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甲魚也不能吃了?這條產業鏈上的人坐不住了

“甲魚也不能吃了?!養了幾十年,只知道吃甲魚能補身子,沒聽說會傳播疫病。”

“甲魚早就被列為水產養殖品種,有完整的產業鏈。要是把這個產業鏈掐掉,損失太大了。”

日前公佈的《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的說明解釋稱,社會比較關注的經人工繁育、飼養的龜、甲魚、蛇、鳥、昆蟲等野生動物,具有不小的疫病傳播風險,無法保證食用的安全性,為此將上述動物排除在可食用動物範圍之外。

第一財經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深圳的這一說法,讓全國的甲魚養殖業者、相關研究人員和政府官員擔心起來。

已形成全國性緊密的產業鏈

甲魚,學名叫作鱉,是常見的養殖龜種。甲魚還有一些地方種,其中以原產於長江水系洞庭湖、鄱陽湖流域的最為出名,這就是中華鱉。

在中華鱉養殖行業裡已經摸爬滾打了40年的廣東省龜鱉養殖行業協會原會長陳小石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麼多年,中華鱉一直是作為水生動物產品來管理的,屬於經濟類的非保護水產品。”

陳小石介紹,湖南省漢壽縣遊洪濤是中國人工養殖中華鱉第一人。1977年人工蜉化中華鱉出苗獲得成功,1978年出席科技部表彰大會,1979年成立了全國第一個中華鱉科研推廣機構“湖南漢壽縣特種水產科學研究所”,筒稱“特科所”,1995年漢壽縣被國家授予“中國甲魚之鄉”。漢壽甲魚不僅成了漢壽縣的特產,也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上世紀90年代初,廣東等地開始採購苗種,養殖中華鱉,順德等逐漸成為中華鱉的主產區(目前每年投苗5000萬隻左右)。之後,中華鱉養殖產業逐漸擴展到福建、浙江、江蘇等地。可以說,中華鱉的養殖產業是與中國農村的改革開放同步發展起來的。”陳小石說。

2002年7月25日,農業部發布《無公害食品:中華鱉養殖技術規範(NY/T5067-2002)》,為中華鱉規範養殖奠定了基礎。

甲鱼也不能吃了?这条产业链上的人坐不住了

經過40年的發展,中華鱉養殖在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陳小石介紹,目前,廣東、江蘇、河南、浙江等10個省為中華鱉的主產區,湖南、江西主要是產種苗,飼料主要來自福建、浙江、廣東。物流又主要集中在廣州、杭州、武漢、南京、上海等幾個大城市,再通過這幾個大市場,分流到下級市場,形成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是一個全國性的緊密的產業鏈。”陳小石說。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廣東省中華鱉放苗量達到1.1億隻,年產中華鱉約6.3萬噸,從事中華鱉經營的企業達到200多家,中華鱉專業養殖戶約1300戶,帶動從業人員超過1.1萬人,年產值超過36億元。

27日,廣東省珠江水產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朱新平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介紹,中華鱉已經是人工養殖的水產經濟品種,也是國家養殖優良品種。目前全國中華鱉年產量在30萬噸左右。“在水產領域,超過10萬噸的品種,規模都算是比較大的。”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動物科技學院院長林蠡介紹,目前,全國中華鱉年產值超過1000億元,從業者約200萬人,是農業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龜鱉相關的產業,如苗種、商品龜、龜鱉深加工產品等產業的總產值近千億元。

廣東省龜鱉養殖行業協會介紹,由於龜鱉類野生資源有限,我國龜鱉類水產品早已實現了全人工繁育。目前,全國已選育中華鱉新品種多個,經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有中華鱉日本品系(GS03-001-2007)、清溪烏鱉(GS-01-003-2008)、永章黃金鱉(GS-01-011-2018)和浙新花鱉(GS-02-005-2015)。廣東省也選育出了中華鱉“珠水1號”,並建設有中華鱉國家級良種場,以及烏龜、黃喉擬水龜、三線閉殼龜省級良種場。

“野味”與“家味”應區分

將甲魚排除在可食用動物範圍之外,最按捺不住的就是養殖戶了。

惠州市財興實業有限公司是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也是全國中華鱉養殖規模最大的基地之一。27日,該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劉財靈在電話中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疫情對水產養殖業的打擊非常大,上市流通的水產品至少縮水70%。

劉財靈養殖中華鱉有25年,從8畝水面增加到4160畝,目前年產值有2.6億元。“將中華鱉(甲魚)排除在可食用動物範圍之外,這讓我們很困惑。如果結果真是這樣,那對整個行業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養殖專業戶、廣東綠卡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麥熾銘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本人從事中華鱉養殖有30多年。該公司以中華鱉、烏龜為主導產業,無公害龜鱉養殖基地面積有5000多畝,年產中華鱉苗1000萬隻,烏龜苗500萬隻,特種龜苗10萬隻,無公害龜鱉商品400萬斤。

