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為何鄭泰忽悠董卓之詞,關東軍"不肯同心共膽,與齊進退"應驗?

初平元年(190),袁紹為盟主的關東軍起兵討伐董卓,此時,還在洛陽的董卓召集公卿大臣商議討伐對策,公卿無人敢違背董卓意旨,都不吭聲,只有尚書鄭泰唯恐董卓以討伐為由又增強兵力,更加驕橫、為所欲為,於是以"袁紹之流均無軍事才能,絕對不是英勇無比您的對手,且關東軍不肯同心合力,共進共推,就不必動用軍隊,要實行德政以樹立威望。"忽悠之詞騙得董卓。然而不幸的是鄭泰之言,後來被應驗果真成為事實,董卓西入長安之後,不僅關東軍自動解散還內部互相爭鬥、廝殺搶奪地盤,為何關東軍聯盟如此不堪一擊?

為何鄭泰忽悠董卓之詞,關東軍

諸侯

卓議大發兵以討山東。…… 泰曰:"非謂其然也,以為山東不足加大兵耳。……並無軍旅之才,臨鋒決敵,非公之儔也。況王爵不加,尊卑無序,若恃眾怙力,將各棋峙以觀成敗,不肯同心共膽,與齊進退也。……棄德恃眾,自虧威重也。"卓乃悅。>>> 《資治通鑑·漢紀》

起兵討伐

河南開封人鄭泰為大司農鄭眾之孫,不僅有才略還暗地裡結交豪傑,且很大方仗義,雖家裡有四百頃的田地,還經常斷糧而聞名於世。曾輔佐大將軍何進之時就勸導,董卓強暴殘忍、不講義氣、野心大,不能作為後援,但何進不聽勸,於是棄官而去。

為何鄭泰忽悠董卓之詞,關東軍

董卓

之後,鄭泰與城門校尉伍瓊、長史何顒說服董卓,以袁紹為勃海太守;董卓特別信任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兩人,他們舉薦韓馥、劉岱、孔伷、張諮、張邈等到地方出任州郡長。雖鄭泰、伍瓊、周毖、何顒等人表面上歸附董卓,其實就是關東軍的內應,關東軍的核心成員就是他們向董卓推薦的幾位,為何出現此種狀況呢?不必多言,董卓所作所為引起的惡果而已。

董卓獨攬朝政之後,自封相國,入朝"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嚴重敗壞綱紀;殘忍不仁,以嚴刑峻法脅迫大眾,芝麻綠豆小矛盾必報,朝不保夕的局面使人人自危;還派遣軍隊襲擊屠殺,正在舉辦"二月社"的陽城老百姓,斬殺後的男子頭顱系在車轅軸上,婦女與財物裝在車上,返回到洛陽之時,荒誕無稽地宣稱,剿滅叛賊得勝歸來,把劫掠的婦女分給士兵;董卓還姦淫公主、宮女等等惡性數不勝數,從而引起天下大眾公憤,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所言,湧起反董之舉不可避免。

為何鄭泰忽悠董卓之詞,關東軍

西涼兵

果然,東郡太守橋瑁以三公名義偽造文書,頒發於各州、郡,陳述董卓種種罪惡,鼓動大家興起義兵,剷除大逆不道的董賊,為國解憂。隨之,天下諸侯紛紛響應起兵,形成聯盟共討董卓,推舉袁紹為盟主,此聯盟世人俗稱為關東軍,當時以函谷關為界,以西稱關西,以東稱關東,起兵諸侯領地大都在關東,之所以稱之為關東軍。

其中袁紹和河內太守王匡屯河內,冀州牧韓馥留鄴城,給其軍糧。豫州刺史孔伷屯潁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邈弟廣陵太守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俱屯酸棗,後將軍袁術屯魯陽,眾各數萬。然而各諸侯,心懷鬼胎,只是相互觀望,遲遲不採取討伐行動。

為何鄭泰忽悠董卓之詞,關東軍

十二諸侯

從列表中可知,十二路諸侯中州牧一位、刺史二位、太守(相)七位、校尉一位、將軍一位,太守、國相超過一半,兗州長吏最多(刺史及東郡、陳留、山陽、濟北國太守,共五人),且董卓剛任命的地方長吏為主,怪不得關東軍起兵之後,誅殺袁氏家族太傅袁隗、太僕袁基等五十多人;還殺掉伍瓊和周毖,後來何顒憂憤而死,鄭泰逃亡到袁術地盤之後,在揚州刺史到任路上去世。

那麼為何關東軍,遲遲不動呢?逐一看一下各個諸侯當時的狀況。

袁氏兄弟

經過黨錮之禍、黃巾起義、十常侍之亂,"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的東漢王朝,早已名存實亡。身為四世三公、"門生故吏滿天下"的汝南袁氏家族之後的袁氏兄弟,其號召力毋庸置疑,如董卓所言,"但殺二袁兒,則天下自服矣。"

