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暗店街》:缺失的記憶裡,是對過去與未來的權衡和對自我的認知

生命的意義往往與尋找自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宇宙之大,我們對於宏觀的自我探索只能是僅有的那點微妙。

而處於當下的我們,卻可以微觀的去感受自己的內心以及去思考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然而,即便是在這個看似美好的時代下,我們也總是迷茫,這大多體現在我們所扮演的種種角色以及隨著外界的影響而迫使自己失去了本真的自己而導致的結果。


《暗店街》是1978年法國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莫迪亞諾出生於1945年7月,那時恰好避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法國也正處於二戰結束的整頓期間,莫迪亞諾作為一個“猶太后裔”流落他鄉,模糊和缺失的身份認同致使他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真正的身份。父親是猶太人,母親是比利時人,而父母來自哪裡,自己又真正屬於哪裡,這一切都是無從可知的。而另一方面,是莫迪亞諾對自己未曾可知的命運的探索,生於何處、行於何處、從前或是未來,自己未來的命運又是如何?從前的自己早已缺失,倘若不去找尋,那麼未來的自己又該走向何處?也因如此,在莫迪亞諾眾多的小說中,追溯根源的主題頻繁出莫在他的小說當中,《暗店街》正是一部典型的莫迪亞諾式追憶錄。


《暗店街》:缺失的記憶裡,是對過去與未來的權衡和對自我的認知


小說講述的是主人公與愛人因二戰結束後生活支離破碎、無家可歸,為了尋求和平與安寧他們不斷依靠假的身份去逃離混亂,而當他們最後決定偷渡去瑞士生活時,卻遭到欺騙,最後愛人失蹤,而自己也受傷暈倒。待自己醒來之後,主人公發現自己被一個在法國開著偵探事務所的偵探於特所救。自己的記憶已大全部缺失,於特為其取名居伊·羅朗。這之後居伊·羅朗便跟著於特做起了10多年的偵探工作,在這期間,他不斷通過學來的偵探技巧試圖找尋自己的過去,依靠著自己僅存的且無從考證的模糊記憶,他不斷的通過收集到的材料和了解到的人找尋自己真實的身份,即使最終的結果是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錯的,但他卻依靠著這份執念,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和遊歷的眾多陌生地帶頑強的生活了下去。


這部類似偵探類型且沒有真相的小說在閱讀結束後無疑是令人有些許失望的,且它所富含的意義就如同失去的記憶般難以捕捉、難以拼湊。然而

,最引人入勝的原因在於這部看似蘊含著莫迪亞諾對自己身份追根溯源的個人情懷裡,卻滿是莫迪亞諾對那些被不可抗拒的命運摧殘的人們的關懷。小說表面是主人公居伊·羅朗為了尋回真相而四處調查,但在他尋找的過程中卻不斷將人們帶回那段歷史的黑暗當中,也因如此,我們方能從中體會和找尋那難以發現的光明。


《暗店街》:缺失的記憶裡,是對過去與未來的權衡和對自我的認知

或許正如2014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莫迪亞諾的頒獎詞所言:“莫迪亞諾喚醒了對最難以捕捉的人類命運的記憶和揭露了對人類生活的佔領”。就讓我們結合小說的創作背景、作者的親身經歷以及作品本身,從中獲取莫迪亞諾通過《暗店街》所想向人們傳達的對命運的理解,以及為了面對無數可能的未來找尋自我是否如此重要?又是否會讓我們在沒有謎底的故事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心中的答案,從而去奪回那被生活佔領的自己?


01、支離破碎的記憶下,是無數流亡的肢體和無家可歸的“靈魂”——小說背景


二戰初期,那是無數猶太人悲劇命運發生的時期,在納粹政權不阻擋猶太人遷徙他國的情況下,他們來到瑞士邊境。對於德籍的猶太人而言,臨近的瑞士是他們的首選流亡之地。當無數生命擺在邊境,瑞士政府保持了“中立”之態,選擇了拒絕幫助那些受迫害的猶太人。也由此,此前非法入境的猶太人和未曾進入的一律被驅趕出境,導致大批量的猶太難民後收到納粹的殺害。後因瑞士國民的抗議,瑞士放寬難民政策,至此有30萬難民和移民獲得了瑞士的臨時和長久庇護。而在法國被納粹佔領的那段時期,法國人那段黑暗歷史,也是所有遇難倖存者所不願提及的創傷。