“疫情發生後,有100多萬市斤的中華鱉無法上市銷售了。目前企業還能撐得住。但如果中華鱉從此不能養殖,企業也就沒法生存了。”麥熾銘說,年前時,該公司出產的一批中華鱉已進入盒馬鮮生物流,目前也無法銷售。

“我覺得,主要是有關部門對於食用野生動物的概念不明確,界線不明。”麥熾銘說,目前規範的中華鱉養殖企業都執行無公害養殖標準化的健康養殖模式,實行生產基地標準化、養殖科學化、生產管理規範化、生產經營一體化,產品質量安全有保障。“中華鱉與普通的魚類養殖過程沒有什麼差別。”

甲鱼也不能吃了?这条产业链上的人坐不住了

江西省進賢縣江南綠源中華鱉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從事中華鱉孵化養殖、銷售。該合作社法人代表吳金和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產品賣不出去。疫情發生以來,估計至少損失了100多萬元。水產養殖不僅涉及到疫情防控,也涉及到民生問題。希望政府儘快拿出辦法來。”

27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陳文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野味”與“家味”應區別開來。他說,“對於養殖戶們的呼籲,省領導也非常重視,我們也在呼籲將甲魚作為一般性的水產品來對待。”

今天(28日)上午,中國生態學會常務理事陳尚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決定》確立了野生動物全面禁食的原則,這一原則在《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過程中應得到貫徹落實。還應對《野生動物保護法》立法目的和指導原則作出重大調整,從“普遍利用,少數保護”調整為“普遍保護,少數利用”。

陳尚認為,對於允許利用的全人工繁育技術成熟的野生動物,堅持“全面禁食,個別例外”的分類管控思路,“個別例外”需逐一進行繁育技術成熟度評估和致病風險評估,確認安全的,經檢疫合格的,允許上市銷售。這樣,既避免了公共衛生風險,也為廣大農民提供了一條脫貧致富的產業途徑。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漁業資源與環境保護高級工程師鍾小慶介紹,以順德區為例,普通商品中華鱉塘頭收購價格為26至28元/500克,生產成本每500克約16元。而且中華鱉可以高密度放養、高強度投餵,在保溫培苗和機械動力增氧前提下,畝產可以達到5000至6000斤,一畝就可以帶來數萬元利潤。

官方表示將盡快予以明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於1月26日聯合發佈《關於禁止野生動物交易的公告》,要求嚴禁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交易活動。

2月3日,廣東省召開聯合打擊野生動物違規交易專項執法行動電視電話會議,突出強調“七個一律禁絕交易”。部分水產市場將龜鱉等列為野生動物或人工飼養的野生動物禁止交易。截至目前,這些水產品仍不能上市。

“禁蛇可以理解和接受,但連甲魚都禁,這有點矯枉過正了。”有養殖戶說。

朱新平表示,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已明確為野生動物。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也說,來源是哺乳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是恆溫動物,攜帶能夠傳染人病毒的也主要是這些恆溫動物。而龜鱉、娃娃魚、蛙類、魚類等是變溫動物,它們攜帶的病毒至今沒有感染哺乳動物甚至人的先例,不存在人畜共患病。

“龜鱉種類多樣,要弄清野生動物與人工繁育種群的關係,水產市場上交易的龜鱉,只要其不是列入保護名錄的野生動物,商家能提供相關繁育證明,均應視為允許正常交易的養殖水產品。”朱新平說。

對於深圳方面的上述說法,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7日召開的堅決取締和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市場和貿易工作情況發佈會上,國家林草局動植物司副司長王維勝表示,國家林草局對深圳市禁食野生動物的有關工作高度關注,會“對有關工作提供指導和幫助、支持”。

甲鱼也不能吃了?这条产业链上的人坐不住了

王維勝告訴記者,國家林草局正推進《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目錄》調整進度,修訂“三有”動物名錄,完善野生動物人工繁育、經營利用、標識管理等配套的管理辦法和技術標準。

在這次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韓旭也表示,正在與國家林草局協商,本著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保障人民健康安全,保障水產品供給安全的原則,調整完善相關的目錄和配套規定,進一步明確禁食的範圍。在新的目錄出臺之前,對於已經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目錄》或《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的物種,將通過文件的形式儘快予以明確。

韓旭說,畜禽主要是指人類為滿足肉、蛋、乳、毛皮等需要,經過長期勞動馴化的各種動物。畜禽與野生動物有很大區別,主要有四點:一是經過長期人工飼養,並在生產中廣泛地應用;二是其表型和野生動物發生了本質變化,有穩定的人工選擇經濟性狀;三是已經形成穩定的疫病防控體系;四是符合國際的慣例。

韓旭表示,2006年以來,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了全國畜禽遺傳資源的調查,已基本摸清畜禽遺傳資源的家底,編纂完成《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起草制定了《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目前正按照人大《決定》的新要求,進一步加強溝通協調,爭取儘快報國務院批准後公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