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宋朝世襲200餘年的“將門世家”,抗遼抗金抗西夏,不是楊家將

導讀:宋朝建立在五代十國兵荒馬亂的廢土之上,武將出身的宋太祖深深知道不能在“馬背上治天下”的道理。於是,為了能夠長治久安,他實行了“重文輕武”的國策,徹底結束了唐末五代時期的混亂局面。

終宋一朝,武將群體活得十分憋屈。但是,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宋朝也是歷代王朝中出現“將門”最多的朝代之一。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楊家將”,就出現在這一時期。不過,論戰績和持續時間,“楊家將”與下面這個將門世家相比,可能要略遜一籌。

宋朝世襲200餘年的“將門世家”,抗遼抗金抗西夏,不是楊家將

這個“將門”不僅被北宋朝廷授予了極大的自治權,還搞起了世襲制,他們不僅與遼國、西夏是世仇,而且還跟金國血戰。這個家族一直在西北地區活躍了200多年,堪稱一代傳奇。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神秘的“折家將”。


一、“折家將”從何來?

“折”姓在歷史並不多見,因為它並非中原漢姓,而是一個少數民族姓氏,起源於鮮卑党項族。

提到党項,許多人會聯想起西夏國。沒錯,後來建立西夏的,正是党項族中的拓跋氏,而折氏也是他們的親戚。不過,這同源的兩個氏族,最終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還成為了世仇。

唐末末年,折氏家族的領袖折宗本、折嗣倫父子先後在陝西地方州府擔任軍事長官,開啟了這個家族長達200餘年的輝煌。

到了折嗣倫的兒子折從阮

這一代,折氏家族的命運發生了重大變化。後唐覆滅,後晉建立,折從阮所在的府州(今陝西榆林)落入了契丹人之手。

宋朝世襲200餘年的“將門世家”,抗遼抗金抗西夏,不是楊家將

契丹人為了能夠更好控制府州,便想將已在此根深蒂固的折氏遷往遼東。折從阮不肯就範,索性帶領族人在府州與契丹人血戰,頑強保住了家園。

之後,折從阮先後依附於後漢、後周,成為了當時中原王朝防禦契丹的一道屏障。折從阮死後,他的兒子折德扆作戰有功,被後周封為永安軍節度使。

雖然折氏的地位不斷攀升,但當時他們的處境卻十分尷尬:折氏所在的府州處在契丹、北漢的包圍之中,同時還受到党項族拓跋氏的攻擊,苦不堪言。

折氏家族迫切希望一個強大的中原王朝能夠出手為其破解困局,這為不久以後他們投效北宋創造了可能。

二、特殊世襲家族

北宋建立以後,折德扆馬上向宋太祖趙匡胤示好,於公元961年到開封朝拜。

宋朝世襲200餘年的“將門世家”,抗遼抗金抗西夏,不是楊家將

而宋太祖為了安撫折氏,不僅給了他許多賞賜,還“破天荒”的給了折氏許多武將做夢也想不到的好處,比如:允許折氏家族世襲任府州知府,其家族成員亦可以在府州擔任文武要職,中央對府州實行特殊政策。

其後的北宋皇帝,也繼續在其他方面給予了折氏家族特殊恩惠,比如《宋史》記載:“凡庶姓孔氏、柴氏、折氏之後應承襲者,辨其嫡庶。”

孔氏為孔子之後,理當受到恩遇,趙宋王朝亦有“祖宗家法”厚待柴氏子孫,而折氏能與孔、柴兩姓並列,可見當時的朝廷待其禮遇規格之高。

從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到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的167年間,府州知州共有13位,他們全部出自折氏家族,這在宋朝各州府的歷史上僅此一例。

北宋立國以來,從骨子裡就怕武將們割據作亂,他們為何敢放手讓折氏世襲呢?

宋朝世襲200餘年的“將門世家”,抗遼抗金抗西夏,不是楊家將

1、這是由府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府州當時位於西北邊疆,周邊強敵環伺,再加上本地多民族雜居,形勢比內地複雜得多。

因此,對於遠在開封城內鞭長莫及的皇帝來說,與其不信任折氏,還不如讓在當地具有較強勢力的他們來永久管轄。

2、這是由“折家將”的實力所決定的。北宋時期的軍隊分為禁軍、廂軍、鄉兵三種。其中,廂軍、鄉兵的戰鬥力十分低下,僅能維持地方治安,只有禁軍具備一定戰鬥力,負責拱衛京師和邊防守備。

因為北宋中後期以後與西夏連年交戰,位於陝西一帶的邊防軍隊“西軍”,就成為北宋最為精銳的部隊。而西軍中的佼佼者,大多是像“折家將”所率領的這種蕃軍。

蘇軾的弟弟蘇轍,曾經對當時西北蕃兵的戰鬥力做過這樣富有畫面感的描述:“羌人每出,聞多禁軍,輒舉手相賀; 聞多土兵,輒相戒不敢輕犯。”(《上皇帝書》)

這裡的“土兵”,就是指由當地遊牧民族組成的蕃軍。

因此,北宋朝廷不僅不對“折家將”進行削藩,反而要對其禮遇甚厚,賦予其行政、司法、財政等特殊權力,讓他們以形式上的“割據”,來充當自己的西北屏障。

宋朝世襲200餘年的“將門世家”,抗遼抗金抗西夏,不是楊家將

那麼,歷史上“折家將”的表現究竟如何呢?

