些嘲笑孔乙己的人,那些认为孔乙己每到店里就让“气氛快活”的人,嘲笑孔乙己成了乐趣,但我们扪心自问,那些人究竟比孔乙己强多少,他们凭什么嘲笑孔乙己,如果孔乙己不穿长衫,他们一定不会这么嘲笑。孔乙己固执地不穿底层民众的服饰,却因自己的不如意而被底层民众嘲笑。这种嘲笑的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恶毒,而不是“快活的气氛”。刘意青老师曾说过为什么喜剧让读者笑,因为读者自认为可以比剧中人做的更好,这背后是一种骄傲,就像读者读《堂吉诃德》一样。孔乙己被嘲笑是因为包括文中的“我”在内的所有人从孔乙己的不幸身上找到了优越感,我个人认为这种优越感是可恶的。

文中还出现了一个丁举人,我之前一直在想,丁举人的意义是什么,孔乙己为什么偏偏不偷丁掌柜,不偷丁县令,偏偏偷丁举人,还被丁举人的家众打断了孔乙己的腿。我们做一个设想,如果孔乙己中举而丁举人没中是什么结果,那就变成了孔举人打断了小丁的腿。这样一想,效果就出来了,丁举人分明是孔乙己对立的影子,他俩的区别就在于谁执掌了力量,有力量的打断了没有力量的腿,这最正常不过了。那么孔乙己的窃书就不仅是窃书,而是一种隐喻,一种孔乙己要通过读书的方式获取力量的隐喻,而这种盗取丁举人力量的方式给孔乙己招来了断腿之灾。这里的深意根本不是什么窃书被打,而是在领域上的成王败寇。打断孔乙己腿的根本不是丁举人,而是成王败寇的社会现实。

在孔乙己生活的环境中,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每一个人物都像一位刽子手,而面临这些刽子手的是孔乙己沉重的肉身。相比这些人物,孔乙己虽然可恨,但确实唯一可爱的,我们很多读书人都能在孔乙己身上找到自己的一点影子。

我不止一次在想,这样的成王败寇,这样的冷漠,这样的嘲笑讽刺,这样可恶的优越感。鲁迅先生真的只是在给我们描写那个遥远的二十世纪初的时期的环境吗?


sumr849


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我看莫不如说是孔乙己代表着当时的哪一类人?更甚的是,其实,笔者觉得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也许还在我们现在这些人之中。

一个人,穷困潦倒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甘堕落,却又自顾哀怜,这便是精神上的贫穷,内心里的穷困。

这种“心穷这人”,不分文化高低,不论贫穷富贵。

笔者认识一人,家境不错,也念过大学,却一天到晚的悲天悯人、杞人忧天。天天挂在嘴边上的就是:“唉,今天真倒霉——巴拉巴拉......”,能买车的时候,嫌弃车贵;没钱挤公交的时候,又逮到机会就逃票,1元钱的票......。下车之后,孩子嚷嚷着,想要吃块巧克力蛋糕,他却摸摸兜,自语道:钱多吗?不多啊!(多乎哉,不多已!)

孔乙己,是个境遇悲惨之人,早年念的秀才,考取功名不中,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夫子早年是家境不错的,至少能念得起书的人,是不会怎么挨饿的。

落第秀才也不甚可耻,至少可以靠着识文念字,给人抄书记账,糊口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心穷之人大都心比天高。不想低头做事,只想仰天长叹:悲天悯人、杞人忧天。

可要知道,悲天天不知,没有人会同情一个天天只是喝酒,叹气的弱者的,你要向命运低头,那也没有人会在抬头看你。

所以,先生想要表达什么?答案已经尽在不言中:人穷,可满志;心穷,志必失。

欢迎小伙伴留言讨论,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


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没有考中功名的读书人。最后落得要饭,也不放下读书人的清高。

孔乙己受的教育是孔孟教育。人生追求的目标是做君子。很有名的一句话是“君子固穷”。君子穷困潦倒,也会守住君子之道,不会胡作非为。孔乙己的内心是善良的。自己虽然很穷,买了一点茴香豆。但是,还能给小孩一点。

可以说,孔乙己是封建科举考试制度下的产物。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是科举考试带来的。孔乙己混得连那些靠卖力气吃饭的都不如。孔乙己本身身材高大,如果,不去考什么功名,靠卖力气吃饭,也许混得还不错。都是孔孟思想那些顽固的东西束缚了人的思想。

如果用现在人的眼光看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样,穷也不乱干。社会就会很太平。孔乙己绝不会,你帮了他,他还会反咬你一口。

