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笑”:透过宋代诗词,谈“渔”的文化内涵

“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笑”:透过宋代诗词,谈“渔”的文化内涵

在宋词中,“渔”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意象。其实早在《诗经》中,“渔”就作为一种典型的原型意象被反复运用了26次,并且在屈原的《渔夫》中也多次利用了“渔夫”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不愿随波逐流,誓死不屈的思想感情。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宋朝,“渔”所包含的感情更加饱满,更加丰富,如张元干的《渔家傲 题玄真子图》中的“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笑”,晏殊的《浣溪沙》中的“渔父酒醒重拨棹,鸳鸯飞去却回头”,一个是表达闲适生活,一个是表达离愁别绪,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表达地恰是好处。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每个诗人笔下,“渔”也都是被赋予了个人情感的,都是诗人用来直接或者间接表达自己感情的载体。但是,尽管感情再多,介于“渔”本身意义的限制,

也始终逃不过那几种表达方式。

一、宋词中意向“渔”的几种感情表达

1、生活舒适的悠闲之情

在屈原的《渔夫》中,“渔夫”塑造的是一个随遇而安,悠闲自得的形象,常年漂泊在外,身心早已融入大自然之中,潇洒惬意。一直发展到宋朝,这种意向情感更是经常被用到。罗隐一首《赠渔翁》将逍遥此意谁人会,应有青山绿水知的逍遥自得挥洒的淋漓尽致,借渔翁一名,把自己的生平尽显其中。

罗隐幼时便以才气闻名乡里,诗词的造诣远胜祖父,其文章更是被百里相邻所称赞,罗隐少年得志,名声大振,但却六次科举败。心中无奈,遂改名为罗隐,仕途的挫折,考场屡次受挫,使他心灰意冷,仰天大笑出门去,从此放任江湖,离开京都长安,到别处谋生逍遥自在。

“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笑”:透过宋代诗词,谈“渔”的文化内涵

罗隐

渔翁的与世无争,悠然自得于此时的他心心相映。路转峰回,“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河道旁,草丛中,一位头顶蓑衣的老者在享受这蒙蒙细雨,不去回顾年少时为何会得到皇上的宠爱,在文武百官面前才华尽显,也不在意匆忙离开湖州时未向主人辞行是否有失体统。此刻,河道上泛起的雾气,天人合一,荡涤自己的内心深处无比田径。

无独有偶,居庙堂之高的白居易,在天命之年被贬为江州司马。仕途的没落,也是他人生的转折,多情应笑我,对着江枫渔火,吟唱同是天涯沦落人,自知仕途无望,卸下心中重担,寄情山水,体验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

做个远离朝堂的散人,并潜心研习佛法,从中跳出三界,以此今世的解脱。见过了朝野,是以边塞诗词传颂后人的参岑写尽边境风光,

不惧生死,大漠的气势磅礴,战士的英勇晓战,无不在他的诗词中英雄尽显,暮年隐居终南时有何不羡慕渔翁 “竿头钓丝长丈馀,鼓枻乘流无定居。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的超凡追求。

2、失意落寞的悲痛之感

作为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诗中,与渔夫有关的有诸多首,这也与苏轼的仕途生涯有关。《渔夫四首》之四中,“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一句,借渔夫的视角,用渔夫的悠闲自在,豁达惬意,来衬托出当官之人的累赘,无能。

高居庙堂之上的苏轼,虽然也算是有一权半职的官员,但是无奈朝堂昏暗,根本不是他心中的公正庄严之地。这首《渔夫》通俗易懂,“渔”也就是渔夫,代表了苏轼渴望的自由,也反衬出他深居昏暗世道的痛苦与无奈。因仕途不顺,他多少也有些郁郁寡欢,落寞失意。

在宋词中,“渔”与“渔夫”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所以众多诗人皆喜爱用对比的手法利用整日在水上欢快的渔夫来反衬自己的落寞失意。

“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笑”:透过宋代诗词,谈“渔”的文化内涵

3、忘世绝尘的情趣

宋徽宗期间,在济南历下出生了一位女子,其父是苏轼的学生李格非,受封吏部员外郎,藏书甚丰,在这样的文学氛围中,

成长了一位千古词人--李清照。婉约的诗词,豪放不羁的性情,无一让她不充满传奇色彩,“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划一叶扁舟,饮一壶清酿,又何必去顾及时间几许,朝代几何。

