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沉默寡言的一類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最值得我們放手去愛

孩子的天性幾乎是貪玩、活潑的,而長大後沉默寡言的人大致分為兩種。

一種是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導致內心扭曲,比如美國校園殺手趙承熙。

八歲被全家人帶去了美國,卻一直不能適應、沒有任何朋友造成了他內心說不出的痛苦,進而導致他幾乎不能與人交流,最後在學校大開殺戒。

沉默寡言的一類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最值得我們放手去愛

上面這種就不提了。

另外一種則是歷盡人間酸甜苦辣,看透人世繁華,而能夠很好地沉澱下來,不再多說廢話的人群。

女人之間的聊天,除了時尚就是八卦,男人之間的聊天,不是汽車就是美女或者遊戲,再來就是政治等等。

人們非常喜歡討論外物,以至於浪費了太多時間來了解自我。

大藝術家通常都是平日沉默,而某些場合一鳴驚人的。

他們的內省智能都很高,通常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觀察瞭解自我,有了自我,才談得上創造。比如齊白石,他獨創了大寫意的畫,他的畫風,獨特之處就在於不僅僅畫出了物品的形貌,而且還從這個形貌中畫出了物品透露出來的氣場。

根據色彩心理學而言,人們對於周圍的事物都是有不同感知的,只是我們自己沒有觀察自己,所以沒有發現。

比如黑色與白色的箱子,一模一樣的體型,我們多半會選擇搬動白色箱子,因為白色的箱子給人更輕盈的感受(如果有感受層面的時尚或者汽車等探討,還是很一些探究自身的影子在其中。)


沉默寡言的一類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最值得我們放手去愛

而齊白石的畫,就能透露出這種‘意’上面的氣場。

這與他對於人類對於自身的觀察,密不可分,因為了解了自己的心,所以才有了創造。

而梵高也有梵高本人的特色。

牛頓在蘋果樹下發現重力,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時候發現浮力定律。

我們不曾走路或者洗澡嗎?不,我們只是沒有跟上鮮活的生活,去觀察它以及其中的我們自己。

這些個人特色,都是從瞭解自己而來。


沉默寡言的一類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最值得我們放手去愛


沉默的人更注重內省,更注重自己與人或者與外物的關係。

在這個層面上,自然而然,他們更不容易動心,但是一旦動心,也必定更珍惜自己所選擇的事物或者人。

沉默的人,在某個層面上來說,也更加智慧。

我們常人,習慣了用思維處理問題,比如工作、或者語文數學之類的學問。

思維處理技術層面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我們依舊用思維的“應該法則”來處理鮮活的生活的時候,必定,我們一定會感覺到痛苦。

因為技術是可控的,而人際關係和鮮活生命的流動,是不可控的。

而沉默的人,往往更容易拋開思維,先暗暗觀察鮮活的生活,然後看看什麼樣的行為比較合適去做,能夠嵌入生活,隨著生活流動,又不影響它的鮮活。


沉默寡言的一類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最值得我們放手去愛


而太喜歡使用語言的人,往往沉迷在思維裡面,妄圖把鮮活的生活塞進思維的“應該模式”裡,這個東西應該這樣,那件事應該那樣。

一旦發現這個應該模具是死的,而生活確實鮮活不斷流動,塞不進去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矛盾、衝突、痛苦和慌亂。

所以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是智慧,不是知識。

就算看遍了世界上所有的書,也不存在智慧。

智慧來源於真實生活中的體悟和開竅,書可以記錄別人的智慧變成知識,但是書本與文字並不是智慧本身。

話多的人給人俏皮口才好的感覺,但是實際上,有一條原則是不變的——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有一部分人平時沉默,偶爾一鳴驚人這一類型不算。

沉默寡言的一類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最值得我們放手去愛


但是平時話就很多的人,基本上就是妄圖用語言去操控別人的人生,這樣的人,很難說是心善的。

我們從來都不曾被大道理的語言改變過,真正讓我們成長的是我們跟隨真實生活的流動,在這流動中所產生的某些頓悟或者智慧,才是真正讓我們成長了。

話太多的人往往成了馬後炮:“讓你不聽我的吧……”“我早就說過……”

這樣的人口口聲聲不離“我”這個字,就是想讓你理解沒有他,你的人生一塌糊塗。

沉默寡言的一類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最值得我們放手去愛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沒有他,你的人生才能完全自由地去體驗和試錯,才不會因為不敢成長不敢試錯而變得畏畏縮縮,內心充滿恐懼,整日惶恐不安。

而沉默的人,有些事明明知道事情是什麼樣,但是也很清楚你沒有體驗是不能真正領悟的,所以讓你去自由體驗自由試錯自己的人生。

女人話多到老了就是三姑六婆,男人話多到老了就是長舌公,在這件事情上,貴人語遲這句話還是對的。

不想操控別人的人說話,自然不緊不慢,更在乎別人感受的人說話自然更深思熟慮,所以,沉默是金,在任何時代和環境都是受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