现在的人追求的是钱,而不是道德。做人的根本是道德。道德的根本是孝敬父母。由孝敬父母,产生出来的仁爱,推广到天下,天下就会得到大治。

现在的人,为了钱什么敢做。人与人交往总会防着对方。彼此是不信任的。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互相猜忌,变得人心惶惶。这都是失去孔孟教育,不追求做人,追求钱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要学国学的原因。


校外老师


孔乙己或许是一个想用穿长衫来打造阶层人设的人,斗胆揣摸鲁迅先生的寓意,他借此想要表达的可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判与同情。

这里抛开复杂的时代背景元素,妄自从孔乙己这个人物身上,扯下一些断,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理解一下孔乙己这个文学角色,意在古为今用,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一、缺乏耐心,喜欢走捷径


如同作者在该小说中所述,孔乙己唯一的赚钱本领,就是写得一手好字。所以,他替人抄书为生,以此换碗饭吃。


可是孔乙己好吃懒做,不愿意一个铜板一铜板地去积累财富。干不了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信誉没有了,生意也就垮了,没人再找他写字。



由此可以推断,孔乙己是一个想发财,却不愿意脚踏实地去挣钱的人,而且他对做事缺乏应有的耐心。就像当下,有些人今天注册公司,明天就想发财一样。


从古到今,凡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天天想在人前摆阔的孔乙己,在失去这个营生以后,他就以偷为生。在他看来,这个来钱快。


所以,他每每来到鲁镇酒店,大家就嘲讽地说:“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意思是又被人打了。



其实,再小的事情也是事业,再小的铜板都代表着尊严。更何况孔乙己还是一个读书人,可叹他总想与众不同,却没有靠真本事去实现自我价值的志气。


就像有人所说的,世上最远的路就是捷径。在这件事上,孔乙己是面镜子,可以古照今。


而找寻并发掘自身亮点,并耐心地深耕下去,学会为TA人和任何一件小事负责,生活因此,终会迎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喜悦。


二、浅尝辄止,学习不刻苦


正如小说中描述的,大家都听说孔乙己读过书,但却没有进学。从一些蛛丝马迹,可以窥探出孔乙己的学问,也就是浅尝辄止罢了。


如果他没有耐心写毛笔字为生,那么,他还可以做诗写文章啊。人家唐朝的李白先生,虽然说也是个天天想做官的官迷吧,但你看人家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气魄


李官迷完全靠一身才华游走四方,换酒赚名气。若孔乙己真有满腹诗书,即便考不上那个科举,他也不会被人看不起,更不会缺饭吃,早有人慕名而来,请他入府为座上宾的。


比如人家《聊斋》作者蒲松龄先生,也是屡考不中,就选择了以教书为生,同时,著书立说,借《聊斋》言志,流芳百世。


所以,孔乙己不得不让人对他产生怀疑,就连那些去店里喝酒的人,也问过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孔乙己的反映是颓唐和不安,正所谓,凡事都要以结果论英雄。当然,也不排除历史上很多有才华,遇考总是不过的人。那个疯例子、文学人物范进同学就不说他了,太执著,虽然中了,但也傻了,还有何用。


比如,宋代词人柳三变也是一个才华满车的人,就是考不中,你有什么办法。再加上,他喜欢活在烟花柳巷之中,又不幸被大BOSS皇帝点名,让他且去填词。


填词就填词,这一填不要紧,火了,火到什么程度呢,“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就像现在突然爆红的流行歌手一样,他所唱的歌或某人写的歌词,一夜之间,传遍大街小巷。


好吧,再看孔大人,他只会跟一个伙计卖弄他那个“茴”字,不但没得到想要的尊重,还被看不起。



因此,凭着孔乙己没有心思脚踏实地挣钱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读书他也是读不下去的。所以,做学问,他同样没做到家。


而孔乙己,一个天天靠穿长衫来标榜的人,哪里耐得住寂寞去好好钻研学问呢?他偷书根本不是用来读的,是用来卖了换酒钱的。


北宋著名词人晏殊先生在他的《蝶恋花》中,以情托志,说得很明白,人要有所追求,就必须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


尤其是在热闹非凡的今天,做事更需要秉持一份静的勇气,方能有所收获。


三、不想站着生,只想跪着攀比


从小说可以看出,孔乙己根本不想站起来。哪怕一次次偷书被打,他都没想着站起来好好做人,而是一点点毁灭下去。


正如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所说:“……品性这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个缝,也就离塌陷不远了。”


这或许就是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原因。可以看出,作者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感到深深地同情。


