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山水桂林(八)陽朔“世外桃源”記


山水桂林(八)陽朔“世外桃源”記


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在《桃花源記》,記述了一個鮮為人知的世外桃源,那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太守即譴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以後,“世外桃源”也象“香格里拉”一樣,成了人們對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一個代名詞。然而,當我們真正來到被稱為“世外桃源”的地方,真切地感受到這裡的山、水、洞、樹、草、人時,好像是找到了當年文學家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景象。


出陽朔,沿朔陽公路南下,也就十幾公里的樣子,我們便來到了現代版的“世外桃源”。原先這個地方的名字叫燕子湖,是一個後來開發的景區。我們在景區導遊的引領下,乘坐景區的小船,開始了環湖遊覽,你可不要以為是人造景區,而喪失了遊覽的興趣,那就錯了,整個景區既不張揚又不造作,自然天成而富有情趣,周圍是一片秀美的山水田園風光,湖水清澈透明,微波盪漾,似一位安靜的少女,樸素而美麗,使你不忍心去打擾她的清靜。


船行不遠,便來到了一座山洞前,湖水是從山洞裡流出來的,我們坐的船也要穿行山洞,開船的師傅沒有絲毫的猶豫,駕輕就熟開了進去,山洞裡很暗、很窄,沒有頂點亮光,伸手就可以觸摸到巖壁,大家屏住了呼吸,生怕船碰到巖壁上,就在大家擔心的時候,眼前豁然開朗,船已駛出了山洞,洞外則完全是另外一副天地了。這時,我又想起了《桃花源記》中的句子:“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俠,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難怪,這裡被稱為桃花源了,原來竟和陶淵明筆下描繪的一模一樣,進入桃源腹地,也需要從洞中而入了。


山水桂林(八)陽朔“世外桃源”記


順著導遊的指點,我們看到了四面環水的桃花島和遍佈島上綠油油的桃樹,可惜過了季節,我們已然欣賞不到桃花盛開的景象了,但是,仍然可以想象到崔護筆下的都城南莊,想到那首千古絕句:《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只是古人已去,只留美景,而今人無法再有古人的情懷了。


小船在緩緩前行,我們的心情也隨著旖旎的風光在飄蕩,眼前出現了原始部落的土著居民,他們用樹葉遮身,皮膚黝黑,剽悍健壯,手執長矛魚叉,載歌載舞,熱情地歡迎我們這些不速之客。然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真正的田園風光,也是隱藏在它後面的,這裡才是我們尋找的“世外桃源”。


清波盪漾的燕子湖瞬間變得寬闊起來,掩映在山峰下的鄉村,露出了原始的青瓦泥牆,湖岸邊垂柳依依,輕拂水面,三三兩兩的村婦在水邊洗衣,清脆的棒槌聲清晰可聞,更有赤腳挑水的農人,穿行田間,身後頑皮的孩童留下了串串銀鈴般的笑聲,古老的水車,在輕輕彈奏著亙古不變的樂曲,村邊水面上,散落著不少的竹筏,那是村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放眼望去,群山聳翠,村樹含煙,大片大片碧綠的原野一直延伸到看不見的地方,好一個世外桃源。


山水桂林(八)陽朔“世外桃源”記


千百年來,人們都在苦苦尋找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現在的江南之地,有很多以“桃花源”命名的地方,最有可能的有三處:一是武陵“桃花源”,二是常德“桃花源”,三是歙縣“桃花源”。我想,這已經不重要了,真正的“桃花源”應該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在每個人一生的奮鬥裡。


“陶令已隨風逝去,此地空留桃花源,美池桑竹舒倩影,阡陌交通好耕田”。千百年來,人們心目中的桃花源,呈現在桂林山水之中,如果陶公泉下有知,他一定會心生羨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