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5000字乾貨:用《復原力》為你特製一副“職場免疫力”“口罩”

對於未來,我們唯一知道的就是它會有所不同。預測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創造它—彼得·德魯克

面對困難消沉,只因不瞭解“復原力”

這些天,微信群裡總有朋友發消息稱復工了,需要口罩。疫情期間上班,想辦法做好防護最要緊。

大家一致認為,要戴醫用防護口罩或者N95級別的口罩才放心。為什麼?因為它們與普通口罩的材質不同,可以有效把病毒擋在外面。

除了要戴口罩做好防護,能及時在心理上覆原,對面對這場疫情的我們同樣重要。

著名心理學家、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彭凱平教授,在接受人文清華獨家專訪,剖析疫情發展之下的大眾心理問題時,談到:

以前的心理學家認為,創傷後的應激障礙只能發生在親身經歷過創傷的人身上,但現在心理學家發現,人們會產生一種替代性創傷後應激障礙。“我們懷有同理心,能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將別人的痛苦慢慢變成自己的痛苦,將別人的傷害慢慢變成自己的傷害,這就稱為替代性創傷後應激障礙。”

在疫情影響下,對於普通公眾,尤其是特別關注疫情的人或是自己關心的對象正好處在疫區的人而言,“雖然自己沒有在疫區生活、工作,但是有感同身受的感覺,也可以導致創傷後應激障礙。所以人們無論是否親身經歷新冠肺炎,都有可能產生這樣的應激障礙。”

彭凱平教授從心理學專家的角度,給大眾三個建議:學會平衡,也就是維護好正常的家庭、工作、事業;相互支持,相互關懷;具有意義感,在自己所做的哪怕是一件小事上找到意義

生活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甚至會遇到很多艱難時刻。當困難來臨時,有人會消沉好久,有人則可以重整旗鼓,再踏征程。

這個差異,有研究表明,是由於人與人之間復原力的不同。

《哈佛商業評論》上曾經發表過一篇來自高級編輯黛安娜·庫圖(Diane L Coutu)的文章,介紹的是復原力的三個顯著特徵:直面現實;尋找意義;靈活變通。

5000字乾貨:用《復原力》為你特製一副“職場免疫力”“口罩”

今天我們就以復原力這三個顯著特徵,結合我們具體的職場困難,特製一副加強“職場免疫力”口罩。

這副口罩,由兩條特殊材料的“耳帶”,三層超級防護“過濾網”和一個精緻高品質”鼻夾”構成,這是有效口罩的必備組成部分。

第一:職場復原力“口罩”的兩條“耳帶:直面現實和靈活變通

1)“一條耳帶”:是直面現實,冷靜瞭解企業、行業現況

每當我們遇到困難,總會被提醒或者教導:要樂觀。彷彿樂觀是人有韌性,挺過困難的必要條件。其實事實表明並非如此。

《從優秀到卓越》的作者吉姆·柯林斯在書中寫道,他曾經採訪美國海軍上將吉姆·斯托克代爾,後者曾在越南被囚禁長達8年之久。

作者問:什麼樣的人在戰俘營中沒有挺過去?

吉姆·斯托克代爾:這很容易回答,樂觀主義者。他們說,聖誕節我們就能出去了;然後是復活節,然後是獨立日,然後是感恩節,接著又到了下一個聖誕節。我覺得他們全部都死於絕望。”

不是樂觀主義不重要,是面臨更大挑戰時,直面現實更能讓人轉危為安。所以,作為職場人,我們需要直面現實,冷靜瞭解企業、行業現況,從直面現實中找到復原力的力基。

具體做法舉例:

  • 利用互聯網時代優勢,多在線上搜索,收集資訊

首先搜索疫情後的行業發展趨勢,目前,很多提供趨勢報告的網站已經發布了,疫情下的各個行業調研和趨勢報告;搜尋熱搜話題榜相關話題,瞭解絕大多數職場人關心的。行業、薪資變動情況,關注大家的討論,也是很好的資訊收集來源;再有就是求職網站,各大求職網站上行業職位薪資消息。

  • 諮詢相關領域的專家,同行,去主動溝通相關信息

諮詢行業相關領域專家比如自身HR,瞭解市場變動和整體狀況;來自同行的信息,也可以補充你手裡的一手資料。

5000字乾貨:用《復原力》為你特製一副“職場免疫力”“口罩”

2)另一條充滿彈性的“口罩耳帶”:靈活變通

說起靈活變通,我們先來看看一個事事倒黴的人。

這是個高中畢業,有兒子有老婆的銷售員,是生活平淡、普通的工薪族。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被公司裁員,丟了工作,靠著推銷醫療器械餬口,結果賣儀器賺的錢連房租都交不起,還因沒錢交汽車罰款,被抓進拘留所,老婆受不了這貧困日子,最終丟下孩子,離開了他。這下他不僅失業,還得獨自撫養兒子。