为此,我们在孔乙己的落魄形象中,也可以寻觅到一丝单纯,就是他在给小孩分食茴香豆时,却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形象。



而鲁迅先生又“怒其不争”的原因,就是孔大人从来没有为改变自己的落魄去努力过,更别提抗争了,他任凭自己就这样沦陷下去,直到连站立的资本都失去了。


后来,孔乙己从肉体到精神全部摧毁,他的双腿被打残后,只能靠两只手的力量支撑着移动。正如电视剧《天道》中所言:“如果你根本就没打算自己站起来,老天爷来了也没用。”


而且,孔乙己还非常爱慕虚荣。小说描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可见,孔乙己是一个内心空虚,却极力用长衫来打造自己人设的人。


到小酒馆喝酒的人分为三种,一种是短衣帮,只在柜台外面站着喝。穿长衫的人就可以多花一些钱,要些菜,进到店里面坐着吹牛。



孔乙己没有财力坐在雅间里去跟长衫们一起吹牛,却又想跟短衣帮划清阶层界限。所以,他就跟别人攀比穿长衫,又想在短衣帮这里找到点优越感,干脆豁出去比人家多花一文钱,买一份茴豆吃。


可见,孔乙己的虚荣心多强,这些放在今天也一样,其实,人人都有追求生活品质的权力。


但如果不学武术,一味地追求名牌裹身、混圈子,追求身份式生活,弄不好就像孔乙己一样,把自己给混了。


而小说也以孔乙己从不欠酒钱开始,到还欠小酒馆十九个钱悲凉落幕。此后,没有人再见过他,也没有人关心他是否还活着。



为此,打造自己的本领,做一个有实力且靠谱的人,就是自己最豪华的标签。



可见,孔乙己是一个从灵魂到肉体全面崩盘的人。作者在“哀其不幸”的悲悯里,也对他的“怒其不争”进行了深沉地批判。为此,我们可以在这个人物身上做出当下反思,望每个人都能拥有对抗挫折和改变境遇的勇气。以上仅为个人浅见,欢迎交流和学习。


影视成长笔记小刨手


人生酸甜苦辣,书中自有滋味——感谢关注“四味书”,当初取“四味书”这么个名字就是得益于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行不了万里路,只能在书中品尽人生的酸甜苦辣。

说回孔乙己。

据说当有人问鲁迅在他写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哪一篇的时候,鲁迅的答复是《孔乙己》,有外国的翻译者请鲁迅推荐自己的作品时,他也是首选《孔乙己》。

很多人认为鲁迅的代表作应该是《狂人日记》、《药》这种批判意识很强烈的作品。其实按鲁迅自己的观点来说,他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是“从容不迫”,他一再强调人的生活要有“余裕”,不能“不留余地”,《孔乙己》写的有节制,含蓄,代表了鲁迅的“从容美学”。

《孔乙己》其实只是在从从容容的讲一个故事,鲁迅家乡的小酒馆里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酒客的故事。“原来也读过书”,没有考上秀才,“又不会营生”,最后潦倒一生。

这是一个看来可笑,细加品味又相当可悲的读书人的故事。

小说始终贯穿一个“笑”字,看客的嘲笑,孔乙己自己无奈的苦笑。“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已经失去了一个“人”的独立价值,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是可有可无的,他的生命唯一的价值就是成为人们无聊生活的中的笑料,甚至他的不幸也只是成为人们的谈资。

小说的结尾鲁迅用矛盾的词语讲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谁也不关心,谁也不在意,但是留下的问题是:这样的结局是谁造成的呢?

孔乙己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

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他不肯脱下破旧的长衫因为那是身份的象征,他一直反复强调自己是“读书人”,这也是孔乙己的悲剧所在,我们同样要问:这样的悲剧,难道仅仅属于孔乙己自己一个人吗?

鲁迅先生的作品,越是细读越能读书不一样的味道,即使过去了一百多年......


四味书


鲁迅先生生性尖酸刻薄,但也算识时务者,对于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这些大人物,他是不敢造次的。对于国际友人像腾野先生之类,亦是敬爱有加,就是对日籍的嫂子,也格外关注,以至于其洗澡时也放心不下,并闹出了笑话,引起了兄弟的不快。当然,鲁迅是不在乎兄弟情分的,老死不相往来也不惜,而孔乙己这篇小说,据说鲁迅先生自我感览甚好,的确,都是读书人,都是乡村小镇出身,你看他活得多么光鲜亮丽,孔乙己,就是个笑话,就是垃圾。站在成功人士的角度,俯视那落魄的文人,自是骄傲与惬意。然鲁迅笔下潦倒堕落者,当然不止孔乙已,像祥林嫂,虎妞这些底层人物,都是些见不得人的可怜虫。今人给先生找了一个很光冕的说辞,他揭露了一个罪恶腐杇的旧世界,我也循着这样的思路去领会,实在是找不到灵感,慢慢也就明白了,鲁迅先生不也生在那个年代吗?他却不曾自我反省。


