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讀書如何摘抄寫作素材?

茶館閒言


我讀書喜歡讀紙質版的書,電子書確實方便,功能也多,但總是找不到讀書的感覺。讀書時,我習慣坐在書桌前,旁邊準備好一本一筆,遇到好詞好句,遇到自己感興趣的或者未知的領域知識,就用筆記錄在本上,並註明摘抄的書目、作者、日期等。有的讀者可能習慣在書上劃一劃,做好重點標記,我不太習慣這種方式,一是這樣會把書弄得黑乎乎一片影響美觀,二是我們在寫作時,還需要一本書一本書去找,不如直接在本子上查閱更方便。此外,看的書多了,自己的文本能力和表達能力真的會有很大提升,讀書大有益處,讀經典書更能淨化明澈我們的心靈[贊]



梧桐細雨三盞酒


讀書的過程中做讀書筆記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不僅可以強化我們的記憶,還能讓我們在寫作的時候順手拈來,使用一些有用的素材庫。

有的人喜歡手抄筆記。用專業的讀書筆記記錄本來寫。練字的同時也能梳理自己的思路。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減壓過程。

但是手抄筆記有一個弊端,就是不太方便檢索。速度也比較慢。

因此做電子筆記的優點就顯現出來。可以用有道雲,思維導圖,幕布等APP程序來做讀書筆記。

把有用的素材進行分類的整理。

設置不同的標籤,比如,名家名言,景色描寫,人物外貌描寫。

或者分為婚姻,愛情,親子等領域。

這樣寫不同題材文章的時候就可以信手拈來。

用到之前看到過的金句。



萱萱媽媽講故事


怎樣從閱讀中積累作文的素材 ?

 魯迅先生說過: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所以要想寫出好的文章,只有不停地去積累素材,不停地閱讀,不停地從書本或者生活的經驗中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寫作素材.  在運用積累方面,古今中外就有許多這樣的典範:英國小說家笛福在他53歲的時候,偶然在雜誌上讀到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敘述一個水手,因與船長髮生衝突而被拋置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孤獨地生活了四年,後來被一個航海家發現帶回了英國.笛福感到這是一個很好的題材,於是他便利用這個故事,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的觀察和親身的一些經歷,經過全新的創造,寫成了《魯濱孫漂流記》一書,在他59歲時候,出版了這部小說,立刻受了讀者的熱烈歡迎.從這個故事可以說明,積累材料對我們的寫作有著重要著作用.怎樣才能從閱讀中積累更多的作文素材呢?  第一:大量進行閱讀  大詩人杜甫曾經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中寫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就是說在平時學習中只有讀大量的書,大量地去讀書,才能增加自己的閱讀面,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在讀書的過程中要學會讀不同種類的書,不要為讀書而去讀書,這樣就會使自己的閱讀面越來越窄.可以是科普知識,可以是地理趣事,可以是幽默故事,可以是唐詩宋詞,可以是中外小故事,可以是名人傳記,可以是歷史事件從不同的文章中感受不同的題材,從不同的題材中感受不同的文風,從不同的文風中感受不同寫作態度,從不同的寫作態度中感受不同的文化知識.  因此只有進行大量的閱讀,才能有豐富的知識,才能開闊視野,但在讀書的過程中,要讀好書,好讀書,才能真正的做到博覽群書.  第二:有目的地摘錄  常言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我們進行大量閱讀,雖然開闊了眼界,提高了閱讀的興趣,拓展了知識,但如果不注意積累慢慢就會變成紙上談兵,因此用筆去記,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有目地進行摘錄,摘錄一些對自己有用的寫作素材,以便在寫作的時候備用,這樣才能使書為我所用.  一般說來,我們讀的書多,但摘錄的相對來說來少一些,精一些.比如摘錄常備的名人名言,作文知識,運用好的修辭手法的好詞佳句,有價值的事例數據,特別需要的作文材料,需要引用古詩諺語等等.這些知識的在我們寫作的過程中都很有用.  第三:寫好讀書筆記  寫讀書筆記是閱讀積累的好方法,讀書筆記作為讀書過程的一種延伸,一種總結,一種心靈的昇華.是讀者和作者心靈的共鳴產生的最佳途徑.因此讀書筆記更能提高一個人的寫作水平,是積累素材一個不錯的方法.  在寫讀書筆記的時候,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是讀後感,就是通過這本書,把自己在讀書過程中的認識、收穫、感想、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心得式的表達,從而達到書本與心靈的結合,這就是最常用也是最能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種表達方式.也可以通過列提綱對所讀書籍內容進行概括;也可以是一種簡單的摘錄.讀書筆記無定法,卻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總結和運用.  波爾克說過:讀書而不思考,等於吃飯沒而不消化.我卻說讀書而不注意積累素材,只會讓我們付出很多而收穫少.我們應該像一隻蜜蜂從不同的花朵得不同的蜜糖,這樣才能得到足夠的營養.


