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收綸了,漁童拍手樵青笑”:透過宋代詩詞,談“漁”的文化內涵

“收綸了,漁童拍手樵青笑”:透過宋代詩詞,談“漁”的文化內涵

在宋詞中,“漁”算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意象。其實早在《詩經》中,“漁”就作為一種典型的原型意象被反覆運用了26次,並且在屈原的《漁夫》中也多次利用了“漁夫”這個意象來表達自己的不願隨波逐流,誓死不屈的思想感情。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在宋朝,“漁”所包含的感情更加飽滿,更加豐富,如張元乾的《漁家傲 題玄真子圖》中的“收綸了,漁童拍手樵青笑”,晏殊的《浣溪沙》中的“漁父酒醒重撥棹,鴛鴦飛去卻回頭”,一個是表達閒適生活,一個是表達離愁別緒,截然不同的兩種情感表達地恰是好處。

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每個詩人筆下,“漁”也都是被賦予了個人情感的,都是詩人用來直接或者間接表達自己感情的載體。但是,儘管感情再多,介於“漁”本身意義的限制,

也始終逃不過那幾種表達方式。

一、宋詞中意向“漁”的幾種感情表達

1、生活舒適的悠閒之情

在屈原的《漁夫》中,“漁夫”塑造的是一個隨遇而安,悠閒自得的形象,常年漂泊在外,身心早已融入大自然之中,瀟灑愜意。一直髮展到宋朝,這種意向情感更是經常被用到。羅隱一首《贈漁翁》將逍遙此意誰人會,應有青山綠水知的逍遙自得揮灑的淋漓盡致,借漁翁一名,把自己的生平盡顯其中。

羅隱幼時便以才氣聞名鄉里,詩詞的造詣遠勝祖父,其文章更是被百里相鄰所稱讚,羅隱少年得志,名聲大振,但卻六次科舉敗。心中無奈,遂改名為羅隱,仕途的挫折,考場屢次受挫,使他心灰意冷,仰天大笑出門去,從此放任江湖,離開京都長安,到別處謀生逍遙自在。

“收綸了,漁童拍手樵青笑”:透過宋代詩詞,談“漁”的文化內涵

羅隱

漁翁的與世無爭,悠然自得於此時的他心心相映。路轉峰迴,“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河道旁,草叢中,一位頭頂蓑衣的老者在享受這濛濛細雨,不去回顧年少時為何會得到皇上的寵愛,在文武百官面前才華盡顯,也不在意匆忙離開湖州時未向主人辭行是否有失體統。此刻,河道上泛起的霧氣,天人合一,盪滌自己的內心深處無比田徑。

無獨有偶,居廟堂之高的白居易,在天命之年被貶為江州司馬。仕途的沒落,也是他人生的轉折,多情應笑我,對著江楓漁火,吟唱同是天涯淪落人,自知仕途無望,卸下心中重擔,寄情山水,體驗陶淵明的悠然見南山。

做個遠離朝堂的散人,並潛心研習佛法,從中跳出三界,以此今世的解脫。見過了朝野,是以邊塞詩詞傳頌後人的參岑寫盡邊境風光,

不懼生死,大漠的氣勢磅礴,戰士的英勇曉戰,無不在他的詩詞中英雄盡顯,暮年隱居終南時有何不羨慕漁翁 “竿頭釣絲長丈餘,鼓枻乘流無定居。世人那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 的超凡追求。

2、失意落寞的悲痛之感

作為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詩中,與漁夫有關的有諸多首,這也與蘇軾的仕途生涯有關。《漁夫四首》之四中,“江邊騎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一句,借漁夫的視角,用漁夫的悠閒自在,豁達愜意,來襯托出當官之人的累贅,無能。

高居廟堂之上的蘇軾,雖然也算是有一權半職的官員,但是無奈朝堂昏暗,根本不是他心中的公正莊嚴之地。這首《漁夫》通俗易懂,“漁”也就是漁夫,代表了蘇軾渴望的自由,也反襯出他深居昏暗世道的痛苦與無奈。因仕途不順,他多少也有些鬱鬱寡歡,落寞失意。

在宋詞中,“漁”與“漁夫”出現的頻率比較高,所以眾多詩人皆喜愛用對比的手法利用整日在水上歡快的漁夫來反襯自己的落寞失意。

“收綸了,漁童拍手樵青笑”:透過宋代詩詞,談“漁”的文化內涵

3、忘世絕塵的情趣

宋徽宗期間,在濟南歷下出生了一位女子,其父是蘇軾的學生李格非,受封吏部員外郎,藏書甚豐,在這樣的文學氛圍中,

成長了一位千古詞人--李清照。婉約的詩詞,豪放不羈的性情,無一讓她不充滿傳奇色彩,“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劃一葉扁舟,飲一壺清釀,又何必去顧及時間幾許,朝代幾何。