春风雨1007326392703


【鲁迅研究类话题】

彦涵木刻作《高中文选》封面(合江省教育厅1946年10月1日于佳木斯市编订;其时,李又然化名李则蓝,最早为中共中央东北局派驻合江省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合江省立联合中学副校长,参与教材审定)。

李又然:《孔乙己》浅释初稿之一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长到十文,——靠柜台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还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里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第一段)

鲁镇在绍兴,绍兴产酒,又好又多又便宜,因之人在鲁镇进酒店,虽则不比吉林人上江沿(不花钱),也还不算怎样的浪费和奢侈,有如绍兴妇女,穷苦买不起首饰的,头发上也能斜插几多清香玉色的兰花,增加女性侧面美,就因为这高洁的花在别处名贵之至,是一种盆景,供养在寝室和客厅(叫做“芝兰之事”)有的地方恐怕只能从国画和女子的名字上看见,可是在出西施的绍兴呢,这花竟像贫穷而美丽的姑娘,到处生长,把绍兴造成“芝兰之事”。

虽然如此,没有喝不醉的酒,也没有不要钱的酒店,而在旧社会一如在赌博场,你钱多能输地位高,钱少,别的东西就多了:困难多,麻烦多,越少越好的东西(譬如说忧愁)多,不要的东西偏有,一句话,种种不如意,——旧社会不合理。我们看,一样花钱买酒喝,一样的钱,有时做工换来的血汗钱,可是酒两样:你的酒里掌柜要潺水,因为你出不到十几文,喝也就只能靠柜外站着风里喝。只有长衫主顾才有资格踱进(被请进)店面隔壁的房间里,要酒又要菜,慢慢地坐着喝。

《孔乙己》第一段主要就是写这两种喝酒的人。他们身份不同,服装不同,喝酒的气派也截然不同。旧社会处处“夸耀”它,不平等。

两种喝酒的人喝酒的原因也两种。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累了,只花很少几个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休息一下,下午、明天甚至夜里在做工。他们休息也站着,是辛苦的,只喝一碗酒完全应该。(绍兴就不像烧酒,是温和的,酒量好的可以连喝几碗,可是做工的人穷,就只能喝一碗了。)他们之间也有剥削学徒和雇工的工头之类,但是剔开这些东西不算,绝大多数就都是名副其实的“短衣帮”一劳动者了。

穿长衫的先生们呢,喝酒是坐着的,不喝酒的时候大都也坐着,他们不做工,——这倒身份高架子大了,在旧社会。

他们坐酒店是消磨时间,无聊就聊天。“莫谈国事”——不问政治,便幸灾乐祸揭发他人的隐私。他们坐在酒店里面,对于酒店掌柜是可尊敬的重要人物;可是世界上的人并不都开酒店,于是他们,一到酒店门外大都就该是另外的人了,未必都还是可尊敬的,因为他们之中有正常职业的固然也有,也有酒店以外都值得尊敬的人,到底不是苍蝇,任何哪个都可以代表全体,但是他们之中更多的是寄生虫、破落户、地头蛇、自命清高的、凶险的催租者、帮闲的、奴隶总管、讼棍⋯⋯

《孔乙己》第一段写的就是这喝酒的两种人。靠柜外站着喝的短衣帮,这是一种;另一种:长衫顾客,——踱进饭店隔壁的房间里慢慢地坐着喝。

开头就写身份、服装都不同、喝酒气派也不同的两种人,是先造成显明对照,给读者深刻印象,好像喝酒的人就只有这两种了,不再有第三种,而后偏引出“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让你从作品中看着他被哄堂大笑,要你在旧社会的现实中决定一种态度:到底参加这哄笑呢,还是同情怜悯他——你在周围看得见的孔乙己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不但鲁镇有,别处也有,甚至很多地方都有,至今还有,此地就有,所以孔乙己相同阿Q,也是典型!