暮年的杜牧可能体会这种一蓑烟雨任凭生的平静“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 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没有争斗,没有尔虞我诈,能有的是活在当下,品读这田园的安好,不争,不亢,得一闲适,看烟影芦岸。

二、宋词中有关于“渔”的意象

1、“渔樵”

“渔”即渔夫,“樵”即樵夫,两种不同的劳动职业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经常被无数文人墨客所应用的经典意象。“渔樵”即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在江上打鱼砍柴的生活,无疑是休闲舒适,逍遥快活的,并且淡泊名利,悠然自在。

众多诗人喜欢用“渔樵”作意象,看中的正是渔樵的这种高洁的品质和自由的生活状态,与仕途,功名等世俗形成对比,表明自己的志向。

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曾写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里的“渔樵”是动词的意思,表现出了俗世对于这种“渔樵”生活的向往,也就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笑”:透过宋代诗词,谈“渔”的文化内涵

苏轼

2、“渔钓”

在宋词中,“渔钓”这一意象大多都是用来掩盖诗人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渴望和觊觎。“渔钓”本身代表的就是雅逸清高的处世态度,这种快乐的生活是众多厌倦了官场的文人所向往的。

陆游的《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中“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一句,写自己愿像汉代的邵平那样在长安门外种瓜,用打鱼垂钓打发剩余的时光,看似生活悠闲,其实是被罢官后百无聊赖。他愿意过归隐的生活,却不愿在返回京城回到官场,也是借“渔钓”在反映自己对官场的厌恶,以及仕途不顺的忧愁。

3、“渔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渔父形象是一种处于主流文化边缘的特殊的文化现象,

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常说以渔明志,就是用渔夫这种自由的形象表达自己对于独立人格,自由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当然,像“渔夫”这种意象,也常常会用来形成对比,反映人情世俗。

宋词中不乏有很多诗用“渔夫”作意象,表明自己的心志。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借渔夫的辛勤劳作来反应人民生活的疾苦。“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句是这首诗的精髓。你看江中那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用最简单的话,让人们明白渔夫工作的辛勤不易,同时与上一句岸上的人们的情况形成对比。

“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笑”:透过宋代诗词,谈“渔”的文化内涵

陆游

三、宋词中意象“渔”的文化内涵

意象“渔”与中国传统的钓鱼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文人雅客喜欢用“渔”最意象,只是寄情垂钓。说到底,还是钓鱼也可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可以表现出生活的悠闲自在,可以表达诗人心里隐世心里,亦或是“志不在渔”的求仕心里。

久而久之,“渔夫”这种形象,俨然已经成为,隐士亦或是高人的代名词。就宋朝后期的历史环境来说,皇帝昏庸无能,朝中奸佞小人当道,乱杀忠臣将士,金军又屡屡进犯,很多志向高远,本想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清官,心里不仅悲痛而且无奈至极,心中悲愤无处宣泄,只能把感情寄托于诗中。

此刻的他们,已无心朝政之事,只渴望挣脱官场的束缚,脱离世俗,过与世无争的生活。这时,“渔夫”作为一个极佳的形象出现了。所以,“渔”在宋词中,用作

表达自己内心悲愤挣扎,渴望自由生活的意象比较多。

当然,也有不少诗人借“渔”来表现人民生活的悠然幸福,多数是出现在田园诗中,展现出一副生活美好的景象 。在《诗经》中便出现的意向“渔”,自然是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宋代,各个朝代的诗人皆爱用“渔”来传情明志,尤其是唐代诗人。

“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笑”:透过宋代诗词,谈“渔”的文化内涵

四、总结

宋词的特点是长短句结合,便于歌唱,一般写的都很美。这种美中,也更能传达诗人心中的忧愁苦乐。宋朝文化繁荣昌盛,并且与唐朝不同,朝中官员也大都能吟诗作画,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可以说社会文化素质都很高。

意象“渔”发展到此刻,在本身意义的基础上,更是又增加了好几个层次,意蕴深厚。但是常用的大都是仕途不顺亦或是求仕的人,借用“渔”表现出的超然物外的精神状态来反映自己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者是渴望。

总而言之 这个意象传达的感情因人而异,但又离不开那几种表达。受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影响,情感的表达往往是群体上的,因而感情相似的诗又很多。

参考文献:

1. 《诗经》

2. 《渔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