《暗店街》:缺失的記憶裡,是對過去與未來的權衡和對自我的認知

這場無法預知、無法抗拒、無法理解的命運下,終以猶太人的悲劇作為啟明。在那被人性掌控的黑暗和光明歷史,是每一個不幸的參與者始終都無法找回自己為何會遭受這般命運的真相。而作為猶太后裔的莫迪亞諾,即使避開了殘酷殺戮的直接影響,也忍同樣受著悲劇命運所留下的後遺症。


莫迪亞諾出生在法國布洛涅-比揚古,為了避免“猶太后裔”身份的影響,他被迫參與法國民族宗教,成為天主教徒。然而他最後的結果卻是,在法國人眼裡他不屬於自己人,因參加宗教,猶太人也無法將他納入是自己人,天主教更是無法承認他是天主教徒。


《暗店街》:缺失的記憶裡,是對過去與未來的權衡和對自我的認知


看到這,或許我們可以明白莫迪亞諾筆下《暗店街》所表現的意味,事實上,與莫迪亞諾有著共同遭遇的還有那無數流亡重生的猶太人,以及世界各地因戰爭而四處離散的“海灘人”,他們沒有身份,沒有歸屬,無非只是留下了在土地上遲早都將要消逝的腳印。正如小說中,主人公居伊·羅朗為了尋找真相四處探訪記憶中的證人一樣,將那些證人的記憶尋回到那個遙遠而殘酷的時代,那個二戰期間法國被納粹常年佔領的黑暗時刻,那個人們無法忘卻和被黑暗佔領的生活記憶在莫迪亞諾筆下重複體現。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對於西方文化的轉折性歷史意義,將人們的生活限定在了必須以這段歷史作為背景,人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言都離不開與佔領時期所帶來的影響,也正如諾獎頒獎詞後段所言的“對人類生活的佔領”,而佔領他們生活也正是這些記憶。


在這由戰爭所遺留的象徵性壓力下,是無數不幸被命運折磨後所需要揹負的內外重壓,在陌生和處處充滿危機,無法預知的環境下,他們掙扎在痛苦和焦慮之中。這場浩大的人性災難中,終以無數的生命作為通往光明的危橋,在這戰戰兢兢的經歷中,遺留給他們的只有記憶中那無法被理解的命運。


《暗店街》:缺失的記憶裡,是對過去與未來的權衡和對自我的認知


02、在迷失的自我中,是無數人所要不懈追尋的遺忘記憶


小說中居伊在不斷地找尋過程中,找到了多個可能是自己真實身份的姓名以及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他試圖尋找自己的真實身份,試圖走入真實屬於自己的生活,卻從未發現,他正在成為別人身份並潛入了他的生活。比如,在居一找尋證據的過程中,他知道了自己可能是一個叫吉米的人,於是他便去潛入吉米的生活,當得知自己可能是叫佩德羅、彼得羅∙麥克沃伊的時候,他又分別潛入了他們的生活。

但結果是,雖然居一調查的這些人裡都是真實存在的,但他也只能從這些人的朋友口中得知那個可能是自己的人曾經的經歷,他了解到的是別人的生活,絲毫無法令他回想起全部的記憶,一切都是毫無根據的。無限逼近又無限中斷,當居一意識到這一切時,意味著他所做的努力瞬間付諸東流,最後就連自己腦海中僅存的記憶在他看來是真是假都未曾可知。到小說的結尾,是居一手中最後一個關於“羅馬暗店街2號”的線索,於是居一便又開始了自己新的旅程,小說也就此結束。


《暗店街》:缺失的記憶裡,是對過去與未來的權衡和對自我的認知


莫迪亞諾筆下的居一也正是小說中常提及的“海灘人”,那是一個無根無底甚至連名字都無法確認的人,卻又是一個以苦苦“找尋自我”作為存在世間的動力的人。莫迪亞諾所想體現的也正是如此,從淺層理解居一與證人的對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每一個海灘人所存在於某一處的標誌取決於人際的關係,但小說中無論是居一還是另外三個可能是居一真實身份的人,外界對他們的記憶也是模糊的,沒有依據的,他們是否真實存在於那些朋友的生活裡,都是一個謎。在這場找尋記憶的旅途外,卻不乏有著莫迪亞諾對通過找尋人際關係去尋回自我和塑造自我的錯誤警示。