回家路上是否有你


讀書的過程中做讀書筆記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不僅可以強化我們的記憶,還能讓我們在寫作的時候順手拈來,使用一些有用的素材庫。

有的人喜歡手抄筆記。用專業的讀書筆記記錄本來寫。練字的同時也能梳理自己的思路。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減壓過程。

但是手抄筆記有一個弊端,就是不太方便檢索。速度也比較慢。

因此做電子筆記的優點就顯現出來。可以用有道雲,思維導圖,幕布等APP程序來做讀書筆記。

把有用的素材進行分類的整理。


小耀不正經


準備一個本子!記錄好詞好句

多看看 多摘抄 下面是一些話

1.\t月光還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還是李白的霜。——余光中

2.\t月色與雪色之間,你是第三種絕色。——余光中

3.\t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

4.\t話雖是這般說,可是煩惱之來,豈是輕易擺脫得了的?倘若情絲一斬便斷,那也算不得是情絲了。——金庸

5.\t活在這珍貴的人間太陽強烈,水波溫柔 ——海子

6.\t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 空空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海子

7.\t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願,總是能夠變得簡單。——林徽因

8.\t渴望佔有愈多而愈脆弱。——林徽因

9.\t一個不曾用自己的腳在路上踩下腳印的人,不會找到一條真正屬於自己的路。——周國平

10.\t我們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們最不瞭解的。——周國平

11.\t人過的日子必是一日遇佛,一日遇魔。——賈平凹

12.\t人生有許多東西可以不進心而能過癮,我,日出想你回去想你風中想靜中想葉下想石上想,山上水邊.——賈平凹

13.\t我以為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遺憾。然而,製造更多遺憾的,卻偏偏是愛情。——張愛玲

14.\t你還不來,我怎敢老去。——張愛玲

15.\t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徐志摩

16.\t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徐志摩

17.\t情願不自由,便是自由了。——胡適

18.\t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胡適

19.\t清澈的水只能長出山葵花,如果混濁一點,就能長出最美麗的白蓮花。——林清玄

20.\t在洶湧的波濤與急速的漩渦中,順流而下的人是不是偶爾抬起頭來,發現自己原來只是水上的一個字呢?——林清玄



詩歌子寧


相信很多人都會碰到類似的問題,我們讀過那麼多書,書中會有很多好的句子想都積累下來但又覺得特別多,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要有明確的目的性,根據自己的需要去摘抄,收集。我們摘抄這些好的句子是為了在某一天,某個時候可以用到,是為了學以致用。在浩瀚的書海中,我們無需從書中索取所有,只需積累,摘抄那些我們認為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有幫助的,對自己有益的句子即可。

其次,我們需要對自己摘抄的句子、事例等進行整理,可以按照歷史、時政、生活、科技等這些大領域進行分類。也可以具體細分為哲理、學術等。總之,分類的方法有很多,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身的習慣,興趣等進行分類 。

最後,但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不管摘抄什麼句子,什麼樣的事例,這些句子都應該是自己深刻理解的、領悟過的。因為只有深深理解過的東西,記憶才會最深刻,才會深深地鐫刻在自己心上。未來,它會在某個時刻突然從你的大腦中跳出來,飛躍在你的紙上。

以上是我的全部觀點,希望會對你有所幫助。



曲水流觴醉芳華


讀書要做到“三到”:心到,口到,手到。

心到,就是讀書要用心;口到,就是要大聲或者輕聲讀出來;手到,就是摘抄名言警句或經典。

摘抄,要有一個好的習慣。我談談我的心得:

第一,摘抄的內容,在筆記本上寫時,要隔行抄寫,這樣,如果有需要添加的內容或自己的見解,可以添加記錄。

第二,摘抄的素材,要標註清楚是那本書,哪一章,這樣有一個好處,就是時間長了忘記出處,可以隨時查找。去過是自己的書,可以在書上標註一下。

第三,摘抄不是一味的複製,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帶著批判的態度摘抄。

做到以上三點,也就掌握了讀書,記錄的內容了。以上是本人的拙見,還請大家批評指正。


LSZ白話臺雜談


寫作需要寫作素材,素材需要積累。我在讀書時,會備上空白紙卡,把需要的素材摘抄在白紙卡上,讀書多了,搞抄在白紙卡上的素材就多了,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把摘抄在白紙卡上素材進行分類,一類一檔。我的體會是,養成讀書摘抄寫作素材,建立寫作素材庫,對寫作是大有幫助。



聶中東


首先要用腦子記錄,對框架還是要有感覺的。再者是對觀點要有感受和判斷。再者就是對一些金句要揣摩和記錄。

其次,可以用筆滑下來,一方面讀的時候加深記憶,另外再用的時候也好找。

最後,可以摘抄或者記錄到電腦上,現在有了電子產品,也方便了記錄和保存。


以文厚德


好的書籍令人賞心悅目。或引人思考或引起共鳴。

我們讀書目的可能相同又各不相同。對於寫作素材的積累也是方法很多,用心觀察生活就是一個重要方面。

讀書時摘抄是個好習慣!摘抄好詞佳句,體會作者寫作方法,學為己用。寫作時靈活運用,就是一種提高。至於故事情節,作者書中事例,不必處處筆記了,特別的事例自會存於腦海。除非你寫作論文之類比較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