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历史上韩信心里想过要反刘邦吗?

用户6502379185851


如果说历史上的韩信在心理上从来没有反过刘邦,这也不现实。至少在惨遭吕后、萧何设计杀害之前,他是绝对有反刘邦的心理的,只是到了这个时候,想反也反不了了。



韩信的谋士蒯通是个明白人。他深知以韩信的军事才能,已经处在了功高镇主的被动位置,反刘邦确实存在着较高的风险,但是不反的话,似乎不好的结局已经可以看的到。蒯通向韩信说明自己意见的时候,正是占据齐国有利地形,拥有强将精兵,是反刘邦最佳的时机。但是韩信虽然号称是“兵仙”,善于作战指挥,用兵如神。可以说是将帅之才,但绝不是统帅之才。这样的机会他当然没有把握住,否则的话历史真的要改写了。

韩信知道:在反刘邦的这件事上,自己是不能反。



我们从刘邦成长的轨迹来看,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政治家,特别是在驭人方面,他有着特别的本领。很显然,刘邦对韩信一直是有所提防的。为了防止韩信拥兵自立,刘邦一直牢牢掌控着部队的人事任命,不断的安排曹参,灌婴,傅宽等重要亲信控制着韩信部队的高层。韩信是半路出家投靠的刘邦,而这些人都是刘邦的生死兄弟,对刘邦是绝对效忠的。我相信韩信也是能够清醒认识到这一现实的。

在刘邦最窘迫的时候,韩信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刘邦先是在彭城遭受大败,汉军主力损失惨重,接着又在荥阳与项羽部队形成对峙局面,部队粮食匮乏,士气低下,连续败仗,孤立无援。而恰恰在这个时候,韩信不但没有主动出兵援助,反而是要挟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而刘邦这个时候又显示出他过人的驭人才能,说封什么“假齐王”,要封就封真的。当然这个时候的韩信是没有反刘邦心理的,如果真的定下决心要反刘邦,就算是封了个真齐王,也阻挡不了他反刘邦的步伐。从这件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刘邦和韩信之间的一个是政治上的成熟,一个是政治上的幼稚。和自己的老板谈条件,岂不是作茧自缚!从某种角度讲,韩信根本就不是刘邦的对手。


趣史杂谈


个人认为韩信并没有真正想过反刘邦,从这几点可以看出:

1、韩信有多次机会杀刘邦而没有动手。

楚汉争霸期间,刘邦多次被项羽战败,围困等,都是韩信去救援。在韩信掌握军权情况下,如果要弄死刘邦应该是有机会的,但是韩信并没有动手,只是提了加官,封赏之类的要求,不像一个有谋反心里的人的行为。


2、韩信在旧部陈豨谋反时毫无预案,轻易就被吕后诱杀。

韩信虽然对部将陈豨说过,如果他谋反,会助手一臂之力的,但是更多是被解除兵权后的牢骚话,实际并无行动。在陈豨真的谋反后,吕后很容易就将韩信骗到皇宫后斩杀,如果一个有谋反心里的人是不会毫无准备的。

综上所述,有机会杀刘邦而不杀,在自己部将谋反时毫无准备,轻易被诱杀,怎么看都不像是有谋反之心的人的行为。


历史同尘


韩信心里可能想过造反的念头,但还是忌惮刘邦,并没有露出造反的苗头,在蒯通劝其造反时,只有心动,而未有行动。当刘邦将其降为淮阴侯时,他已无造反的资本了。作为大汉皇帝,本可以放韩信一马,但还是惧怕韩信的军事才能,以及韩信过去逼刘邦封王情景,在吕后和肖和设计杀了韩信后,刘邦丝亳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就可以看出刘邦是希望杀掉韩信的,可怜一代战神竟死于妇人之手。临死方悔没听蒯通之言,说明心中可能有反意,但又不敢。兔死狗烹,这是农民出生的皇帝的通病,刘邦如此,朱元璋也是如此。共苦容易,同甘难啦!


汉阙故人


答案:从来没有。

分析:1.刘邦是韩信的英主。韩信走投无路,来到刘邦军队,不受重用。韩信溜走,萧何月下追韩信,然后刘邦封坛拜将,韩信盟誓,誓死效忠刘邦。

2.韩信没有自立为王的资本。韩信孤身一人投靠刘邦,军队都是刘邦组织的,对韩信来说,只是听韩信命令但是服从刘邦,韩信没有自立为王的军事威信。

3.韩信知恩图报。韩信封王后厚报洗衣服时赠饭的老妇人,同时也感恩萧何月下追回劝说和刘邦的封坛拜将之恩。关于淮阴侯的诗是这么反映的:鸟尽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

4.韩信没有背叛刘邦之心。韩信没有三分天下的主张,但是刘邦要除掉异姓诸侯王,所以对于吕后除掉韩信,刘邦没有阻拦。

5.韩信有缺点。韩信虽然是军事天才,但是在政治能力、胸襟格局、用人治世、性格犹豫等方面存在缺点,与刘邦比,层次低,不敢也不能反!