為何鄭泰忽悠董卓之詞,關東軍

西遷長安

董卓西走長安之後,袁紹準備拋棄漢獻帝,另立漢室宗室、幽州牧劉虞,以便於駕馭,圖謀大業之事;起兵之初,對曹操所講,"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之言中,可以看出,袁紹早已預謀取代漢室。之後袁紹以其資源優勢,逐漸統一黃河以北幽、並、青、冀四個州,達到人生巔峰,儼然成為當時第一軍閥。但好景不長,在官渡之戰中被曾經的親密戰友曹操所打敗,建安七年(202),憂憤而病死。

看到漢室衰弱,袁術也早已有不臣之心。盟主袁紹提議另立新君之時,袁術表面上假託君臣大義,假模假樣地說什麼,我赤膽忠心"志在滅卓,不識其他!"拒絕袁紹建議;監禁孫堅之妻吳氏,奪取傳國玉璽之事,也足以表明其不為漢室之臣的野心,他事實上也確實想到做到了,建安二年(197),在壽春稱帝,建立仲氏政權。然而遭到大多數世人的譴責及打擊,建安四年(199),四面楚歌、眾叛親離,終究在江亭吐血身亡。

為何鄭泰忽悠董卓之詞,關東軍

袁氏兄弟

以致於,明末清初思想大咖王夫之直言不諱地說,袁氏兄弟"早懷覬覦之志"。天下只有一個皇帝,兄弟倆卻都有當皇帝野心,自然而然,關係出現裂痕,進而成為死對頭。初平二年(191)冬,袁術任命孫堅為豫州刺史,屯兵陽城。在孫堅出兵討伐董卓之時,袁紹藉機任命會稽人周昂為豫州刺史,派兵襲取陽城,袁術引兵擊退周昂;袁術聯合公孫瓚攻擊袁紹;袁紹聯合曹操、劉表攻擊袁術等等,可謂兄弟倆"禮尚往來"戰爭不斷。

韓馥

起兵討伐之初,無根據地的袁紹軍糧由冀州牧韓馥提供,但他唯恐袁紹做大做強,故意減少糧食供應量,企圖餓散、餓垮袁紹的軍隊。然而,事與願違,初平二年(191),反被袁紹威脅逼迫拱手相讓冀州,之後投靠張邈的韓馥,在廁所用小刀自殺。

曹操

曹操變賣家產加上陳留富豪衛茲的資助下,招募五千義兵,在陳留郡己吾起兵,之後至酸棗與諸關東軍會合。此時,各諸侯畏懼董卓強悍的涼州兵,無人膽敢先攻擊,曹操就對大家講,起義兵目的在於除暴亂,董卓挾持皇帝,威逼眾人,作孽於天下,引起公憤,此時為天賜滅董卓良機,大家共同出擊,"一戰而天下定矣"。

為何鄭泰忽悠董卓之詞,關東軍

曹操建議

大家保持沉默,只有張邈派遣衛茲跟隨曹操西進。在滎陽汴水,與董卓屬將徐榮部隊相遇激戰,但不幸曹軍大敗,差點曹操也喪命,幸虧族弟曹洪相救,狼狽地回到酸棗。此時,酸棗的十萬關東軍,天天擺宴席喝酒玩樂,沒有一人圖謀進取,曹操責備他們,還建議說:"袁紹率領河內諸軍進逼孟津,駐紮酸棗的各位將領則據守成皋,佔領敖倉,封鎖轘轅關、太谷關,控制全部險要地區;請袁術率領南陽軍陰進駐丹水、析縣,攻入武關,以威脅三輔地區。各部隊全都高築營壘,堅守不戰,多佈置疑兵,顯示出天下大軍彙集的形勢,然後名正言順地討徵叛逆,可以很快平定局勢。如今我們號稱義兵,但一直遲疑不前,使天下人失望,我為大家感到羞恥!"

然而張邈等人不採納他的建議。道不同不相為謀,曹操與司馬夏侯惇等到揚州召募新兵,之後投奔到駐紮在河內的袁紹。不久,駐在酸棗的各路軍隊因為糧食吃盡而自動解散。

為何鄭泰忽悠董卓之詞,關東軍

曹操

在當時諸多諸侯中,真正討伐董卓的只有曹操和孫堅。暫時歸附於袁術的孫堅出兵擊敗胡軫、呂布軍隊,還斬殺胡軫屬下大將華雄,在《三國演義》中為了凸顯關羽的勇猛無比,羅貫中先生把斬殺華雄之事,移花接木到關羽身上。曹操之後事情,大家都熟悉不再陳述。

劉岱和橋瑁

兗州刺史劉岱與東郡太守橋瑁相互敵視,劉岱殺死橋瑁,任命王肱兼任東郡太守。初平三年(192),青州黃巾軍百萬之眾,侵擾兗州,氣勢如虹,濟北相鮑信提出,先養精蓄銳,等到賊寇們氣勢低落之後再攻擊戰術,但是劉岱執意出戰,不幸兵敗死在疆場。

