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這是電影《何以為家》的開場畫面,法庭上,一個12歲的孩子,給屏幕前的觀眾心頭深深一擊。

是什麼樣的深仇大恨讓一個年僅12歲的孩子將父母告上了法庭?

是什麼樣的悲慘遭遇讓一個本該稚氣未脫的孩子說出了這樣的話?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通過倒敘的鏡頭推動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發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的敘利亞難民的故事:

主人公贊恩和父母兄弟姐妹為了躲避敘利亞戰爭,非法生活在黎巴嫩的貧民窟中。一家人擠在一個空間狹小的房子裡,兄弟姐妹們橫七豎八地睡在一張床板上。

《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到了上學讀書受教育的年紀,贊恩卻被父母送去小賣店打工,帶著兄弟姐妹上街賣果汁,甚至還要跟著母親倒賣曲馬多飲料。

12歲的年紀,本該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享受寵愛的年齡,贊恩卻被迫扛起了“養家餬口”的責任。

一邊打工,一邊還要幫助妹妹薩哈應付突如其來的例假,脫下衣服讓妹妹墊上,偷偷為妹妹留衛生巾,告訴妹妹千萬不能讓人知道,因為這將以為著她會“被結婚”。

瘦小的身軀拖著重重的東西,小小的個頭卻成了妹妹的依靠,照顧兄弟姐妹的樣子專業的完全不像個12歲的孩子。

而贊恩之所以會承受著這些難堪的遭遇,是因為他的背後有一個“殘缺”的原生家庭,每個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贊恩也不例外。

影片中,贊恩出走前和出走後實際上有一個身份的切換,出走前,他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承受著父母施加給他父輩們的原生家庭模式,出走後,他是原生家庭的“繼承者”,以父母的身份向約納斯施加著他承受著的原生家庭模式。

《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本文以贊恩原生家庭“受害者”和“繼承者”的身份切換為切入口,對《何以為家》中滲透出來的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進行解讀。

  • 父輩的“慣性思維”:以自我成長的原生家庭為“最佳依據”來對待下一代
  • 我輩的“家庭繼承”:原生家庭的模式成為了主宰自我行事的“最強推動”
《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01 父輩的“慣性思維”:以自我成長的原生家庭為“最佳依據”來對待下一代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或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的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婊子的兒子”、“滾,你這垃圾”。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我住在這裡的地獄,我像一堆腐爛的肉。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能做好人,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踩在腳下。”

《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這是12歲的贊恩在法庭上發自肺腑的話,小小年紀的他並沒有孩童的無憂無慮,也沒有孩童的天真爛漫,有的只是無盡的責任和無邊無際的傷害。

父母無力撫養孩子成長,卻毫無覺醒地無休止生孩子,然後把“養家餬口”的重任交給孩子,男孩打工,女孩“賣錢”(嫁人抵債),在他們的潛意識裡,這就是他們應該遵從的生存法則,這並不是他們無知,而是他們從自己原生家庭帶出來的“慣性思維”

為了抵房租,贊恩的父母把自己年僅11歲的女兒薩哈“嫁”給了房東兒子阿薩德,贊恩努力反抗想要將妹妹從“虎口”解救,可瘦小無力的他還是抵抗不住父母,一切的反抗都成為了無畏的掙扎,薩哈還是“被結婚”了。

而因為年紀太小,懷孕致死成為了薩哈的宿命,面對薩哈的去世,贊恩父母依然沒有覺醒,還是繼續自己原生家庭的“慣性思維”,又一次懷上了孩子,他們沒有為孩子的去世而悲傷和覺悟,甚至將下一個原生家庭的

“受害者”稱為“真主賜予的禮物”

《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目睹這一切因為“原生家庭”的模式帶來的殘忍時,贊恩將父母告上了法庭,他想用自己的行動來阻止下一個原生家庭“受害者”的到來。

在法庭上,贊恩的母親舒雅德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也是這麼過來的”

對於將11對的薩哈嫁人,父母卻為自己的荒唐行為尋找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替她找個好人家,讓她睡在床上”,而阿薩德也為自己娶一個11歲的孩子為妻尋找了大義凜然的說辭:“別的女孩也是11歲結婚,活的好好地。”

而在法庭上,他們不但沒有為自己的荒唐行為自責,反而說出了這樣的話:

“這是為了讓她擺脫痛苦,和我在一起,她沒有希望,她連睡覺的床都沒有,吃的喝的都不夠,也不能洗澡,電視也看不上。我對自己說,嫁了她,起碼能有大床睡,真正的床,有毯子的床。”

“你有沒有想過,這不是我們的錯。我也是這樣出生,這樣長大的,我做錯了什麼?如果我有選擇的話,我可能會比你們所有人都好。這不是我想要的。”

《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有人告訴我,沒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你的孩子將會是你的脊樑。但他們打斷了我的脊樑,傷了我的心,我詛咒結婚的那一天,我為什麼要過得這麼悲慘?”