卢旭630995935


韩信在古代史上有很高的历史地位,被史学家高度评价,“汉初三杰”“国士无双”都是给韩信的赞誉。韩信那么厉害,他在为刘邦打工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反刘邦呢?

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老板,有些人就是适合打工的,跟他想不想没有关系,要说韩信从未想过反刘邦,那肯定是假的,谁没有说气话的时候?比如韩信被夺了兵权的时候,内心不会抱怨,不会想着“大不了反了他”的气话?韩信封王,后降为淮阴侯,心中不气愤?当然即使韩信遇到这些名节问题,内心肯定多少都会不平,多少都会说气话,也可能会产生“反”刘邦的想法,但我相信,这都是临时性的,从实质上来讲,历史上的韩信心里面没有真正想反刘邦。

当年,韩信攻打齐国,龙且战死之时,项羽就相当的恐慌,想利诱韩信连楚反汉,实现三足鼎立之势,如果韩信有心成为一方之主,以韩信的军事实力和控制区域,完全是可以实现,但韩信完全没有反叛之心,反而更加坚定要跟着刘邦打天下,谢绝了项羽的美意。

西汉雏形已成之时,齐人蒯通当时知道韩信手中的军事实力依然可以左右天下大势,更是借用面相术劝说韩信,说他有帝王之相,又以功高震主,名高天下等说服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一度说动了韩信,但最终冷静下来,韩信还是选择相信刘邦,认为自己功劳大,刘邦还是会善待他,最多就是降级留用,不至于会被诛杀。

所以,终其一生,韩信有实力反叛刘邦,但却从未真正想过反叛刘邦,“国士无双”的名号,不是白给的。





梁一


肯定想过,但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92在韩信心里恩情最大。

4公元前203年,在楚汉相争的过程当中,韩信的军事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二城,强迫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成为刘、项之外举足轻重的第三种力量。 韩信认为如果自己背叛刘邦就会“背之不祥,虽死不易”,刘邦能够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韩信穿,因此韩信感恩戴德,永志不忘,不能背叛。韩信早年时挨过饿,挨过冻,遇到一个诸侯王,能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穿,把自己的饭给他吃,韩信的这份感激简直是难以言表。

  但刘邦可一直不放心他,被吕后杀前其实就有人诬告韩信谋反,韩信还杀了钟离眜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最终还是被刘邦贬为了淮阴侯。此时,韩信才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从此对刘邦有了些怨恨。


Nancy南曦


个人观点:韩信心里有过反叛刘邦。

刘邦项羽之间争斗,让韩信成为了刘邦阵营得主干先锋,军事能力的突出往往让人忽略了他的政治判断能力。韩信从小出生贫贱常常吃不饱,穿不暖!他的目标就是出人头地,成就一番大事业。心理上要强,学习和实践也自然格外突出!仅从识人方面他就觉得在刘邦手里更容易发挥自己得才能。反之在项羽阵容里就不会有发挥能力得机会。秦末初期项羽是继陈胜吴广之后最有力得反秦势力,手下得力干将众多,项羽又是实力出众得武将,韩信这时归入项羽阵营,干得却是帐前步卒,不能说项羽不识韩信真本事,只怪当时项羽手下从智囊团到领兵武将名将太多。以韩信得能力自然能看得出目前自身得现状不可能得到重用,转而逃走!恰逢刘邦谋士张良出外寻访帅才。张良访到韩信,并交与他一封举荐书,要他去见刘邦。韩信到达褒中时被夏侯婴引见给相国萧何,得萧何器重。萧何向刘邦举荐韩信,刘邦得知韩信出身微贱,不肯重用。萧何多次向刘邦奏本,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刘邦不允,韩信见不得志,乘夜色出走,逼得萧何月下追韩信之举。

韩信被萧何劝回后拿出张良推荐信交于刘邦,刘邦才委以重任于大将军,这一刻起韩信才发挥了自己出众得军事才华,成为未来抗击项羽得主力将领。在韩信才华得以施展同时,自己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和带兵能力让他拥有了一定得威望,从“假齐王到真齐王”得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韩信要的不仅仅是兵权当个大将军,更想得到与大将军同等得封地!有封地,有兵,自然就可以称霸一方做王。只是碍于刘邦的影响力和领导力,不能猖狂反而要更低调,在封为齐王时还同时封了“五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在韩信得内心中就有了保障,自己累累军功再外加这样得封赏,让他有了“不死之身”之后项羽阵营被完全消灭。在当时得环境下韩信得封地齐地自古就是富饶之地,自己又用有绝对得兵权,外加自己得军事能力,假以时日让自己发展再反叛刘邦是完全有基础有实力得。韩信不单单从出人头地到现在得一方诸侯,韩信自然会有更高得目标和追求。在那个乱世争雄入主中原,实力为尊得时代,韩信称霸天下得野心是有的。