暮年的杜牧可能體會這種一蓑煙雨任憑生的平靜“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 秋潭垂釣去,夜月叩船歸。”沒有爭鬥,沒有爾虞我詐,能有的是活在當下,品讀這田園的安好,不爭,不亢,得一閒適,看煙影蘆岸。

二、宋詞中有關於“漁”的意象

1、“漁樵”

“漁”即漁夫,“樵”即樵夫,兩種不同的勞動職業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經常被無數文人墨客所應用的經典意象。“漁樵”即可以用作名詞,也可以用作動詞。在江上打魚砍柴的生活,無疑是休閒舒適,逍遙快活的,並且淡泊名利,悠然自在。

眾多詩人喜歡用“漁樵”作意象,看中的正是漁樵的這種高潔的品質和自由的生活狀態,與仕途,功名等世俗形成對比,表明自己的志向。

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曾寫到“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這裡的“漁樵”是動詞的意思,表現出了俗世對於這種“漁樵”生活的嚮往,也就是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收綸了,漁童拍手樵青笑”:透過宋代詩詞,談“漁”的文化內涵

蘇軾

2、“漁釣”

在宋詞中,“漁釣”這一意象大多都是用來掩蓋詩人自己對於功名利祿的渴望和覬覦。“漁釣”本身代表的就是雅逸清高的處世態度,這種快樂的生活是眾多厭倦了官場的文人所向往的。

陸游的《鷓鴣天·懶向青門學種瓜》中“懶向青門學種瓜,只將漁釣送年華”一句,寫自己願像漢代的邵平那樣在長安門外種瓜,用打魚垂釣打發剩餘的時光,看似生活悠閒,其實是被罷官後百無聊賴。他願意過歸隱的生活,卻不願在返回京城回到官場,也是借“漁釣”在反映自己對官場的厭惡,以及仕途不順的憂愁。

3、“漁夫”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漁父形象是一種處於主流文化邊緣的特殊的文化現象,

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常說以漁明志,就是用漁夫這種自由的形象表達自己對於獨立人格,自由的精神世界的追求。當然,像“漁夫”這種意象,也常常會用來形成對比,反映人情世俗。

宋詞中不乏有很多詩用“漁夫”作意象,表明自己的心志。范仲淹的《江上漁者》,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借漁夫的辛勤勞作來反應人民生活的疾苦。“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這句是這首詩的精髓。你看江中那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飄蕩,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用最簡單的話,讓人們明白漁夫工作的辛勤不易,同時與上一句岸上的人們的情況形成對比。

“收綸了,漁童拍手樵青笑”:透過宋代詩詞,談“漁”的文化內涵

陸游

三、宋詞中意象“漁”的文化內涵

意象“漁”與中國傳統的釣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文人雅客喜歡用“漁”最意象,只是寄情垂釣。說到底,還是釣魚也可作為一種娛樂方式,可以表現出生活的悠閒自在,可以表達詩人心裡隱世心裡,亦或是“志不在漁”的求仕心裡。

久而久之,“漁夫”這種形象,儼然已經成為,隱士亦或是高人的代名詞。就宋朝後期的歷史環境來說,皇帝昏庸無能,朝中奸佞小人當道,亂殺忠臣將士,金軍又屢屢進犯,很多志向高遠,本想幹出一番大事業的清官,心裡不僅悲痛而且無奈至極,心中悲憤無處宣洩,只能把感情寄託於詩中。

此刻的他們,已無心朝政之事,只渴望掙脫官場的束縛,脫離世俗,過與世無爭的生活。這時,“漁夫”作為一個極佳的形象出現了。所以,“漁”在宋詞中,用作

表達自己內心悲憤掙扎,渴望自由生活的意象比較多。

當然,也有不少詩人借“漁”來表現人民生活的悠然幸福,多數是出現在田園詩中,展現出一副生活美好的景象 。在《詩經》中便出現的意向“漁”,自然是具有深遠的文化內涵,不僅僅是宋代,各個朝代的詩人皆愛用“漁”來傳情明志,尤其是唐代詩人。

“收綸了,漁童拍手樵青笑”:透過宋代詩詞,談“漁”的文化內涵

四、總結

宋詞的特點是長短句結合,便於歌唱,一般寫的都很美。這種美中,也更能傳達詩人心中的憂愁苦樂。宋朝文化繁榮昌盛,並且與唐朝不同,朝中官員也大都能吟詩作畫,人民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可以說社會文化素質都很高。

意象“漁”發展到此刻,在本身意義的基礎上,更是又增加了好幾個層次,意蘊深厚。但是常用的大都是仕途不順亦或是求仕的人,借用“漁”表現出的超然物外的精神狀態來反映自己對官場仕途的厭惡或者是渴望。

總而言之 這個意象傳達的感情因人而異,但又離不開那幾種表達。受文化和政治環境的影響,情感的表達往往是群體上的,因而感情相似的詩又很多。

參考文獻:

1. 《詩經》

2. 《漁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