這正是贊恩父輩們的“慣性思維”,他們曾經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父親可能曾小小年紀失去了歡樂被迫成為“大人”,母親也在還是孩子的時候“被結婚”,他們曾經遭受著原生家庭帶給他們的不堪,這不但沒能讓他們覺醒,卻反而成為了他們對待下一代的“最佳依據”。

黑格爾曾說過:“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贊恩的父母正是如此,他們曾是自己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在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被迫扛起了責任,被迫結婚,失去了孩童的天真,可他們非但沒有在這種遭遇中總結教訓,為自己的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原生家庭,更是將自己原生家庭的“慣性思維”用來對待下一代。

武志紅曾說過:“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贊恩的父母之所以會有那些過往的灰暗感受,是他們父母營造出來的原生家庭傷害,可當自己為人父母時,他們卻沒能總結灰暗經歷的教訓,而是把自己“慣性思維”裡的原生家庭模式當成了“最佳依據”來對待下一輩人。

《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02 我輩的“家庭繼承”:原生家庭的模式成為了主宰自我行事的“最強推動”

影片中,贊恩沒能阻止妹妹薩哈“被結婚”,一氣之下,他選擇了離家出走,離開這個讓他無能為力的傷心地,出走後的贊恩遇到了埃塞俄比亞黑人女工拉希爾。

這個沒有合法身份、同樣苦命的女人,她好心收留了贊恩,讓他度過了一段平靜,不用為生計奔波的日子。

拉希爾外出打工,贊恩留下來照顧她的兒子約納斯,在這個過程中,贊恩的身份得到了切換,他扮演起了約納斯的“父母”。

《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可好景不長,短暫的平靜日子隨著拉希爾的“再也沒回來”結束了。

拉希爾因為沒有合法身份被抓了起來,此時的贊恩扮演的角色成為了完完全全決定約納斯未來的“父母”。

贊恩有著一顆赤誠之心,所以,他帶著約納斯四處打探消息,尋找拉希爾的下落,為了湊足房租,他帶著約納斯倒賣曲馬多飲料,可終究還是被房東趕了出來,就連藏著房子的錢也再也拿不出來了。

最終,他還是選擇了把約納斯交給“人販子”,這是他原生家庭的“繼承”,深受原生家庭拋棄的他,在扮演著約納斯“父母”這個角色的時候,最終以他原生家庭的模式來決定約納斯的未來。

影片的最後,雖然在鏡頭下為我們呈現了一場圓滿,拉希爾最終被釋放,也和兒子約納斯重逢,這是導演給我們的心理慰藉,關於深受“原生家庭”迫害的一絲絲安慰,但在現實生活中,不好的原生家庭模式會成為每一個孩子童年的陰影。

《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贊恩深受父輩們“慣性思維”下的 原生家庭模式迫害,但他卻還是沒能完全走出這種原生家庭模式的影響,作為原生家庭“受害者”,他的童年遭遇很悲慘,可當他的身份切換成為父母角色時,他的行事舉動還是“繼承”了原生家庭的模式。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一個不好的原生家庭會成為一個孩子一生的不幸,而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的每一個孩子,會成為其原生家庭的“縮影”,在未來的人生中,“繼承”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

贊恩是“我輩”的代表,他的潛意識裡“繼承”了原生家庭的模式,所以才會有他最終無能為力放棄約納斯,而被原生家庭影響的又何止贊恩一個?

春節檔影片《囧媽》中,徐崢飾演的徐伊萬正是原生家庭的“繼承者”,母親盧小花對他人生的過度干預和控制,在他的潛意識裡成為了為人處世的“正確方式”,所以,他會把自己所承受的原生家庭模式當做“固定思維”延續到自己的婚姻當中。

列夫·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每個家庭的幸福和他原生家庭是否健康脫不開干係,每一個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良好健康的原生家庭才是家庭幸福的前提,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

《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03 如何打破“原生家庭”禁錮的牢籠?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每一個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都可能“繼承”自己原生家庭的模式,《何以為家》中的贊恩如此,《囧媽》中的徐伊萬亦如此,或許生活中還有千千萬萬個贊恩和徐伊萬正在遭受著“原生家庭”的“迫害”。

《何以為家》中贊恩懂得對原生家庭奮起反抗,所以,小小年紀的他才會站在法庭上控告自己的父母,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打破原生家庭的禁錮牢籠。

那麼,我們該如何打破原生家庭模式的禁錮呢?本文總結出了3點:

《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 第一,敢於反抗。

《何以為家》中,面對原生家庭的留下的悲慘,贊恩不止一次地奮起反抗,他拼盡全力阻止父母繼續“創造”下一個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甚至在自己瘦小的身軀不能抵抗時,選擇了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在影片的最後,他笑了,那是影片中他唯一的笑容,這個笑容意味著他得到了短暫的勝利,也是他對原生家庭反抗的“成效”。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極大,甚至會跟隨著他的一生,影響著他為人處世的方式,但那些糟糕的原生家庭卻是每一個孩子的噩夢,所以,敢於反抗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 第二,以身作則。

每一個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所以,每一個孩子的行為處事風格中,都會帶著原生家庭的模式和風格,

贊恩角色切換成為“父母”的時候如此,徐伊萬成年之後在婚姻關係中也是如此,但如果他們從自身認識到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傷害,從而以身作則來打破這個禁錮,或許遭遇和結果都會好很多。

《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以身作則,就是要從自身覺醒,對原生家庭的“迫害”敢於說“不”,敢於打破原有的模式和禁錮。

  • 第三,自我救贖。

打破原生家庭禁錮的牢籠,不單單能避免自己陷入不幸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更是對下一代人的解救,而打破原生家庭禁錮要學會自我救贖。

《都挺好》中的蘇明玉正是面對原生家庭自我救贖的最好例子,她從小生長在“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中,母親嫌棄苛責她,父親不作為,深受這種原生家庭的傷害,她的童年是不幸的,但幸運的是,她懂得自我救贖。

自我救贖逃開了原生家庭的迫害,以一個“正念、正行、正果”的思維生活,所以她才能活成了大多人羨慕的樣子。

在原生家庭的模式中,沒有人能比自己更合適自我解救,所以,學會自我救贖才是走出原生家庭迫害的第一步。

每個孩子都需要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童年,需要被父母寵愛的港灣,所以,不要讓原生家庭的“壞”投影到孩子的身上,影響他們的一生。

能碼字,能追夢,治癒系90後女孩。用最暖的文字,治癒最孤獨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