而深層理解,無論是對居一還是莫迪亞諾,亦或是被戰爭分配至異處所有人,他們都是“海灘人”的形象,為了未來的生活不再迷惘,只有溯源與探尋才能夠得知記憶裡哪些是無法抹去的,哪些是能夠代表我們存於世的意義的,如若不然,他們又如何直面未來的美好生活?


另一方面,莫迪亞諾帶給世人的正是每個追尋自我的人所會遭受的種種假象,新的環境,新的時代,令我們常常迷失自我,成為別人口中描述的模樣,最極端的錯誤情況便是他人塑造著自我。正如小說中的居一,在找尋自我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會毫無釐頭,但一切都不是最後的自己,只有不斷追尋,不斷排除,方能得知最後的自己到底是怎樣的。而當我們深陷迷惘之中時,確定自己的目標,找尋內心真實想成為的自我形象,方能清晰的碰見光明,直面一切未知的生活。


《暗店街》:缺失的記憶裡,是對過去與未來的權衡和對自我的認知


03、多重角度理解自我、生活以及未來之間的關係和權衡選擇記憶中的美好與黑暗

除居一對自我記憶的追求外,在《暗店街》中實際還有一個容易忽略的形象存在,那便是救下居一的偵探於特。對於於特,他同樣是戰爭陰影下的受害者,在於特的身上是同樣缺失著一部分記憶,他的過去是不連貫的。而當居一請求於特幫忙同他一起尋找記憶時,於特卻說:“你還是不要回頭看了,想想今天和未來吧”。隨後於特便帶著居一在偵探設工作了十年後,自己選擇退休回到老家養老,並找了份圖書館管理員的閒差,過著安詳的老年生活。


而與於特相同的一部分人中,他們同樣是出自他國流亡的僑民。對於戰爭年代所帶來的創傷,說他們是部分的遺忘不如說是選擇性的遺忘。正如書中說到的:“於特的一部分身世突然間好似石沉大海,絲毫銜接過去的紐帶都沒,他與過去就如同從中間被隔開了一樣”。


《暗店街》:缺失的記憶裡,是對過去與未來的權衡和對自我的認知


莫迪亞諾筆下描寫的於特遺忘的那一部分記憶,或許也就是於特不願想起的那段戰爭年代帶來的創傷,而這也是經歷黑暗年代的人所不願提及的。他們相信未來是比過去重要的,迴避過去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那麼,將那一部分在自己看來是無關緊要又或是不願去記憶的記憶遺忘,亦或是從當下開始填補又何嘗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記憶總是存在黑暗與光明兩種選擇,而居一的的記憶無疑是黑暗的,以至於他孜孜不倦渴望尋找那一絲屬於自己的光明,也由此走向更明亮的未來。而於特與居一的性質顯然是不同的,黑暗與光明都存在於他的記憶當中,倘若可接受黑暗泰然自若的當作是自己人生的經歷,看作是自己存在的意義,去回憶去追尋未嘗不可。但顯然,於特選擇了遺忘那段黑暗,去擁抱更廣闊的光明記憶


至此,可以發現,無論我們是從居一的角度去閱讀《暗店街》去理解追尋自我記憶的重要性,還是從於特角度去考量記憶是否需要適當去遺忘黑暗的一面,這都符合當下的我們。曾經黑暗或是光明的經歷,是選擇去打破黑暗創造更多的光明,還是抹去黑暗,都是按照自身情況而定且都是可行的。而曾經遺失或模糊的自我認知,則需要像居一一樣勇敢、耐心的找尋,即使結果如同居一一樣從未真正準確過,但那並不重要,因為在找尋自我的過程中,給予我們的是面對磨難的不屈精神,以及對我們存於世間那往日美好的成長過程和麵對現實生活散發的無限活力。


《暗店街》:缺失的記憶裡,是對過去與未來的權衡和對自我的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