租不起房,父子倆住過紙皮箱、為了蹭椅子住火車站、甚至住進公共廁所。生活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一點不為過。生活跌倒谷底時,他決心跨行轉型,做有機會獲得高收入的證劵經紀人,哪那麼容易想跨行轉型就能成?凡事架不住努力和做事靈活懂得變通,經過一些列的靈活周旋和艱苦努力,讓他一次又一次從各種打擊中復原,最終一步步通過初試、複試,成為20位實習生中唯一一個通過實習正式入職的人。終於做到了讓幸福來“敲門”。

說到這裡不知你猜到沒,這是豆瓣評分達9.1的高分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納。這個電影有如此魅力,是因為很多人主人公的經歷中找到了共鳴。我們從中看到,想要“幸福來敲門”,努力非常重要,但是光有努力是不夠的,還要有像主人公學習靈活變通的能力,買不成醫療機械步,看清形式果斷轉行爭取證劵經紀人、住不成火車站椅子住公共廁所、因為趕時間,路上出狀況,穿著滿身泥點的髒衣服去面試,不但沒有心裡壓力放棄,反而用幽默巧妙應對尷尬……

做事靈活懂得變通,才可以在困難來臨時發揮全部的創造力,把手裡僅有的資源用到極致,這是復原力的三大顯著特徵之一。

這是“職場口罩”強大的彈性另一條“耳帶”。

兩條“耳帶”,一條直面現實,另一條靈活變通,這兩條“耳帶”缺一不可,這副“口罩”才可以掛在我們的耳朵上,為我們所用。

5000字乾貨:用《復原力》為你特製一副“職場免疫力”“口罩”

第二:有三層過濾材料布:幫你的“職場口罩”有效完成“病毒”淨化,讓你專注於核心業務突破

1)善用SWOT分析法清晰自身優勢,“職場口罩”的第一層過濾材料

SWOT分析方法,它是哈佛學院的KJ.安德魯斯教授於1971年在其《公司戰略論》一書中出的。開始在企業定戰略中應用,後在行業、組織以及政府部門得到廣泛應用,成為其進行自我診斷和制定成略,計劃的有效工具。現在,更有大量的職場人士,用SWOT分析方法來進行自我的評估和梳理,以面對複雜環境,作出合理的有效應對提升之策。

它是明確自身的資源優勢 (Strengths)、競爭劣勢(Weaknesses)、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機會( 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

可以用圖表的方法做盤點,下圖是我的應用舉例,在優勢劣勢環節,採用了24種人格力量的優勢識別器測評,大家可以在測評網站上找到各種適用於個體的測評資源,也可以邀請同事與自己一起做,以方便相互評估。

5000字乾貨:用《復原力》為你特製一副“職場免疫力”“口罩”

圖表為作者製作,來源於SWOT分析法,舉例說明SWOT的具體用法。

基於上面的全面瞭解,結合我們自己的實際情況,經過橫向、縱向比較和了解,我們可以對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同行業中處於什麼水平,有較為全面的瞭解,再此基礎上設定對自己合理的職場期待,就算面臨工作變動,也不會心慌意亂,機會垂青有準備的人。

2)利用“減法思維”,砍掉無關緊要的事項,集中精力解決要事。

職場中決定我們發展的是自己在核心業務上的出色表現。職場新人、中層還是高管,都要先把重要的事項做好,不能在工作中眉毛鬍子一把抓。

所謂“減法思維”,就是砍掉無關緊要的事項,集中精力解決要事的思考方式。

所以,瞭解對自己什麼最重要是第一步;學會拒絕浪費精力和時間的無關緊要的事項是第二步;三遇到核心業務的核心問題,有“推土機”一樣果斷迅速的集中突擊能力。

可以用四象限來劃分區別:

1)精力投入大,收益大,需要用節省下來的時間精力,用“推土機”工作方式集中重點突破。

2)精力投入大,收益小,首先需要被拒絕排除在外的雜事。

3)精力投入小,收益大,當然要好好守住這快陣地,好好耕耘。

4)精力投入小、收益小,也就是職場中常見的“嗨,幫我個忙唄?”衡量一下,相互之間的關係是否互助彼此有益,不需要面面俱到的幫助別人,雖然是小忙,但加總看佔用你多少時間精力?當然如果拒絕,要注意說話方式。

也不是所有的聚會必到,所有的人必見,所有與你有關的事必做,眉毛鬍子一把抓,不做面面俱到,沒有成效窮忙族。

5000字乾貨:用《復原力》為你特製一副“職場免疫力”“口罩”

3)用切實可行的辦法,增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這裡有一個同樣發生在疫情下的故事。

1830年,俄國著名作家普希金,因為瘟疫的突然爆發,被困在了波爾金諾村。

在被困的三個月時間裡,普希金專注文學創作,先後完成了27首抒情詩、6部中篇、4部詩體小悲劇、3章詩體長篇小說,這就是文學史上有名的“波爾金諾之秋”。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普希金如果沒有用高效行動度過疫情,就沒有歷史上著名的“波爾金諾之秋”。