先两种人对照,再两种人合起来一齐对照一个孔乙己;单独一个孔乙己又来对照两种人。——真是错综复杂其实简单明了:孔乙己是唯一孤独的多余的人。

他是短衣帮,因为也站着喝;可是穿长衫又不是短衣帮。不是短衣帮,穿长衫,那么是长衫主顾了,也实在是主顾,因为他也给钱,而且“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又明明是长衫,虽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但是这件长衫不阔绰,只能踱进破庙和坟墓,这个主顾永远站着喝,尽管品行最好也就不是长衫主顾了。

两种人里总得算一种,孔乙己到底算是哪一种?两种都是都不是,就只好算他“唯一的人”了。

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伟大的鲁迅用他的剑似的笔刻画了已经死去和还在站着的孔乙己型的人群的无比的孤苦、寂寞、凄清;可怜又可笑,可笑更可怜⋯⋯

但愿这样的人不再生出来——假如天生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也是旧社会罪恶环境所造成,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这环境,铲除它所遗留给我们的一切罪恶,来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

鲁迅的笔是剑,他守护人民事业,寒光四射,最锋利,最冷;最冷,因为从炽烈的大火——最高、最深、最持久的热情中锤炼过来。

(假如我们不从这对人民事业最高、最深、最持久的热情中来学,只学那“冷”,错以为就是鲁迅笔法了,——假如不幸真这样,那么我们所能挥舞的将只是一支镀银的木剑。)

这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后来也慢慢地坐着喝过一次。

但是他这“坐着”是腿被丁举人打断了站不起来了,只能“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不是坐在店面隔壁的房间里,是坐在地下,——丁举人的凶狠抬举他,打断他的腿,给他安排好这个座位。

从此他就不再“站着”,可以“坐着”了,也能“慢慢地”了:“慢慢地”,“坐着用这手⋯⋯走去了”,而旁人还在说笑!

也不再喝酒,这个孔乙己!也不再“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什么都免得了了,因为“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而——“没有他,别人便也这么过”着说笑的日子!

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同情是深的,他怜悯他是“唯一的人”,找不着任何一个朋友,连狗都没有跟着的;假如他也找着了同伴,那就只有拿根拐棍了。但是腿被丁举人打断,要使拐棍也不能了。在人里面,他每种都是都不是,“都是”因为他到底是人,至少喝酒也是人做的事情,腿被打断也是人受的耻辱和痛苦;但是他是“唯一的人”所以又“都不是”了。

他是“唯一的人”所以怜悯他,但是远比这怜悯更深更迫切的,是希望:请你不要随便取笑孔乙己这种人,这是一;二呢,但愿他是最后一个这样的“唯一的人”吧,——不但是鲁镇的唯一,而且在全国范围内范围外都唯一,不但过去而且永远唯一!

这该是鲁迅先生写孔乙己的动机吧?!

孔乙己!我们同情中否定你,否定中同情你,因为你们明明也是旧社会的牺牲品。——否定和同情也都为要更彻底急速地摧毁旧社会。而假如在新社会遇见你们我们还要造成条件,想种种办法来争取、团结、改造,而不是说笑⋯⋯

彦涵为《阿Q正传》《孔乙己》作插图。


李兰颂


在鲁镇,穿长衫的都是踱着步子进咸享酒店坐着喝酒,穿短衣的(非长衫)则在柜台边花几文钱要杯酒站着喝;而孔乙己则是唯一的一个既穿着长衫又站着喝酒的人。孔身上的长衫已多年没有换洗,既脏又破,但仍舍不得脱下(对孔而言仅此一件,可见已十分贫困潦倒),也不愿脱下,因为长衫是他秀才身份的标志,再加上他言必出“之乎者也”,一个极度贫困潦倒的而又极度死要面子的穷酸秀才的形象展现世人面前。鲁迅刻画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结局,其主旨,一是受封建八股文教育之下把本可以通过正常劳作生活的人变成一个四体不勤而又瞧不起劳动人民(短衣帮)的废人;二是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的本质。


风清云淡2038502


孔乙己是失败的读书人的典型。

鲁迅为何塑造这样一个人物?

批判封建科举制度?

可鲁迅写《孔乙己》的时候,慈禧太后已经把科举制度废除了。

幸灾乐祸看读书人的笑话?

读书人是否比无知愚昧的人对社会更无害?

因为他们头脑里很多条条框框原则底线,动手能力又特差。

他们是否更值得同情?

孔乙己是有羞耻心的,

可很多人是奉行无耻无敌的。

孔乙己是喜欢甚至畏惧小孩的,

可很多人是对他人的孩子非常冷血的。

有人会说,孔乙己读死书,

读书读得“灵活”甚至油滑还是读书人吗?

“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该不该搞清楚?

叫大家不要做书呆子?

没有书呆子,人人都精明狡猾,精致的利己主义,文明程度会不会降低?

社会分工,有些人的分工就是纯理论的,是否他们就是书呆子?

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书呆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