還有,起初劉岱與袁紹、公孫瓚關係都挺好,袁紹的家眷居住在劉岱居所,公孫瓚還派部下協助劉岱,不久袁紹和公孫瓚鬧掰,劉岱左右為難之際,謀士程昱勸導下選擇袁紹,事實證明,果然沒有站錯隊,公孫瓚最終被袁紹所滅。

鮑信

為何鄭泰忽悠董卓之詞,關東軍

鮑信

史料記載鮑信,"少有大節,寬厚愛人,深沉剛毅,有謀略。"當初,鮑信認為擁有強兵的董卓肯定有叛逆之心,於是勸導袁紹趁董卓軍剛到洛陽而疲勞之際襲擊,但袁紹未採納,於是返回家鄉,招募兵卒兩萬多人,隨後參與討伐董卓。

他還是曹操的"鐵桿粉絲",起兵當初,具有資源優勢的袁紹最強大,很多豪傑歸附於他,獨獨鮑信認為謀略超群的曹操才能撥亂反正,其他人暫時強大卻將必敗;袁紹脅迫韓馥強佔冀州之後,鮑信對曹操講,"袁紹身為盟主,以權謀私,天下將會亂,又出現了一個董卓。"還建議曹操,暫時力量不及袁紹,"可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真可謂有見識有謀略之人。

信獨謂太祖曰:"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雖強必斃。君殆天之所啟!">>> 《英雄記》

劉岱戰死之後,鮑信和兗州名士陳宮的積極推動下,推舉曹操為兗州牧。初平三年(192),與青州黃巾軍的戰鬥中,鮑信為了救曹操而不幸身亡。

張氏兄弟

張邈原本為曹操的摯友,之所以曹操在陳留太守張邈地盤招兵買馬,起義兵。廣陵太守張超為張邈親弟弟,起兵當初,張氏兄弟實力不亞於袁紹,以致於敢指責驕傲矜持的盟主袁紹,懷恨在心的袁紹讓曹操殺死張邈,但曹操以大敵當前,以團結為重為由拒絕。

為何鄭泰忽悠董卓之詞,關東軍

戰場

初平三年(192),曹操當上兗州牧之後,與兗州當地世家大族代表人物張邈之間不可避免地發生利益衝突,逐漸出現間隙。曹操殺死兗州名士邊讓,世家大族、河內太守王匡,更加激化了矛盾,終究兩人分道揚鑣。

興平元年(194),曹操出兵征討徐州之際,張氏兄弟與陳宮等逢迎呂布背叛曹操,除東阿、鄄城、範城三縣之外,全州均響應,差點曹操全盤丟失根據地兗州,幸好在盟友袁紹的支持下,逐步打敗叛軍,次年(195),終平定兗州,同年張氏兄弟被殺死。

王匡

河內太守王匡被董卓打敗之後,成了光桿司令,為了東山再起,到老家泰山招兵買馬,並且與張邈想搞聯合,則被當時兗州牧曹操知道。曹操怎能讓兩個地頭蛇強強聯合,於是聯合王匡的仇敵胡毋氏(執金吾胡毋班被大舅子王匡所殺)家族,殺掉王匡以除後患。

孔伷

善於清談高論的豫州陳留人孔伷,關東軍解散後,不久病逝。

袁遺

初平三年(192),前揚州刺史陳溫去死,袁紹讓堂兄弟袁遺領揚州刺史,被自領揚州的袁術擊破,退回到沛國之時,被屬下士兵所殺。

結語

由此可知,關東軍中,起初袁紹、曹操、鮑信、王匡、張氏兄弟、袁遺、韓馥、劉岱等人為一夥,以袁紹為頭目,首先他們滅掉橋瑁,然後內部發生衝突而殺掉王匡和張氏兄弟,期間劉岱和鮑信戰死,韓馥自我淘汰,就剩下袁紹、曹操、袁遺。

為何鄭泰忽悠董卓之詞,關東軍

洛陽城

十二諸侯中,孔伷的史料記載較少且病死得早,對其狀況不是很清楚。那麼就剩下袁術,他與部下孫堅,還有幽州公孫瓚形成一股力量,與袁紹為首集團爭鬥地盤。其結果為先是袁遺被袁術打敗之後被自己士兵殺死,其次公孫瓚被袁紹打敗而引火自焚,之後深受曹操等軍閥打擊的袁術吐血身亡。最後留下來的強者袁紹和曹操,大家也熟知,兩人還是鬧掰,結果袁紹慘敗並憂憤而死。

由此可知,各諸侯之間聯合是暫時的權宜之計,為己圖利才是真的,若觸碰到自己切身利益,不管是曾經的摯友,還是親兄弟,何況曾經的盟友,撕破臉皮露出真面目,統統"大義滅親"。故此,鄭泰所言,"不肯同心共膽,與齊進退。"應驗也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