下面是心靈“口罩”的第三層濾料。

讓我們應用OSKAR模型思維來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

OSKAR由物理學博士,商業戰略顧問Mark Mckergow和曾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高級製片人,大學講師,獨立培訓顧問Paul Z,Jackson在他們的著作《The Solution Focus》(亞馬遜有英文版在售,中文可直譯為《尋解導向法》)一書中提到的有效處理解決問題、實現改變的工具模型,應用於艱難環境中的團體和個人。鼓勵自己或他人不移開專注的視線,達成目標。

OSKAR模型思維:

  • outcome(結果),也可以是目標
  • scale(差距、數值範圍),衡量距離達成目標還有多遠?一般用最低1分最高10分的範圍做評估。需要誠實的評價這個差距。
  • know how(技能、專門技術),包括實現目標所需的自己的知識’經驗’技能、資格和特質,根據現實情況來推動目標達成。包括進一步需要發展的知識和技能。
  • affirm+action(肯定加行動),評估自己採取了哪些措施和行動,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還可以怎樣做會更好?還有哪些不同的做法?
  • review(覆盤),回顧過去的行動哪些有效,哪些無效?哪些地方需要改進。聚焦於積極的成功經驗,不是批評於自我批評,在積極的經驗回顧中,尋求改進的方法。

應用這個基於目標和行動的模型,可以讓我們高效保持專注在達成成果的過程上,不偏離。

這個特質“口罩”三層過濾布,SWOT梳理、減法思維、OSKAR模型思維,對自己的想法和外界的信息層層篩選過濾,最終有力推動我們的實現目標落地行動的進程。

5000字乾貨:用《復原力》為你特製一副“職場免疫力”“口罩”

第三:一個牢固的“特質口罩鼻夾”:尋找意義

俗話講,信心勝黃金。信心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是實實在在充斥我們內在的信念。這樣講還是讓人覺得大而空,找不到抓手。那個可以讓我們有信心的抓手就是,去嘗試找到或者構建出你的生活和工作的意義。

哈佛商學院資深教授,著名領導力學者在他的《領導力教學手冊》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曾經有一支小型軍隊在阿爾比斯山進行軍事訓練,她們都不瞭解這個區域,這時,突然開始下雪,一下就下了兩天。在一片白茫茫,沒有路標的天地中,這支軍隊迷路了。

又冷,又餓,死亡恐懼開始在團隊中蔓延開來。

就在此時,有人在自己的揹包裡發現了一幅地圖。大家如獲至寶,聚攏在一起,試圖搞清楚,他們此刻的位置。

等大家冷靜的確認出自己目前所處的位置,怎樣可以走出阿爾比斯山後,他們策劃出了回營地的路線,迎著暴雪出發了。幾經波折,不斷嘗試,他們最終成功回到營地。

回去後他們發現,那個地圖根本不是阿爾比斯山的,而是比利牛斯山的地圖。

故事裡的地圖是什麼?就是一切目標行動的起點。讓風雪中的盲目行走變得有意義,大家深信走在返回營地的路上,才開始一路專注的摸索。在沒地圖的時候,差地圖一樣讓人們冷靜下來,瞭解處境採取行動。強過一動不動喪失信心坐以待斃。

找到讓你開始的“地圖”——做事的意義,就像前面著名心理學家、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彭凱平教授說的,在每一件事上,去找到行動的意義。

美國電影和戲劇製片人、電影公司高管和作家Adam,在一次TED演講中,給出瞭如何尋找意義的做法參考,仔細思考並回答這幾個問題,你或許會有不一樣想法和目標。

你是誰?

你做了什麼?

你為誰為做?

那些人想要什麼、需要什麼?

他們可以從中得到什麼,結果會怎樣改變?

通過具體的追問和回答,來找到自己生活、工作的意義。

有好鼻夾的口罩,可以有效防止病毒的侵入,不給病毒留機會。同樣,這個特製的“鼻夾”——尋找意義,也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不被“負面的想法、情緒”擊垮,在意義中找到”地圖“,邁開腿走出下一步行動。


5000字乾貨:用《復原力》為你特製一副“職場免疫力”“口罩”

總結一下:

我們今天,用來自《哈佛商業評論》復原力的三個顯著特徵,來特製了一副職場增強“免疫力”的“口罩”,它包括:

  1. “一條耳帶”:是直面現實,冷靜瞭解企業、行業現況;另一條充滿彈性的“口罩耳帶”:靈活變通
  2. 三層過濾材料布:善用SWOT分析法盤點自身優勢、利用“減法思維”,集中精力解決要事、用切實可行的辦法,增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讓你專注於核心業務突破
  3. 一個牢固的“特質口罩鼻夾”:尋找意義

吃透這幾大構成要素,助你擁有復原力,成為職場達人。


5000字乾貨:用《復原力》為你特製一副“職場免疫力”“口罩”


本文作者l黛青

績效教練

ICF國際教練聯合會認證PCC級別專業教練

國際引導協會(IAF)認證專業引導師(CPF)

我們都是少年派,於動盪海面行舟,划向未知旅程。歡迎關注,一起成長,泛舟越洪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