万物尽世了于心


莫须有吧,这个现在也不好说了

但是韩信嚣张跋扈不懂进退那是一定的

张良退而修仙,萧何自污求安

刘邦不知道他们是自保之策么,刘邦也知道,只是大家需要这么做而已

你们做个样子,不嚣张跋扈拿我当皇帝看,那么我也不动你们

看看韩信,皇帝你带十万兵顶死了,老子我带兵那是越多越好啊,多嚣张

刘邦从齐王到楚王到淮阴侯一路抹下来谁能说没有打击韩信傲气的心思在里面

但是韩信还是一样不知进退,结果栽到吕雉那个狠女人手上,死了也没办法





歪嘴说历史


韩信只能说一流的军事家,三流的政治家。其实韩信是反过刘邦的就是他降为淮阴侯时,他在失败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恨没有听从谋士蒯(kuǎi)通的建议聚齐地谋反,实际上韩信最好的机会不是在齐地而是在楚地,在齐地时虽然士兵听从韩信但本质上是听命于汉王刘邦,即使听从韩信但是在后勤保障方面可能没有萧何支持恐难以为继,而当时天下苦战久已渴望和平,而如果封为楚王时叛乱胜券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可以派出谋士联合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起兵(二人并非刘邦老部下),一方面出骑兵奇袭长安。但是刘邦听说韩信造反的消息十分吃惊(假消息),当时如不是用计,刘邦自知很难打败韩信,而韩信削为淮阴侯时才对刘邦心灰意冷,但现在的韩信早已不是刘邦的对手,所以有了后来的联合陈曦,但当时的韩信就在刘邦的眼皮底下,所以后来死在妇人之手也在意料之中。所以说韩信在被降为淮阴侯之前从来没有想过造反,而之后和樊哙的对话带来的心里的落差感才让这个心高气傲的人想给自己一个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





圣路易丝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素来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坚持认为,韩信自始至终都没有谋反的想法,所谓的韩信谋反关中,根本就是吕后和刘邦往韩信身上泼的脏水。

也有人认为,韩信不但有谋反之心,还有谋反的行动。

我倾向于认为,韩信谋反行为属实。

首先,从记载上来看,《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的「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只是官方在夷韩信三族时给出的理由,只是一面之词,换言之,算不得数。

同样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的「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反,遂夷三族」,也是官方杀彭越时给出的理由,也是一面之词。

但是,分散在韩信和彭越传记中的记载,却很不同了。

在《史记·魏豹彭越列传》中,明确记载了,魏豹之死,只是因为汉之御史大夫怀疑魏豹会叛变,所以便杀了魏豹,彭越之死,也只是因为吕后担心彭越日后会成为大患,所以便建议刘邦杀了彭越。从始至终,彭越没有任何谋反的行动。

在《淮阴侯列传》,也就是以韩信为传主的传记中,明确记载了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的谋反之心和谋反之实,细节翔实可信,但凡通读过《淮阴侯列传》者,都能感受到,韩信的谋反之心和谋反之行,都在于要捍卫自己诸侯王的地位,若是韩信觉得自己诸侯王之位无忧,则不会反,若韩信认为自己很可能失去诸侯王之位,则生反心,当韩信已经失去诸侯王之位,又无法通过正常手段重新夺回时,则必然有谋反之行。

一句话,韩信有野心,但野心只是诸侯王罢了,绝非刘项那种要争天下的样子,这也是韩信会与陈豨联手的原因。

在《韩信卢绾列传》中,也记录了陈豨的为人和能力。

陈豨仰慕魏公子信陵君毋忌,得势后也曾效仿信陵君,但画虎不成反类犬,这说明陈豨乃志大才疏之辈,能力不足;刘邦亲征陈豨时,见陈豨不南据漳水北守邯郸,便知道陈豨军事上的低能。

这样一个陈豨,若只靠自己,肯定撑不住多久。因此,陈豨一定会联络其他人,陈豨刚一造反时,联络了王黄和曼丘臣,在陈豨赴代地前,韩信便向陈豨许下承诺,一旦陈豨举事,韩信必将在关中策应陈豨,有韩信出马,陈豨的胜算便能凭空提高五成。

对于陈豨来说,分一半的土地给韩信,跟韩信联手,是很现实很有利的选择。

换言之,借助陈豨,韩信可以再度成为诸侯王。因此,韩信一定会搏一回,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谋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