三、抗遼抗夏抗金

1、抗遼

從五代時期開始,契丹人就與折氏家族結下了世仇。折氏投效北宋後,因為府州與契丹交界,雙方更是衝突不斷。

公元995年,契丹大將韓德威入侵府州,被北宋第三任府州知府折御卿擊敗,契丹人“死者十六、七”,主帥韓德威僅以身免。

同年11月,韓德威興兵報復,再次進攻府州,折御卿帶兵出陣,韓德威聽說折御卿出戰,“頓兵不敢進”。

公元1004年,契丹再入宋境,宋朝採用“圍魏救趙”的策略,派府州知府折惟昌率軍深入契丹朔州地界,大破遼軍的大狼水寨,繳獲牛羊鎧甲等數以萬計。攻打岢嵐軍(今山西岢嵐縣)的契丹人因有後顧之憂,不得不解圍而去。

宋朝世襲200餘年的“將門世家”,抗遼抗金抗西夏,不是楊家將

在北宋前期,“折家將”不僅能死守府州,其攻勢也能有效牽制契丹人,讓其投鼠忌器。

也正是在公元1004年,北宋與遼國訂定澶淵之盟,府州折氏開始與契丹人百年和好,再無戰事。

說到“折家將”抗遼,我們還要說說他們與抗遼世家——“楊家將”的關係。

在影視劇裡,楊老令公功楊業的夫人叫“佘太君”。其實,“折”作為姓時讀作“shé”,與“佘”乃是同音。“佘太君”其實就是被傳錯了的“折太君”。

楊氏出自陝西麟州,折氏出自陝西府州,兩家在五代時期結為親家以圖互保,入宋以後,兩家又同屬宋朝。

以此來看,《楊門女將》中的故事,也並非全部虛構,身為“將門虎女”,折太君的後人怎麼能不會打仗呢?

宋朝世襲200餘年的“將門世家”,抗遼抗金抗西夏,不是楊家將

2、抗夏

當宋遼簽下澶淵之盟之後,宋朝主要的外敵變成了位於西北的西夏,府州的“折家將”又成為抗夏的急先鋒。

在與西夏的戰爭中,折氏將才輩出,這裡我們只介紹其中的佼佼者——折克行

折克行是抗遼名將折御卿的重孫,府州第11代知府,他為宋朝守邊長達30年之久。這個時期,也正是北宋對西夏逐步採取攻勢、佔據上風的時期。

《宋史》記載,折克行“每出必勝,夏人畏之,益左廂兵,專以當折氏”。

公元1081年,折克行參加了宋軍五路討伐西夏的戰役,率領3000部族子弟為先鋒,在糧食將盡的情況下大敗夏軍。之後兩年,折克行又率部在青崗嶺、廝羅川、三角嶺三敗夏兵。公元1087年,折克行以番兵破夏軍於怒摩川。公元1091年,折克行會出折水川,大敗夏軍。

折克行不僅能戰,還善於搞民族關係,府州境內党項各部族皆尊稱其為“折家父”。

宋朝世襲200餘年的“將門世家”,抗遼抗金抗西夏,不是楊家將

3、抗金

金國滅亡遼國後,開始大舉侵宋,“折家將”與金軍的衝突由此開始。在與金軍作戰中,最為著名的是折可求、折彥質和折可存。

公元1125年,金軍兵分兩路侵宋。宋徽宗急忙禪位於太子趙恆。宋欽宗召种師道、折彥質等西軍將領勤王。但這時的西軍主力已經在童貫徵遼的戰爭中損失殆盡,只能靠种師道“虛張聲勢”。身在府州的折可求率領三萬人馬支援太原,可惜也為金軍所敗。

第二年,金兵逼近東京,折可求、折彥質勒兵勤王,折彥質甚至出使金軍,以圖議和,然而最終未果。公元1127年,開封陷落,北宋滅亡。

此時,雖然趙構在南方建立南宋,但他已經放棄了遠在西北地區的州府。在府州的折可求不但要抗金,而且還要面對來自西夏的趁火打劫。

公元1128年,處於四面包圍的折可求向金稱臣,實際上仍然在謀求自保,防禦西夏。由於金人對其不放心,便於1139年將其毒殺。

宋朝世襲200餘年的“將門世家”,抗遼抗金抗西夏,不是楊家將

動亂之中,西夏軍乘機攻佔府州並挖了折家祖墳。折可求之子折彥文為報仇,頻頻發動對西夏的進攻,而金國為了平息金夏矛盾,便將折彥文調往青州。至此,“折家將”在府州200多年的歷史也宣告終結。

與折可求一同抗金的折彥質,則隨南宋南遷,繼續抗金,只是其子孫沒有再延續“折家將”的輝煌。

最後再說說折可存,他不但參加過抗金戰爭,還和《水滸傳》中的兩位大人物有關係。折可存曾經參加過鎮壓方臘起義的戰爭,因其所率領的部隊擒拿住了方臘,他被升為武節大夫。班師回朝時,他又奉命捉拿宋江,因功勞升為武功大夫。


總結:從北宋初年與遼國的戰爭,到南宋初年的抗金斗爭,“折家將”一直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從唐末、五代一直到北宋的200餘年間,他們之所以存在,都與中原王朝的支持是分不開的。而一旦失去了這個後盾以後,即便是再英勇善戰的“折家將”,也或死或降,最終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