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一群從亞洲“逃難”來的老鼠,終結了肆虐歐洲數百年的“黑死病”

提到“黑死病”,我想大多數人都不會感到陌生。”黑死病“也可以叫鼠疫,由鼠疫桿菌感染人體形成,是一種古老的烈性傳染病,在全球已經流行了近兩千年,曾經有過三次大的流行,奪走了全球大約3億人的生命。

最為有名的一次是在中世紀時期發生在歐洲的“黑死病”,這一次的發病直接收割了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直到現在歐洲人都對此後怕不已,把那段時期成為“黑暗的中世紀”。

一群從亞洲“逃難”來的老鼠,終結了肆虐歐洲數百年的“黑死病”

不過,大多數人雖然知道歐洲中世紀“黑死病”的厲害,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次可怕的“黑死病”最終是被一群從亞洲逃難過去的老鼠終結的!

這個事情還要從一場印度大地震說起,大概是18世紀前期,印度國內發生了一次大地震,這次地震給當地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害,但同時也逼得另一個群體不得不背井離鄉,它就是印度褐家鼠。

一群從亞洲“逃難”來的老鼠,終結了肆虐歐洲數百年的“黑死病”

印度褐家鼠本來是大量生活在印度地下的洞穴之中,但那次的大地震把它們的“家”都給震沒了,無奈之下,印度褐家鼠群體只能爬上地表生存。

不過,剛剛經歷大地震的印度正處於元氣大傷的狀態,所以這些印度褐家鼠爬上地表後不僅沒有遭到大規模清剿,反而通過以地震之後出現了大量的人類遺體為食物而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族群數量翻了好幾倍。

但是,這樣的“美好時光”自然不會持續太久,反應過來的印度當局立刻開始反擊這些褐家鼠,而且褐家鼠內部也因為族群數量太多而無法正常生存,雙重壓力之下,褐家鼠只能一路向西遷徙,希望能重新找到新的家園。

一群從亞洲“逃難”來的老鼠,終結了肆虐歐洲數百年的“黑死病”

遺憾的是,這次生物史上極為壯觀的生物大遷徙並沒有什麼能夠完整反映其整體過程的材料傳世。只能根據少量材料,大概還原這群褐家鼠是如何進入歐洲的。

根據外文雜誌《科學美國人》的記載,在1727年的阿斯特拉罕,一連幾天,都有大量褐家鼠涉水穿過伏爾加河,之後進入烏克蘭境內多次涉水。褐家鼠們先是穿過第聶伯河,最後穿過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經歷了千辛萬苦才最終進入歐洲。

換到一般的時期,這麼大量的褐家鼠“入侵”歐洲絕對會造成歐洲人的大力抵抗,事實上在一開始歐洲人也確實有過清除這些褐家鼠的想法,但是很快他們就發現,隨著這些褐家鼠的到來,肆虐歐洲幾百年的“黑死病”開始減弱了!

一群從亞洲“逃難”來的老鼠,終結了肆虐歐洲數百年的“黑死病”

這是怎麼回事?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當時自然難以得出,但進入近代後,隨著大量生物學家和醫學家孜孜不倦的研究,終於還是找出了事情的真相。

因為,“黑死病”的發病是由一種名叫鼠疫耶爾森氏菌(也可以叫鼠疫桿菌)的細菌引起的。這種細菌一般都是寄生在一種名叫“印鼠客蚤”的跳蚤身上,而“印鼠客蚤”又是寄生在歐洲當地的黑家鼠身上。

一群從亞洲“逃難”來的老鼠,終結了肆虐歐洲數百年的“黑死病”

中世紀時期,由於歐洲各地普遍衛生條件差,所以人與黑家鼠的距離無限接近,“印鼠客蚤”能夠輕易地從黑家鼠身上轉移到人類身上,這樣一來,寄生在“印鼠客蚤”身上的鼠疫耶爾森氏菌自然也就能夠輕而易舉的侵入人體,造成“黑死病”。

但是褐家鼠的到來卻改變了這種情況,原因很簡單,黑家鼠打不過褐家鼠。

一群從亞洲“逃難”來的老鼠,終結了肆虐歐洲數百年的“黑死病”

相比於黑家鼠,褐家鼠更為強壯、機智、好鬥,而且褐家鼠擅於團隊合作,且對環境的適用能力較強,所以,褐家鼠一來,歐洲的黑家鼠就被打得抱頭“鼠”竄,數量開始銳減。

褐家鼠雖然也能攜帶鼠疫耶爾森氏菌,但它攜帶鼠疫耶爾森氏菌的載體是一種名叫“角葉蚤”的跳蚤,這種跳蚤相比於黑家屬身上的“印鼠客蚤”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那就是對寄主的“忠誠”。

“角葉蚤”對褐家鼠“忠心耿耿”,從來不會寄生別的生物,即便是褐家鼠個體死亡,也只會找一個別的褐家鼠過日子,絕對不會找上其他種類的生物。所以鼠疫耶爾森氏菌就被鎖死在了褐家書這個群體裡,無法再向外傳播。

這也一來,歐洲“黑死病”原本的傳播基礎就被徹底破壞,失去傳播基礎的“黑死病”也就漸漸失去了可怕的威力,最終陷入沉寂,而歐洲,也迎來了文明的曙光。

由此可見,最近流行的一句話確實有一定道理,“打敗你的一般不是同行,而是跨界!”,要是沒有褐家鼠千里迢迢跑過來“搞事”,歐洲的黑家屬還不一定會囂張到什麼時候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