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县令错送一女子300两银子,却从县令升至封疆大吏,她是谁?


县令错送一女子300两银子,却从县令升至封疆大吏,她是谁?

时也、命也、运也。

晚清为解决财政危机实施了捐官制度,花钱就能当官,一般都品级不高,但有个县令吴棠却花了区区300两银子就买到了一个一品封疆大吏,这官是谁给的呢?

圣旨到

1861年的一日午后,大清国徐海道员(正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一把手)吴棠正端坐家中批阅公文,猛然间书房的门被咣当一声撞了开,师爷急急忙忙地闯了进来。吴道员被惊得一愣,心想这师爷平时持重稳妥,为何今日如此的这般莽撞?未等他开口,师爷拿着手帕的手也顾不得擦试额头上细密的汗珠,急急道:老爷,快快,皇上的圣圣旨到了。平时口齿伶俐的师爷竟然也口吃了起来

县令错送一女子300两银子,却从县令升至封疆大吏,她是谁?

吴棠一听也惊出了一身冷汗,他一个刚刚履职不久的四品道员,平时都是总督、巡抚保举辖制的,何来天子垂青给他下旨?急忙地掷下笔墨,招呼下人穿好朝服,三步并作二步朝前厅去了。由于事起突然福祸未知,到了前厅看到宫里宣旨的太监总管,未及寒暄便如履薄冰地跪了下去。

圣恩隆宠

总管李莲英见前面有人跪下,问道:来者何人?可是徐海道员吴棠?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打开圣旨宣道:"<strong>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徐海道员吴棠,宣劳戮力,镇守岩疆,夙笃忠贞,克摅猷略。升为从二品江宁布政使,署理漕运总督。

<strong>着吴棠于属员中,拣择妥员,无论道、府、州、县,出具切结考语,奏请补放,不必拘定资格,总以民情爱戴,才能胜任为要。亦不必循例会同督抚题请,以期迅速。倘所保之员,不能得力,朕惟吴棠是问。钦此。"宣完谢恩后,李总管趋前扶起了吴棠,略事寒暄,照拂了几句便打道回京去了。

县令错送一女子300两银子,却从县令升至封疆大吏,她是谁?

吴棠此时如在梦中,从四品的徐海道员到从二品的江宁布政使这可是升三级啊。从圣旨中"宣劳戮力,镇守岩疆,夙笃忠贞,克摅猷略。"来看自然是褒奖他击退捻军守城的功劳,但他此前已从一个七品的清河县令因此功补了从四品的徐海道,已是破格提升的大恩了,这又是哪般的论功行赏呢?

再者二品江宁布政使保举的人都要经过巡抚、总督批准,实际上是没有什么人事权的。圣旨中他所保荐的官员"不必拘定资格,总以民情爱戴,才能胜任为要。亦不必循例会同督抚题请,以期迅速。"明言

不必经过督府批准,自己就可直接保荐,这就是授予了全权的人事权了。

至于最后的这句"倘所保之员,不能得力,朕惟吴棠是问。钦此。"就更耐人寻味了,这分明是主子对宠溺的家臣的口吻,想想自己一介平民出身与当今的同治小皇帝并没有什么交集啊。这又是哪门子的天降大运呢?

县令错送一女子300两银子,却从县令升至封疆大吏,她是谁?

善举得善报

原来吴棠不知道的是他早年的一桩善举,才有了如今的好运气

八年前,吴棠在清河任县令期间。一日,故友刘姓道员过逝,其子扶其父灵船路过清河县境,通知了吴棠。吴棠差手下包了300两的奠仪送过去。那时对于一个年俸百两的知县来说,300两银子不是个小数目。结果手下人拿回的谢帖竟然是两个女子的。

吴棠心知定是送错了。原来道员惠征自打因太平军攻城而临阵脱逃被革职后,郁郁寡欢终于病逝。两个女儿押着灵船北上,刚巧与刘姓道员的儿子遇在一处。下人没有细细盘问就把银子送了过去。当时两女子船到清河盘费已所剩不多,正愁眉不展间,得故人相助,自是欢喜。

县令错送一女子300两银子,却从县令升至封疆大吏,她是谁?

吴棠生性豁达,并没有因此而怒斥下人,在了解了实情后,又包了300两银子给了友人之子,祭拜完又来到惠征女儿的船上也拜了拜。还以故友长者的身份叮嘱了这两个女子一番。吴棠不知道的是这两个女子中大姐进京选秀被咸丰看中,倍受恩宠,咸丰死后,作为同治帝的生母垂帘听政,成了后来的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慈禧掌权后,记得吴棠在家族困顿之时的相助,便以同治的名义拟了上面的圣旨。

勤勉的吴棠

相比晚清的"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治乱之世,吴棠应该还算个好官。1813年,吴棠生于安徽明光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白天务农,只有晚上休息的时候才能读读书,但因家里用不起煤油,只好就着月光苦读。

县令错送一女子300两银子,却从县令升至封疆大吏,她是谁?

家族中也没有什么达官显贵的亲友提携,全靠着远超常人的毅力和不错的天赋,笔耕不辍,终于在27岁的时候中了举人。中举后出身贫寒的吴棠没有如范进一般的疯掉,而是清醒意识到自己无门无路,又需补贴家用,便放弃了进一步考取进士的仕途通达之路。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36岁的吴棠参加了朝廷专门为有举人功名但无官职在身的人所举办六年一次的举人大挑的选拔考试。顺利通过并名列一等,被委以桃源七品知县。吴棠很满足,在任上克勤克俭,桃源被治理的井井有条。两年后,调任清河知县。令他没想到的是在清河任内无意间资助了后来的慈禧。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慈禧

慈禧生于1835年,父亲惠征为满族正蓝旗人。入宫后,被咸丰封为懿嫔,后生了同治帝,封为贵妃。咸丰死后,两度垂帘听政。是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的实际掌控人。由于晚清的丧权辱国,历史上的评价负面居多,但实际上颇具政治能力,在那个国弱民穷的大背景下,难有作为。

县令错送一女子300两银子,却从县令升至封疆大吏,她是谁?

慈禧身为两宫皇太后,受百官朝拜,万民崇仰,对自己自然是十分看重的。加之权力欲又极强,其内心一定认为大清没有什么都不要紧,没有她慈禧可是万万不行的。在中日甲午战争的危急关头,日本皇室都在节衣缩食,慈禧竟然还忙着她的六十寿辰。

慈禧曾说过:谁让我一时不舒服,我就会让他一世不舒服。可见她虽然有一定的政治能力,但内心却是极为自私自利的。相应的对于吴棠这个在某种程度上足以影响到她一世舒服的人,她也是会知恩图报的。就在吴棠连升三级任江宁布政使后的第三年,升任两江总督、闽浙总督后转任四川总督、成都将军,

终成封疆大吏,以善终告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